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36|回复: 3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31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讲记


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  (第一集)  2000/4/23  新加坡净宗学会(节录自佛说十善业道经19-014-0003)  檔名:29-028-0001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讨论《十善业道经》,在这一部经典里面,也能把我们许许多多的问题解释了。

  今天大家请看《十善业道经》,前面有雍正皇帝的「上谕」,我们来看这一篇。清朝的帝王都是佛门的弟子,而且在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是前清鼎盛的时期,他们请法师在宫廷里面讲经,我们在记载里头看到讲《无量寿经》,以《无量寿经》的理论教诲来治国,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宫廷里面读经讲经,建立了共识,这是非常有智慧、非常高明的作法。他不用自己的意思,不叫别人听我怎么说,不是的。听佛说,皇帝要听佛的,臣子庶民都听佛的,人心平了,所以天下大治。我们看他这一篇,就晓得清朝怎样把国家治好,这个地方透一点消息。「上谕」,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皇帝的训辞。

  【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这一段是主旨、总纲,一语说破了。「朕」这个字是上古时代所有一切人的自称,就像现在称「我」,上古时代都称「朕」。这个字变成皇帝专用是秦始皇,秦始皇才开始这个「朕」是皇帝的自称,以后一般人称自己就不用这个字,我们要晓得这个字的来源。『朕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我认为、我以为,就是这个意思。『三教』,是中国古时候「儒、释、道」,讲这三家,这三家都是属于教学。诸位要晓得,这个「教」是教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国确实是很晚才有这个名称,而且不是从中国来的,是从日本传来的。所以中国没有「宗教」这个名词,也没有宗教这个概念,这是从外面传来的。

  中国讲教是教化的意思,教育的意思,怎么样教化众生。「教化」这两个字的意思非常好,教是行为,化是结果,我们接受圣贤人的教导,于是就产生变化,这是常讲的变化气质,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是讲教学的效果。所以中国人用的词汇,教是因,化是果,意思非常的完美,这是讲儒家、道家、佛家这三种教育。『觉民于海内』,是教人民觉悟。海内是指中国,在中国推行觉民的教育,这个意思多好!绝不是迷信,是教众生觉悟。『理同出于一原』,它的理论根据是相同的,在形式上来看,都是依据孝道师道,这是「儒、释、道」三家都讲孝道,都讲尊师。虽然他们说法不一样,方法也有差异,他的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的,所以『道并行而不悖』。中国这么大的幅员,这么多的人口,在从前国家没有立这么多的学校,谁去教化众生?这三家,他们担负起教化众生的责任,帮助国家,帮助帝王,帮助社会,使社会大众真正得到安和乐利、幸福的生活。这是把这三教他们的殊胜利益,一语道破!

  可是人他有分别执着,他有烦恼习气,于是互不兼容,这种情形不难理解。现在社会这个问题更严重,毛病发生在哪里?雍正也一句话道破。

  【人惟不能豁然贯通】

  这是根本的毛病。为什么互不兼容,互相嫉妒排斥?就是没有豁然贯通。豁然是大悟,能够悟入圣贤人的境界,事理贯通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不能豁然贯通。

  【于是人各异心】

  异心就是讲的妄想分别执着,每个人妄想分别执着不一样。

  【心各异见】

  每个人的看法想法不一样,于是烦恼习气现前了。

  【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

  慕道就是道教,道教的信徒他说佛没有道那么尊贵,这就是尊道贬佛,问题就出来了。

  【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

  佛弟子尊崇佛,佛大,道没有佛大。

  【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

  孔子的学生把道跟佛辟作异端,异端就是不是正法,比邪法讲得客气一点,不是正道。于是三教就互相排斥。

  【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尤其是信徒与信徒之间,存在矛盾对立,彼此争胜而不相下。往上面去,上面去没有。从前太虚的门下弟子跟圆瑛门下的弟子,互相不兼容,彼此攻击,彼此不相让。以后这两位老法师见面,非常客气,信徒一看,怎么回事情,怎么两位老和尚他们见面这么客气?上面没有这回事情,下面不服,总以为自己的师父了不起是第一,别人都不如。现在这种习气更深了,到处都能看见。所以我们读这一篇「上谕」,感触很深。换句话说,上面没有过失,过失都在下面。我们再往下看。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

  这是雍正皇帝自己说的,他对于三教的看法,跟别人就不一样。为什么?三教都下过功夫,这就是前面讲的豁然贯通。「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平是平等,三教确实平等。我们今天看新加坡,新加坡现在是九个宗教,过去这九个宗教彼此不相往来,也是各个以为自己第一,别人总是不如,在佛法里面叫「自赞毁他」。佛说「自赞毁他」这一条,在《瑜伽戒本》里面是重戒,《梵网戒本》里面都列入了戒条,不容许的。「自赞毁他」是在造业,你对别人并不了解,就轻易毁谤,这个罪很重。「自赞」是傲慢,是属于贪瞋痴的一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法法平等,佛在《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有些人说,佛讲「法门平等」,大概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教。这是我们这样想法,是不是佛的意思?谁也不敢讲。佛是这个意思吗?我们今天读《华严》,从《华严》里面的启示来说,佛不是这个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1-1-3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讲的法门平等,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所有宗教,还包括邪法。为什么?它才能与大方广相应,邪法不收在里头,那就不是大方广。

  邪法跟正法也平等,这个道理就很难懂了。为什么说它平等?同出于一源。正法是心现识变的,邪法也是心现识变的,离开心识,世出世间无有一法可得。邪正从哪里分?我们大乘经读多了,晓得与法性相应的叫正,与法性相违背的叫邪,邪正是这么分的。相应不相应我们不谈它,根是一个,都是这儿生的,我们要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回过头来观察自己,我们自己一念善心是正,一念贪瞋痴是邪,邪正就在本身。一念恶,是妄想分别里头变现出来的;一念善,是正知里头变现出来的。妄想跟正知是一不是二,迷了时候叫妄,觉了时候就叫正。由此可知,正法邪法就是觉迷而已。觉悟了,邪法就变成正法;迷了,正法也变成邪法,这才是真正明白道理。所以三教的教人都叫觉,觉就是正法,教人转迷为觉。迷了的相是六道三途,觉悟的相是四圣、一真,现相不一样,果报不一样,迷的果报苦,觉悟的果报乐。

  【能得其平】

  以清净平等心来看。

  【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

  你真正明白,真正通达,你就不在乎形式,而着重它的内涵,着重它的实质。我头一次跟纳丹总统见面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他在所有宗教里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而不重视形式。这个话内行,不是外行人说得出来的,所以我们对他很尊敬。能透过这一关,不但世出世间的的宗教平等了,一切诸法都平等,我们的平等性智才能够现前,分别执着才能放下。大乘法里面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又跟我们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妖魔鬼怪也是佛法。佛是什么?觉的意思,你只要通达明了觉悟了,这个法就叫佛法;你要是不明了、不觉悟,迷在其中,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要明白这个道理。法是一切诸法,这是我们平常解释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一切演变的过程、形相,用一个字作总代名词叫「法」。佛是什么意思?对于这些法都明了通达就叫佛,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通达明了,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他对于一切法不迷惑。

  明了之后,我们才晓得只要是正法,正法是什么?与善相应,与觉相应,佛法讲三个字,标准是「觉、正、净」,与「觉正净」相应的就叫佛法,与「觉正净」相违背的,我们叫邪法。诸位想想看,法哪有邪正?邪正在迷悟,悟了就「觉正净」,迷了就是「迷邪染」。觉的对面是迷,正的对面是邪,净的对面是染。如果这个法教我们「迷邪染」,这就不是正法,我们称它作邪教、邪法;他教给我们的是「觉正净」,这是正法。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我们在十法界里面要学正法,要远离邪法,等到你超越十法界,你到一真法界里面去了,邪正就没有了。在十法界里头有,一真法界里面没有,一真法界是圆满大觉,这个道理要懂。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个「上谕」后面还有一大段,我们明天接着再讲。



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  (第二集)  2000/4/24  新加坡净宗学会(节录自佛说十善业道经19-014-0004)  檔名:29-028-000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诸位掀开经本,我们接着看雍正皇帝的「上谕」,第一面倒数第三行下半段看起,我把这个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从这儿看起。前面一段,是把三教宗旨为我们说出来,宗旨、它的根源,这也正是佛家讲的契机契理,理是同出于一原,机就不一样,所以才有这三种教学的方法,接引三类不同的根性。这个跟大乘佛法讲的教学原理原则完全相应,方法、形式虽然不一样,它的方向目标相同,那就是同归于善。善的标准是要与心性相应,与性德相应,这是不变的原则,但是与心性相应的程度,确实有浅深广狭不同。我们知道法身是最清净的,法身大士;四圣法界比法身大士就稍微远一点,天道又远一点,人道就更远了,三恶道完全违背性德。佛的教诫,佛给我们制定的一些规律,佛家常讲的戒律,都是本着这个原则而说出来的,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然后才能体会到诸佛菩萨的真实智慧,无尽的慈悲,善巧方便。

  尤其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于「形迹」绝不把它放在心上,而重实质。「形迹」是关于契机的,实质是契理的,果然契理,众生的根性无量无边,我们没办法了解。《华严》里面,居然用贪瞋痴接引一类众生,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与性德相违背,其实他不违背。我们去做就违背了,他去做就不违背,原因在哪里?他心地清净,他不染着,和光同尘。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我们染着。换句话说,我们接触境界会起妄想分别执着,法身大士接触境界,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高就高在这个地方。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与法性相应;染妄想分别执着,这就相违背,那叫造业。于是佛给我们制定戒行,我们是最初级的,所以一定要明了,要能肯定,我们今天是最初级。佛教给我们什么?十善业道,这是最初级的,佛教的幼儿园。我们能不能做到?要不能做到,那佛教幼儿园的资格都没有,这是我们自己要反省的。我们学佛究竟在哪个阶段、在哪个等级,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晚近太虚法师所讲「五乘佛法」的人乘,五戒十善属于人乘,天乘还要加四无量心,多少都有一点定慧,才能从这个向上提升。

  我们今天接着看『夫佛氏之五戒十善』,这个「夫」没有意义,是语助词,佛家所说的五戒十善,这是佛法的基础,佛法的大根大本。『导人于善也』,「导」是引导,诱导人向善。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别人不能做,我们一定要做,决定要遵守。戒跟善在形相上相同,在果德上不相同,这个要知道,所以受戒跟行善不一样。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里面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楼主| 发表于 2021-1-31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好像都一样,但是他的果报不相同。戒是你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诲,你自己发愿,就如世间人所讲的发誓,你曾经发过誓愿要学。十善没有,十善你没有发这种心。果报,十善是希求福报,五戒不是福报,这里头不一样。五戒求的是什么?求的是得清净心,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形式上是一样的,目的、方向迥然不同,一个是希求福报,一个是希求定慧,这是戒跟善有差别。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萨面前受,十善不必要。所以同样修学这几个科目,用意在哪里?目的在哪里?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清净心比什么都重要,戒能断「贪瞋痴慢疑」,善没有这种能力,用意也不在此。所以这是最基础的,引导人向善。

  『吾儒之五常百行』,我们从这个地方看,雍正皇帝他称「吾儒」,他用这两个字,他是中国人,认同中国,他不是外国人,满清入主中国,跟中国就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吾儒」,我们儒家,你看看这个味道。儒家讲的「五常」跟佛家讲的「五戒」,非常接近。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就不杀生,杀生就不仁;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跟佛家的五戒相同。人能够持五戒,来生一定得人身。我们能得人身,过去生中持五戒,这在大乘法里面叫「引业」,引导你到人道里面来受生。我们都得人身,是同一个引业;但是每一个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富贵贫贱不相同,这是另外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叫「满业」。满业是什么?善恶业。过去生中修的善业多,这一生就富贵;修的善业少,这一生就比较贫困。两种力量,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然后就不会怨天尤人。纵然生活在逆境当中,也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过去生中造的不善因,这一生得的这果报,自己当然能够乐于接受,这个人才能够修道,才能够行道。如果怨天尤人,这个念头就造罪业。

  「五常」,是中国几千年祖宗教导子弟,处事待人接物的常规;「常」就是不可以间断的。中国人接受这个教育几千年,虽然在近代失去了,大家不讲了,那个根总在。今天我们讲仁义道德,讲大乘佛法,中国人容易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它还有根。我们从五戒、从五常这个教育来观察,中国人看一切人、看一切物都是善的,一切人都是好人,「仁者无敌」。五常头一个就是「仁」,仁慈的人没有敌对。如果跟我是敌对的,这个人就不仁慈。别人可以跟我敌对,我绝不跟别人敌对。叫别人不跟我敌对,那个难!这个不是圣贤人的教导。圣贤人教导,我自己不可以跟别人作对,别人跟我作对是他的事情。他轻视我,我们不敢轻视他;他毁谤我,我们不可以毁谤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们绝不能用报复的心理来看他,这是学圣学贤,圣贤人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凡夫造业,圣贤人积德修功,不一样!否则的话,我们读圣贤书、学圣贤教,学到哪里去了?这几个科目要牢牢的记住,一时一刻都不能违背,这叫修行。

  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了五戒五常,你错了。知道错了,赶快把它修正过来,这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善恶的标准,这叫善。符合这个标准才叫善,不符合这个标准,那就不善。别人不善,我们不可以跟着他做不善,我们要行善去感化他。众生为什么造作不善?烦恼习气太重,没有人教导他,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太好了,「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可以原谅他。他的父母没有教过他,他的老师没有教过他,他的长辈没有教过他,他怎么会知道?没有人教,他知道,那是佛菩萨再来的,那是圣贤人,不是凡人。凡人没有人教诲,烦恼习气哪有不现行的道理?所以我们明了,此地虽然讲「儒释道」三教,实际上内容只讲到佛跟儒。「百行」,行是行为,百是形容多,绝对不是说一百条。五常这个「五」,是实实在在的数字,百行就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字,是一个形容词。儒家所讲的「三千威仪」,这在《仪礼》里面所说的,百行就是指这些,都是『诱掖奖劝』,引人为善。

  下面雍正皇帝举了一段公案,这段公案是南北朝时宋朝的一段故事。

  【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

  《六经》是儒家的,儒家全部的典籍,大家都知道《十三经》,它一共有十三部。《六经》实际上也就是指《十三经》,它的宗旨,教学的宗旨是『济俗』;换句话说,端正社会风气,它目的在此地。

  【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

  讲到心性之学,佛经是第一,也就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讲得非常透彻。佛经的内容,用今天学术界的科目来说,无所不包,真正是经典里面常讲的大圆满。宋文帝他懂。

  【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

  推崇佛教。『率土之民』,用现在的话说,是举国的人民、全国人民,都能够学习佛法,都够接受佛陀的教育。『淳』是真诚的心,『此』就是讲的佛教,都能够以淳朴的心、真诚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诲。宋文帝说,那我就『坐致太平』,天下无事,作太平天子,什么心都不必操。

  这是从前国家领导人对于三教的认知,雍正能够举出这几句话,当然他认知,他赞同这个说法,他欣赏这个说法,我们也就晓得他当然学习这种作法。至于他做到多少,与他的领悟有关系;他做不到的部分,与他的习染有关系。习染是烦恼习气,功夫愈深,烦恼习气就愈淡薄。真正契入境界,皇帝不做了,清朝顺治皇帝就出家了。释迦牟尼佛通达这个,王位不要了,一心一意从事于教学的工作,这比做皇帝快乐,这是大乐,比做皇帝还要富贵。那必须真正通了的人才行,没有完全通达,还是不行。雍正算是很不错,雍正为他的儿子奠定了根基,所以乾隆是清朝最盛的一代,他奠下的根基。我们知道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宫廷里面天天念《无量寿经》,讲《无量寿经》,这是他们的理念,以《无量寿经》来治国,他们有这个共识。

  下面是何尚之的对话。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何尚之的对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诸位如果是明了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1-31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世界虽然乱,我们认真努力修学,你会有信心帮助社会,帮助这些苦难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要以为我们个人修持这个力量太渺小了,那我们是不了解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会有这种分别执着。我们一个人认真修行,纵然一点作为都没有,但是潜移默化,这个力量还是不可思议,会影响你周边的人,会影响世界,会影响后世。一个人的修持,功德之大,我们要不深入经藏,没有法子了解,总认为一个人修行,有什么了不起?一个人造罪业,有什么了不起?一个人造罪业,连累社会,连累后世,过也是没有法子说的。必须要把这些理事搞清楚,断恶修善,破迷开悟。

佛说十善业道经节要  (第三集)  2000/4/25  新加坡净宗学会(节录自佛说十善业道经19-014-0005)  檔名:29-028-000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十善业道经》,雍正皇帝「上谕」第二面,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我们看这一段。这段话是雍正皇帝引用过去宋文帝跟何尚之的一段对话,这些人都非常明了儒释道三家在那个时候教学的成果,对于社会安定、政权的巩固、和平和人民的安乐,有积极的贡献。所以文帝说「六经本是济俗」,《六经》就是指儒家的教学,如果讲到「性灵真要」,这是属于佛家讲得清楚,要是全国人民都能够接受儒跟佛的教导,他说我就可以坐享太平,就是太平天子。

  接着何尚之这一段对话很重要,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信心。『百家之乡』,一百家,在当时我们用概略的估计是一家四口,百家就是四百人,这四百多人里面,他说只要有十个人持五戒,这十个人淳厚、谨朴(谨慎、朴素),他就能感化这一百家。我们想想,这是百分之一的数字,百分之一、二,一百个人里头有一两个人,真正接受儒、佛的教育,真正能够理解,依教奉行,对于社会风俗就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千室之邑』,邑是一个都市、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有一千户,这一个城市里面有一百个人持十善,真正能依十善业道去修学,这一百个人和睦,他就能感化这个都市。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世界乱了,人心坏了,感觉到失望无救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修学。他们做不善,我们行善,要有耐心,时间久了必定能够感化这些人。我们看上古时代,中国历史里头记载的舜王,他的父母、兄弟都是很恶劣的,时时刻刻要置他于死地。他能够尽孝,真的像六祖能大师所说的,「不见世间过」,只看到别人的好处,而不看别人的缺点。父母对我不好,他总是反省「我做得不如法,我做得不好,才让他生气」,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过,这样三、五年下来,全家被感动了。这一家和睦之后,就感动他的邻里乡党,最后感动到国王,是尧王,尧王听到这个事情,特地来访问他。所以中国讲孝,舜摆在第一个。尧王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把王位让给他,孝感天地!一个人积行,以真诚心积集一切善行,能感动一家,感动一乡,感动一国。这在佛法里面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我们不要看到社会风气不好,自己就灰心,就退转了,这个错误的,要更积极舍己为人,做社会、做大众的好榜样。

  佛家的教学,它的根本跟儒家讲的完全相同,在「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三句就落实在十善业道。如果没有十善,这三句是口号,是空洞的,用十善来落实孝亲尊师。在佛家里面,这个意思讲得更深更广,「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家讲的孝顺是孝顺一切众生。谁做到了?在中国历史上舜做到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不是没有人做到,不是没有效果。佛菩萨做到了,在经典里面的记载,那总是外国。舜做到了,舜是中国人,中国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这样的人历代都有,诸位如果读《二十五史》,你就能发现。现在在新加坡,我们常常提到的许哲居士做到了。你看她一个人,不仅影响整个新加坡,讯息传播出去之后,影响东南亚整个地区,可惜能够这么做的人太少了。

  我们今天虽然学佛,五戒十善没有做到,要真做!一个人做就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所以我们相信何尚之的话,如果这个地区有十个许哲,新加坡不是这个样子。我们亲眼看到了,我们要发心学习,舍己为人,为整个社会,为一切众生。我们今天持五戒、学十善,不是光为自己,光为自己这个心量太小了。希望来生得福报,这一生能改善自己生活环境,这个意义太小了。我持五戒,我修十善,是为一切众生。所以佛菩萨心量大,他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今天只要把心量放大到整个地球,我今天修行是为他们修的,是为他们做一个好样子,希望他们从自私自利回过头来,一切能为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为众生造福。

  我们这个人的身体,我常讲、讲了很多次,身体在世间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不是「我」,一切为我就错了,这个世界没有前途,一片黑暗。一切为众生,决定没有自己,念头转过来,一切众生是主人,我是仆人,我是伺候主人的,这是佛菩萨。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为一切众生服务,做个好样子,这就是救度一切众生。这种人在中国很多,我们常常听说,没有被发现,没有人去宣扬,要宣扬才能产生效果。所以许哲居士,我还想找专门的摄影师,给她录一套记录的录像带,向全世界流通。她虽然没有读过佛经,没有接触过佛法,佛经上所讲的她全做到了。一百零一岁才发心皈依,在我们讲堂皈依的时候,我连五戒证书都送给她,她全做到了。这要像一般打分数的话,她满分,她打一百分,这是我们的好样子。

  这种『风教』,风是风气,教是教化,这样良好的风气教化。『以周寰区』,寰区是讲国家。『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这个仁人就是能够持五戒、持十善的,只要有一百万人能够做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2: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