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404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1-1-27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以来没有错。那个时候儿折合是对的,到现在应该还是对的。所以就是按中国那个时候儿折合,就是在讲佛的出世到现在是「三千年」了。大家流行啊,是二千五百多年,按着、根据那个「贝叶经文」上点的「点儿」。过去集结,后来就是再把它翻一翻,晒一晒,作为一次工作,点个点儿,一年一次,数这个「点儿」数的结果。
所以现在是到了「末法」了,「正法」佛在世、(灭度以后的)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因此有很多人说「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刚过一千多年,后头还有八千多年哪,所以这个是(法并没有完)。但是到了「末法」,咱们这个劫是「减劫」,众生根机愈来愈差。这个时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个「浅学」 ,你这个所学的很浅,你还是不容易进入这个法门哪。所以就是说,现在有很多自称为「净土宗」,甚至于法师,实际上还都没有深入啊。
「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怎么才能深入呢?「必须熟读大经」,所以现在的法师有几位是熟读大经的?很少啊,很稀有啊!所以,净公上人在这方面,我们很赞叹哪!并不多啊!他带了个头,「熟读大经」而且倡导 。「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你才能够略略的明白一点这个净土法门的「纲要」啊,它的纲领、它的重要之点所在;知道了「纲要」才能够理解全部的奥义。这样只是略(明),「熟读大经」只是「略明」啊。
「然而今之修净业者,大率仅持小本,于小本仅持秦译,能持唐译且诵大经者,殊不易睹。」
可是现在的修净业的人怎么样呢?「大率仅持小本」,一般只知道念《阿弥陀经》,不知道念《无量寿经》。于「小本」呢,这个「小本」里头就只诵(《秦译》),现在大家所念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那个时候儿南北分,鸠摩罗什在北边,它叫「姚秦」,国号叫「秦」;不是秦始皇那个秦,是六朝时候儿的秦,「姚秦」。读《秦译》就是(读)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本子。「大本」不念,只念「小本」,而「小本」只念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本。现在不但大家不知道念,连名字都不知道,不知道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大师他是很聪明啊,他从印度回来时候带了很多经。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了这个鸠摩罗什已经翻译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两部经,他已经知道,他又翻了,(其中)一部是《金刚经》。《金刚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称为《能断金刚经》;还有就是《阿弥陀经》,他又翻译了。所以他要翻译的话,它就是说(明),他这里头、他所翻译的本子有重要的补充嘛。但现在大家关于《阿弥陀经》,修净土的人只知道念鸠摩罗什这一本,不知道玄奘这一本。所以现在能够持《唐译》,在这个净业里头能够不仅仅持《秦译》,而且能够持诵《唐译》,能读诵玄奘所翻译的本子,而且还念大经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啊。那不但夏老师当时,现在也很难看到啊。现在净公上人重视夏老师的会集本《无量寿经》,把它列在(净土)《五经》书本里头了。所以这个就是很不容易遇到的啊。
「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而具深信切愿者少。信愿未深,而欲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
「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看起来、说起来,说是修净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愿者少」。所以修净土就是要你有「深的信心,有切的愿力」,所以你有「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啊。现在修净业者,号称是净土宗的人,但是真正能够深信,能够恳切、迫切这样的发愿的很少啊。信愿不深,而想要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啊,那就难了。所以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就决定于信愿哪。你念得再好,没有「信愿」是不能往生啊。你现在理解得太少,你没有能发起真正「如实」的「信和愿」,这个就很难了。
「庚辰之岁,病中发愿,敬集经文,副以祖意,作为简课,俾授初机。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现前。需时既少,收效良多。」
在庚辰的那一年,这个病中就发愿,这是夏老师他自己了。发了一个很大的愿哪,要很恭敬的来集结一些各种经里头的文句。「副以祖意」,这个就是夏老师的净土宗的特殊不同之处,就和印光大师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师的意」也结合进来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是说:「你们一学、一念『净土』,一搞『禅』哪,就是务外了,就是不专了。」这也有必要,因为末法众生根器是差了,你一门还学不好,你再多加一门就更学不好了。但是绝对的「不(是)让你学净土的人,你就不许去碰一碰禅宗」,那就不会有人「有禅有净土」了;那没有人「有禅有净土」就没有「戴角虎」了;没有「戴角虎」,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啊。因此夏老师这些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所以在各种大家都有说法,都有原则(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印光大师没有一点轻慢之意,但这点跟夏老师相较,两人有点不同。但是印光大师本人对于禅还是很理解的,尤其是对于蕅益的赞叹,他说:那是佛再作这个批注,也不能超过蕅益。这是大修行人的话,所以是大祖师的话,我们是很尊敬、很赞叹 。但是对于禅这一方面说,跟夏老师的态度这里有点出入。夏老师明白(的)就说,我这里头,一方面根据经典,一方面把祖师的、禅宗的这一些风格、一些精神融会在一起了。「祖师意」呀,所以常常问,「什么是祖师意呀?什么是西来意呀?」「祖师意、西来意」也就在这个《净修捷要》里面。所以我们读《净修捷要》,不光是理解了净土宗各种经典的许多精华,而且禅宗的「祖师意」也在里头,因为集结的时候就结合了「祖师意」。这一点是大家很应当留心的。
那么,作为一个简单的课,拢共 (总共)就三十二拜嘛,很简单,没有几篇儿嘛。「利初机」呀,让初机有得修啊。那么这一个简课的内容是怎么回事儿呢?「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我们修行就是要「感应」啊。「感应」就是我是「自」,佛是「他」,这个「自」和「他」有了「感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