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53|回复: 1

[其它]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二十四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30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26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劝他修学。

  【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这三句是教给我们,自己一定要依照经训去奉行,自己要约束自己,要检点过失,这是真正的修持。自己的过失很不容易发现,如何检点?读经。读经思惟经义,把自己的毛病都找出来,找出来之后要把它改正过来,这叫修行。与人相处要和睦,要能够恒顺众生,要明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依道理的、依理性的,不是一昧依感情的,依感情就错误了。我们佛门常说,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法的主张。可是佛教很多祖师大德们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什么原因?不依义理就出问题了,一定是要依义理,依义理就不会了,这个要知道的。

  学佛的人要『欢乐』,就是一定是法喜充满。如果学佛的人一个个都学着愁眉苦脸,诸位想想看,外面一般人看到,这是学佛的人?佛可不能学,你看学成这样子。所以学佛的人要欢乐、要『慈孝』,这对于自己修学一定是得利益,对于佛法的弘扬、倡导会起很大的作用。别人一看到,学佛的人这么愉快,生活这么幸福,他也来了,他也要学。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

  如果犯了有过失的话,一定要改过自新。

  【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发现自己的过失,或者是别人劝勉我们,我们要坦诚的来接受。或者别人误会,误会也不要紧,能够指责你过失的,说老实话都是你的真善知识。我没有这个过失,他说我,古德教给我,「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一概都谢谢,由衷的感谢,千万不要辩白,一辩白,以后有过失,没有人说你了,这个要知道。就是误会都要感谢,来勉励自己,这样就好。

  【奉持经戒。如贫得宝。】

  佛的经典、佛的教诫一定要奉持,要奉行、要守持,这个心态就像贫穷之人得到珍宝那么样的欢喜、那么样的宝贵,这是真的。实在讲,世出世间任何宝物都比不上这部经,世间什么样的宝物,充其量给你带来生活上的方便,对你的利益一生的,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不能给你带来永恒的快乐。这一点唯独佛法,特别是这部经,的确是珍宝,无上之宝。我们想想,几个人确实把这个经捧作无上之宝?谁能用这个心态来看这部经典,这个人决定往生。就看你用什么心来看这个经法了。

  【改往修来。洒心易行。】

  『洒』跟洗刷的洗是一个意思。我们心里肮脏、污秽要把它洗干净,我们过去的行为错误,统统要把它修正过来,『易』就是改过来。

  【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你所求愿不必要念念去求,为什么?只要你心清净身清净,自自然然就有感应,感应降临,『感降』是这个意思,自然的感应降临,不必要求,自然就得到。『所愿辄得』,你心里有所求愿,一定可以满愿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当我们求,求不应的时候,诸位要晓得,你所求的感应不是佛菩萨给你的,你说你一求,佛菩萨就给你,这是骗你的,佛不骗人。你查遍大藏经,佛没有说过这个话的,佛菩萨会给你,没有,是你自然的感应,性德的圆满。为什么?因为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自己身心清净,心里念什么就有什么。

  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身心极其清净,所以一切受用是应念现前。不是阿弥陀佛给他的,阿弥陀佛如果有能力给他们,释迦牟尼佛也有能力给我们,这个一定要懂得,它有道理在里头。佛菩萨不能给人,佛菩萨既然不能给人,你就能联想到天神、鬼神也不能给人。你去求神、去许愿,求财,得到财了,说老实话是那个时候刚刚你的财运来了,你该发,不求他也发了,正好碰上。你不相信你去问问,十个求财的人,可能只有一个发,为什么那九个不发财?是不是神偏心了?不是,都是缘凑巧凑上,没有这回事情。所以一定要明理,是你本身的修为感应道交,这样子得来的。

  下面这一段可以说是佛法在世间教化的宗旨,也就是佛教教学的目标。你真正明了之后,才知道佛法确实是我们世间所必需的,一切众生都应该当要接受。

  【佛所行处。】

  这句话是说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处所,不是佛到这里来走过,不是,佛走过没有用处,是佛陀教育所推行的、所实行的处所。

  【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大的是一个国家,小的是一个城市,『邑』就是一个城市,『丘聚』是一个村落,就更小了。换句话说,教化的地区不管大小,效果是相同的,统统接受佛陀教育的教化。教化的成就就是底下所说的。

  【天下和顺。】

  这是讲人事。佛教修学要从五德、六和做起,这是佛法的基础,这是通途说的。在净宗,佛说得特别详细,从「三福」做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福;第二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二福;第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其它的都不必说了,只要把这十一句做到,就『天下和顺』了。人心和顺就能够自然感降风调雨顺,就自然感降。

  【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

  这就是风调雨顺。所以诸位要晓得,现在人不相信,佛法讲这个有很深的道理。自然环境与人心有密切关系,人心善,福报就大,真是风和日丽,万物兴旺;人心险恶,风雨就不调,灾难就频起。诸位如果要细细念念《二十五史.五行志》,你能够体会到,统统是讲人心与万物的感应。可惜现在人不相信,现在人相信科学,那个相信科学,实际讲是迷信科学。他说我们迷信佛教,我们说他迷信科学,都是迷信。底下说:

  【兵戈无用。】

  这是天下太平。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崇』是推崇、尊崇,大家都尊崇道德,都能够生起仁慈之心,处事待人接物都能本着道德、仁慈。处世接物之间,都能够修礼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2 05: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