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58|回复: 8

[其它] 净公上人关于恭敬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21112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1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恭敬的讲记敬摘点滴


...里呢?出家人身上不要资财,就能减少贪心、减少牵挂。像印度出家人三衣一钵,他什么都没有,他很自在、他能放得下。一有了资财就有牵挂,有牵挂就障道,这是一定道理。所以我们现在虽然有资财,心里面要放下,这一点很重要。这个比小乘功夫还要高,小乘是没有,心里干净;大乘菩萨有,心里干净,绝不沾染,有若无,这是菩萨的修法。
同时学佛的人、修道的人,佛虽然是不赞成苦行,特别是无益的苦行,佛法是不修的。但是佛又很赞叹苦行,那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苦行的人比较容易舍,他能舍、不贪图享受,容易入道,这是特别对初学来说的。所以苦行有殊胜的功德利益。今天真正讲修道,实在讲是说愈苦的地方,愈容易成就,愈是物资丰富、享受的地方,愈不容易成就。为什么呢?凡夫毕竟是凡夫,习气摆脱不了,在这种资源丰富的地方享受惯了,就是吃不了苦头,这个在修道人是很大很大的障碍。在上一个月,中国时报刊载泰国和中国大陆的边境,我们在那里有一支游击队,有一个游击区。我听说他们那边连军队、连眷属,总共差不多有七万人,但是中国时报报道的没那么多,当然他是没有完全见到,这一个地区是我们国军一个兵团,在大陆失陷的时候,他们退到这个边境,就占领了这一个地区,他们在那里生存。原先以为准备将来反攻打回去,现在也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这个地方他们守的很坚固,非常之守本分。
那是在生死边缘上生存,那个地方没有水、没有电、也不出产粮食,苦不堪言。他们替泰国人卖命,泰国那边像越共、联共、中共都在那边扰乱,泰国人叫他们去打,打了以后给他多少钱,那个钱也很有限。所以打一次仗在泰国政府拿一点钱,做他们维持生活费用,苦不堪言。最近也有人去参观,这是世界上最苦的一支军队,过的是最苦的生活。可是世界上的人看到也非常佩服,为什么呢?他们确实有能力,把共产党联合起来把泰国可以消灭,他们有这个能力,每战必胜。但是安分守己,只是画了一个界限,你不侵犯我,我不侵犯你,你侵犯我了,我就打你,安分守己这是真正中国人,顶天立地。报道当中说他们最缺乏的就是中国书籍,教底下这一代他们的子女,他们有小学也有中学。小学里头有泰文,泰国政府叫人来教泰文,中学全是他们自己办的,全是中国人,最缺乏的是中文的书籍。所以我听了这个消息之后,这几天也在打听,他们那边情形确实了解之后,我想我们发心送一些中文书给他,看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可以印,印了大批的运到那里去。今年下半年我也可能去那里看一看,实际去看看、去了解他们的环境,看他们有什么需要,我们来帮助他们。
我还有一个想法,如果在那里建个庙,假如我们真正要发心,不怕苦的人到那里去教化这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教佛学、我们教四书,那就是真正吃苦。他们那里军长、师长、他们的眷属,都要自己去种菜,都要去挑水、要挑粪。所以到那个地方去是苦行僧的生活,不像在台湾过这么舒舒服服的日子。真正不怕苦、愿意做苦行僧,到那里去修行。那个地方住都是很简陋的房子,报道得很详细,都是竹篱笆编的,上面盖的茅草,是那样的房子。这是我们中国人,这一支部队原来就是李弥将军统帅的,李弥做过云南省主席,当时他还是个兵团司令。所以我也是常常勉励真正发大心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舍己为人到那个地方教学去。他们缺乏老师,他大概有二十多间中学,他们整个眷属有七万多人。发心到那里去教学、到了那里去弘法,我准备到那里实际上看看之后,回来再做打算。
第三个意思是「怖魔」,这个「魔」是讲天魔。天魔不愿意他统辖的人民都离他而去,他心里发生恐怖,出家修道的人是要脱离三界的,三界之内就是魔所掌握的范围。你要脱离三界了,就说明你离了魔的范围,他发生恐怖,所以说魔恐怖,心里面非常不高兴。虽然恐怖,他还不会来找你麻烦,为什么呢?不值得,你发了心想离开他,但你现在还没有本事离,他不着急。到你真正有本事离的时候,他就来找麻烦了,所以你成佛的时候,就示现降魔。这个时候就想尽方法来阻扰、来障碍你,不让你去。所以到真正有魔来找你麻烦的时候,这个是你有相当的功夫,他才来找你,你要没有功夫,不会来找你。所以比丘登坛受戒的时候,魔王宫殿震动,这是有人报给他,他心里发话「这一批人想走,想离我而去了」,有这个意思。
「『所说诸疑,求佛进止』」,这是叙述一代时教当中,佛所说种种之法,大家听了之后有的开悟、有的不悟、有的有疑惑。有疑惑再提出来,求佛再给他做一个决断,这个「进止」就是进退的意思。「犹言决择可否也」,「抉择可否」就是解释「进止」的这个意思,哪些我们应该进?哪些我们应该停止?善的我们要进、恶的我们要止,正法我们要进、邪法我们要止。明了邪正、是非,决定我们自己的取舍,作为我们修行的道路。「『合掌』表于一心听法,不惰不散」,「合掌」是表法,是恭敬的表法。平时我们的手指是分散的,分散的像什么呢?像我们心的散乱,合掌就是把它合成一个,就是把散乱的心收回来,一心闻法。合掌是代表一心,一心就是最恭敬的,我们讲诚心诚意,所以这个掌一定要合得拢。有人说合掌当中还要把它空一点,好像要包个什么东西,这个都是密宗里头手印的讲法,真正的合掌是要合拢。为什么呢?一心不是二心,它是表一心不乱,所以要合拢,这是表法。当我们行礼的时候,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一心就是表示我们对人、对事都要一心。「不惰不散」,「惰」是懈怠、懒惰,散是心之散乱,心不散乱,身业精勤。
以上是序分,序分的解释到这个地方讲完。下面一共是四十二章,这四十二章都是正宗分,在前面已经给诸位介绍过了,我们现在读底下这段经文。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这是第一章,第一章是讲「出家证果」,是说的小乘教义。四十二章虽然章章都是独立的,并无次第关联,可是编者他有一个次第,这就是由小乘而大乘,这一章完全说的是小乘的果证。要讲到大乘法,大乘法对于形式的出家并不重视,小乘法对于形式上非常重视,这个就是大乘境界与小乘境界不相同。这里面的名词术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这是属于佛学常识的部分,第一个「佛言」,佛言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文可以分为三段,从「佛言」到「名曰沙门」这是一段,这一段就是讲出家。第二段从「常行二百五十戒」到「便证阿罗汉」,这一段是证果。末后就是「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这三句十二个字说明出家证果最重要的修学原则。所以这个文字非常的简单,都说得清清楚楚。在「出家」这一段里面,三句实际上是三个意思。第一句讲「辞亲出家」,这是讲的出世俗之家,离开了父母、离开自己的家园。第二句讲「识心达本」,这个是讲出无明之家。第三句讲「解无为法」,这是出烦恼生死之家,「名曰沙门」。
我们看注解,首先我们对这个「家」要认识,里面是一个小猪。你们想想这个味道,这个「家」是什么?所以要了解,家者枷锁也,小猪关在笼子里面这叫「家」。世间人讲「成家」,成家怎么样?已经关到笼子里面去了,这个小猪关在笼子里去了,这个叫「家」。我们中国祖先可以说都是古佛再来的,他们造的这个文字巧妙的不得了,叫你一看到这个字就开悟了,要出去,不能老关在这里头。所以说中国文字确实是不得了,在世界上任何文字,没有能跟中国文字相比的。中国文字是会意,一看意思就明白了,就叫你恍然大悟,不必说话了,实在是高明极了。如果我们今天不学中国文字,我们把中国文字改成简体字,这个罪过真的叫无量无边,真是破祖亡宗的大罪人。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九集(档名15-01-09)
我们看注解,四十二章的第一章,「此第一章,总明沙门果证之差别也。」这一句就将这一章的宗旨说出来了,这是总说小乘四果差别。经文虽然很少,可是小乘四果四个层次,讲得相当的清楚。下面「欲证沙门四果,必须『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这一句也是总纲,沙门四果的功德利益非常的殊胜。以须陀洹来说,须陀洹是初果,初果的利益就绝不堕三恶道,这个好处就非常殊胜,就很不容易,换句话说,没有证得初果,六道的轮回三恶道总是免不了。这个是无可奈何之事,为什么说免不了呢?因为我们阿赖耶识里面,无始劫以来六道的种子、习气非常的深重。同时我们还要晓得一个事实,在缘上来讲,善缘少、恶缘多,善缘的力量薄弱、恶缘的力量强大,因此堕落在恶道的机会就特别多,能够到上三道的机缘就少。
我们从经典里面来观察,佛在《百法》里面跟我们讲,我们的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恶心所有二十六个,这个数量相差一倍还多。何况那十一个善心所还没有多大力量,不能够控制我们的行为,恶心所的力量强大,往往它是完全控制了行为。因此恶因、恶缘比善因、善缘要来得多,要来得强大,这个就是说明了在六道当中上升的机会少,堕落的机会多。我们晓得这个事实,如果要想不堕落,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沙门四果,这样才不至于堕落在三恶道。要想不堕三恶道有三个基本条件,这个就是讲的出家。「辞亲出家」这一句讲的离爱欲之家,离欲尘之家(就是离五欲六尘之家),为什么呢?这个「亲」是世间人看得最重的,最亲爱者莫非父母、妻子,你能够舍离,为什么呢?这个爱欲是生死根本,也是六道轮回的根本,也是众罪的根源。一个人如果离开爱欲,纵然犯罪没什么大罪,社会许多大的罪恶,无不是出自于爱欲。
造罪业的人真正是可怜、迷惑颠倒,我们世间法律制裁,甚至于判他死刑,那也是鸡毛蒜皮的事情,麻烦在哪个地方?果报在地狱,杀人的果报在地狱,偷盗严重的也是在地狱。一般世间人他...(净公上人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住服务、做事的。从前所有事物都是在家人,哪一个人建的庙,他要派人管庙,他要派人来服务,做这些总务、事物方面的事情。在过去寺庙绝大多数是国家建的,是皇帝命令地方政府管理建立的。所谓是「敕建」,是皇帝诏敕、命令建的,都是属于国家的,所以出家人住得很舒服、自由自在,什么事都不要过问。纵然是私人建立的,他私人也派人来管理。丛林制度成立之后,实际上事物、琐碎的事物多半还是在家人做。因为丛林里面有内院、外院,居士们来寺庙里挂单的很多,就是他没有出家的形式,在庙里一住也住多少年,所以寺庙里一般的工作他们都做。出家人叫「清众」,而出家人是执事纲领,像监院、典座……他们等于是带头作用的、当班长指挥这些居士们怎样的做法。在从前他们也不做这个事情,从丛林以后才做这个工作。而这个工作是服务的性质,所以是大家轮流的,执事期间顶多是一年,每一年重新要换一班,所以大家要轮流为大众服务,是这个意思。这样他才能真正的把功夫用在识心达本,才能够真正的摆脱一切有为法。
我们看看现在这个情形就不一样了,多半是自己福报不够,勉强去做很苦。一生盖了个大庙,庙盖的世界第一大,可是生死不了,不能了生死。盖了大庙也不发生作用,只供给什么人来观光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观光之外还起什么作用呢?不起作用。现在的形势我们要认识清楚,政府就希望发展观光事业,希望你们多盖庙,盖庙干什么呢?点缀风景,吸引外国人来观光他好赚钱。这个在国家政策上来讲也是无可厚非,可是我们修道的人自己要晓得,我们是为生死事大。我们无始劫以来对于众生欠的债太多,你要是一证道、一往生,这无始劫以来的债一次就还清了。你要是不了道,不但没有还,又欠了一屁股债,这个麻烦大了。俗话说,「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又欠了债。只要了道、只要往生,刚才给诸位说,下品下生统统都还清了,何况你的品位更高。这就是说所有债务是一次还清。
我劝诸位不攀缘,我一生就是守这个原则,绝不攀缘。没有缘做事,我还是一个人到天涯海角到处去行脚,自由自在。实在没有地方住了,现在生活容易,花个一、两千块钱买一个帐篷,舒服的不得了。我以前打听过,一个帐篷至少可以用三年,我走到哪个地方帐篷一搭,这个就是我的精舍,这个多自在!所以学佛顶重要的就是不求人,你要是有这个缘分,走到哪个寺庙人家都欢迎、都供养,那这很自在。没有人缘、没有法缘的时候,我们背个帐篷可以到处游化人间,这个多好、多自在!所以绝不攀缘。大家要盖,你盖好了我再来,你把一切都弄好了,我就去。这样自己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自在的,这个是沙门的本色。
底下一句是「『识心』者,了知心外无法,即悟遍计本空」。这个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遍计所执性是空寂的、是虚假的。「『达本』者,了知心性无实,即悟依他如幻」,八识五十一心所、一切有为法通是依他起性,所以叫幻有,不是真有。「『解无为法』者,了知真如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即证圆成实性」。三性是唯识上说的,「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真实。所以你真正是彻底明了真如与一切法是一不是二,这个时候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就是唯识里面讲的「圆成实性」。但是小乘还达不到这么高的境界。在此地蕅益大师注解出来的是原理原则,所以注子通大小乘,经文完全是小乘的。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集(档名15-01-010)
我们从「梵语『沙门』」这里看起。「梵语『沙门』,此翻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这是「沙门」两个字的意思。「勤息」是最常讲的,也就是最常用的,「勤」是指勤奋,我们所谓是精进、不懈怠。对于修戒、修定、修慧这就叫做「三学」,要勤奋不懈。修戒定慧,当然就熄灭贪嗔痴。因为戒学对治贪烦恼、定学就是对治嗔恚、慧则就不愚痴,三学就是对治这三种根本烦恼(三毒烦恼)。「『常行二百五十戒』」,二百五十戒就是戒学,称之为「增上戒学」。换句话说,在戒学里面我们建立一个标准,这二百五十戒就是标准。二百五十戒里面真正的戒律不多,四根本戒加上十三僧残,戒律是十七条,其余的都是属于威仪,这个称之为「增上戒学」。比丘尼戒当中的根本戒八条,加上十三僧残这个是属于戒律,其余的也都是属于威仪。
而戒律的部分我们要重视,要好好的学习它,威仪的部分由于过去生活、制度、形态,跟现在都不相同,所以有许多都用不上。你比如在衣服上、饮食上,这上面就有许多不相同。从前衣食是托钵,我们现在也不托钵,托钵的威仪就用不上了。从前印度穿衣和我们不一样,他的衣是搭衣,我们现在衣着的样子不相同了,所以穿衣威仪里面有不少条现在也用不上了。虽然是条文用不上,精神必须要记住,那就是衣着要干净、整齐。他那些威仪无非也是清洁、整齐,入众的时候叫大众能够生欢喜心、生恭敬心,衣着不能很随便。当然衣着也不能太华丽,比如出家人尤其穿这个质料很好的,也会引起世间人的批评,这一点我要给诸位说明白,这是讲出家人。在家人学佛可以穿的华丽,你要不相信,你到佛门里看看,罗汉和菩萨就不一样,菩萨满身的璎珞,穿的非常华丽,罗汉很朴素,所以这个不相同。这就说明出家人度众生,没有在家菩萨方便,为什么呢?菩萨能够和世人和光同尘,很容易接近,出家人生活比较严肃、穿得很朴素,在家人一看,自然跟你有一道界限。因此度众生要在家菩萨接引,所以在家菩萨就不能像出家人一样这么谨严。出家人是示现一个朴素的榜样,在家学佛一定要随俗,佛法才能够普遍的弘扬,不会跟人有一个界限。
你比如我在台中李老师就和我说过,为了佛法普遍的弘扬、为了普度一切众生,学佛的人要随缘、要随喜,随喜功德。世间人的风俗习惯必须随缘,不随缘就不能入众、就不能渡众生。他当时举了一个例子给我讲,我最初到他那里去之前,我在忏云法师那里住过五个半月,那个时候我持午就很严格,到了台中之后还是这样。有一次晚上,有个同修请李老师,我就跟李老师说我持午,李老师说这个不行,还是要去,还是随缘一下,他说为什么呢?人家请你是对你恭敬,你要去了,他心里生欢喜。如果你要说你持午,他也是佛教徒也懂得,他心里不高兴。所以李老师就跟我说,他自己不但持午,是日中一食,而且有三十多年了,可是晚上有人请他吃饭,他照样去,吃得很开心,他说这个叫大家欢喜。一个人过生活,日中一食愈简单、愈朴素愈好,跟大众就随缘,大众怎么样我也怎么样,大家欢喜。自己不要特别,自己一特别大家心里都有界限。这个道理我到台中才听到、才晓得。
比丘法跟菩萨法不一样,比丘法着重在自修,菩萨法着重在利他,利他就得要顺着他,不顺着他没有法子利他,尤其是菩萨法里面讲的「先以利欲勾,后令入佛智」。在菩萨法里讲的最具体的是「四摄法」,四摄法第一个是「布施」,与人有恩惠,你行菩萨道的时候总得送人家一些礼物,与他有恩惠,他能够感恩,他晓得某人对我很不错,常常不忘记我。第二个就是「爱语」,言语要谨慎,哪个人都喜欢听高兴的话,所以菩萨是以爱语对待众生。第三个叫「利行」,菩萨的行为决定与他有利益,他要贪利,常常给他利;他要贪财,常常给他财;他要贪名,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把名给他。这个就叫「先以利欲勾」,然后才会言听计从,才能教他佛法,他才肯学,这就是菩萨法。到最极端的时候叫「同事」,这个真正是了不起。这个人喜欢打麻将,菩萨天天陪他打麻将,这叫「同事」,他要喜欢跳舞,你天天约他去跳舞。那在我们看来,这个修行人不是堕落了吗?我们还要毁谤他说,这个学佛人到跳舞厅、打麻将,我们哪里晓得人家行菩萨道呢?哪里晓得人家存心要度那一批人?这个是自己要有很深的定力、智慧才可以做,否则这四摄法我们只能做前面三层,第四层不能轻易尝试,为什么呢?如果自己定功不够,那你就被他度跑掉了,你度不了他,反而被他度跑了,这个自己要真正有定功可以。所以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晓得这个道理,不但在家菩萨是常常运用「四摄」,出家菩萨当中也有运用「四摄」的。在《高僧传》里也会看到的,我们出家法师当中有度王公大臣的,在宴会里面也喝酒、也吃肉、也应酬,为什么呢?不用这个方法跟他们就不能往来,你说我要吃素菜,人家要吃荤的,这就不能往来了,接触的机会少了、闻法的机会少了。在菩萨那里破这一点点戒、破这一点点斋,他借这个机会说几句佛法,能够打动人家心,启发他的道心,诱导他来入佛,这就是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能够入地狱把这一批人度进来,这个地狱入得是值得的,这是菩萨行。斤斤执着「哎呀!这个是不行的呀!」顾自己,不顾别人。闻法的机缘不容易,这一生当中有几次机会能够闻到正法?所以存菩萨心、行菩萨道,到这个时候不拘小节,要顾到大体,大体是普度众生、大慈大悲。要叫世间人一看佛法也平易近人,这就有了办法,这一批众生就可度,就给他一个增上缘了。所以我们要处处守着戒律这一条线,决定不突破的话,与众生法缘就没有了。所以李老师那时候教给我,度众我们要行菩萨道,自修我们守小乘道,小乘是自修、自律,度众的时候应当舍己为人,这个是菩萨道,这个是真正的慈悲。
「「进止清净」,即增上心学」,「近」是讲入众,入众的时候和光同尘、跟大家一样。「止」是自律,换句话说,无论是进、无论是退,都不是清净心。比如我刚才讲的四摄法里头,跟那些人跳舞,他们的心不清净,菩萨的心清净,清净就有智慧。跟那些人打牌,那些人心不清净,你心清净,清净就生智慧,打牌都赢钱、不会输钱,他有智慧、他不迷。所以那些打牌的人都佩服你,某人牌打得真好,我们要跟他学习。先跟他学习打牌、然后再跟他学习学佛,这个道理。凡是清净心,无论学什么都是第一,他要跳舞就跳得最好,跳舞的人都被他迷住了,这样才行。
从前道安法师到国外访问,有一些比丘尼就跟了他一道,比丘尼特别执着,到了外国就「这个不能吃,那个就破了斋、这个…那个…」老和尚跟我说,「气死了,简直没有办法,太固执了、太执着了」。你到了国外人家都是吃荤的不吃素的,吃素的只有中国,外国没有吃素的。你要吃素一定给人家添了很大的麻烦,换句话说,人家心里不高兴,面子上敷衍,不愿意来接待你。我们还在那里挑挑拣拣的,「这个虽然是素菜,里面好像有荤油,味道不对。」还在那里挑拣的时候,人家心里难过,确实如此。老和尚说,「我吃素这么多年,吃荤的会吐,肠胃不习惯,如果要习惯我就大吃,吃给你们看看。」这个是要随缘,你到了人家国家,一切都能跟人家一样,这样他就欢喜了。
所以我们今天中国佛教在国外为什么不能发扬光大?这个就是很大的界限,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中国佛法不能度外国人,首先就是斋戒太执着。因此过去的日本、韩国的佛教是张曼涛做的工作,张曼涛为什么能做呢?因为张曼涛跟他们打成一片,日本和尚吃肉,他也跟着吃肉,也喝酒。张曼涛喝酒喝死的,喝得太多了,少喝一点,不要喝那...(净公上人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善」是我们修学的根本法,在这部经里面排列在第四章,昨天给诸位说出来了。前面三章偏重在理论上,从这个以下是重在实行。佛法是行的教育,这个要特别注意,如果要不能够实行,只是空口谈谈而已,那是一点用都没有,古人所谓「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再多,不能断烦恼,不能够消罪业。要想断烦恼、消罪业,一定要行,所以佛陀的教育与儒家的教育都是重在实行。佛法里面讲「闻思修」,一定要修行。修行就是这十种错误的行为,身三、口四、意三,知道这是错误了,必须要把它修正,修正过来就叫做修行。
十恶是罪、是恶业,果报上品在地狱;中品在恶鬼;下品在畜生,这是讲十恶业,我们说上、中、下三品。十恶业反过来就是十善业,十善业上品的十善是天道;中品的十善是人道;下品十善是阿修罗道。所以三善道、三恶道,业因就是十恶与十善。读了这一篇经文,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我们自家身三、口四、意三,是善还是恶?将来的果报自己就很清楚,不必去问人、也不必去问神、也不必找算命看相的去占卜,自己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么十恶既然懂得了,十恶的境界相,如果细说说不尽,说了一个大概,我们自己就要能够举一反三。
今天我们来略说十善。不杀生就是善,单单持不杀生就是消极的善,如果更要积极的做,不但不杀生而且要常常有放生的心,就是有救护众生之心。要行这个善,这是长养慈悲,救护众生。存这样的心,遇到众生有难了,必定援手,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不但我们不偷盗,而且要常行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在佛法里面对于布施这一条,特别是在大乘佛法,看得非常之重,我们可以讲大乘菩萨法,就是一条布施。布施里面分为三类,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有这三种。财是指一切财物,我们平常讲的四事供养,就是衣食住行所需的,叫财物。法里面包括理论与方法,不但是讲的佛法,一切世间法,乃至于种种才艺都包括在法里面。譬如种菜、烧饭都是法,他要不会,他做不好,我们会,我们教给他,这都叫法布施。无畏布施是令他远离恐怖,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有所畏惧、有所恐怖,你能够替他解除,帮助他离开恐怖,那么这个叫无畏布施。比如晚上做梦,一个人胆小、害怕,你能够陪他,你送他回家,他有人陪伴了就不恐怖、不害怕了,这都叫无畏布施。这是举小的来说,大家懂得这个意思。
为什么说菩萨行就是布施呢?菩萨的修行纲领是六度,六度里面的一个「布施」都完全包括了。持戒是无畏布施,因为你持戒,别人见到你没有恐惧,不必要提防你,为什么呢?你决定没有害人之心。他的财务摆在这里没有收拾好,你是个持戒的人,他不怕,为什么呢?你不偷盗,所以他很放心,他对你没有畏惧、没有恐怖,所以持戒是无畏布施。忍辱也是无畏布施,昨天给诸位讲了,你们有意、无意之间得罪人了,这个人修忍辱,他不在乎、不会计较,他可以原谅我,不会报复我。忍辱也算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统统都是法布施。所以你看看,一个布施波罗蜜把菩萨的六度万行统统包括在其中。
儒家虽然不像佛家这样重视布施,但是儒家讲「礼」,礼就是施道,礼尚往来有往有来的。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就是礼制的社会,外国人讲法制,我们是讲礼制。礼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厚。不但是年节有礼尚往来,平常有一些事的时候,都有礼尚往来,这个交情才厚、才足。礼要是废除了,人情就薄,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人与人之间照顾就很少了。礼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密切的关怀。所以在以前的社会里,不但对于自己一家人,对于家族、对于邻里乡党都要照顾到。自己家里面富有,逢年过节、或者是大的节日,家境清寒困难的,都要帮助他,这个是礼。平常的宴会也是礼,大家在工作余闲之时聚会一起,这个是礼,现在人所谓是「联络感情」,这个意思非常非常之好。我在台北市,虽然出家了,我们过去有一些同班同学,三十多年前的同学关系很密切,大概有十五个人,我们每一个月聚会一次。为什么每一个月聚会一次呢?你要懂得礼就晓得了,这一份感情非常之浓厚。同学之间一个月还要聚会一次,兄弟亲戚则可想而知,常常有联络,常常互助,一个有困难了,大家有义务帮忙,有义务照顾。像这样的同学会在台湾也不多见,我们同学校的校友,大概在台湾有五百人这样的,我们同班的大概十五个人。校友是一年聚会一次,你看我们同班就每一个月聚会一次,还有一点人情味。礼要是不讲了,社会秩序就没有了,一切都乱了。
礼里面顶重要的就是布施,你要是不布施的话,这个礼就没法子,礼就是教布施的,所以有施有报。朋友送我一份礼了,我一定要回报他,回报一定还要厚一点,就是要加一点,不能加的太多,稍稍加一点,这是人心之厚道。现在的教育里面最缺乏的就是「礼」的教学。从前李老师在台中教《礼记》时候说,你懂得「礼」到任何地方受人的欢迎,你受到人的恭敬,这个「礼」就占这个便宜,什么事情别人办不通,你去办就办通了。不懂礼的人,虽然一番好心,不知不觉失了礼的时候,人家对你就嫌弃,开始就讨厌了,不愿意跟你往来。换句话说,你办什么事情,人家不愿意和你合作,可见得这个礼多重要。世间法重礼,佛法也重礼。我们现在学佛的人也不学礼了,所以我们很多事情办不通,很多事情办不圆满。大陆上来的那些老和尚,他们懂礼,他们在大陆上学过,所以你今天办什么事都办不过他,为什么?他们懂礼。
佛门里面讲这些事情的书叫《禅林宝训》,你们不要看这个名字《禅林宝训》,这恐怕是禅宗的吧?不是的,与禅宗不相干,「禅林」就代表佛门。这个里面是讲佛门里面的世间法,讲人情世故。我是民国四十七年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第一部教给我念的书就是这部书,他跟我说学佛先学做人,《禅林宝训》是佛门里面的世间法,世间法要不通,出世间法就做不到。在那个时候这一部书没有单行本卖,台湾没有流通,我从《藏经》里面把它抄出来。而且那个时候的藏经,在台湾翻译的藏经只有一种—《大正藏》,慈光图书馆还有一部藏经—《频伽藏》。《禅林宝训》在这两部藏经里面都有,可是没有注解,只有这两部书的白文。到以后佛缘精舍XX法师倡印的,《禅林宝训笔说》,这部书太好了,有注解注的很详细,现在这个本子到处都有流通的。这是从前出家人一入寺庙之门,第一步要念的书,不但要念,要完全照做。
这个都是讲的从根本学起,我们要懂得布施的功德利益。我们不但要不偷盗,盗是起了贪心,我们用布施的方法把贪心断掉。在佛法里面布施供养,(布施供养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个道理关系到我们佛法的兴衰,我们想把佛教兴起来,想我们自己有成就,可是自己又不肯布施,又不懂得供养,这个没有办法,不会成就的。在台中前几年办了一届内典研究班,他聘请老师的待遇,是用大学研究所的钟点费,换句话说,是最高的待遇。往返车马费,供给火车一定是供给最高级的车次,再供给计程车费。这样做比一般学校的待遇要高得多,为什么?这是礼,这是对老师的恭敬。你要是不敬,求不到好老师。真正的好老师他并不是爱财,不是的。如果那个老师爱财,就错了。老师教学是看你的恭敬心,你一分恭敬你能够得一分的受用,十分恭敬则得十分受用。要是没有恭敬心,老师到那里去教,则是白费口舌,一番辛苦得不到收获,所以他就不愿意他教了。
供养是要尽心尽力,我有多大能力,供养到最高峰,这是十分的恭敬。台中办学能够有这样的供养,他就已经达到最高峰,所以他能请到好老师。我们佛门怎么样?请你发心教,不但不供养老师,最后老师还要拿些来,这个存心是什么呢?没有诚意,不是真心的来学,于是老师是什么呢?敷衍敷衍。老师没有事情到这来消遣消遣、敷衍敷衍。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教,你请他不来,来的那都是敷衍了事的,不是认真的教学。所以重点诸位要懂得,我们要想真正亲近善知识,要想学到东西,得以最虔诚的心来供养老师。你看看菩萨《戒经》里面讲的,那是讲的有财富的,每一天礼品要以多少两金来供养老师,要照顾老师的衣食住行,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有这么样虔诚的心,老师当然愿意来教他。这个都是刚才给诸位讲的,尽心尽力。
我在初学的时候没有力量,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我在军队,我刚刚学佛是时候,就是亲近方东美先生的时候,我是个上尉。上尉在那个时候是一个月五十块钱薪水,所以在那个生活情形之下,我们自己确确实实没有能力来供养老师。可是我们对老师的诚意,每周买两罐茶叶送给他,表达我们的敬心,我们力量最高峰达到这个地方。但是老师看到我们有这个诚意,他还是很愿意教我的。你有钱不能够拿出来,没有诚意,没有钱你已经尽心了,意思到了,所以老师肯发心教。我们学成了,老师也故去不在了,老师的太太还在这个地方,我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去看看她。现在我生活状况比过去好了,凡是逢年过节我一定会备一点精致的东西、她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她。从前我办不到,现在我有这个能力,我绝对要做。我到台中去亲近李老师,那个时候等于失业了,什么都没有了,李老师收了我。这个是师友彼此都有恩德,要常常往来,彼此照顾。我们修一个厚道,要在这个地方修。我们要能够求得善知识,也在这个地方求,你自己心地厚道了,自然与善知识感应道交。没有恭敬心,再加上刻薄,可以说,遇不到善知识,这个是不能够相感应的。你对一个人、亲近一个老师,这样的恭敬、这样的虔诚、这样的关怀,天下善知识都爱护你,在佛法里面称作「法器」,这个才是法器。世间法里面求学,你具备了求学的条件,所话说「孺子可教」。
这个布施供养,为什么佛在经里面处处要说,就是这个关系太大太大了。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走入佛门,就看你能不能修布施供养。过去是这样的,现在还是这样的,未来还是这样的。现在的教育,说个不好听的话,有点像学店生意买卖,生意买卖的教育,效果都失去了。学生要个文凭就行了,书念不念无所谓,拿个文凭就好了;老师教不教无所谓,只要考试的时候,分数格打及格就可以了。老师爱分数,学生爱文凭。如果教育到了这个形式,这个教育就完了。怎么会有人才出来呢?怎么会有善人出来呢?这是我们从不盗戒里面看出来的,我们积极的要怎样做法。像这些常识,我附带的告诉诸位,欧阳大师在《内学院训》里面,这一位大师他所讲的话,今天没有敢反对的。虽然心里有不高兴,可是不敢反抗,这个就是他的威德太重。我们中国的佛教,可以说,慧命就是他来续的,如果没有他,我们中国佛教也就完了。他是晚清末年、民国初年的人,杨仁山的学生,他们都是居士。杨仁山学佛之后,把他自己家里的房子,田地、房子统统捐献出来,在南京办了一个金陵刻经处流通佛法,这个贡献非常之大。他的学生欧阳竟无办支那内学院,培育人才。
民国初年那些真正的佛学家,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家、出家都追不上,他的学生。我们太虚大师,是那个佛学院的旁听生,另外还有一个法师,也是很有名,旁听生。他首先提出来,我们儒家的教学,就是世间法,三大:天大、父母大、老师大,三个根本。世间法是三个根本,是敬天、敬父母、敬老师。佛法只有一大,就是老师,只有一个根本。老师不一定是在家人、出家人,他如果是在家人,我们出家人跟他学,也要跟他顶礼,他可以坦然受之无愧,为什么呢?他是师。这是我们近代出家人不懂这个意思,所以禅宗说「贡高我慢」,把善知识失掉了。他引经据典,经里面有很多这个例子,佛陀在世的时候,维摩长者是居士身份,菩萨、比丘向他请法,跟对佛没有两样,一定要顶礼右绕,恭恭敬敬请法。而绝不是晚近,一出家就大了,居士做了老师,那好像也是要矮一级,这个是绝大的错误,大错特错。所以晚近出家人跟从前不一样,没有过去那样成就,从前是尊敬。为什么呢?我们身虽然出家了,我们的道、我们的学,不及在家人,在家人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够成佛做祖,我们出家人做不到。所以说,绝不是剃了头、穿了圆领大衣,比什么人你都大,这是自己把自己毁掉了,自己走上了一条死路。
在家人他是老师的身份,他就可以接受出家人的供养,为什么呢?是供养老师,这个要注意到的。我在台中要见到李老师就要给他顶礼,为什么呢?我的佛法就是跟他学来的,这个大家都晓得的。我有义务要供养老师,这个是天经地义,我们今天有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杨居士在这里教书法,他就是老师,对待老师就跟对佛一样,没有两样。不要以为他是个居士身,我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怎么可以拜在家人呢?对,出家人是不拜在家人,你连帝王也不拜,但是不能不拜老师,不拜老师就完了。他是帝王,我们可以不要敬他,他是老师就必须要敬他。如果不敬老师,就连根本都没有,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他是老师是白衣在家居士,我们要供养他。他在我们寺院教课,不但在教学当中我们要供养他,他年老了不教了,他家里有困难的时候,他的太太、他的儿女我们还是要布施供养。诸位能够这样做,你就能够得到天下善知识,怎么会怕道业不成就呢?
求学的态度,决定我们道业修学的成败。欧阳大师他的地位太高了,这些话别的居士不敢讲,他是真正传佛法之人,是续佛慧命之人,教给我们,要把我们贡高我慢的习气、贪嗔嫉妒的习气一扫而光,我们才能成就。诸位要晓得布施供养意义之大,不但是断自己的贪嗔痴,这个里面非常深厚的意义在。不但是续佛的慧命,也能够造成社会良好的风气,确确实实是化民成俗的不二法门,这是大慈大悲心!我们要想普度众生、利益一切众生,从哪做起?从这里做起,从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做起,慈悲一切。
第三条是不但不淫欲,而且要修梵行。梵行是清净行,梵行顶重要的是修心清净,心清净而后就身清净,到身、心清净之后,境界无不清净,一切清净!这个是身的三种善业。
口四恶,转过来是口的四种善业。第一个绝不两舌,不挑拨是非。不但不挑拨是非,而且要说和合语,什么叫和合语呢?世法教学里面所谓「隐恶扬善」,这就是和合语。我们今天的社会所以能造成混乱,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是大众舆论里面和合语太少了,恶口、两舌太多了,正是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社会有什么坏的事情,什么报纸、什么新闻大大地来宣扬,好事呢?没有人知道。社会不是没有好的一面,有好的一面,好的一面绝不赞叹,...(净公上人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是自己又不肯布施,又不懂得供养,这个没有办法,不会成就的。在台中前几年办了一届内典研究班,他聘请老师的待遇,是用大学研究所的钟点费,换句话说,是最高的待遇。往返车马费,供给火车一定是供给最高级的车次,再供给计程车费。这样做比一般学校的待遇要高得多,为什么?这是礼,这是对老师的恭敬。你要是不敬,求不到好老师。真正的好老师他并不是爱财,不是的。如果那个老师爱财,就错了。老师教学是看你的恭敬心,你一分恭敬你能够得一分的受用,十分恭敬则得十分受用。要是没有恭敬心,老师到那里去教,则是白费口舌,一番辛苦得不到收获,所以他就不愿意他教了。
供养是要尽心尽力,我有多大能力,供养到最高峰,这是十分的恭敬。台中办学能够有这样的供养,他就已经达到最高峰,所以他能请到好老师。我们佛门怎么样?请你发心教,不但不供养老师,最后老师还要拿些来,这个存心是什么呢?没有诚意,不是真心的来学,于是老师是什么呢?敷衍敷衍。老师没有事情到这来消遣消遣、敷衍敷衍。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教,你请他不来,来的那都是敷衍了事的,不是认真的教学。所以重点诸位要懂得,我们要想真正亲近善知识,要想学到东西,得以最虔诚的心来供养老师。你看看菩萨《戒经》里面讲的,那是讲的有财富的,每一天礼品要以多少两金来供养老师,要照顾老师的衣食住行,他有这么样虔诚的心,老师当然愿意来教他。这个都是刚才给诸位讲的,尽心尽力。
我在初学的时候没有力量,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我在军队,我刚刚学佛是时候,就是亲近方东美先生的时候,我是个上尉。上尉在那个时候是一个月五十块钱薪水,所以在那个生活情形之下,我们自己确确实实没有能力来供养老师。可是我们对老师的诚意,每周买两罐茶叶送给他,表达我们的敬心,我们力量最高峰达到这个地方。但是老师看到我们有这个诚意,他还是很愿意教我的。你有钱不能够拿出来,没有诚意,没有钱你已经尽心了,意思到了,所以老师肯发心教。我们学成了,老师也故去不在了,老师的太太还在这个地方,我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去看看她。现在我生活状况比过去好了,凡是逢年过节我一定会备一点精致的东西、她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她。从前我办不到,现在我有这个能力,我绝对要做。我到台中去亲近李老师,那个时候等于失业了,什么都没有了,李老师收了我。这个是师友彼此都有恩德,要常常往来,彼此照顾。我们修一个厚道,要在这个地方修。我们要能够求得善知识,也在这个地方求,你自己心地厚道了,自然与善知识感应道交。没有恭敬心,再加上刻薄,可以说,遇不到善知识,这个是不能够相感应的。你对一个人、亲近一个老师,这样的恭敬、这样的虔诚、这样的关怀,天下善知识都爱护你,在佛法里面称作「法器」,这个才是法器。世间法里面求学,你具备了求学的条件,所话说「孺子可教」。
这个布施供养,为什么佛在经里面处处要说,就是这个关系太大太大了。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走入佛门,就看你能不能修布施供养。过去是这样的,现在还是这样的,未来还是这样的。现在的教育,说个不好听的话,有点像学店生意买卖,生意买卖的教育,效果都失去了。学生要个文凭就行了,书念不念无所谓,拿个文凭就好了;老师教不教无所谓,只要考试的时候,分数格打及格就可以了。老师爱分数,学生爱文凭。如果教育到了这个形式,这个教育就完了。怎么会有人才出来呢?怎么会有善人出来呢?这是我们从不盗戒里面看出来的,我们积极的要怎样做法。像这些常识,我附带的告诉诸位,欧阳大师在《内学院训》里面,这一位大师他所讲的话,今天没有敢反对的。虽然心里有不高兴,可是不敢反抗,这个就是他的威德太重。我们中国的佛教,可以说,慧命就是他来续的,如果没有他,我们中国佛教也就完了。他是晚清末年、民国初年的人,杨仁山的学生,他们都是居士。杨仁山学佛之后,把他自己家里的房子,田地、房子统统捐献出来,在南京办了一个金陵刻经处流通佛法,这个贡献非常之大。他的学生欧阳竟无办支那内学院,培育人才。
民国初年那些真正的佛学家,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家、出家都追不上,他的学生。我们太虚大师,是那个佛学院的旁听生,另外还有一个法师,也是很有名,旁听生。他首先提出来,我们儒家的教学,就是世间法,三大:天大、父母大、老师大,三个根本。世间法是三个根本,是敬天、敬父母、敬老师。佛法只有一大,就是老师,只有一个根本。老师不一定是在家人、出家人,他如果是在家人,我们出家人跟他学,也要跟他顶礼,他可以坦然受之无愧,为什么呢?他是师。这是我们近代出家人不懂这个意思,所以禅宗说「贡高我慢」,把善知识失掉了。他引经据典,经里面有很多这个例子,佛陀在世的时候,维摩长者是居士身份,菩萨、比丘向他请法,跟对佛没有两样,一定要顶礼右绕,恭恭敬敬请法。而绝不是晚近,一出家就大了,居士做了老师,那好像也是要矮一级,这个是绝大的错误,大错特错。所以晚近出家人跟从前不一样,没有过去那样成就,从前是尊敬。为什么呢?我们身虽然出家了,我们的道、我们的学,不及在家人,在家人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够成佛做祖,我们出家人做不到。所以说,绝不是剃了头、穿了圆领大衣,比什么人你都大,这是自己把自己毁掉了,自己走上了一条死路。
在家人他是老师的身份,他就可以接受出家人的供养,为什么呢?是供养老师,这个要注意到的。我在台中要见到李老师就要给他顶礼,为什么呢?我的佛法就是跟他学来的,这个大家都晓得的。我有义务要供养老师,这个是天经地义,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今天有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杨居士在这里教书法,他就是老师,对待老师就跟对佛一样,没有两样。不要以为他是个居士身,我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怎么可以拜在家人呢?对,出家人是不拜在家人,你连帝王也不拜,但是不能不拜老师,不拜老师就完了。他是帝王,我们可以不要敬他,他是老师就必须要敬他。如果不敬老师,就连根本都没有,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他是老师是白衣在家居士,我们要供养他。他在我们寺院教课,不但在教学当中我们要供养他,他年老了不教了,他家里有困难的时候,他的太太、他的儿女我们还是要布施供养。诸位能够这样做,你就能够得到天下善知识,怎么会怕道业不成就呢?
求学的态度,决定我们道业修学的成败。欧阳大师他的地位太高了,这些话别的居士不敢讲,他是真正传佛法之人,是续佛慧命之人,教给我们,要把我们贡高我慢的习气、贪嗔嫉妒的习气一扫而光,我们才能成就。诸位要晓得布施供养意义之大,不但是断自己的贪嗔痴,这个里面非常深厚的意义在。不但是续佛的慧命,也能够造成社会良好的风气,确确实实是化民成俗的不二法门,这是大慈大悲心!我们要想普度众生、利益一切众生,从哪做起?从这里做起,从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做起,慈悲一切。
第三条是不但不淫欲,而且要修梵行。梵行是清净行,梵行顶重要的是修心清净,心清净而后就身清净,到身、心清净之后,境界无不清净,一切清净!这个是身的三种善业。
口四恶,转过来是口的四种善业。第一个绝不两舌,不挑拨是非。不但不挑拨是非,而且要说和合语,什么叫和合语呢?世法教学里面所谓「隐恶扬善」,这就是和合语。我们今天的社会所以能造成混乱,实在是大众舆论里面和合语太少了,恶口、两舌太多了,正是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社会有什么坏的事情,什么报纸、什么新闻大大地来宣扬,好事呢?没有人知道。社会不是没有好的一面,有好的一面,好的一面绝不赞叹,坏的一面偏要宣扬,不但宣扬,还要加油加醋。诸位想一想,这样一来社会还能好得了吗?如果我们要想改造这个社会,要想真正的复兴文化,我过去在方先生那个地方,教育部有两位官员向方先生请教,就是复兴中国文化,请方先生提供个意见,「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方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复兴文化真正要想做的话,首先要把台湾所有的报纸、杂志一律停刊,电视、广播一律都取消,才能谈到复兴文化。教育部苦笑,这是做不到的事情。这些东西都是破坏中国文化,我们想想有没有道理?是有道理。成天在那里宣扬恶的一面,绝不赞叹善的一面,这个文化怎么能复兴?这个社会怎么能好呢?
我们佛门出家人今天在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从前出家人受帝王大臣之尊敬,今天出家人瞧不起。台湾好像还好一点,你到香港去看看,香港男众稍微好一点,女众根本不敬的。纵然是男众,在香港也比较困难,你坐计程车,计程车早晨开出来,他头一个绝不拉出家人,他要拉出家人就是倒霉。为什么我们今天会到这个样子呢?古人常讲,「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要彼此互相赞叹,我们要看人的长处,不要看人家短处,看人家短处是走毁灭的道路,看人家长处是走复兴的道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我们专看人家的短处,那么我们自己是不是一点短处都没有呢?给诸位说,我们看人家短处就已经是自己的短处了。这个要觉悟,我什么短处都没有,单单看到别人短处,这就是大短处。我们为什么不能处处赞扬别人,把我们佛法在社会地位提高呢?好像还什么人都不是,只有我才是,你说得很对,但是人听了是什么呢?大概你说的不是的人都是,唯有你不是,所以是自己不知、不觉。你在背后批评别人,别人在你背后对你如何批评,可见的许多人愚昧无知。人家做的千不对、万不对,那也有一、两桩对之处。
所以做为一个菩萨的人,他做一千桩坏事,他只有一桩好事,就这一桩好事,要极力的把它宣扬,那一千桩坏事不闻不问,这样才能救渡众生。你这一赞扬,他听了之后能生惭愧心,「我就做这么一点好事,人家都给我宣扬,我做那么多坏事,人家都绝口不提,还原谅了」,他才能改过自新。他做...(净公上人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孝慈智愿,无上菩提。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因果教育弘化网 http://www.ganyingpian.com/
澳洲淨宗學院 http://new.jingzong.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7 0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