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32|回复: 2

[其它话题]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三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3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十二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三集)  1996/1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5-011-0003



  请掀开经本第八面,倒数第二行: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是故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时。欲自无恼而解脱者。除灭一切诸业障者。应当舍离愦闹之处。住阿兰若寂静林中。于不应修而修行者。及诸懒惰懈怠之属。皆当远离。但自观身不求他过。乐于恬默。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若欲于彼诸众生等。深生怜愍多所饶益。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这一段经文,还是前一段的总结。「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是故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时,欲自无恼而解脱者,除灭一切诸业障者」。弥勒菩萨为了我们向世尊请教,在末法时期,也就是现代的社会,我们学佛应当要修几种法,才能够保持安稳得度?世尊告诉我们四种法,说完之后,又说了四种,总共八法。说完之后,又嘱咐弥勒菩萨,其实嘱咐弥勒菩萨就是嘱咐我们大家,弥勒菩萨是我们的代表人。这一段话非常重要。

  「于后末世五百岁时」,就是指的现前的社会。

  「欲自无恼而解脱者」,我们要想自己没有烦恼,而能够得到解脱。「解脱」两个字很重要,我们读解(谢)是多音字,当作动词讲;如果读解是当作名词讲,把烦恼解除。解﹙谢﹚是把烦恼解除,脱是了脱六道生死轮回,这才算是成就。如果不断烦恼,不能够了脱生死轮回,就不算有成就。无论修什么法门,修得再好,也没成就,你依旧还要搞生死轮回。所以这两个字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我们现前修学的目标。

  「除灭一切诸业障者」。我相信第一个目标,有这个意愿的人不多;但是这个目标,好像一般听起来很多,大家都希望消业障。了生死,很少人还有这个观念,但是消业障很普遍。如果你希望消除一切业障,一样是这八种法,可见得这八种法非常重要。

  「应当舍离愦闹之处」,要离开热闹的场所。我们是凡夫,不是再来人!那个再来的佛菩萨,他们修行跟我们不一样。所谓大乘法中,在热闹里面离热闹,这个不是普通人。如果我们学他,在热闹里面去离热闹,一定堕阿鼻地狱,所以这是决定学不得的。

  这部经到后面告诉我们,初业菩萨跟慧行菩萨不一样。慧行菩萨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他们行,他们是真的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我们是初学的菩萨,生死就是生死,烦恼就是烦恼,绝对不是「烦恼即菩提」,我们做不到!

  我们一定要明了,自己是什么样的身分、什么样的程度,应当怎样去修学。环境对于我们这个心情一定有影响,凡是不好的环境,叫我们身心不能得清净的环境,一定要远离。教我们离开热闹的场所,胡闹的场所。

  「住阿兰若寂静林中」。虽然这一句话,似乎是对出家人说的,在家人要想成就,也不能避免。

  这一句经文,现在怎么讲呢?就是你要选择住家的地方。我们住在什么地方好呢?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我们中国人,特别是现代在台湾生活的人,热闹变成习惯了,突然清净,好像受不了的样子。我们在外国见到在台湾住惯的人,到美国他住不习惯。美国太清净了,居住的环境很宁静。它的区分划得很清楚,商业区里面决定不能住人,住宅区里面决定没有做生意的,他们讲求环境的宁静。虽然邻居相距不远,邻居的音声你决定听不到。这是美国现在住家环境,他们的要求很符合我们经上所说的。有一些退休的中国老人到美国去了,住在那个环境觉得太寂寞、太无聊了,所以他住不住。这就是热闹场合习惯了,突然叫你安静下来,反而受不了。

  但是佛告诉我们,修行人一定要居住在清净的地方。「阿兰若」是梵语,意思就是寂静之处。古时候,安静的标准是牛叫的声音听不到。因为修行人多半住在山野,农村里面都有农夫养的牲口,牛叫的声音最响;牛叫的声音听不到,这个地方就称之为「阿兰若」。「寂静林中」,我们要体会这个意思、要体会这个境界。这是选择修学的场所,选择我们住家的处所。

  下面三句是「于不应修而修行者,及诸懒惰懈怠之属,皆当远离」。这一句教给我们远离恶知识。这一些人、事对我们修行有妨碍的,我们要远离他。

  「于不应修而修行者」,诸位想一想,什么是不应修的?这些人天天在修,修什么?修贪瞋痴!修贪瞋痴的果在三恶道。我们修行想成佛,他修行想变饿鬼、畜生、地狱,这是应修的。

  但是这个世间修三恶道的人太多了,也许就是我们自己!所以你要反省、要检点,自己有没有贪瞋痴?你这个贪瞋痴的习气严重不严重?如果有,而且严重,要用方法来对治。用什么方法?佛教给我们用戒定慧来破贪瞋痴。「及诸懒惰懈怠之属」,就是这一类的,说之不尽!都是与佛教诫相违背的,我们都要远离。

  「但自观身不求他过」。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洒心易行」。

  真正修道之人,常常要反省、检点自己的过失,不要专看别人过失。看别人过失,这是最大的障碍,你修学佛法功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念佛,不但是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原因在哪里?天天看别人的过失,天天说别人的过失,在造业!虽然是口里念佛,心、行都在造业,你怎么能成就!所以要记住,「但自观身不求他过」。

  「乐于恬默」。这一句是教给我们要安于静修,要知道身心寂静,
 楼主| 发表于 2021-2-3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真乐。

  「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有高度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现在人讲高度的智慧。

  诸佛菩萨的生活就是表现在高度智慧。凡夫的生活没有智慧,只有烦恼。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要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般若波罗蜜是什么?佛说般若经的时间有二十二年,中文译本的《大般若经》有六百卷,我们要跟般若波罗蜜相应,谈何容易!但是不相应就不行,一定要相应。

  因此我们必须要抓到般若的纲要、般若的总纲领。这一桩事情,古大德已经替我们找到了,那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就方便了。更简单、更扼要的,也许每一位同修天天都念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我们以这个做标准来修行,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

  般若的标准用在行门上,古大德告诉我们,《金刚经》末后两句一偈,你只要把这个抓到了,你与般若波罗蜜多就相应了。这两句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再说得浅显一点,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环境,对人对事对物,世间法跟佛法都没有例外;对世间法我们用这个态度,对佛法还是用这个态度,不能着相,不能起心动念。真的做到的时候,外不取于相,内如如不动,你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两句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放得下。教下修行的总纲领是止观,天台讲的《摩诃止观》,这两句是止,也就是讲的放下。

  《金刚经》末后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是看得破,用这四句看破一切世出世间法。「一切有为法」,出世间法也是有为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乃至于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讲经说法,统统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梦幻泡影!所以佛才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能执着。不是佛法,更应当舍弃。这是教你看破。

  一切法是怎么回事情?「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是假的!这个在《金刚经》上说得很详细、说得很透澈。「如露亦如电」,是讲这些幻相、假相存在时间很短。露是露水,比喻这些现象的相续相,它会存在一段时间,但是这段时间并不长。如电是讲它剎那生灭,换句话说,根本不存在!这是佛法里面讲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就是讲生灭同时,生的时候就是灭的时候,这是讲一切现象的真相。很不好懂。可是现代科学家为我们证明了,确确实实所有的现象存在的时间非常之短暂,几乎我们没有法子想象,没有法子能够体会得出来。这一首偈说明世出世间的真相,你要能够体会得了,你就看破了。所以这二句一偈就是看破、放下。

  能看破、能放下,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你都有入处。入处是什么?就是你都能证果。入就是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门。能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门,不但你超越六道了,而且超越十法界,这才算是究竟圆满的成就。所以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在生活当中修什么?就是修这个。

  既然这样说,那何必求生净土?如果不求生净土,你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你能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超越之后,你要想证到圆满菩提,你还得修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时间长,这个数字叫天文数字。平常我们一般人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是从现在算的。现在不算,你没有进入到一真法界以前不算。你在六道里面修行不算。你在十法界,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也不算。要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的那一天起算,三大阿僧祇劫你才能够圆满菩提。诸位要稍稍留意一下大乘经,你就明了了。

  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证三十个位次,三十个位次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祇劫证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祇劫是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修满,你到什么位子?法云地的菩萨,还没到等觉,往上再等觉,再成佛。我看还得加一个阿僧祇劫才能成功。这是讲你不求西方净土。

  如果求西方净土,那你的便宜可占大了。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种身分,这是业障的凡夫,下下品往生,一品烦恼也没断,到极乐世界要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需要多少时间?这个我们过去讲经很多次了,我们依照《无量寿经》、依照《弥陀经》仔细算算这个帐,大概三劫、四劫就成功了!你要不求西方净土,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个不能比!

  这个意思,我们缩短了来给诸位说,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修行证果,譬如说你需要三万年才能成功,到西方极乐世界需要多少时间?三天就成功。你们去算这个帐去。这是说明为什么依照般若波罗蜜修行,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理在此地!你把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搞清楚,那你才会死心蹋地念佛求生,再也不会怀疑、再也不会犹豫了。这一句是讲自行。

  「若欲于彼诸众生等,深生怜愍多所饶益,应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这一句是利他。

  菩萨都有慈悲心,看到众生很苦、很可怜,总是想帮助他。很可惜的,因为自己没有智慧,结果帮了倒忙,我们看到太多了。这个倒忙怎么帮法?帮他堕三途,送他下地狱,还说自己做了好大的功德,冤枉不冤枉!

  像这一些地方,诸位必须仔细去读这一部经,你才了解我们平常讲度众生,救济这些苦难的人,我们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我们背些什么样的因果?应当要如理如法去做,才能够成就自己,帮助别人。

  这个经里面讲的「深生怜愍多所饶益」,饶是丰富、丰饶,也就是最高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这是帮助他觉悟,不是指别的。帮助他认识大乘佛法,帮助他认识净土,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的。应该用什么态度?「以无希望心」把佛法介绍给他。如果是跟他讲经说法,对他还有期望,就错了。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蕅益大师判本经总共分十五段,
 楼主| 发表于 2021-2-3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第八段:

  【复次弥勒。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

  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无希望」,那些事情我们不希望的?具体说来,第一个是名,不是为名;也不是为闻,闻就是今天所讲的知名度,我们不为这个。

  我这一次在飞机场的时候,偶而看到一个同修拿的一个小册子在那里念,大概是《无量寿经》。那个小册子前面有我一张照片,我一看是「佛陀教育基金会」印的,这简直叫胡闹,不可以!诸位以为这样好像是对我尊重,其实这叫提倡名闻利养、提倡不净说法。你在经本前面印佛菩萨的像可以,决定不要印人像,绝对不可以。

  世法里面有些地方可以学,有些地方不能学。电影明星作秀,他们广告上的像很多。我们是说法,决定不可以。外面贴海报,把这个法师的照片印在上面,那简直跟电影明星作秀没有两样。真正一个有德学的人看到的时候,不耻你,也不来!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海报上印莲花可以、印佛像可以,千万不要印人像。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的,决不可以搞名闻。

  利是利益,养是供养,不为这些。不为这些,还有人为什么?为果报。我这样,将来我会成佛成菩萨!成佛、成菩萨这个念头也要丢掉,什么都不求,你才有真的成就。你要想,我要证个阿罗汉、我想成个辟支佛、我想成一个什么样的菩萨,这叫打妄想。那是标准的凡夫,他所期望的决定不能得到。为什么?诸佛菩萨心地清净,一念不生,怎么还有妄念!成佛、成菩萨是我凡夫说他的,他自己并没有说他成佛成菩萨。经上说他成佛成菩萨,随顺众生说的。你们觉得是这样的,随顺凡夫说的,自己心里面决定没有这个念头。

  不但诸佛菩萨没有这个念头,我们在《金刚经》上读到了,须陀洹都没有这个念头。我们才真正认清楚,小乘初果没有这个念头,他才证得初果!如果有这个念头,他初果也不能证得。为什么?他有妄想、他有分别、他有执着。有妄想、分别、执着是六道凡夫,不是圣人!所以佛在此地这些教诲是真实教诲,不应该有这种念头。

  对众生一定「以饶益事而为上首」。饶益,用现在的话说,最大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帮助一切众生,以这个为第一。最殊胜无比的殊胜,就是教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怎样叫他相信,这个很重要!所以自己要认真修行。你自己不修行,怎么能叫别人相信。必须自己给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样子,让他看了,他不能不相信。

  我自己学佛,遇到李老师那一年,李老师大概是七十一岁,跟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可是我看李老师的那个样子,顶多不过四十岁,怎么也看不出他七十岁了,精神饱满,音声洪亮、眼睛不花。我们常常在一块读书查字典。老师教我们查,查出来的时候,说:「拿来,我念给你们听,你看看我的眼睛怎么样?」念得一个字不错!字典上那个字比报纸的字还要小,他不需要戴眼镜,这是表演给我们看,我们不能不相信。

  如果一个修行人,又干又瘦、又没有精神,这样的人,我们一看信心就没有了。你们学佛要拿出个好样子给人看,人家才会相信。看到你学佛学了几年,干巴巴、瘦瘦的,你说什么好听的,人家也不容易接受、也不相信。所以你要把相展开来给他看,他看了之后,如果他很羡慕,然后你才告诉他:「你这样做,你会跟我一样,你比我还好!」

  相随心转,境随心转,境是我们生活环境。你明白这个意思,你就晓得,现代许多人常常说的改变体质,这个很时髦。改变体质这一个口号,多少人上了那些人当?因为你有这个欲望,他造种种药物,这个药物是对什么有帮助,那个药物对什么有帮助,其实都是毒药。你们用了这些药物,几个人体质改变了?我没有看到几个有效果的,可见得都是被骗了、都上当了。

  佛告诉我们,最有效的方法,心地清净、真诚、慈悲,你的体质就改变了。清净心能把你身体里面所有的肮脏东西化除掉,你的心、你的身体,生理上就干净了,身体没有污染。现在吃的东西,饮食都有毒,用什么东西来消毒?慈悲心消毒。所以你的心地果然清净、慈悲,哪有不健康的道理!

  你说你身上有病痛,换句话说,你没有慈悲心,你心不清净。你说你慈悲清净,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不骗人,佛没有药物给我们,佛教给我们自己来调整自己的身心。不为名闻利养果报,这个东西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的,这是「常为众生广宣正法」。

  【当得成就二十种利。云何名为二十种利。所谓正念成就。智慧具足。有坚持力。住清净行。生觉悟心。得出世智。不为众魔之所得便。少于贪欲。无有瞋恚。亦不愚痴。诸佛世尊之所忆念。非人守护。无量诸天加其威德。眷属亲友无能沮坏。有所言说人必信受。不为冤家伺求其便。得无所畏。多诸快乐。为诸智人之所称叹。善能说法众人敬仰。】

  「当得成就二十种利」。这二十种利是自然的,不是求的,不求就得到,求反而得不到。为什么?因为你求的这个念头是染污的、不清净的,所以你得不到。你不求都得到了。

  「云何名为二十种利」?下面都给我们说出来了。

  第一,「所谓正念成就」。「正念」是无念。又怕你这什么念头都没有了,那就变成无想定,又坏了。那个果报在四禅天的无想天,学佛就学成外道了。所以告诉你无念是无邪念,称之为正念。正念就是佛菩萨之念,与佛法相应。

  第二,「智慧具足」。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染污的心起作用就是烦恼,所以他的身心清净,智慧就增长了。

  第三,「有坚持力」。坚持力从哪里生的?从智慧生的。他对于一切事理通达明了,毫不迷惑,所以他做事情能够贯彻始终。

  第四,「住清净行」。心清净、口清净、意清净,他的行为清净。

  第五,「生觉悟心」。念念觉而不迷。

  第六,「得出世智」。怎样能够超越六道轮回?怎样修能够超越十法界?他很清楚很明白。

  第七,「不为众魔之所得便」。用现在的话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4: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