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78|回复: 0

[其它话题]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8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52)》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11/7/3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15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治要360》,「君道」的部分,上次已经进入「反身」,反身主要的就是反求诸己,反省自己的修养。我们有提到要从自己的心正下手,要从曾子的「三省吾身」来观照,「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忠信也是做人的动力,做人的准则,无忠、无信就不称为人。学习才有智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有了智慧才能尽本分,有了智慧才能教育好下一代,这也是在尽一分对家庭的忠。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智慧才能教育好学生,这样对得起国家政府对教育界人的信任。包含我们为人领导,是一个团体、一个企业家,也应该有责任带好这个大家庭,那都要智慧。我们看现在社会诱惑这么多,人假如没有明辨事非善恶的智慧,很容易就随波逐流,所以智慧重要。但孔子讲到「好学近乎智」,人要透过学习圣贤经典,他才有可能有真实的智慧;不学经典,很可能连做人的根本在哪,都不知道。

  我们冷静看,现在大学毕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他学历很高,他在某个领域的知识很丰富,但他不一定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理。所以深入经典才能增长德行跟智慧,「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而时时反观自省落到哪里?要落到一言一行,甚至于是慎独的功夫。没人在的时候自己都收敛,决定不做出违背德行的事情,以至于从起心动念都不能违背性德,这是读书人对自己的自我观照要求。我们想想,念头跟一言一行都不能违背经典,容不容易?不容易。不容易要不要做?要,不然不进则退。你说对治这些习气很累人!累多久?肯下功夫累一阵子而已,三年、五年自己的德行成就,就自在了,就真正能够利益到身边的人。德像风一样,德风吹过去,没有人不感动的、没有不受好的影响,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要利益别人,首先一定要成就自己,真有利人的心,就一定下定决心把习气改掉,所以改习气是累一阵子。不改习气?累生生世世,不是一辈子而己,都是做习气的奴隶。

  所以什么是大丈夫?什么是大英雄?真正能对自己习气赶尽杀绝,绝对不懈怠,绝对不自欺,这是英雄本色。怎么样下手、怎么改?首先要守规矩,守圣贤人教诲的规矩。我们不能说名义上在学圣贤教诲,实际上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完全跟经典不相应,那是跟自己的习惯在学,不是跟圣贤人学。这个可不能学一个表相,实际行为,要拿经典来要求自己。《孝经》有一段话,告诉我们学习,很重要的态度,「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所讲的话一定是圣贤、古圣先王教导的,不是他们教导的不讲,不是他们的德行不做。人都以圣贤的标准来处世待人,就像入一个模子一样,你真的入模子就成型了,叫习惯成自然。

  最后到什么境界?因为习惯了,「言满天下无口过」,怎么讲话都不会偏差,不会背离道德,言满天下无口过,没有讲错一句话。「行满天下无怨恶」,所做的一切行为让人如沐春风,不会让人家厌烦、对立。诸位学长,希不希望这一辈子,从此以后没有一句话讲错?很希望,这是我们的目标。跟一切亲朋好友结这个缘分,是太难、太难,所以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那怎么样珍惜跟亲朋好友的缘?当然就是用德行来引导他、来影响他,决定不能用习气来给他负面的影响,这才是仁爱的心。但是我们要没有习气,那决定要守规矩。所以今天开始,我们每次要讲话以前先想一下,这句话跟五伦八德相不相应?大家不要说,跟哪部经相不相应可能不好找。或者你就一部《弟子规》,先以这部经来对照应该包含整个纲领所在。「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圣贤的学问,应该不会跳出这七个范畴。

  或者你觉得一千零八十个字,一下子要想,你会眼花瞭乱,那没关系,我们用五常就好了,仁义礼智信做人的常道,以这五个标准,来观照言语、行为违背决定不说、不做。这样慢慢的我们的言行,就完全跟五常相应,就「随心所欲不踰矩」,是习惯成自然之后就不可能逾越道德。我们刚刚也讲到念头,修养除了在没人的地方,要下功夫以外,更深入的,是别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起心动念,而我们却能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是正还是邪、是净还是染、是觉还是迷,可以观照。比方以染着来讲,贪心是染着,瞋恨心是染着,人脾气大原因很多,其中就是常常看人不顺眼,对人有成见这染。你看小朋友他们在相处,刚刚才吵架,两分钟以后又玩在一团,他没有放在心上,他不染,这叫赤子之心。

  在对这个念头下功夫,我们从几个事例来体会,《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故事,宋朝的卫仲达先生,他有一天特别的因缘他到阴间去。阎罗王跟他有这个缘分,他四十岁左右,阎罗王就命令身边这些官吏,把他的善恶的档案调出来看看。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没有,我们福气没有他大,有这种经验的人终身难忘,那是有福气才轮得到我们。好,所以大家回去睡觉好好祈求,哪天阎罗王来给我们上课,一辈子都不会忘。结果这个恶的记录,确确实实很详细,天地有司过之神专门记载人间每个人的功过,「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恶的记载摆满了整个庭院,他自己都吓一跳,我还没超过四十岁,怎么恶那么多?阎罗王很重要的一句话,「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念头是邪了、是染着就是一个恶的记录,假如这个恶的念头又付诸行为,那这个罪业就更重了。这个道理我们真明白,念念存善念,不能起恶念,这是真正明理,真正爱惜自己,不能给自己再添罪业。

  接着那个善的记录只有一卷,像筷子一样这么小,然后放在天平上秤,结果一秤这满庭院的恶录反而轻,像筷子一样的善录反而重。他自己很吃惊,那里面到底记什么?阎罗王命令打开来,里面就是皇帝要建三山石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9: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