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014|回复: 0

人间天:楞严经–精研七趣略说 (99-10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3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如果在无量净天的修行基础上,定力和慧力更加地增强,这个身和世界融合,身心和世界就做到合一了,自然一切圆满清净,他的清净的德性就产生了。这种内在的净德,会不断的帮助这个修行人,趋向更加清净的境界;因为身心和世界合一,所以这个托体成质,承托他的修持,更加地趋于寂灭,真正地实现了寂灭大乐,做到如此的一类叫做遍净天。”
  遍就是普遍,我们常常说普遍,但是一般来说没有分别、没有隔阂的才能算是普遍;如果还有隔阂有分别的、有捡择的、有门槛、有标准的,这都不能叫做真的普遍。我们提到《普门超度》,是三大普遍,一是主法者普遍。你可以做,我可以做,他也可以做,出家、在家、有修、无修、没学佛、乃至学佛很久,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做,这是真普遍,如果说非得你要到一个什么程度才能去做,那么这就不是普遍,就失去普遍的意义和真实性。
  二、受众普遍。不管是地狱众生、还是饿鬼众生、乃至天人、阿修罗,都可以借由这个《普门超度》得生极乐。只要你机缘成熟了,能进到佛光里来,跟着发愿念佛就可以了;如果机缘不成熟,说去极乐,人家一摇脑袋,不去,那也不能死拉硬拽,这是他机缘不成熟,不成熟的不送,我们也不请,因为送不走,他不想去,谁也送不走他的。第三个普遍就是效果普遍。只要进到佛光的众生,跟随发愿念佛,就一定可以往生极乐,这是佛陀慈悲大愿如斯、这是无量无边佛菩萨慈悲如斯、这也是净土法门神奇微妙如斯、更是我们一念净信效果如斯。真正做到普遍,没有隔阂没有分别,这才可以叫做普,如《普门品》是真正三根普被,是真正钝利兼收,如果说你太笨,不要你,这都不是佛菩萨的胸怀,也不是正法,遍净天的天人寿命是六十四大劫,身高是五千一百二十里。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这色界三禅天的三层殊胜境界天,因为具备了很大的随顺性,所以身心都会非常安稳,也都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快乐,虽然他们也不是修行真正的三昧,不是修正定正受,因为能在安稳快乐中,具备欢喜的心,这个情况就是三禅天的大体情况了。”
  初禅三天,离欲界天太近,还有苦恼,怕一不小心就掉下去,所以也不够自在,做不到真正地随顺;二禅三天,虽然离欲界远了点,但是还有忧愁悬在哪里,要前进到三禅三天,才算是真正可以随顺。这个具备欢喜,就是修行禅定分的九地中的第四地——离喜妙乐地了,这是三禅的妙乐,但是因为修行禅定虽然境界足够好,还有出入呼吸没有停止,于是水火二灾虽然够不着他,但是风灾还是会伤害到他。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
  这次和大家聊聊随顺的问题,聊聊“随”到底是怎么个随法,怎么做算是合适,怎么做不合适。随顺、随喜、随缘等等我们常常能遇到,到底怎么随或许本次也不一定会分享圆满,只是略做尝试。
  首先这个“随”决定不可以乱随,我们知道出家僧人中,有四弃八弃之罪,对比丘是四弃,对比丘尼就是八弃。四弃是:杀、盗、淫、妄;八弃另四条分别是:触、入、覆、随。做了如上之一就会被弃出僧团。
  也就是说不能随便随,很可能出问题,就如过去常常说到的孝的问题,很多人说,孝顺孝顺要孝就得顺,就得顺从老人。这个话严格来说都是错误的,或许这样说有矫枉过正之嫌,但是我们知道:不孝有三。第一大不孝是:父母亲人有过错,不能去指出,让亲人蒙羞,遗恨骂名。这样一对照说孝必须顺从,就是对孝的极大误解,从这点上我们折射出对“随”的理解,也就很有必要聊一聊了。
  首先随是解释“从”这个字的,“从”在古文形成的时候是二个人,一个人在前,如此行走,第二个人在后,也是如此行走,这个标指的是第二个人的行为叫做“从”,而第一个人的行为,是“从”的对象,是模仿的对象。
  “随”也是这样的,一个跟随、一个追随、一个模仿、一个跟从的过程。这样一来就有三个部分了,一是被模仿的主体、二是模仿的主体、三是模仿的是否到位。要讨论 “随”就出现三个部分要讨论,一是随什么?也就是以什么做目标、做纲领、做模仿对象;二是谁在随?这个能做、能行、能跟、能学、能模仿的主体是谁;三就是学的是否到位,学的是否很像、是否对、是否有出入差别。如果这三个部分略有错谬,那么就会出现比较麻烦的情况了。
  我们在随什么?只拿”精研七趣”来说,世尊告诉我们六道的形成原因、投生生死轮回的原因。前文我们也提到如果随顺这些宿世的习气,自然又是轮回去了,不可能出轮回。于是对我们学佛人而言,我们能随的部分就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捡择,也就是有个分别在了,虽然我们说要破分别,但是如果现在把分别破了,什么都随顺的话,那么就废了。这也是迟迟不愿分享《普贤行愿品》的原因,虽然这部经也被列在净土的五经中,因为每一条都有非常深的内涵,并且都要用修行次第去做注解。如果没有修行次第跟随,这十愿王如同空设,为什么是空设?就是不接地气,对我们没有指导意义,和我们当下的境界挂不上钩,不契合不是经文有问题,而是我们的底子决定的。
  我们学佛人,(先来第一个分别,我们且都算是学佛人,这个分别或许有些人乐意听,有些人不乐意听,且先这样说。)对学佛人而言,皈依的时候就提到“依止”的问题,也就是要依止佛法僧三宝,有人对这个依止做了一个解释:就是除三宝内容以外的,都不许接触,这才是依止?各位想想是这样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小学没上,大字不认识几个,我怎么去读经文?上学学习的这些东西可是佛法僧三宝的哪一个呢?
  这个依止,有一个“度”衡量其中,就是依靠什么、不依靠什么?我们可以去看这样那样的书籍,乃至外道的典籍,可以去看,却不可以依止。如我们学佛,以出轮回为首要目的,那么出轮回的方法、路线、手段,就必须要依止三宝垂迹,我们要攀附这个,要依止依靠这个,决定不可以依靠外道的典籍出轮回,如果依靠外道的典籍方法能出轮回,佛法就是有错的,外道也不能说是外道了。
  依止也有“度”的问题。其他内容我去看、乃至我记下了、我也这样去做、去努力,这都可以;但是在我们学佛人的内心中,一直要以佛法为根本,不可以动摇这个根本,世间的知识不能算是三宝,但是我们可以学习,知道他是工具,不能依靠他出轮回,知道要找什么做依止这就对了。如果走着走着,把外道的某些道理,做为学佛的道理了,就算可以,因为其他教派也多是立足于止恶行善,从这个点上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决定不可以依靠这些出轮回,为什么呢?因为心外求法,自然忙碌于外,而不能真正找到心源根子,这个根子不挖掉,生死永远都要延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5: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