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4|回复: 3

[学佛文档] 净公上人讲解学佛起步集第三八卷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8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我跟同学们解答。第一份是辽原团。
  问:他说我是吉林省辽原市弥陀寺念佛堂的居士,今天是第四次来贵会听经闻法,下面他有六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本人翻录你老人家讲法的VCD、光碟对外流通,每一片人民币二元,是否如法?
  答:如法跟不如法都在你一念之间,你一念是为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把佛法介绍给众生,你订的价钱再高都如法。如果你是为了自私自利,完全用商业的行为,我来赚点钱,目的在此地,那就不如法,所以如法不如法在自己这一念之间。在大小乘经教里面佛是常常讲,几乎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年不说很多次,佛教我们财布施得财富,你要懂得施。施不为自己,我懂得施,我欢喜布施,我并不是为得财富而布施,你所得的财富不可思议,没有数量,真的是舍一得万报,甚至于超过十万、百万,不可思议。
  如果你的施舍,你是求利,我只求多少利,目标订在那个地方,那么你的福报就...(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  (共一集)  2004/7/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247-01 》)


...  你看我们因为贪瞋痴慢布施不掉,学佛也是贪心,烧香也贪图我要烧第一炷香,烧第二炷香就不甘心,这怎么行?学习法门,我要学最殊胜的法门,到底哪个法门最殊胜?很难讲,佛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个最殊胜?佛经上也常讲第一法门,最殊胜法门,那个不是法门有差别,第一殊胜是从哪里讲?从根机上讲的。适合于我修学,适合我的程度,适合我的根性,我修这个法门一定有效,一定成功,这个法门对我来讲是第一殊胜,对你未必是第一殊胜。佛在经上常常用比喻说,佛好像是个大夫,医王、大夫,这群众生都是病人,每个人害的病不一样。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就好像药方,对症了,你这个药服了你的病就好了,这对你是第一。如果不对症,这个药吃了恐怕病加重,甚至于要死,毒死了,那怎么能称殊胜?所以法门应机就叫殊胜,就叫第一,是从这上说的。不是从法上说的,法没有高下,法没有分别,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首先要断烦恼,贪瞋痴慢是烦恼,不但学佛从这儿下手,儒家教人也从这下手。你看儒家教学,《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这是讲真正用功,从哪里下手?格物,然后再进入致知,再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不能乱。什么叫格物?司马光说得好,我们印光大师也说得好,印光大师的说法是跟司马光相同的。物是五欲,就是欲望,你对物质享受的欲望;格是什么?格是革除,你要把物质欲望要把它革除掉,这就是断烦恼!然后你才能有智慧,才能做到致知;换句话说,你的智慧是因为你的烦恼把它障碍住了,烦恼去掉,智慧就现前,这致知。
  真正智慧现前,你的意就诚了,意诚之后,你的心就正了,你看看儒家讲这套功夫,也从断烦恼下手。佛法更讲的清楚,破烦恼障,然后破所知障;破烦恼障成就你的德行,破所知障成就你的智慧。世出世法在方法上讲没有差别,我们要能够懂得。所以智慧跟精进不一样,精进里头决定不带烦恼,我们今天讲精进,勇猛精进里面带着有烦恼。为什么勇猛精...(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二)  (共一集)  2005/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279-01 》)


...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的。标准是什么?十善业。你十善业有没有做到?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你没做到;连这个都做不到,菩萨戒怎么会做到?那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十善业做不到?十善业还有基础,那个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小乘。你看佛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你没有从基础上学习。
  但是中国佛教从唐朝中叶以后就不学小乘,为什么?用儒、用道代替了。所以儒跟道代替小乘,你就可以直接学大乘。现在我们儒也不学,道也不学,小乘也不学,所以十善业没有根,你做不到。你这才晓得我们这几年来为什么特别提倡《弟子规》,《弟子规》就是代替小乘,《弟子规》是儒家。如果你能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十善业一点不难,你自自然然会做到。然后五戒、菩萨戒你纵然不能做得圆满,也能够做到八成,那就不错了,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今天有人问我,学佛从哪里学起,我都告诉他从《弟子规》学起,不学《弟子规》就没有办法落实十善业,十善业是佛法的基础。
  问:第二个问题,居士们在一起读诵《无量寿经》、《地藏经》等,因为诵读速度不一样,难免有遗漏,请问是否要读补阙真言
  答:有这个必要。但是最好速度要一致,大家在一起念经敲木鱼最好,木鱼是打拍子的,是要叫音调一致,快慢一致,这个不能少的。你个人读诵就不必要敲木鱼,两个人以上需要敲木鱼。
  问:这位同修他问了一个问题,这是深圳的彭居士。他说有一位出家师叫我受五戒,因顾虑工作难持,师父说如做不到可以遮戒、舍戒,然后再受,受持后终再因工作舍戒。之后看书中说,受戒后舍戒或犯戒,戒体已坏,功德难生。他问戒体坏了影响往生净土吗?影响修行吗?可有办法弥补?
  答:我刚才讲了,一切都要从《弟子规》做起,从《弟子规》、从十善业,这样你就有基础了。像五戒,我们用我们这个大楼做比喻,《弟子规》是...(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五)  (共一集)  2005/9/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285-01 》)


...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对他如此赞叹,他要不是阿弥陀佛来的,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绝对不是普通人。你看看他给我们末法做了一个示现,知道什么?这个受戒不是真的,不能得戒。他研究戒律,他说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那比丘都是有名无实,受了戒做不到,名实不相符。所以他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他受了三坛大戒之后,在佛菩萨面前退比丘戒,一生受持菩萨戒、沙弥戒,所以他称菩萨沙弥。老师是菩萨沙弥,他的徒弟就不敢称沙弥。你看成时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师全集》是成时法师整理的,把它刻版印出来,流通到现在,很了不起的一个人。成时自称为出家优婆塞,这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第一个称出家优婆塞,不敢称沙弥。老师不敢称比丘,称菩萨沙弥,徒弟称出家优婆塞。
  在我们民国年间,弘一大师称出家优婆塞,名副其实。这是给我们后人很大的启示,也是很好的教训。我们想想我们是什么身分?受了戒真做到了吗?这个要好好想想,名实不符那就是过失。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持戒学起,无论在家出家,不持戒,那你不是佛子,你不是学佛。那你搞的是什么?李老师讲佛学,你是搞佛学不是搞学佛。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情,佛学是什么?拿佛法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这就是佛学,自己做不到没关系;学佛是一定要做到,你要学得跟佛一样,佛的生活行为记录下来就是戒律。
  所以说禅,古人讲「禅是佛心」,佛心是什么?佛心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金刚经》里面给我们解释禅的定义,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根据《金刚经》上所讲的。《金刚经》上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禅。所以他老人家讲的时候就讲白一点,我们听了好懂,「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外不着相就是不取于相;内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他说得更白,这是佛心。佛心是什么?是我们的真心,我们有没有做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真心!真心见的,那是智慧,不生烦恼。烦恼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你见色闻声有...(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四)  (共一集)  2006/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295 》)


...杂、不间断,没有一个不成功的,何必找这些麻烦!所以别人怎么样修,我们对他恭敬就好,我们没有批评。
  问:下面他又问,近日遇到一位精神有问题的居士,学佛学成神经了。为什么现代的佛教成了迷信?即使在学习您的教诲的道场,我也看到很多迷信的信众。这些事例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答:你提出这个问题来,我希望你先看看我有一本小册子叫「认识佛教」,你把这个小册子多看几遍,也许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现在不但是佛教,很多宗教都不例外,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提到的,重形式而不重实质,这是问题发生真正的原因。你要断疑生信,你不要看形式上的佛教,看形式上的佛教一定会退心,你看经典。学佛的人有没有依照经典的话去做,这才是核心问题,哪一个人依教奉行,那个人就成就了。学佛不能把经典落实在生活当中,那不是真修行。真修行一定把经典的理论、经典里面讲的方法、处事待人的规矩,应该怎样做一个人,这属于戒律。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戒律学起。古时候比我们现在好,古时候无论在家、出家,学佛一定是五年学戒。所以,我们现在提倡扎根的教育,至少要用一、两年的时间,别的都不要学,只学《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沙弥律仪》,这个叫基础。像盖房子一样,先打地基,没有地基,盖的那些楼阁都靠不住的,早晚会倒下来。所以,一定要知道从哪里做起。
  问:下面他问,看到这些事例让我觉得,一个人的分辨能力是前生累积的。如果没有多生多世的累积,即使是老法师,也不能有今生这么好的机缘和成就。这样的推断是否又和「命运是可以改变」的理论矛盾?
  答:不矛盾,一切都在遇缘不同。你真正遇到好老师,真正遇到个明白人,你就不会走冤枉路。没有这个缘分,那走冤枉路走得很辛苦,甚至走一辈子,都没有真正把正法找到。这种情形不仅现在有,古时候也有,所以缘比什么都重要。现在的缘实在说比古时候更多,古时候没有资讯、没有交通,所以就非常困...(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八十八)  (共一集)  2008/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426-01 》)


...好教,他没有妄念,教他念阿弥陀佛,他就老实念,念个二、三年他真往生了;就是中间这一截麻烦。中间这一截,最重要的是要用教理让他明了事实真相,所以教是对中下人讲的。我们为什么不老实、为什么放不下?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为什么不能跟人相处?那就是你的分别执着太重。放下分别执着就好相处了!
  所以真正学佛,你看佛给我们提出重要的跟大众相处的戒律就是六和敬;六和敬,在家学佛是用在家庭里面,出家学佛是用在道场。「见和同解」,这句话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建立共识,大家生活在一起有个共同的认知,这个最重要,和合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修净土的,我们没有办法提升到佛菩萨的境界,那我们依什么?依戒律、依经教。我们的思想见解以经教为标准,与经教相应的,正知正见,与经教相违背的,邪知邪见,这个自己要能肯定。我们的言行是用戒律做标准,符合戒律的,正行,违背戒律的,邪行,这是我们生活的规范。
  所以我们常常劝勉同学,学佛从哪里开始?从跟人和睦相处开始,也就是修六和敬。因为人是一个社会动物,不能离开群体,家庭里面,父子兄弟也是个小社会、小团体,佛法里面讲四个人叫一众,就是团体,佛法讲四个人。四个人相处在一家,现在小家庭很多,夫妻两个、两个小孩,就要学什么?学六和敬。养成这个习惯,在任何场合当中,与一切人都能够和睦相处,这个重要。与大众格格不入、与同学格格不入,那就更错了。如何能够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能够和睦相处,这叫佛法。佛法里面没有冲突,佛法里面没有界限,为什么?破除边见,边见是界限,没有界限,它是圆融的,它是无碍的。底下一个问题:
  问:弟子复制了许多佛教的书籍与您的讲经光盘大量流通,希望能与大众广结法缘,但遭批评为珐輪功,而影响了家人的工作环境,请老法师慈悲指导。
  答:珐輪功大家都知道它不是佛法,但是珐輪是佛教的一个标志。他用珐輪,用这个名词,也用这个图案,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社会大众许多人误会珐輪...(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0八)  (共一集)  2009/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505-01 》)


...,许许多多非常虔诚的佛门弟子,在家、出家我都见到很多,年老的时候业障现前,这个病现前了,不省人事,不认识人,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我们念佛往生,诸位同修要记住,第一个条件,临命终时神智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后一念选择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个人决定得生。临命终时,如果说连人都不认得,给他助念都没有效果。
所以人生在世,不能做不善业,不善的事情做多了,你临终一著怎麼办?这个时候业障现前,必堕恶道,非常可怕。只為眼前著想,这个人眼光太短浅;聪明人要想到来生,要想到后世,这个人聪明。我们在这个世间很短暂,你们把这个世间当作家,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我把这个世间当旅馆,我一点牵掛都没有。我什麼都不要,你送给我,我都不要。為什麼?送给我,我知道你是好心;你要不是好心,你就害我。你要是好心,你无知,我不上当,送我,我都不要。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决定修善业,决定不可以做不善业。
有很多同修问我,学佛从哪裡学起?古人讲得好:「从不妄语始。」《无量寿经》上,世尊教导我们修行三大纲领,他第一句话就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身语意三业,佛把语业摆在第一。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决定不可以做昧著良心的事情。你到老的时候怎麼办?你到业障现前的时候怎麼办?那个时候,后悔莫及。所以这是属於业障病。业障病有没有救?还是有救,要真正懺悔。但是他已经业障现前,他哪裡懂得懺悔?如果有真正孝顺的儿女,像《地藏菩萨本愿经》裡面讲的婆罗门女、光目女,要有那样的儿女,行!可是那样的儿女找不到了,到哪裡去找?那样的儿女是自己发愿断恶修善,真正发心修行,勇猛精进,自己证果。这个功德迴向,行。如果你修行,你要是没有到证果的这个地位,你不行,你救不了你的家亲眷属。自己必须修行证果,行。这个功德太大了,能够帮助他,能救他。所以病有三种根源,要晓得用什麼方法对治,我们就清楚了。但是,要自己身体健康长寿,最重要的是清净心、慈悲...(净公上人佛学问答《佛学问答  ﹝2000/08/0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90-07》)


...。所以只要把善缘控制住,恶缘远离,「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如果今生互為父母子女的因缘,是父母要向子女报怨和讨债,如今社会上有很多父母把子女卖掉或父母虐待子女的。若遇此情况,应如何教导该子女?教其多读经或念佛迴向给父母,可以化解前世所结下的冤仇和债务,或者只是逆来顺受?遇到此种子女,应如何教导他们不可以怨恨父母?应如何教导他们孝顺?恳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这个情形在今天社会上愈来愈多,要化解这个问题,不但要教子女,还要教导他们父母。如果他们父母真正明瞭因果报应,自自然然就回心转意。你说的这些,怎麼样去帮助他们?《了凡四训》、《感应篇》、《阴騭文》,印光大师一生所提倡的这三本书,确确实实是挽救现代社会最好的方法。因為现在这个社会,无论是在中国、是在外国,几乎全世界所有地区,这些事情我们都常常听到、常常发现,这是社会的危机。老法师有智慧,有先见之明。
今天学佛,有许多同修问我:「学佛从哪裡下手?」我过去常常教人,从《了凡四训》下手。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用一年的功夫,每天念一遍,念一年,这个样子你学佛就有基础。基础是什麼?深信因果。不相信因果报应,在佛法裡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学哪个法门,都不会有成就的。果然是深信因果,纵然不学佛,他将来也不会堕三恶道,决定能够获得人天福报。从这个地方我们体会到印祖的智慧与慈悲,确实应机说法,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得真实利益。所以《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比什麼都重要,这是我们真正学佛的基础。

第二个问题,他问:「為什麼鬼道眾生有五通,而人道就没有?人法界不是比鬼法界的心要清净吗?」
答:这个没错。鬼道裡面得的五通,叫报得,不是修得的。天人也有五通,也是属於报得的。人道、畜生道这两道没有,这两道要靠修,靠修得。所以修得跟报得不一样。这个道理,我们可以从古人笔记小说裡有不少公案,纪晓嵐的《阅微草堂笔记》裡面就有不少,《聊斋...(净公上人佛学问答《佛学问答  ﹝2000/11/0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90-42》)


...界里面就得大自在,游戏神通,可以受用,可以享受,不能占有。你说这个是有的,那就错了,你可以尽情去享受,你决定不能动一个念头这是有,这是真的,那就错了。所以诸佛菩萨在九法界里讲的游戏神通,你看游戏神通,他的日子过得多么自在、过得多么潇洒。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佛菩萨那么样自在潇洒?就是我们处处执着有,念念想占有,坏就坏在这里。不知道一切法本空,不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
  下面说,「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这是说明真心本性是决定没有虚妄相的。哪些是虚妄相?缘虑,缘虑就是说的我们妄想,也就是讲想象,我们今天讲思想、见解。思想是缘虑,见解是分别,我们的思想、见解都不是心性里头本有的,心性里头没有思想,也没有见解。所以为什么古大德教学,特别是教初学,初学佛法的人要在什么地方用功?要训练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是无知,从这里下手。现在人学佛所以很难有成就,现在人学佛从哪里下手?是从有知下手。古人下手是从无知下手,无知是修什么?修清净心。换句话说,不准你有思想、不准你有见解,从这里下手,这叫从根本修。
  现在人学佛要有思想、要有见解,这就糟了,这大错特错。你纵然学得很好,现在人说你是个了不起的大佛学家而已,你没有能力断烦恼,你没有能力得清净心,你没有能力了生死出三界。换句话说,怎么学还是个凡夫,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决定不可能超凡入圣。但是古人的教学法那很有效果,确实能叫你明心见性、超凡入圣。他是离一切缘虑、分别,离一切思想,离一切见解,离一切言语文字相,离一切文字,这些东西统统不执着。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他永远住在定的境界里。真正有功夫的人,像经典里面赞叹佛,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句话很有意思,这是我们要修学的。我们心要常住在定,当然这是很高的功夫,我们想学学不到,学不来。净宗法门的方法比较特殊,人人可以学的。它不教我们住在定,它教我们把心住在「阿弥陀...(净公上人《弥陀要解》讲记48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4集》)


...找不到的就供牌位,能找到的供养照片。这是教化众生,教孝、教敬,对父母孝,对老师敬。把这种孝敬孝顺一切众生,对人对事对物用这样的孝心,这叫普贤菩萨。普贤是法身菩萨,唯有他证得法身他才知道应该这样做法。普贤像个母亲,非常负责的母亲,一切菩萨是儿女,普贤现身说法。
  我曾经听人跟我讲,夏莲居老居士普贤菩萨再来的,黄念祖老居士观世音菩萨再来的。去年一月,就是一年前往生的,海贤老和尚也是普贤菩萨的化身。理上讲得通,事上没有证据,所以我们也不必怀疑,也不必完全相信。理上讲得通,事上没证据,我们这样的态度就最好,我们把他当作菩萨看待。他真正是菩萨,他不是假的,给我们做出,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学佛修行证果要像他这个样子。印光大师一生教人,时时刻刻,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修行能得多少利益,与你的诚敬心完全成正比例,没有诚敬心,你什么都没得到,你还是在六道轮回里头原地踏步,这个不能不知道。学佛从哪里学起?从礼敬学起,真诚心修礼敬,清净心修礼敬,从这入门。
  第二,「称赞如来」。第一句讲的诸佛,为什么第二句变了,不叫称赞诸佛,它为什么变了?变了,意思当然不一样,说诸佛是从相上讲的,说如来是从性上讲的,就不一样。从相上讲的,范围非常广大,一切人事物全部包括在其中,跟中国《礼记.曲礼》讲的「毋不敬」是一个意思,对於一切都应该恭敬;换句话说,也是对人对事对物。你看中国讲圣贤,佛法讲佛菩萨,完全相同。人没有恭敬心,他能学什么?学西方的科学技术行,不要用恭敬心。学佛不行,学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行。中国传统文化跟佛法都要从恭敬入门,太重要了。所以净业三福里头第一条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学习的方法是落实《弟子规》,这是最低的标准,是一切众生人人可以做得到的标准。没有这个标准,孔子、孟子来给你讲传统文化,你也学不会;没有这个标准,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来教你,你还是凡夫。从相上讲没...(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七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22: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