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8|回复: 10

[学佛文档]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202102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1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回到原来的生活中。你们自己的观念、人格、言语、举止、待人接物,都要带点念佛人的味道,那是智慧、慈悲的精神,那便是表现了自己被超度也能超度人的化世功能。(一九九三年三月三十一日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第四晚开示)
忏悔业障是恒课
一、忏悔的种类与方法
在佛七期间的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唱诵忏悔偈,边拜边唱:「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同时也勉励大家,能在共修功课之外,每天最少自动礼佛三百拜以上。目的是在忏除无始以来的种种恶业,消除无尽的障碍,得以顺利地修行。
因此,今天晚上为诸位开示「忏悔业障」。
「忏悔」一词,在大小乘经律中,常常见到,也极受重视。因为忏悔的作用,就像我们每天都要洗脸及漱口一样。由于大乘不到初地,不能六根清净,小乘不到初果位,不能持戒清净。原则上修到六根清净位,才不致有心作恶造罪,故在凡夫位中的学佛大众,必须每天忏悔,方能日新又新,日进又进。
「忏悔」本属于戒律范围的必修课目,三宝弟子是因受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及菩萨戒而完成其身分。受戒而不犯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菩萨璎珞本业经》说:「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至于犯了戒怎么办,就用忏悔的方法来纠正。
忏悔的功能有两种:1.是经过一次忏悔,便做一次自我检讨及自我的更生;2.是经过一次忏悔,便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全部负责及全部承当。因为罪分两类:未受戒者做了恶业,仅得「性罪」,不论是否受过佛戒,犯罪当受果报;已受戒者,做了恶业,除了性罪,尚增一类「戒罪」。戒罪之重者不通忏悔,轻者经过忏悔,即还得清净。
忏悔的方式也有两类:1.事忏,又名作法忏。犯了戒罪,大者于僧团集会做「羯磨」时忏悔,中者对一人忏,小者自我责心忏。戒罪便用事忏。2.理忏,又名实相忏或无相忏。是以实证无我的空性,亲证一切诸法的本性皆空,罪性本空,由心所造,不论戒罪或性罪,一旦悟入实相无相,真性无性,便顿时消灭。此种理忏,似乎违背世间因果,其实不然,灭罪之意是指心中不再恐惧恶报,因其已将善恶苦乐,平等看待,不是逃债躲债赖债,然其仍对所造恶业负起全责。未悟实相者,被动受苦报,故有畏惧心;已证无相者,乘著愿力,主动深入众生群中,广结善缘,普施救济,虽亦受苦受难,确已是自由之心,故亦不以苦难为苦难了。此名为消灭罪业。
忏悔又有两类:1.违背戒律之罪,用「制教忏」,唯局限现世现前所犯戒律,乃由出家的五众僧团使用。2.违背道业之罪,用「化教忏」,通用于道俗七众,也通用于大小乘,并通用于三世十恶业道。
在我们中国的佛教界,已很少使用「事忏」或「制教忏」来分别以「众法忏」、「对首忏」、「心念忏」,举罪、出罪、除罪了。倒是常用「理忏」及「化教忏」,来忏除种种罪业。不过禅宗大德及大成就者用「理忏」时,必须明心见性,亲证本性无性,才达忏悔的目的。所以可有忏法仪轨,也可没有一定的作法仪式。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是圆顿止观的四种三昧之一,是用事忏为方法,以达成理忏的目的。禅宗的无相忏,便无仪轨了。至于「化教忏」,则为中国佛教僧俗七众常用及通用的方法,例如「梁皇宝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等均属「化教忏」的一型。
「忏悔」这个佛教的专有名词,是印度梵文的忏摩(Ksama)及汉语的悔过,音义合译而组成的新词。它有悔罪灭罪、还得清净之意,例如《大般涅槃经》卷一九云:「大王且听,臣闻佛说,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
忏悔有无量功德,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所说:「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又云:「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由此可知,忏悔法门也是佛法的总持,若能修持得力,便是最上法门。
大乘各种修行忏法的仪轨,犹如密宗的坛城,要求庄严、供养、清净、威仪整齐。如《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华严五祖宗密禅师的《圆觉经修证仪》,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四明知礼的《金光明最胜忏仪》,以及当今流行的各种如前所举的忏仪,均有设坛、请圣、供养、礼诵等的仪轨。
如何测知忏悔之后的功德成效,可举两例如下:
(一)《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云,如法忏悔之后,若得清净,可能发生各种善相:「或有众生得(身口意)三业善相时,于一日一夜中,复见光明遍满其室;或闻殊特异好香气,身意快然;或作善梦,梦中见佛色身,来为作证,手摩其头,歎言善哉,汝今清净我来证汝;或梦见菩萨身来为作证;或梦见佛形像放光而为作证。」
(二)《梵网经菩萨戒本》说,若有人受了菩萨戒而犯十条重戒中的任何一条,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即是《梵网经》的菩萨戒本),苦到(极诚恳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
这两种忏悔法,都比较困难,若没有适当的环境,及充裕的时间,不容易获得成就。倒不如用念佛法门,轻易得多,不必一定要见异相,才算灭罪,例如《观无量寿经》云:「至心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也就是我们为何要提倡阿弥陀佛净土念佛法门的原因了,这也正是我要在此清明节的弥陀佛七期中,向诸位介绍忏悔法门的用意了。
二、转变业障为福报
业障有两层涵义:1.由于从事某种行业,无暇修学佛法也不想修学佛法。2.由于造了种种不善恶业,以致招来种种先天性及后天性的障碍,无法修学正信正行正知正见的佛法。因此若加以细分,便有业障、报障、烦恼障,更细分之则称为八万四千障门,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包括身心环境以及来自鬼神妖灵的魔障。业障多非从外来,乃是唯心所造,自心所现,自作自受;也有外魔的因素,忏悔也能消除。
业障、报障及烦恼障,三类可归结成一个项目,那就是「因果」。造因一定得受果报,任何一种障碍都起因于「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业障的果报有时会让人误以为是「福报」。例如见人养尊处优,站在佛法的角度看不是福报,因为享福不是有福,惜福、培福,才真有福。
有些人一生都很辛苦,苦得像我一般,请问这是那一种果报?就我而言,我心甘情愿地每天过这种辛苦忙碌的生活,我是在还债,还得越多,债主就越少,我越是欢喜。这种作法端视个人的感受如何?是否能以佛法的观念来衡量,如果能应用佛法的观念,世间的福报,不就是苦报的开始吗?福报享尽了,紧接著就是苦报的降临。如果我们现在能把握机会,无视于辛苦,不计较侮辱,且又能帮助别人解决苦难,更不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不断地努力求进步,尽自己所能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实际上这就是在求福、培福。
平时能在自己的食衣住行各方面节约不浪费,又能将多余的财物用来助人,这种行为看起来似乎是自讨苦吃,乃至会被讥为「有福不知享福」。如果我们抱持这种怕人讥毁,因之而不愿修福的想法,就是一个愚蠢的穷人;反之,能如是行,又持之以恒,才称得上是个有智慧的富人。
记得有一位居士时常送菜给我们的道场,结果,厨房的执事者认为菜量反正够多,就专门挑选细嫩的叶子,而将老叶及根去掉,那位居士看到之后,一声不响地将老叶、菜梗通通捡起来准备包回家,于是我们的住众就问:「某某居士,你不是已将这些菜都布施给我们了吗?为什么要将那些东西又带回去呢?」他说:「你们不吃的,我能吃,只要将叶子腌一腌就变成咸菜,或者用来煮汤也是一道很好而营养的菜汤;菜梗或根的部分,将老皮削掉,用盐巴渍一渍比什么都好吃,如果你们想吃,等我做好了再拿来供养你们。」这真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教育课。从此以后,我们的出家众,再也不敢任意乱丢东西了。
修行不得力,是因为善根不深厚,那就是障碍;心中有烦恼是业障,想修行偏偏又找不出时间来,老是有人有事阻挠你,也是障碍。这都是由于过去世造的业因,此生才产生种种的障碍,无论是生活上、心理上、身体上、环境上、人事上,都可能有阻碍。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自己本身是没什么问题,都是环境的问题,例如想参加精进佛七,结果老板不准假,长官不签字,或家人突然发生情况等。
这回有一位居士来参加佛七,结果到第三天便坚持要离开,我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我本想打完这次佛七的,但是他不让我继续下去。」「他是谁?」「是我的身体,实在无法支持下去了,所以,要提前离开。」他的身体叫他不打完佛七,他的身体究竟是谁呢?是过去世带来的业障!如果他能坚定打完佛七,他的身体便不是业障,而是福报。
也有人在念佛时,心里很烦,无法安心,越是无法安心,就越讨厌念佛。问他:「为什么?」推说「念头多」,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他虽是不想什么,念头就是会自动跑出来。这种念头是什么?也是从过去世带来的业障,如果他能专心念佛,每一个念头都在念佛,他的念头,便不是业障而是福报。万一你在念佛时,只见业障重重而不见福报现前,又如何来消除业障呢?当然是至心忏悔。
三、愿消三障诸烦恼
三障是指如下的三类
(一)业障:狭义的业障是指职业,有些职业会使得人们没有办法照自己的意思来修行佛法,例如世代养猪、养牛、打鱼、赌博等行业,一时间无法改行。也有些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要工作,又有些人,都在夜间工作,白天需要睡觉,对于修行佛法而言,都会构成职业上的障碍。
(二)报障:是指身体与环境,我们的身体是不可能尽如我们的愿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例如你很想去听经闻法修法,结果身体或环境会促使你无法如愿修行佛法,这就是报障。如果生而为牛马猪狗等动物的身体,就不知要来学佛,即使善根深厚,想打佛七,也不会被佛七的道场接受。纵然是寺院中放生的动物,亦无法参加共修念佛与拜佛,这就是报障。又如,盲人见不到庄严的佛像,聋子听不见微妙的法音,哑巴不能用口弘扬佛法,这些人可能是菩萨示现,多半则是由于报障。
(三)烦恼障:就是指的「心不由己」,时时在心里产生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烦恼,例如贪、瞋、嫉妒、骄慢、怀疑、恐惧、骇怕等等。追求这样又讨厌那样,希望又失望……这些问题常在心中翻腾不已,使自己困扰不已,不但念佛不易专心,连在吃饭也是胡思乱想。由于烦恼重,而不能修学佛法,便是障碍。以上的解释,应该是合理的,但在经论中,对于三障的通释是指「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种障:1.烦恼障,即是贪欲、瞋恚、愚痴等惑;2.业障,即是五逆十恶之业;3.报障,即是地狱、饿鬼、畜生等报。依据《阿毘达磨发智论》卷一一所载:「如说三障?谓烦恼障、业障、异熟障(即是报障)。云何烦恼障?谓如有一本性,具足炽然,贪瞋痴烦恼,由如此故,难生厌离,难可教诲,难可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云何业障?谓五无间业。云何异熟障?谓诸有情处,那落迦(地狱)、傍生(畜生)、鬼界(饿鬼)、北拘卢洲(福报太好不易学佛)、无想天(纯系外道的天界)处。」
我常说:佛法如此好,为什么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又如此多?是由于我们弘法的人才太少了,也由于有此三障的众生太多了。所以佛教界应该多培养弘法人才,知道佛法好而无缘修学的人,以及有缘接触佛法却有种种障碍的人,应该奉劝他们用忏悔法门,消除三障。奉劝正在学佛念佛修行佛法的诸位善知识:若能时时处处都怀有一颗忏悔的心,障碍自然渐减,相反地,若不知惭愧与忏悔,则障碍重重。忏悔的意思是承认自己有病,知道自己通身是病障,必定要寻医、求治、吃药,如此则所有诸种病障,自然渐渐消除;若不知道惭愧与忏悔,则是「讳疾忌医」,病必加重,进而演变成不可救药的绝症了。所以,忏悔业障,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佛教徒们天天要修的恒课。(一九九三年四月一日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第五晚开示)
带业消业生净土
一、修净业和消罪业
诸位善知识︰我们在佛七期间的每晚进行「大回向」之后,都有发愿「求生净土」的礼拜。是不是能生净土?当然不容怀疑,但是修行西方净土法门的人,善根有深浅之别,修行的时间有迟早之异,修持的工夫有勤惰之差,业障也有多少不等。所以凡夫往生佛国之时,《观无量寿经》说,莲花分有九品。《无量寿经》说,诸有众生,往生佛国,分作莲花化生及边地胎生的两类:莲花化生者分作三辈;边地胎生乃收不信佛智,但信罪福而愿生彼国之人。往生佛国既有高下、中边的不同,往生的条件,自然也有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的不同了。
根据《观无量寿经》的要求,是说:「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福即是往生净土的「净业正因」。所谓三福净业,便是: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中第三项内的「发菩提心」,依唐初迦才的《净土论》说,当含摄:止一切恶、修一切善、化一切众生的三聚净戒全部内容。《阿弥陀经》也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虽有古大德认为只要一心念佛,便是多善根福德因缘。然若对照《观无量寿经》所举三福净业,应该就是《阿弥陀经》的善根福德。可知往生彼国的先决条件,是自修三福净业,并劝他人共修三福净业。《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条下说:「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即是发:1.至诚心,2.深心,3.回向发愿心。又说:「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即是:1.慈心不杀,具诸戒行;2.读诵大乘方等经典;3.修行(佛、法、僧、戒、施、天)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此项往生的条件,除了用心及修六念,也要持戒,以助长善根福德。当然,往生的条件,尚有净土三经共同提扬的称名念佛,以及《观无量寿经》的观像、观想。此三经中所说的法门,不论观像、观想、实相或称名的念佛法门,都有消除罪业的功能。若修观成就,便可消若干劫生死重罪;乃至闻经题称佛名亦能消业,如《观无量寿经》「下品上生」条说:「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又云:「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由此经文看来,似乎是说,凡是往生净土的众生,在临往生佛国的前一念顷,一切罪业,皆已消灭了的。然在同经「下品下生」条的末尾数句经文又说,往生佛国之后,于莲华中住满十二大劫,花开得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于此可见,至少下品下生的众生,往生极乐国土之时,罪业并未全消。不过《观无量寿经》自称,这部经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经》,而且尚有一卷刘宋时代天竺三藏求那拔陀罗译出的《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神咒》,教受持阿弥陀佛法门的人,受持此咒法,当「漱口然香,于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比丘戒)、五逆、十恶、谤方等(大乘)罪,悉得灭除,现世所求皆得」,「临命终时任运往生」。诵满二十万遍,感得菩提芽生,若诵满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陀佛。这是强调用心持诵此咒,即能现在拔除一切业障,并且可得现世利益,更得往生佛国利益。无怪乎,晚近有位藏密学者陈健民,主张消业往生是可以办得到的。大小乘圣者消灭罪业后往生净土是不争之论;三昧成就,理忏成就亲证实相无相者,消业往生,也当可以理解;至于具缚的烦恼凡夫,仅凭念佛名号,信愿往生彼国者,也可消业往生,便不易为人接受。那唯有强调依靠弥陀本誓愿力的救拔,以及密乘神咒的加持了。
二、多消少带最可靠
根据我在第二天晚上所讲净土既有四种,那么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就没有一人不生净土。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须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方能往生。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呢? 根据《无量寿经》所载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所说,只要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乃至仅仅十念称名,也一定可得往生,这是由于阿弥陀佛愿力加持的缘故。可是,如果根据《阿弥陀经》则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又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意思是说,如果有人,念佛未得一心不乱,加上善根浅,福德薄者,就不能生弥陀的净土。《无量寿经》的十八愿说,除了犯五逆罪及诽谤正法的人,一切众生凡是欲生彼国者,都得如愿往生。然在《观无量寿经》却说,五逆十恶之人亦为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收为极乐国土的下品下生。因此,在净土法门中就产生两派观念:一派是至少人人可以带业往生佛国的下品下生,另一派认为往生之时业障必已消除。
曾经有一位老先生向我预约说:「师父啊!当我死后,我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如何去?」「师父要帮助我。」「谁先去?」他想了又想说:「师父,当然是你先去。」他是盼望我赶快往生,然后带他同生西方净土。其实只有阿弥陀佛才有这种力量。《无量寿经》说,那是因为久远劫前,世自在王佛的时代,有一位法藏比丘,他是阿弥陀佛的因地菩萨,早已发了这种誓愿,愿在成佛之后成就清净国土,接引一切众生。
所谓「愿生西方九品莲」,意思是说,九品莲花都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将凡夫众生接引而去;莲花化生的世界,既是凡夫生存的世界,当然还有烦恼,这就是带业往生,而不是消业往生,须仰赖阿弥陀佛的愿力救拔,虽然自己修行不够,不能解脱,但还可以往生西方佛国净土。其实能有九品莲花,纵然是下下品莲,也比没有的好。
如果我们的信心不足,时常存著:假如真有西方极乐世界,嗯!也可以去看看。于是半信半疑、半推半就之下,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跟著别人行善、念佛、修供养布施。请问这种人是否能生西方净土呢?当然可以,不过只能往生在净土的「边地」,什么叫作「边地」?是胎宫、也是莲胎,这是指莲花尚未开,以相当长远的时间,坐在莲花胎中,既无罪报,福如天国,就是缺少闻法修行的机缘。
虽然说,临命终时,十念弥陀名号即可往生净土。如果我们平时不信佛、不念佛、不修供养、不种善根,仅靠临命终时求愿往生是太冒险了。生前不念佛,临命终请助念团来助念求往生,当然也有用,毕竟不如自己及时念佛更可靠。我们必须在一听到佛法时,不论年龄老少,均应马上念佛、持戒、修供养、种善根、修福德,才有往生较高莲位的希望。
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不可自私自利仅求自己能往生净土就好,而不管这世间还有许多的众生在苦难之中受折磨,我们要以慈悲和智慧来帮助救济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实践菩萨道的三聚净戒。
古代祖师们解释弥陀经中的「善根、福德」,是要众生多念佛、常念佛、勤念佛。所谓「念佛」也有两种方法:1.用口出声念,是有相念佛;2.用心思惟念,时时刻刻与佛的慈悲和智慧相应。不论出声不出声念佛,念念与佛相应,方谓之真念佛;工夫深了即成实相念佛、无相念佛。有相念佛尚是带业念,无相念佛,即成消业往生。
其实准备带业往生的人也须学著消业,一点一滴地慢慢消除,此生虽没有办法全部断尽所有的罪业,罪业消得越多,则莲品的位子也升得越高。否则,连想得到下品下生也会有问题了。
记得在一星期前,有位女居士前来请问我说:「师父,有人说定业不可转,如果是真的如此,则我们忏悔、念佛、修善都没有用了,反正该受的果报就是要受,修行根本没有用,是不是?」我问她:「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父亲已病一年多了,我什么都做了,譬如到庙里烧香许愿,替菩萨装金身,也供养了僧众,请他们诵了《地藏经》,拜了水忏,也积极地参加了梁皇宝忏的法会,可是我的父亲并没有好转起来。」「你父亲现在多大年纪?」「八十三岁。」
接著我告诉她:「业」虽然有定与不定的问题。可是「罪性本空」,罪业的本性是空的,只因为你的心不空,所以会受报。如果你的心已实证诸法无我,则无罪、无业,当下即是解脱。
于是她要我教她父亲心空的方法,如果心空业消,病就应该好了。问题是她的父亲能够观色即空吗?能够观法无我吗?若不能则心不空,业也未消。如影随形走,不能说只要身体而不要影子。除非心无执著,既无分别,也没有心,无心就无我,无我当然亦无罪业的果报体了,一旦心病医好,身体的病也会转好,这是消灾延寿的最高法门。这位女居士听后非常地高兴,希望赶快回家告诉她的父亲,心空就可消业除病的好方法。不过,我也告诉她,若依念佛法门,纵然未得心空,也能业消病除。
对凡夫而言,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必须在生时勤于念佛,勤修供养,广种福田,以报恩的观念来消自己的业障。这也是我们法鼓山提倡「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用此来协助凡夫多消一点罪业,生前多消一分罪业,西方的莲花品位,也就跟著升高一点、长大一些。(一九九三年四月二日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第六晚开示)
西方净土与人间净土
一、清明报恩佛七开示一
(一)环保餐巾
在斋堂里,为了提倡环保,以耐久的棉质小手帕,代替餐巾纸,使用过后,清洗晒干,继续使用。不仅在佛七期间使用,佛七圆满,带回家去,再到农禅寺时,仍请随身带来,并且希望诸位,到其它任何地方用餐,也都养成用环保餐巾手帕与环保餐具随身携带的习惯。佛七期间,手帕免费结缘。平时来寺须请提供成本用钱买,用到不能再用为止,如果即用即丢,那又违反惜福有福的道理原则了,物尽其用,不可浪费糟蹋了自然资源。
(二)时时处处一声佛号
今天是星期假日,可能有很多随喜菩萨或你们的亲友来寺参加念佛,可以见面,但不可谈话。昨晚我已开示过了,你们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地方,心中口中只有一声佛号。在佛殿上绕著经行是出声缓慢念,坐下之后,先以出声快念,越念越快,然后止静,则用默念。出声念时不论快慢,均应把心置于佛号,随众念佛;默念之时,也以同样的速度用心默念。若你独自在工作、经行、喝水、吃饭、上洗手间,也无一处不是念佛的时间。
(三)社会福利
下午四点,台北巿的黄大洲巿长等,特来看我们,我们代表农禅寺信徒的全体大众,将一年来零星捐入的社会福利善款,分作三笔捐出:1.台北巿政府的社会局,2.农禅寺直属地北投区的社会科,3.法鼓山所在地金山乡的消防队。这三个单位大约有十数人来寺参加受捐仪式,由黄巿长代表受款。这是我们佛教徒为社会提供的奉献,包括你们诸位在内的本寺全体信众,因此也获得无量功德。
(四)难修易修
念佛是易行的方法,也是难修行的方法。所谓易是指的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就能修行得力。所谓难是指的要念至心无杂念,日夜二十四小时不离佛号,那是念佛三昧的完成,就很困难了。
(五)午餐后休息片刻
我们早上四点起床,晚上十点休息,只有六小时不到的睡眠,若是体力很弱感到很困的人,在饭后,工作结束时可到寮房躺下来休息二十分钟。与其下午打瞌睡,不如先去睡一会。如果不想餐后去休息,在佛殿上可以拜佛、经行,不可游荡、谈话。有好多随喜念佛的菩萨们,请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念佛,不要交谈,以免影响他人用功修行。若想说话,回家再说。
(六)只念佛不说话
精进组的菩萨们,佛七期间要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绝对禁语不讲话。
禁语的原因有二:1.内心的话不须向外说,养成不脱口而出的习惯。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禁语是教我们不仅谨言惜语,而要话到嘴边也不说,有了烦恼向内消,就不会影响他人,也不会苦恼自己了。2.我们是来念佛修行的,平时话说得太多了,心中胡思乱想的事也很多,好不容易有此七日专心念佛的机会,实是难得的因缘,应好好把握,那有那么多时间来说闲话。
第一晚我已说过,在任何时地都应该念佛,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出声或默念,心中只有一句佛号。听到别人说话,或其它噪音,心中要一边念佛一边观想那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用不同的声音念佛,看到的一切形相,都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听到的一切声音,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
如果你不小心地说了一句话,或者心中也忘了念佛,马上要起惭愧心,告诉自己:我是来念佛修行的,不是来听人说话、自己杂语、胡思乱想的。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起惭愧心,纠正自己,渐渐地自然就能专心念佛了。
(七)以惭愧心念佛
时时刻刻用口念、用心念。用自己的心,照顾自己念佛的声音和念佛的心。照顾就是观照自己是否正在念佛。一旦发现自己离开了佛号,马上要提起惭愧心,再把佛号提起来。所谓惭愧心,并不是要我们非常地难过悔恨,而是知道之后立即改过就好。当然,起了惭愧心以后,就是忏悔,如果知过不能改进,就要用忏悔心来拜佛了。
(八)如何回向
另一观念告诉诸位:发现许多人,成天念佛,也常常回向。有的人念佛,希望为自己消灾、满足一种心愿,有的人念佛,是希望家人或自己的事业成就、业障消除、家庭平安、身体健康,希望以念佛功德回向。
回向现世利益也是正确的;不过在此七天之中,不要时时做回向,因你们来参加佛七,已有回向的心,而且每天念佛功课告一段落会唱回向偈,每天晚上又有大回向,所以应该不断地念佛,不可老是做回向而误了念佛的时间,扰乱了专心念佛的工夫。
(九)清凉世界
今天的天气很凉,凉是代表清心寡欲,代表清凉境界,也是代表智慧。烦恼越少,感觉到的世界越清凉,烦恼越多,看到的世界便象是大火正在燃烧。即使在炎热的天气,若能念佛念到心无牵挂,就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也能体会到距离佛国净土越来越近。
因为信佛信得越恳切,称念佛号念得越深沈,烦恼也就越少。只要愿生西方净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莲花化生的品位也就越高越大,那便是清凉世界。
(一○)专修持名念佛
念佛法门,本有观像、观想、实相、持名等四种,天台智者大师主张从禅观而入实相。到了明末的莲池大师,主张体究念佛,劝修念佛三昧。清代尚有几位禅净双修的大师修般舟三昧。
然到民国初年的印光大师,特重《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认为实相念佛难中之难,非今日下根之人所能企及,主张持名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乃是全事即理,全妄即真,能使念佛之人,现世预入圣流,临终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他一扫禅净混淆、将理作事的取巧风气。他以为此际末法时代,欲出五浊恶世,除了专修西方净土的持名念佛,别无其它法门可依。这也正是近世以来数十年间,中国佛教界的念佛风气大行的主要原因。
(一一)老实持名念佛
我也鼓励大家,虔诚修行持名的念佛法门,这是既能使我们于临命终时,决定往生佛国,现世之中也能提升人品、消业除障、自利利人。若能念佛恳切,工夫绵密,也有豁然心开的境界出现。
因为持名念佛的本身,即是禅观的修行方法之一,故在禅宗第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特别引用《文殊说般若经》所示一行三昧的修法:「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不过净土经典中的《观无量寿经》,所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也被道信大师引用。可见禅净二门本来一家,方法可以互通,只是不得以偷心取巧。
持名念佛,业消障轻,心中自然安静,所见世界,也会自然清净,所见诸人,不论顺逆因缘,也可视作助成菩提大道的诸上善人,无论他们以何种态度对待我们,都能增长我们的净土资粮。
如果能以莲池大师所说「老实念佛」的心态来持名念佛,虽不求自己的利益与安乐,事实上会使你左右逢源、得道者多助;纵然遭遇横逆,也能逢凶化吉。那就是念佛的现世获得安全保障,未来确定往生净土。
以清净心老实念佛,把自己所有的执著心和自私心,渐渐放下而专心一意念佛,感受和观念自然会改变;转三界火宅成清凉世界,变无明烦恼为智慧之海,化贪欲瞋恚为慈悲之怀。此时见此世界所有的众生都是菩萨,现世即已约略体会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念佛的功德实在太好了、太大了,请诸位要老实念佛。
(一二)阿弥陀佛有十四个称号
诸位莲友,我们每天念阿弥陀佛,而其意义,可能有些人尚不知道。依据《无量寿经》的介绍,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等共十四个尊号,都代表著阿弥陀佛的智慧广大与慈悲广大。
也可以说,若能修持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而蒙佛眷顾,便能在一切时、一切处,永远而普遍地用智慧和慈悲之光,给我们平安、勇气、毅力、健康、幸福、欢喜、快乐、清净,而且是无比的、最好的、不可思议的。虽有愚昧的众生拒绝他,他则永远不会对任何众生失望。众生如果有了烦恼障碍,有了业障现前,只要持名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便会心开意解,心胸豁达。
(一三)阿弥陀佛便是智慧及慈悲
世间一切事物状况,皆是由先后的因果关系所造成,也是由不同的因缘关系所形成,所谓因果不可思议,因缘不可思议。凡事凡物,一切状况,我们只得尽力而为,却不可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愚痴的凡夫不了解这层道理,所以希望事事称心如意,一遇到阻碍,不是怨天尤人,便是失去自信,生起烦恼。这就需要念佛,祈求阿弥陀佛带来智慧之光。
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放不下他人是没有慈悲。能做如此想,对一切人都会生起同情心与尊敬心,同情人家也是具缚的凡夫,尊敬人家也有独立的人格。如对人家的苦难和麻烦,没有条件的伸出援手,便是慈悲心了。如果不为任何目的,时时以帮助和谅解的心对待他人,即是菩萨心肠了,也是菩萨的慈悲。菩萨是成佛的预备阶段,修行人称为菩萨,就是学习佛的慈悲和智慧。念佛的人,等到慈悲与智慧圆满之时,也即是佛了。
在我写的〈四众佛子共勉语〉中有两句话:「慈悲没有敌人,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慧不起烦恼。」实际上,若能将之发扬光大,便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以无量的寿命永远救度众生,以无量的智慧普遍光照众生,以无量的慈悲平等关怀众生。
修行念佛法门,应当知道阿弥陀佛的意义,若要亲自体验其意义,用智慧和慈悲来发愿回向自己求生佛国净土,也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因我们的念佛功德而能全部往生佛国净土,这就是回向发愿心。
(一四)净念相继入流亡所
若以「深心」念佛,当下就离烦恼的痛苦;若以「专心」念佛,便会发现烦恼本不住在心内;若以「一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便是《楞严经》中所说的「净念相继」;若以「无心」念佛,立即会失去能念的自己和所念的佛号,便是《楞严经》所说的「入流亡所」。念佛而得一心,莲池大师说,有事一心与理一心,心无妄想是事一心,心中无我即是亲证实相般若的理一心。天台智者大师创「一念三千」之说,依据他的《法华三昧忏仪》所示,智者大师的「一念」是通于凡圣十法界的,凡夫的一念妄心,亦即具足三千功德。可知天台虽立四种净土,然在任一土中,全摄其它三土;任何一念之中,也常事理具足。不必管他事一心或理一心,也不必管他是凡是圣,只要把握当下的一念心,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全体大用。以此来看念佛功德,不论散心念佛或一心念佛,都有无量功德,都能如印光大师所说的「现生预入圣流」,此亦即是天台宗的圆教所摄。
至于如何把握住现前当下的一念心,还是要修观行,天台四种三昧中的常行三昧,即是以九十日为期,恒持阿弥陀佛名号,日夜无有休息,步步声声念念,唯念阿弥陀佛。
(一五)三等念佛人
念佛的目的有三等:1.有一等人,念佛是求消灾延寿、癒病、健康、超度先亡。2.有一等人,念佛为求命终之时往生西方极乐净土。3.有一等人,念佛之时,念念佛号念念净土,念念佛号念念之中体现佛的无量功德。此三等人,前不及后,后全摄前。我们若用赚钱为喻,第一等人是赚的铁钱,第二等人是赚的铜钱及银钱,第三等人是赚的金钱与钻石。若仅取得铁钱,一定换不到银钱与金钱;若已取得金钱与钻石,必定可以购得铁钱、铜钱、银钱了。所以我要奉劝大家:既来参加佛七,听到了念佛法门,当然要有目标,不过不要老是把目的停滞在第一等层次。
要如何拿到金钱呢?许下弘愿,痛下决心,来以深心念佛、专心念佛、一心念佛,乃至进步到达无心念佛的程度。
(一六)一念念佛时一念见净土
当然,不可性急,一心念佛与无心念佛是比较不容易做到的事,至于第三等念佛人的心态及观念,则是可以信心来试著体会。至少可以了解,口中出声念佛,心中知道是在念佛,一念接著一念,一声连著一声,相信自己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全在每一声的佛号之中,也全在自己当下念佛的一念之中。这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们若能如此,则一念念佛时,一念见净土,念念念佛之时,念念得见净土。见的是什么净土?当然是阿弥陀佛的净土,那是自心中的净土,也未离开西方的净土,这就是与四种净土相接相连,不一不异的人间净土。
(一七)珍惜自然资源
诸位菩萨,下午请诸位忍耐些,因为断水,故不要洗澡、洗衣服,连上厕所洗手也要尽量节约用水,否则明天可能就没水喝了。现在我们使用的是水塔的水,存量已不多,必须用于饮食方面。这个世界的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在丰衣足食时要想到饥荒贫穷的日子,浪费了则整个地球的资源就减少了。水也是我们的福报,有水用时,总觉得水不值钱,缺水之时,水比黄金更贵,没有黄金不会死人,没有水喝则活不成了。当大旱灾来临时,滴水难求,求天天不应,呼地地不应,那都是由于福报不够,才会有灾难降临。今天倒是很好的教材,打七期间竟然断水,是教我们大家今后节约用水,也要珍惜所有的自然资源。
(一八)感恩与报恩
这回我们打的是报恩佛七。我们如果能以报恩心来生活、做事、修行,定会充满著感激,而不会有怨恨、失望、不服气、不平衡、不公平的想法。不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报恩,报答父母、师长、三宝、国家、社会、一切众生的恩惠。所有的付出,不论是责任或义务,乃至种种不合情理的敲诈勒索,都不是受损,也不是还债,而要视作是报恩还愿。当我们吃喝的时候,用到身体的时刻,用到社会资源及自然资源的时候,都要心存感恩。见到任何人的场合要珍惜此份因缘,遇到任何事发生,有利的不必太高兴,有损的也不必怨恨。若能念佛,必然会对顺逆诸境,一律以平常心看待,以感恩心处理。如果能以感恩心面对生活,就会有护法神王保佑,会有种种善法、善境界出现,就会有法喜充满的感受。至少对于恶境现前时,不至于失去智慧的抉择及慈悲的襟怀。
(一九)如何报恩
佛七圆满后,每人都当立志要做一个报恩的人。首先给家人更多点照顾,更少一点麻烦。以布施及供养三宝来帮助更多的人接受佛法、修学佛法;提供休闲的部分时间,参于义工的工作。自己修持佛法而得利益,也帮助更多人来修学佛法获得利益。
当我在做小沙弥的时候,无人供养,冬天没有棉衣,还得由贫穷的父母将维持一家人口粮的麦子卖掉,换取棉衣送到寺院。当时曾想:待我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父母之恩。可是如何报恩呢?至今父母早已与世长辞,只有以父母生我的身体,好好的修学佛法、弘扬佛法,使得更多的人修学佛法、弘扬佛法,离苦得乐,来报父母之恩了。我也欠了剃度师的很多恩,包括先后两度出家,他们将我带出尘世,走上学佛修行的路,恩深逾海,德厚逾天;尚有传法的和尚、授课的老师、授戒的戒师等,都是我的大德恩人,无以为报,只有每天于课诵之时,为他们礼拜,并将受自他们的恩德,普施一切有缘的众生,作为报恩。
(二○)万行菩萨结万人善缘
在这次佛七中,有许多来做外护的菩萨,知客处的接引照顾,环境的整理打扫,每晚在大门外为来随喜念佛的菩萨们冒著风雨指挥交通,还有在厨房发心的菩萨们最辛苦,每天起早带晚,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我们数百人乃至上千人料理饮食。他们只希望以成就我们大家修行,来报三宝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国家恩。因为我们的修行,改变了我们自己,对于各自相关的亲友和广大的社会,会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会为许多人带来利益。所以那些护持道场护持佛七的义工菩萨们,也是在修行佛法、弘扬佛法。我们万不可只想到在佛殿上念佛的人才是报恩、才是修行。其实,那些护持我们修行的菩萨们,也是在修行,而且是大修行。故愿你们这次打七念佛的人,下次也来发心护七当义工。此在我们法鼓山的团体中,被尊称为「万行菩萨」,大家都用各自的所知所能及所有所长,来结万人的善缘,也让万人结各自的善缘。我们的人间净土,就是要靠这样的信念和行动来建设的。(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二日于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开示)
二、清明报恩佛七开示二
(一)恳切.欢喜.佛号不离
诸位莲友,阿弥陀佛!我们现在开始进入清明佛七的修行阶段,请大家用恳切心、欢喜心,来修行七天的念佛法门,最好把念佛七看作是又一次新生命的开始。我们平常是用散心念佛,在佛七期间要用专心念佛,然后一心念佛。为什么要欢喜呢?能够来念佛,而且能够参加七天的念佛,是因为你自己有大福报、善根深厚,许多人不能而你能,所以值得欢喜。同时,在念佛的时候,要把你的心念跟佛号贴在一起,黏在一块。佛号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佛号。不管是不是用口念佛,不论有没有出声念佛,也不管其它的人是不是在念佛,你的心要不断的与阿弥陀佛的佛号相应。在佛殿上念,在斋堂里面念,睡觉的时候念,出坡工作的时候念,乃至于上洗手间的时候也念,出声念是在念,不出声时,心中也都要有佛号。
(二)无量的悲智
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寿、无量光,是无量的寿命和无量的光明。阿弥陀佛能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中,普遍接引无量的众生,故名无量寿;能以无边的智慧和无比的慈悲,照顾无穷的苦海众生,故名无量光。
我们念佛的时候,心中就和慈悲与智慧相应,也就是跟阿弥陀佛的无量光相应;我们的心永远不离开智慧和慈悲,我们的心也永远不离开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也是无量寿。
(三)不一不二.生命无常
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跟我们合而为一,不一不二,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因为我们还在念佛,阿弥陀佛是我们要念的佛号,所以不是一个;可是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的心就跟阿弥陀佛合而为一,所以既不是一也不是二。
我们共同在一起念佛的人,也是不一不二。因为大家一同在念阿弥陀佛,你念你的阿弥陀佛,我念我的阿弥陀佛,并不是一个人在念;可是大家在一起共同念相同的阿弥陀佛,心中只有一个共同的阿弥陀佛,所以也是分不开的。
如果能体验到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相信,当自己参加佛七念佛的时候,我们的怨亲债主、我们在生的父母和亲友、我们的先亡眷属,也都跟我们不一不二,也跟我们一起在念佛。
我们得到念佛的利益,他们也同样得到念佛的利益,所以清明报恩佛七,一方面自己得到修行功德,同时也能把我们这种修行的功德,分享给我们的亲友债主。不管是生活著的人或者是已过世了的人,他们都会因为我们的念佛而获得很大的利益。
在这一个星期的佛七修行过程中,第一要请诸位不可以讲话,乃至于自己跟自己也不要对话,唯一的念头是专心念佛;同时要利用空余的时间,一边念佛一边拜佛,至少每天三百拜。希望诸位不要空过了时间,生命无常,时间有限。
(四)打佛七真报恩
参加清明佛七的修行,是为了报恩,报谁的恩呢?佛说有四恩,清明主要是报父母的恩以及众生的恩。中国人在一年中,通常有三次祭祖的时间:清明、中元、过年。这都是慎终追远,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怀念。特别是清明,会以扫墓和祭祖的方式,表示追思与怀念。
这是中华民族由历史造成的风俗习惯。中国人重视祭祖,并且订出一年三个时节。至于印度和欧美,就不一样了。譬如说这回在农禅寺打佛七的有一位美国籍的居士,清明祭祖对他而言就无所谓了;但以中国人的风俗来说,清明报恩,就显得非常重要。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没有把中国的风俗习惯废止,倒是为了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佛教徒们也跟中国人一样祭祀祖先。
一般中国人只知道逢年过节祭祀一番,到底有没有用呢?有,就是对先亡眷属的一种慰问,以及对无祀孤魂表示关怀,所以有用,但不是非常有用。如果能运用佛法来超度先亡,那才真正的有大作用。因为,用佛法来化解他们心中的烦恼、怨结,他们就能离开鬼道而早生善道,或生天国,或者往生佛国净土。并以我们念佛的功德和念佛的力量回向给他们;同时也带著他们一起念佛,让先亡眷属及无祀孤魂,超生离苦。这就是用佛法来做超度的佛事,比较起仅仅以扫墓祭典及焚烧纸箔等形式的慰问和关怀,有用多了。
所以我们在过清明节的时候,用打佛七的修行功德来报恩,既能有利亡者,也能有益生者,才是真有用。包括有形及无形的众生,也都得到利益,他们从无始以来都曾对我们有恩,所以也用念佛的功德来回向给他们;同时也用三宝的力量,带他们一起修行。
我要请问诸位:现在有多少众生在这儿参加佛七?人是没有多少,正在听我讲开示的不到一千位。可是诸位看到吗?我们的墙上贴了数千个牌位,还点了数百盏灯。每个牌位上、每一盏灯上,有的是写著一个名字,有的是几个名字,有许多写的是历代怨亲债主,有的更写著历劫怨亲债主及无祀孤魂,那就更多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今天在这里念佛的,不只有我们这些人,尚有更多更多用肉眼看不到的无数众生,在这儿念佛听佛法。若是已经转生而无法前来的怨亲债主,也会由于我们的念佛功德而获得利益。
(五)超度的意思及功能
现在,我要根据佛法,把超度众生的意思、超度众生的功能以及众生的类别,向诸位介绍。
超度的意思就是用清净的佛法,化解众生的苦难,使众生出离烦恼的苦海,生到佛国的净土。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为了要从苦难的此岸超度到解脱的彼岸。许多人误认为佛法仅是超度死人、超度亡灵。其实佛法虽有度亡的功能,但其最大的作用是超度修行佛法的活人。修行佛法就能从愚痴、无明、烦恼中得到解脱。用修行戒定慧的力量,就能使我们由生死凡夫达到不生不死的菩萨及佛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超度。
超度的功德有浅有深。在修行佛法的路上,走一步就是超度一步,走两步就能超度两步。我们每念一句佛号,就是在苦海里往岸边回游了一步。所以凡夫位中的佛教徒是正在超度,圣者位中的佛菩萨是已经超度。我们每念一句佛号,都在超度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祖先或怨亲债主,以及跟我们有缘的无祀孤魂,由于我们念佛而得利益,便是得到超度,这就是我们在报恩、在结缘、在还愿、在做慰问关怀,也就是在行著自利利他的菩萨道。用佛法来帮助亡灵,使他们听到佛法,念诵佛号,也能心开意解,启发智慧,求生佛国净土。这样的话,叫作超度众生。
从佛法的观点来理解,众生都会在五趣六道从生到死,死了又生,叫作生死流转,不会永远做鬼,不会永远做人,也不会永远做畜生和做天神。因为人会死,五趣众生都会死,他们死了以后做什么呢?就去转生了。转生到那儿去?是依他们自己在无始以来的业因,而生到应该生的地方去。善因缘就生到善道,恶因缘就生到恶道。如果已经修了无漏的菩提因缘,仗佛愿力,那就生到佛国净土。照这样讲来,我们的祖先、历劫的怨亲债主,那就不一定都在鬼趣中了。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和多少的众生发生了恩恩怨怨的关系。所以我们还是不知道有多少跟我们有关系的众生是在鬼道、神道或是天道;而我们也不知道有多少的怨亲债主是在地狱道和畜生道里。因此我们为了报他们的恩,一定要用佛法,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护持佛法的功德,来回向他们,使他们得到利益,能离苦得乐。
(六)鬼与神
鬼道众生分成无财、少财、多财的三等。无财无福是不自由的饿鬼;少财少力的是依附草木的鬼神;多财大福的是自由大力的鬼神。不自由的鬼是地狱众生。但是也有一些鬼神,虽然没有福报,但也没有那么大的罪报;或者有一类灵体,他们有罪报和福报还没有开始受报,正在等待著因缘去受报,还是在鬼道里边,这里的鬼魂会飘荡在空中、浮游在人间,而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这些鬼神很容易跟人结缘,有些也会找人的麻烦。因此我们若用佛法结他们的缘,对他们有极大的利益,让他们在心开意解之后,能超度。
鬼神自由或不自由的意思是,福报大的鬼神,其自由的范围相当大,中国鬼可以去美国,美国鬼也可以来台湾;他们有若干神通力,要到那儿就到那儿。但是有一些福德比较差的鬼神,只能够在一个地方,譬如他在北投,就只能在北投地段活动,这叫作「当方土地当方灵」。譬如说台北巿有个地方二十年前是枪毙犯人的刑场,现在已经建成一个机关的大楼,办公人员刚搬进去时,发现的名堂很多:没有启动电梯,它会自动地上下,还有人会听到空屋中有搬东西的声音,此外还会突然停电,也有听到密码声、枪声,各种绘声绘影的传言很多,因此有人要我去一趟。我去了一趟,相信对那些灵体会有一点帮助,因为我在那边念阿弥陀佛,也把他们请来农禅寺,参加清明念佛七,让我们用念佛功德来超度他们,跟他们结善缘。
他们是很可怜的,由于没有肉体,所以很难停留在此七天而不离开。你们念佛时,虽然会打妄想,心也会飘到外边去,就像鬼魂一样东飘西荡,身体总还是在这里念佛。可是那些鬼神就可怜了,念了几句佛,听到几句佛法,却一下子就飘走了。由于他们的福报不似我们的大,他们自己也没有办法,还是要靠我们用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他们。以此可知,我们若在生前念佛,自修自度最可靠,若待死了以后让人家来超度的时候,就会像他们一样了。佛说「人身难得」,唯有人身,真能修道。
我在西方,对西方人不会这样讲,因为西方的鬼不过清明节,也不指望人家来祭祀,原因是他们已经习惯了,所以不会有问题。但是中国的鬼神不一样,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习惯,到了时间,你没有给他们祭祀慰问,他们也会闹情绪。中国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使得那些已经过世而尚未转生的灵体,或是在鬼道里的众生,殷殷期待著活人给他们慰问!所以我们中国有清明,特别还有农历七月的鬼门关开放之说。
今天我讲的,不仅要慰问亡灵,也是要勉励大家用修行佛法来报祖先的恩、报众生的恩,并用说法、闻法、念佛的功德来超度他们。(本文讲于一九九四年清明报恩佛七期间,〔一〕~〔三〕讲于三月二十八日,{四〕~〔六〕讲于二十九日}
佛七的根源
打佛七、打禅七,为何以七天为期,出典为何?
这跟宇宙体中的七大行星有密切关系。在唐宋时代,从梵文译出的密部经典中,就有好几种,是以七曜、七星或北斗为名的。这种信仰在印度为时甚早。相传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禅修七七四十九日,即便开悟成道。成道之后的初七日中,一边享受解脱之乐,同时思惟,应该以何种方式的善巧方便,向众生宣说佛法。
当释尊成立教团之后,我们从律藏中见到,比丘若于结夏安居的三个月内,遇有僧团的公事,可以向众告假最多七日,称为「受七日法」。又因比丘不得储积食物过夜再吃,但为有病比丘,作为疗病药物,可以储蓄酥油、生酥、蜜、石蜜(结晶的蜜糖),但不得超过七日,称为「七日药」。以此可知,七日为期的时段设施,至少在释迦世尊以前,便已流行在印度了。基督教的《旧约.创世记》说上帝以七天完成了宇宙及人类等万物的创造,应当也是发源于相同的理由。
因此,在佛经中,便有提倡以七日为期的修行方法,例如北凉沙门法众译出的《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一记载:如何修持方等陀罗尼章句?而云:「若欲行时,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著净洁衣,座佛形像,作五色盖,诵此章句(咒语)百二十遍,遶百二十匝。」又于该经卷三,佛告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来诣汝所,欲求陀罗尼经者,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汝当教求十二梦王,若得见一王者,汝当教授七日行法。」此法于出家二众,共行三个月的八十七日,而以首七日为重要的基础。
天台智者大师,根据这部一共四卷的《大方等陀罗尼经》编说的《方等三昧行法》中,也说:「(僧俗)七众通行,七日要心行法。」又说:「上首七日要心,通于七众,十恶五逆,并得消除。」首七日的修行法,适用于僧俗七众。
然在《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中,我当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而为说法。」故在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中,也规定:「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那是以二十一天为修行期限。
在属于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般舟三昧经》的〈行品〉中有云:「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接著继续修行,共计三个月,以九十日为期,而云:「不得睡眠三月,如弹指顷。」又云:「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这几乎与《方等三昧行法》的修法相近,以首七日为预备阶段。
另有如《地藏经》,除了主张最好于亡者初七日内超度之外,并以为至迟当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超度亡灵,是最妥当的。此一原因可从《瑜伽师地论》卷一见到:人在死亡之后即成中有身(亦名中阴身),若未立即往生天趣及人趣者,或尚未得转世投生因缘者,此一中有身「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类生,若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余类中生」。可知中有身又名中阴身,每七天死亡一次,仅有七次,然后便随业受生去了。因此也就有了为期四十九天的超度修行活动。这当然也跟释迦成道的四十九日有关。
不过在净土法门的「打佛七」,应该是依据《阿弥陀经》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的经文而设。《观无量寿经》中也有「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的经文。
禅宗的丛林,本来只有禅期,如夏期、冬期,此本与比丘律中的安居修行有关。如今在宋明时代传去日本的禅宗各派,并无「打禅七」的名目,乃是称为「接心」或「摄心」的定期修行,多半也是七天的精进禅修活动。足征「打禅七」的名称在中国的历史,最早也不会早于明末清初。我在明末的资料中,尚未见到这个名词。
能有七天来精进念佛,称为「打佛七」,其历史也不会太早,不过这种以七天为克期取证的修行活动,甚有意义,而且为时极早,所以值得推行。(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写于纽约东初禅寺)
念佛的方法
一、念佛是中国佛教共同特色
大乘佛教,不论显密,几乎都在阐扬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密教自有其修持的仪轨之外,显教依据的主要经典,则为净土三部经:1.《阿弥陀经》。2.《观无量寿经》,亦名《十六观经》。3.《无量寿经》,又名《大阿弥陀经》,此经自汉迄宋,共有先后十二种译本,宋元以后,仅存五本,宋朝的王日休居士,依据其中四种译本,揉合成为《佛说大阿弥陀经》,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又有夏莲居居士,集合汉、魏、吴、唐、宋的五种译本,重汇成共计四十八章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经对于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事理因果,依正庄严,介绍得最为详尽。
另有净土学者如印光大师以为《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及《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也属于弘扬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重要经典。因此连同以上三经,合称为「净土五经」。
在中国佛教的大乘各宗派,除了三论(中观)派以及部分临济宗的禅士们,不用净土的念佛法门之外,其余诸家,几乎无一不学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以此可知,念佛乃是中国佛教的共同特色。
二、《阿含经》的念佛方法
念佛法门,源出于梵语「佛陀那息勒帝」(buddhanusireti),意为忆念佛陀,辗转而成观佛相好,唱佛名号等的修持方法。在《杂阿含经》第三十三,念佛属于六念法门之一,《增一阿含经》卷二属于十念法门之一,其念佛的方法是:
「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足,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憍慢强梁,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网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涯底,无所罣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昧,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此一念佛方法,是系心忆念,专心观想佛的形相,一意观想佛的无量功德,包括观想佛的身体、颜貌;佛的戒德、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等的五分法身。
若能如此修行念佛法门,便得成就大果报,乃至自致涅槃,自得解脱。这是小乘的念佛法门。
三、《般舟三昧经》的念佛方法
若依《般舟三昧经》的〈行品〉所示:「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菩萨僧中说法。……欲得见十方诸现在佛者,当一心念其方,莫得异想,如是即可得见。」
在此《般舟三昧经》所见,则有念佛名号、念佛身相好光明、念佛国方向的修行方法。若得三昧成就,即会体验到:「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这是从念佛而实证真如实相的大乘法门。
四、《无量寿经》的念佛方法
根据《无量寿经》卷下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经所示,往生极乐国土的条件,非常简单,已不像《般舟三昧经》要求念佛名号,不可休息,方得往彼国那般的困难了。只要愿生彼国,除了犯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以及诽谤了大乘正法的人之外,乃至仅仅一念信愿,均可往生彼国。
不过此经所示,往生彼国有上中下的三辈人,上中二辈,往生的念佛条件是「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往生的念佛条件是「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由「一向专念」,到「乃至一念」,都可往生彼国,如何念佛?此处应是念的无量寿佛(即是阿弥陀佛的意译)的名号,是用心忆念、用心系念。
此经卷上的四十八愿之中的第十八愿亦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发此愿时,尚在行菩萨道的阶段,如今早已成佛,他的愿力,当然兑现,所以鼓励众生,乃至仅以十念系念阿弥陀佛名号,必定往生彼国。当然,此经也曾两度提起「乃至一念」也得往生彼国。
五、《观无量寿经》等的念佛方法
根据《观无量寿经》的要求,首先是「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次教「系念一处,想于西方」。而做日想、水想、地想、七重行树想、八池水想、总观彼国宝树宝地宝池、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的依正庄严、观诸佛如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作是观成,于现生中,得念佛三昧,即是亲证实相)、观无量寿佛身光明、观观世音菩萨、观大势至菩萨、观于莲花中坐及莲花合开想、观无量寿佛丈六身像在池水上。
以上乃是标准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其次,此经又说九品往生的念佛法门,其中提及念佛之处,则有:
(一)上品上生者: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回向发愿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二)下品上生者:以闻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复教以「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阿弥陀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前来迎接往生彼国。
(三)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若此众生为苦所逼,已「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见观世音及大势至二大菩萨,为其说法。从以上所举经文看来,除了观想、观像、实相三种念佛之外,对于一般的凡夫众生,尚可用六念法门、称名念佛,特别是下品往生的众生,当以称名念佛,最可适用。称名念佛的方法,也在《法华经.方便品》见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说:「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在《阿弥陀经》则有:「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至七日,达成「一心不乱」的程度,临命终时,即得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往生极乐国土。于是有人将心忆念佛、称名念佛、持名念佛,在日本尚有配合曲调的引声念佛,都叫作念佛法门。
六、一念乃至十念的念佛方法
在中国的历代大师中,宣扬念佛法门的人相当多,并且各自提出了念佛生净土的具体方法。
北魏的昙鸾大师,著世亲的《往生论》注,对于十念往生的解释是:「心无他想,一心相续,念阿弥陀,满十数名为十念云。」又说:「此十念之念,以忆念为义,缘佛相好,称佛名号,以心十念相续,专心阿弥陀佛,最为重要。」
唐朝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卷上亦云:「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迳于十念,无他念间杂,是名十念。」
唐朝的善导大师所著〈往生礼赞释本愿文〉云:「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以口念十声佛号,解释十念修法。
新罗元晓大师的《无量寿经宗要》,解释十念,即是称念名号,缘相好,不杂余念,无间断地,念满十数。此与昙鸾所说相同。
近代日本学者望月信亨,考察梵文所用「念佛」的「念」字,应该是「心念」质多(梵文citta)之意,在《无量寿经》所说三辈念佛往生之处,所说「念无量寿佛」的「念」字,是「随念」(梵文anusmrti)之意,或有「思惟」(梵文mansikr)之意。
可见「十念」乃至「一念」的「念」字,原是心忆、思惟,加上称名念或持名念,便是口中宣称阿弥陀佛名号,同时在心中也切实地知道是在宣称阿弥陀佛名号。心中清清楚楚没有妄想杂念,只知道自己口中正在宣称佛号,便是一声佛号,也是一念念佛;继续不断地口中念毕十声,心中没有出现其它杂念,便是「十念相续」,也是十念念佛。
七、五念门
被尊为中国净土修法的始祖北魏昙鸾大师注世亲菩萨的《往生论》,解释世亲菩萨主张的「五念门」说:
(一)礼拜门:心中愿生安乐国土,礼拜阿弥陀佛。
(二)赞歎门: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阿弥陀佛的异名)名号。
(三)作愿门:如实修行奢摩他(止)。
(四)观察门:如实修行毘婆舍那(观)。
(五)回向门: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国土。
这五念门的念佛方法,其实就是:礼拜弥陀信愿往生、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发菩提心广度众生。
八、五方便念佛门
隋朝天台智顗大师的〈五方便念佛门〉介绍了念佛门的修法:
(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行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必愿生彼国净土,是为乐称诸佛名号的众生说。
(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行者想象佛身,专注不已,遂得见佛,所有罪障悉皆消灭。是为乐睹佛身,畏惧罪障者说。
(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行者观想佛身,是从自心生起,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别境界。此为迷心执境者说。
(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行者观想此心,亦无自相可得。是为计量自心实有者说。
(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行者此时入深寂定,将入涅槃,缘十方诸佛加被护念,兴起智慧功能,于一念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此为乐深寂定入涅槃境者说。 以上所举五方便念佛门,第一称名念佛,第二观相念佛,第三、第四实相念佛的因行与果境,第五则为发大菩提心。智者大师在此文中,特别强调:「若以一言而具众门,无过念佛。」又说:「若念佛时,当知是人,即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
九、念佛三昧的修持法
在《大藏经》中,介绍念佛三昧的经论以及历代祖师的著述,相当的多,例如《般舟三昧经》的般舟三昧、《大阿弥陀经》卷下、晋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大智度论》卷二一、《十住毘婆沙论》卷一二、《思惟略要法》、《摄大乘论》卷下、天台智顗的〈五方便念佛门〉、华严宗五祖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道绰的《安乐集》卷下、怀感的《释净土群疑论》卷七。
依据以上诸种资料所见,念佛三昧的修法应该具备:
(一)要有定处、定期。
(二)要有信愿往生彼国。
(三)要以至诚心常念佛不断。
(四)念佛要有次第渐进,可以分作四个层级:
1.称名念佛:舍诸乱意,声声句句,念念相续,口宣佛号,心系佛号声。
2.观像念佛:舍诸乱意,念念观察佛的生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巨亿光明,在众中说法。
3.观想念佛:舍诸乱意,念念心向佛国方所,观想佛国净土的依正庄严,佛及菩萨、罗汉的悲智解脱,一切功德法身。
4.实相念佛:舍诸乱意,不取内外相貌,念念相续,观想体验,心佛众生,一切诸法,实相无相,真心无心,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万法平等。
以上四个层次,一般凡夫,最好先从称名念佛起修,若得身心安稳,进修第二、第三层次,至于实相念佛,则相等于禅宗的明心见性了。必须消业除障,身心安适,不生人我烦恼之时,方可修持,否则用不上力,若非徒劳无功,便是东施效颦,自欺欺人。如何消业除障?称名念佛,及礼拜、忏悔、发菩提心,是最好方法。
虽然近世的印光大师以为此际末法时代的下根之人,于此四种念佛之中的实相念佛,是难中之难的法门。但在明清之世,仍有不少僧俗大德,专修念佛三昧,例如明末的莲池大师云栖袾宏,清朝的省菴实贤,均曾克期修持念佛三昧, 以百日为限。莲池大师曾说:「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故知念佛三昧即是一代圣教之根元。」并将持名念佛分作:1.出声念的明持,2.无声念的默持,3.微动口唇念的半明半默持(如密宗的金刚持)。或记数念,或不记数念皆可。
莲池大师又主张《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执」是闻名号,「持」是受而守之,常时不忘,而此执持也可分为:1.忆念无间的事持,2.体究无间的理持。执持之极,便得「一心」,亦可分作:1.事一心者,即是闻佛名号,常忆常念,字字分明,相续不断,唯此一念。2.理一心者,闻佛名号,不唯忆念,亦能反观,体察究审,极其根源,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比莲池大师略晚的蕅益大师,解释「执持名号」,乃在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以达一心不乱。若能念念忆佛名号,暂不忘舍,名为执持。亦可分作二阶:1.事持者,未达如《观无量寿经》所示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2.理持者,信西方之阿弥陀佛,即我心本具,为我心造,以自心所具之名号为系心之境,暂不忘舍。若从伏除烦恼至见思惑尽,皆名事一心,若至心开,见本性佛,皆名理一心。他不同意莲池大师的体究之理,为理一心,并以为体究念佛或参究念佛的方法,不过是摄禅宗归净土的一种方便。
事实上莲池大师是基于禅修经验而将理一心及理持,解释为禅宗的见性明心,蕅益大师则是从理论思辨上说明禅是禅,净土是净土,不应相混。莲池大师的说法,是从修证体验及禅净论点的会合,而指出如何来修念佛法门,也跟禅修不相违背。
又由于天台智者大师曾说:「四种三昧(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同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也。」所以明末的蕅益大师也说:「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也。」并以为卢山一派之净土念佛为念他佛,达摩所传为念自佛,永明延寿一派为理事双修,禅净兼顾的念自他佛。不过蕅益大师本人,并未条理出念佛三昧的实践方法,他是从综合禅净诸家的观点而做的整合融会说。
总之,念佛三昧既是宝王三昧的三昧中王,我们应该鼓励净业行者们,用来修行。般舟三昧的九十日行法,必须常行,不卧、不坐、不得休息,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很难支持。但在莲池大师时代,曾鼓励不少居士,修行念佛三昧,获得成就,也是九十日为期。
因此,宜将上列的念佛三昧修法的四个层级,配合九十日的期限,做一适当的分配。
一○、高声念佛
称名念佛,又名持名念佛,称名须用口出声唱出,持名则或可出声,或可默念,或可口唇微动。但在中国的称名念佛,行之已久,唐代的飞锡大师,撰《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特别提倡「高声念佛」。念佛声音之洪亮,被形容为「声喧里巷,响震山林」。其理有五点:「夫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茂松,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其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未若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则兼忘心佛。」
飞锡强调高声念佛,说明五义,证明声的功能奇大,能定心、除忧、消祸、举重、降魔,乃至达到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心佛两忘等实相念佛的程度。
一一、五会念佛
唐朝的法照大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7: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