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74|回复: 1

[其它话题] [佛教与环保]慈悲心与环境生态学(萧平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6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慈悲心与环境生态学
萧平汉
《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有句古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面对当代的种种危机,从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汲取精华,武装自己,塑造人类自身,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包括从佛教中汲取其慈悲思想,净化人类心灵,提高道德水准、美化社会显得十分必要。
    慈悲作为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提高人类道德水准、心身健康发展的需要。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类对真理、正义和美好理想的追求,都建立在慈悲与善的基础之上。
    佛教最大的慈善就是救世、救难、治心。救世为务,治心为本。所以,“佛”也就成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救世主的化身,慈悲是佛教道德观的核心。
    自从文明社会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就进入一个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不平等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使千百万普通老百姓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佛教从“善”出发,提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它宣扬“西方净土”,主张众生平等,提倡尊重、珍惜生命,认为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力,都是平等的生命个体,应当受到尊重。“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教的生命不仅是指有生命的动植物,也指无生命没有感情色彩的大千世界,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是众生,皆有佛性。佛教推行的戒律就是珍惜生命的充分表现。在佛教的戒律中,无论是五戒、八戒、十戒,其第一戒就是“戒杀生”。这是对历代统治者滥杀人民的强烈抗议,是尊重生命维护下层人们生存权力的呐喊。也是符合佛教及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善这一基本世界观的。
    珍惜生命的强烈情感来自社会现实,历史上无数残酷的战争,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惨遭杀害,其情其景令人震撼,乃至终生难忘。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战场上,受害最大的总是最下层普通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于对死难同胞的深切同情与怜悯,从善良、爱心、慈悲出发,佛教反对对人的屠杀、滥杀,反对战争,提倡和平。由己及人、由人及物,佛教将慈悲推及到世界万物,将戒杀不仅限于人类,更推及到整个生物界,凡是有生命的都在戒杀之列。因此,佛教并不承认人是大地的征服者,也不是超自然的高级生灵,而是与万物同一的生物体。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即我与万物同义,我与万物同在,我与万物同体。万物即我,我即万物,万物都是与我平等的有佛性的生灵之物,都享有与人平等的权利。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以为自己是上帝的骄子,是与众不同的生灵,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唯我独尊的统治万物的最高统治者。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出现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和资源短缺。这些已经成为威胁未来人类的大敌。佛教的戒杀否定战争,提倡和平,否定对动植物滥杀、滥伐,否定对自然资源的滥用,正是维护一种生态平衡,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这样,佛教实际提倡的正好与当前全球伦理学所倡导的一致。对大地的尊重,对全球所有生物体的尊重。这对于破除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上帝的思想起到了唤醒和警戒的作用,在人类对地球生物界进滥杀、滥砍、滥伐、滥用自然资源的当代社会,佛教的慈悲思想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是着眼于子孙万代构筑未来社会的高瞻远瞩的人类思想的精华。
    佛教的戒杀除了在认识论上视众生平等、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外,还在于他们利用了有神论的因果报应论。精神不灭是佛教的理论基础,早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划时代的“神灭”与“神不灭”的论争,范缜的神灭思想虽然光彩夺目,但毕竟不是社会的主流,神存而不灭的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弘明集》的《形尽神不灭五》说:“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正是建立在这种灵魂不灭的理论基础上,佛教倡导业报论,慧远在《明报应论》中说:“失得相推,祸福相袭,恶积而天殃自至,罪成则地狱斯罚,此乃必然之数,无所容疑矣。”报应有三种:现报、生报和后报,尽管因果报应论丝毫不存在科学依据,但它却体出现了佛教对人类生命的珍惜、对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注,在人类历史上,由于人们并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因果报应论在人类历史上,在保护人类自身及生态环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佛教的因果报应,其积极作用除了表现在戒杀上,更表现在禁食一切有生命的动物,提倡素食这一点上。人类之所以捕捉野生动物,主要是吃,禁止吃动物,就是对动物生命体的保护。国家一级珍稀动物、世界濒临绝灭动物正是人们大量捕获杀戮的结果。在我国,南朝开始禁止僧人食酒肉,并将此与善恶果报、生死轮回结合起来。《大般涅槃经》卷四《四相品》:“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夫食肉断大慈种。”佛教从“善”出发,由戒杀发展到利他主义。“放生池”、“放生会”是佛教利他主义的充分体现。这种利他主义发展的顶峰,就是为生物献身。以身饲虎、贸鸽的故事,被佛教提倡推广,作为一种思想被佛教加以鼓励宣传,这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社会简直是不可思议,被嗤为荒唐可笑的,然而却是佛教利他主义境界的最高表现。从戒杀、素食、利他再到放生,构成佛教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仅是对动物生命的珍惜与重视,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佛教的慈悲从一切生命体到森林植物,再到一切山山水水、一石一木,包括那些无生命的自然界,都在保护之列。《徐霞客游记》记载与他同行的僧人静闻,夜宿湘江船上时,“因小解涉水登岸。静闻戒律甚严,一吐一解,必俟登涯,不入于水”,僧人非要上岸小便而不肯污秽河水,这事发生在350多年前。佛教禅寺无论在山林,还是城市,由于充分注意环境保护,既是风景区,又是旅游区,同时也是心灵净化圣地。正如南岳马祖庵的一副楹联所说:“依树为屋石作镜;还山得旨月同心。”人心的净化,
 楼主| 发表于 2021-2-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灵的环境尤其重要,这是佛教戒律的根本。人们真诚地期待佛教文化思想能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0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