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77|回复: 1

[其它话题]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5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集)  2005/2/19  台湾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0020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了,古人很重情义,在亲人当中、在朋友当中都会流露出来。所以李白写了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碧空尽」,他送着他的朋友是等到朋友已经完全看不到了,他才舍不得的离开了,对朋友那分情义、那分相惜之心就在送别当中流露出来。现在的孩子能不能写出这样的诗?很难!因为孩子现在没有恭敬之心,比较焦躁、烦躁。所以我们也在这些礼仪当中,长养孩子对人的恭敬。

  刚好前天我的结拜大哥来听我讲课,他从台中赶过来。他听了两节课,他马上又有事,就在下午要离开,他就说不来听我讲,他很难受,对我的支持就不言而喻,真的是很支持我。后来我就陪他走了一段路,送他去坐火车,当他离去的时候,我也是一直在那里「过犹待,百步余」。突然想到跟他相识这十年,我很多的决定他都很支持,虽然很多次我都失败了,但是他还是一直很信任我。他说:你只要抱持着你对人、对社会的这一分初心,一定会做出一些能够利益他人的事。所以他是时时都在关心我,看到我这几年投入教育,他也非常欢喜,非常欣慰。下一句是;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就是当长辈站着的时候,晚辈我们不要坐,等长辈叫我们坐了我们再坐,这是进退之礼。学礼仪也要学得灵活,不可以学呆了。比方说看到人要行礼、要鞠躬,刚好你在电梯里面,很挤,突然看到你叔叔来了,你要不要再给他鞠个躬?可能旁边的人都被你弹到旁边去了。所以,学礼要学得灵活运用。刚刚张教授也说,在厕所的时候要不要鞠躬行礼?那就不用了,等出来再打招呼就好了。我们要顺势而为,因地制宜。

  刚好我们有位老师他也学了『长者坐,命乃坐』,所以到一个单位去,跟当地的负责人在谈话,对方是个女性。结果站了很久,这个女性她就坐下来,一坐下来,我这个朋友因为她是长辈,「长者坐,命乃坐」,但是长者没有说,他还是继续站着,这位长辈她都必须头一直仰着。因为他很高,她又坐下来,头就这样。突然这位长辈觉得头很酸了,她说:你坐下来吧!我的头都快受不了了。当我们看到别人已经在那里仰头而望了,不等长辈叫你坐,你就很自然的坐下来。所以学不可以学呆。所以「长者坐,命乃坐」。

  有一个孩子她才差不多两、三岁,一个小女孩。有一天跟她父母还有外婆出去出游,在公园里面,她父亲坐在那里看报纸,小女孩坐在一个板凳上面。突然她的外婆走过来,结果那个小女孩突然就跳起来,因为那个椅子比较高,她马上跳起来,没有站稳就往前倾,然后倒下来。她的外婆跟爸爸都觉得很奇怪,就站起来赶快把她扶起来,就问她:你干嘛跳起来?小女孩说:长者立,幼勿坐。因为外婆过来了,她赶快跳起来。结果这个父亲在那里很汗颜,外婆走过来,他无动于衷在那里看报纸,他两三岁的小女儿已经跳起来了。所以后生可畏,面对这些学圣贤书的孩子,我们也要跟他们一样好好学习,落实《弟子规》。下一句: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这个也是讲话的礼貌,在尊长前面声音也要放低,不然会影响到长辈他们的谈话。现在的孩子对于什么时候应该讲话,什么时候不应该讲话,这个分寸的拿捏比较缺乏。往往一群孩子遇到一起,就控制不住,大吼大叫,都快闹翻天了。这个时候我们长辈要适时去制止,不然等他都已经习惯,就很难再把他导正过来。所以发现孩子讲话很大声,影响到长辈谈话,要赶快说:你们要小声一点。有些长辈就说:小声一点!孩子就小声了,小声多久?三分钟,又控制不住。小声一点!然后三分钟,又没效果。长辈说:算了,算了,不要管他们了。这样对不对?不对!所以教育还要很有耐性才行。

  中国很强调中庸之道,其实中庸之道就表现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比方说,穿衣服要不要中庸之道?穿太多了,很热,穿太少了会着凉。吃饭呢?吃太多了会胃痛,吃太少了会挨饿。讲话要不要中庸?对!所以『尊长前,声要低』。但是假如跟长辈讲话都讲不清不楚,那就很失礼,所以『低不闻,却非宜』。跟长辈讲话,要让长辈很清楚我们在说什么,而且也要注意,讲话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对方,看着长者,叫『问起对,视勿移』。我们跟现在的小孩子交谈,他的目光可以专注的看着你多久?很不容易很久!能十秒钟就不错了。孩子对人讲话眼睛都不专注,代表他的心没有恭敬,很浮躁。现在孩子为什么这么焦躁?就是太缺乏礼节的教育,久而久之我行我素了。所以这些小细节,都需要我们为人长者好好用耐性去教导,慢慢让他能循规蹈矩,处处替人着想。

  『进必趋,退必迟』,遇到长辈要快步上前,不要让长辈等太久;等跟长辈谈完话了,我们要离开,就慢慢退几步,然后再走出去。你不要马上长辈跟你讲完话,「好,再见」,马上就冲着离开。这样好像是告诉长辈说,我恨不得马上走,不要再多留一秒了。处处我们要注意到别人的感受,所以「退必迟」。「出则弟」最后一句: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这个『诸父』跟『诸兄』,在古代它的意思是指伯伯、叔叔,可以延伸到像舅舅,就是长辈,伯伯、叔叔、舅舅这一辈的;「诸兄」,堂兄弟、堂姐、堂妹,还有表兄弟、表姐、表妹这些亲戚关系。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这些叔叔、伯伯也都是伴着我们、照顾我们成长,也不知道曾经抱过我们多少次,在心里面祝福我们健康成长,也都是很关怀我们。俗话说,「受人点滴」也要「涌泉相报」,有这样的态度人生才厚道,人生才会充满欢喜。

  这一次讲课也看到很多长辈、很多朋友,都是我在这几年认识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2-5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很多是一、两年没见面。见到面,这些长者、朋友都很欢喜,他们也很祝福我能够在这一段时间有一点小小的进步。当我面对他们真诚的祝福,我们都要记在心上,「受人点滴,涌泉相报」。更应该好好的充实自己,然后奉献这个社会,让这些祝福你的人都能生欢喜心。所以相同的,这些伯伯、叔叔,这些堂兄弟姐妹也都是伴我们一起成长过来,也对我们有很多的提携,很多的关怀,这一分情我们也要时时存在心里。当他们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尽心尽力去帮忙。

  这个「诸父」除了指有亲缘关系之外,我们可以把它解得再广泛一点。「诸」可以当众人,也就是侍奉任何一个人的父母,我们都要有恭敬之心;对待任何人的兄弟姐妹,我们也要有爱心,也要关怀。当我们是用这样去解,整个心胸就会非常开阔,量大福也就大。

  在新加坡许哲女士,她是新加坡的国宝,曾经就有记者访问她。因为她人生几十年都一直致力于照顾病人,照顾贫穷的人,记者就问她,「你这样帮助这么多人,帮助这么多别人」,记者问到一半,她就说:我哪有帮助别人?我帮助的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所以在她的态度当中,哪里是她的家?整个宇宙都是她的家。记者又问她:你都照顾别人,谁照顾你?你看,人都有很多烦恼,照顾别人还怕自己没人照顾。这位长者很开心,她就说:我不用照顾我自己,老天爷会照顾我。你看,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而这个人生态度就跟圣贤的经典完全相应在一起。

  老子有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以善良的人他的福报不可限量。所以,许哲女士说她的冰箱都会莫名其妙就多很多菜出来,而且也不知道是谁送的。诸位朋友,为什么不知道是谁送的?当施的人是不求回馈,回报的人也不想让她知道。假如我们今天去送礼是有所目的,礼物拿过去还要告诉对方说:这是我拿过来的。当我们是有所目的去付出,对方接受的时候也会有负担,好像欠你一个人情,这样人与人相处会有压力。而许哲女士她的付出是不求回馈,而且她觉得那完全都是她应该做的,所以接受她帮忙的人都会发自内心的感动。一有机会可以帮她做些事,大家都会很主动,所以都买些菜放在冰箱里。

  杨老师当时候出来教孩子读经、写书法,每一次下完课,学生都走了,老师走到厨房,都会发现一些东西,这边一包菜,那边一包水果,也不知道是谁送的。所以,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用自己的真心,去跟每一个人相交,当你把天下人当兄弟,天下人也会把你当兄弟看。所以,「四海之内皆兄弟」,它是一个结果,原因要怎么种?一定是我们把天下人当家人看,我们主动去付出,就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

  《孝经》里面有一段话,「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以其实人际关系不复杂,只要你有一颗真心,一定会赢得很好的人缘。当我们面对别人的父亲,我们都很恭敬,他的孩子都会心生欢喜,相信你也会跟他们家里的人处得很好。「敬其兄」,你尊敬他的兄长,他所有的这些弟弟妹妹也都会很高兴。「敬其君」,你尊敬他的上司,或者尊敬他的公司,那他的这些同事、同仁也会很尊敬你。所以当我们时时抱着一分恭敬之心,自然就会赢得众人的友谊。

  除了我们刚刚有提到,对父、对兄要恭敬,而且要进一步做到爱屋及乌。要敬「诸父」、敬「诸兄」,比方说哥哥的孩子、弟弟的孩子,或者是伯父的孩子、叔叔的孩子,我们应该也要爱护。古代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女士叫章佳英,她的父母很早就过世了,所以她从小就是孤儿。她有三个兄长,后来三个兄长很早就过世,她跟嫂嫂就一起照顾她这些侄子。结果很不巧,她三个嫂嫂也陆续都去世了,在这样的当下,这个章佳英她就抱定一定要负起这个责任,要好好把这些晚辈都抚养长大。当她有这样态度,那是真正的「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因为她这么做,一定会让她的兄长很宽慰,兄长宽慰,也会让她的父母很宽慰,所以我们要爱屋及乌。所以她终身就没有嫁,她有没有吃亏?相信因为她用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她这些晚辈,她的晚年也会赢得这些晚辈对她的奉养。

  我在教书过程,也曾经遇过学生父母已经不在了,而是姑姑抚养。这个姑姑谈对象的时候都跟对方讲:我一定要带着两个侄子一起嫁过去。那个时候我在跟她(这位学生的姑姑)谈话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肃然起敬。真的跟她聊,聊到一半有时候,泪水都快止不住掉下来,很感受到她那种忠义的存心。当每一位长辈都能处处爱护自己的晚辈,相信家庭都会在不圆满当中也会有很好的发展。这是提到爱屋及乌,所以对长要敬,对下要慈爱。

  刚刚提到了许哲女士,她是把天下人都当自己的家人看待。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祖逖。当时候晋朝国家不大稳定,北方五胡乱华,他不得已就带着好几百户人家,包含他的亲戚,还有乡里面的这些邻居,就一起迁到淮泗这个地方。因为他从小就很有侠气,很会照顾人,所以一路上所有的这些车马都让给年长的人坐,他自己都是徒步行走。也把家里所有的财物、药品统统拿出来给大家用,就这样一路照顾所有的人。当时候晋元帝也很敬佩他的德行,所以封给他一个官职让他去做,他也做得很好。而且常常抱着一定要把国家的失土再把它拿回来,很有这种雄心壮志。果不其然,在他生命当中,也把晋朝很多失复的土地都拿回来。

  在这个避难的过程,祖逖也是时时替所有人的生活打算,都辅佐他们怎么样去耕作,怎么样有好的收获。遇到一些骨骸,因为战乱时代,常常都会有很多骨头,很多大地上就可以看得到。祖逖就组织大家把这些骨头统统把它埋好,还帮他们办了一些祭祀的活动。这些行为都让跟着他的这些老百姓很感动,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很多的长者在聊天当中就说了,他说:我们年纪都这么老了,能够再遇到祖逖,就好像自己的再世父母一样,我们死都不遗憾。祖逖这种仁义之心,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民百姓,所以祖逖去世的时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8: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