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69|回复: 1

[其它]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第四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31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无量寿经菁华讲记等》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第四集)  1998/7  香港佛教青年协会  档名:02-036-0004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请掀开经本第七面,第七面最后一行,第十六段:

  【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

  世尊在经文里面这些开示我们看到很多,多次重复的开示,说明这几句话的重要性。无量劫来无数的修行人,他们修学没有能够得到成果,原因都在此地。『积』是累积,『植』就是种植的意思,所谓种善因得善果,「植」就是种植的意思。『德行』,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必须与道德相应,这种行为就称之为德行。哪些是标准的德行?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内,从内心『不起贪瞋痴欲诸想』,这些「想」不但是妄想,而且实在说它是极其愚痴的思想。佛告诉我们,自性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真心里面本来无,它从哪里来的?从无明生的。相宗经论里面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从一念不觉无明里面生起来的,叫根本烦恼,「贪瞋痴」;「欲」是欲望。这四个字里面包括的范围,也是无限的深广,我们如果有一个字,这一生道业就不能成就,修得再好,只是有漏的福报而已,决定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

  对外面『不着』,「着」是执着,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把外面的境界,无量无边的事物,这句话也都包括尽了。佛法里面通常称这个叫六尘,这个六大类。尘是比喻污染,它能够污染我们的真心本性,所以把它比喻作尘垢,也把它说做六欲,六种欲望,是我们六根所攀缘的对象。眼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所以也称为六缘。如果内起烦恼,你的心就不定,心就不清净,外面又受这些诱惑,你的麻烦就大了。所以佛说,内不起烦恼,外不着境界;换句话说,内不动心,外不受诱惑,这种行就叫做德行。可见得这个行,我们学佛前学佛后没有改变,一样穿衣吃饭,一样工作,一样应酬。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生活行为里面会起烦恼,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就是凡夫,这就是造六道轮回业。学了佛之后,佛教导我们,我们明白了,在生活当中,在应酬当中,内里面不起心动念,外面境界不分别执着,这个行就叫德行。所以这个经它的好处,就是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请看底下这一段:

  【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

  我们先说这一句,『植』是培植,就是培养,我们要培养德行的根本,德行的根本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这段经文的开示。第一个不能怕苦,『计』是计较,一切苦难都不需要去计较,我们要能够忍受,这点是修行人成败重要的观念。一些修行人修得很好,为什么还会起心动念?为什么还会受外面诱惑?他不能受苦,一遇到苦难他就变节了,他的贪心、攀缘就又起来了,就又造罪业,那怎么能成功?古往今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修学,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那些真正成就的人,他真受得了苦。物质生活的缺乏他能够忍受,人为的障碍他也能忍受,以及天然的灾害,他没有一样不能忍受,忍辱波罗蜜他修圆满了,所以他才能成就。所以我们要想成功,首先要肯吃苦,这是我们学佛先决的条件。如果我们有福报,福报再大还是要吃苦,为什么?只有过苦日子,我们的警觉性才能提高,对这个世间才没有留恋。净宗法门古圣先贤、祖师大德教我们要修欣厌二门。欣是对极乐世界向往、羡慕,恨不得早一天往生;厌是厌离娑婆。如果在娑婆世界生活过得很富裕,厌离之心很难生起,你对这个世间贪恋,那就障碍你往生,障碍你这一生得度作佛的因缘,你说多可惜。所以即使有福报,我们的福报也要让别人去享。

  世间苦难的人很多,我们要全心全力帮助这些苦难的人,把自己的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衣食足就够了,何必要奢求?这一生当中,不但营生的事业,这世间事,即使出世间弘法利生的大事业,我们也要随缘而不攀缘,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这样才正确,这才是一个修行人。所以底下说『少欲知足』,欲是欲望,生活所需降到最低的限度,这是「少欲知足」,知足就快乐,知足常乐,这四个字是修行证果极重要的开示,我们要晓得。怎么知道它是最重要的?诸位在经论里面看到,一切诸佛示现八相成道到人间来作佛,先要住在兜率天去做补处菩萨,这是候补佛,候补佛住在兜率天。兜率是什么意思?知足,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知足。由此可知,你知足你就有能力作佛,不知足不能作佛,知足才能够作佛。世出世间谁是第一个知足的人?诸佛如来。我们要知道,应当要学习。

  那么我们要问,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知足?什么样的水平才知足?就是现前的生活,我现前过的日子,我现前做的这个工作,我非常满足。诸位要晓得,知足的人心就安,心安了,理就得,得什么?悟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你就觉悟了,叫心安理得,理得心安。由此可知,知足并没有一个什么标准、什么水平,没有,为什么?一切众生的福德因缘不一样。我们这一生所受的,这个佛在经论上重复了千百次,苦口婆心到了极处,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这生的享受,一生的受用,前世修的,你前生修的财富多,你这一生过富足的生活;前世没修财布施,我们这一生物质生活就比较艰难,这一定的道理。「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来生是什么样的果报?这一生所作所为就是来世的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楼主| 发表于 2021-1-3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提示的。所以知足没有标准,就是现前的生活,我们知足就常乐。

  知足之后『专求白法』,「白法」就是善法,我们中国人习惯上用善恶,善法、恶法;古时候印度人他们的习惯称白法、黑法,白就是善,黑就是恶,他们用黑白来表这个意思。「专求白法」,专修善法。佛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的就是善法,我们要常常读诵,要理解,要能记住,还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切实做到才行。经读了很多,如果做不到,依旧还是要造恶业,那就真的可惜了。自古以来,不但末法时期,世尊在世的时候,佛弟子当中天天跟着佛陀的,在佛陀身边听佛讲经说法,他也能言善道,依旧去造作恶业,哪一个人?提婆达多那一帮人,六群比丘那一帮人。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天天跟在佛的身边,也都能言善道,毁谤老师,破坏僧团,在里面从事分化,搞分立,搞小团体,搞小帮派,世尊在世就有这个现象了,何况末法时期。我们今天听说,哪一个道场、哪个团体里面有很多派别,甚至于都有十几个派别的,我们听了不足以为奇,为什么?佛当年在世,僧团里面就有很多派别。提婆达多是一派,六群比丘就是六派,那至少有七派,这是跟佛唱反调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他是多欲不知足,问题出在这个地方。天天讲经说法,他听是听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不甘心、不情愿,于是得用种种方法希望达到他的心愿。能不能达到?决定不能,如果能,因果律就推翻了。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一点都不差,你命里没有,你怎么能够得到?用什么样的手段,只是造罪业,决定得不到,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这专求善法。佛法是一切善法当中最究竟、最圆满的善法。

  【惠利群生。志愿无倦。】

  佛弟子应当学佛,佛时时处处都是以利益众生为目标,从来没有想到利益自己,都是利益众生。『群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你看他的心量多大。他的志、他的愿望,永远是不疲不厌。

  【忍力成就。】

  做利益众生的工作,这里面范围很广、很大,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事,佛菩萨都做。要落实,事相上来说,世间种种行业、种种工作,佛菩萨没有一样不参与。就像《华严》五十三参里面所示现的,他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论是以什么身分,不论是以什么工作,都是服务社会,都是利益众生的,而不是自利。对于自己的生活,前面讲得很清楚,少欲知足,这是自己生活。譬如经商,菩萨也经商,也赚钱,赚了很多很多的钱,他自己生活很节俭,过得很清苦,他这些财富贡献给社会、贡献给国家、贡献给人民、贡献给一切众生,他不是自己拿来享受,这叫菩萨行。他生活得无比的快乐,这是他有忍力,「忍力成就」了。这几句是说我们自利的德,德本,自利的德本。下面是利他: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

  这几句话讲的是纲领、原则。对一切有情众生,这里头没有包括无情的,专门是讲有情众生,在我们现实环境里面就是专指人类。我们处世待人,跟大众相处要『常怀慈忍』,常存这个心。「慈」是慈悲,大慈大悲;「忍」是忍让,处处能够让别人,自己常常能够退一步,能让别人,这是菩萨行。我们要想植众德本,众是多,无量无边德行的根本就是这几句,无量无边的德行都是从这个根本生的。自利里头最重要的是少欲知足,利他里头最重要的是「常怀慈忍」。常常存大慈悲心,常常存忍让,避免一切的斗争。斗争很残酷,果报不堪设想。佛法里面常讲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哪一个有智慧的人,肯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这一生当中有这么一点小智慧,明白了。我们过去生中,无始劫来没这个智慧,所以生生世世与这些有情众生结的怨就很多很多。纵然学佛了,弘法利生了,菩提道上还有许许多多的障碍。有人问做这样的好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魔障?过去生中结的怨,现在因缘遇会它就来报复,有什么法子?他来报复,我们能够慈忍,报复我们接受,安心情愿的接受,报到这里就没有了。我们自己不生一丝毫怨恨之心,这个结到这个地方就化解了,这个帐就轻了,来生再遇到就是善友,就不是冤家了。所谓是「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是解冤释结唯一的妙法,慈忍。你要统统给你,我们自己所有的,这叫无故加之而不怒,你要钱钱给你,你要名名给你,你要位位给你,你要命命也给你,没事了。身命可以舍的,舍了这个身,再过四十九天又来了,舍身受身跟换衣服、脱衣服一样,这有什么难事?

  身命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如果我们存的是好心,做的是好事,我们这个身舍掉了,来生再换一个身,比这个身更好,愈换愈好,为什么不早一点换?我们这一生贫贱之身,要换一个富贵之身,那不是很好吗?富贵之身再换一个天人之身,那不就更好吗?忉利天人换成夜摩天身,那不是愈换愈好吗?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别说是身外之物,人家来要,我们可以让给他,身命他要要,我们都很欢喜让给他。你要命命给你,我这里舍了,那里就提升了。所以一个人,真正是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好的标准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依这个标准来修学,我们的身相必然是愈换愈庄严,愈换愈美好。如果你是反其道而行之,你存的是恶心、邪念,做恶事、出恶言,那么你舍身之后就愈换愈差了。现在这个人身还勉强,再换个畜生身那比人就差多了,畜生再换成饿鬼身,再换成地狱身,那是愈来愈往下坡走,那就不好。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前途无限的光明。底下落实在生活当中,具体教给我们几桩事情。不是这几桩就完了,希望从这几桩你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处事待人接物。

  『和颜爱语』,我们对人面孔要和睦、要安详、要欢喜,让人家一见到你就能够生欢喜心。为什么看到你生欢喜心?你这个容颜是和睦的,怎么知道自己容颜和睦的?心怀慈忍,你心地慈悲,所谓是存乎中,一定形于外,你的慈悲心自自然然流露在你的面孔上,一看,这个人很慈祥,人家看到生欢喜。言语,爱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30 14: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