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2|回复: 7

[学佛文档] 净修捷要报恩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整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7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净修捷要报恩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整理)

净修捷要报恩谈 目录
序       
编辑说明       
再版说明
净修捷要       
净修捷要报恩谈               
 第一拜: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       
 第二拜:一心观礼,极乐教主,因地闻法       
 第三拜: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       
 第四拜: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       
 第五拜:一心观礼,圆满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       
 第六拜: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       
 第七拜: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       
 第八拜: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光明普照       
 第九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于彼高座       
 第十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今现在彼       
 第十一拜: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       
 第十二拜:一心观礼,显密一体,身土不二       
 第十三拜:一心观礼,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       
 第十四拜: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       
 第十五拜: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       
 第十六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香天乐       
 第十七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宝树行间       
 第十八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       
 第十九拜: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道场、楼观、讲堂       
 第二十拜:一心观礼,十方世界,示现广长舌相       
 第二十一拜:一心观礼,四维上下,称赞本师       
 第二十二拜: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       
 第二十三拜: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       
 第二十四拜: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       
 第二十五拜: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       
 第二十六拜: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座列上首       
 第二十七拜:一心观礼,法王长子,七佛之师       
 第二十八拜:一心观礼,灵山会上,亲承佛诲       
 第二十九拜: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舍利弗等       
 第三十拜:一心观礼,从上以来,莲宗诸祖       
 第三十一拜:一心观礼,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       
 第三十二拜:一心代为生生世世及现在生中父母       
 结束语       
编辑后记       
附录一:《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附录二:净宗历代祖师略传



净土法门乃一乘了义、三根普被、横超三界、径登四土、极圆极顿之不可思议法门,印光大师所谓「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法门之总纲,净土群经之首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其存世五译差互颇巨,令行者有遍读为艰、单持挂遗之困,是以宋朝王龙舒、晚清魏默深皆有会集本之作,清代彭际清则出节要本以弘扬之。惜此三本皆有缺欠,未足谓为善本。
逮至民国,夏莲居老居士发大愿心,重行会集,遍参五译三本,苦心孤诣十载,终成精当详赡之善本,是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又复悲心良深,悯末法净业浅学,未谙小本唐译,复不诵净土大经,由不明理而致信愿未深,难得真实受用。遂编集经文,副以祖意,成《净修捷要》,亦名《五念简课》,摄天亲菩萨「礼赞愿观向」五念于每一拜,用力少而收效宏。浅言之,乃修净土大经之快捷方式,入宝王三昧之津梁。深言之,实融净土五经一论于一编,摄禅教净律密要义而无遗。取精用弘,裨益行者,功德殊胜,叹莫能穷!
黄念祖老居士者,莲公传人,梅公亲甥,受莲公嘱咐而着《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广集中外经论祖训百九十余部以释大经,遍摄禅教律密深旨以弘净土,妙铨奥义,畅舒幽玄,厥为净土大经善本之善注,是乃净宗「善中之善」也。复以余暇为众宣讲《净修捷要》,阐法要于顷刻间,发微言于笑谈中,融显密于词组里,解顽惑于妙喻上,是乃净修「要中之要」也。所传世者为其讲解《净修捷要》第三遍之录像,名曰《净修捷要报恩谈》。老人谆谆教诲,恺切叮咛,情深意挚,令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今日流通之《净修捷要报恩谈》各种视频音档版本,皆有一定程度之删削,难窥全貌。又闻录像母带不复可寻,遂使校准失据。虽历有净业同修将念公讲解内容记录编整,并付印流通,俾便学修,功德难量!然其于言语匆速处、辨义微细间,仍难免理解疏误,未尽善旨。兹有中华华藏净宗学会同修,遍集六种音档,整理相当完整之文稿。复有北京净宗同修,为熟谙念公口音,深悉讲解意趣,将《净修捷要报恩谈》反复恭聆八、九十遍,于模糊处甚至聆听上百遍。以此至诚精勤之功行,修订华藏整理之文稿,所愿者乃最大限度还原念公之本意,结成《净修捷要报恩谈》之善本,以飨大众,并传后世。其坚毅卓绝,耐烦耐劳,善愿善行,诚难能可贵也!
欣见斯编即将付梓,爰略述其因缘始末,以为之序,聊致赞叹随喜之意焉。
公元二○一五年二月净公上人谨序于香港

编辑说明

《净修捷要报恩谈》是黄念祖老居士非常重要的修行开示。这份开示让大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好地认识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认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认识《净修捷要》、认识夏莲居老居士、认识黄念祖老居士本人。
然而,要准确地整理这份开示并不容易。在念公开示的录像母带已不可复寻的情况下,目前从流通光盘和网络上找到的音档与视频的各种版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删减;而诸位前辈大德根据音文件而整理的文字数据,在和音文件对照之下,则发现存在一定程度的错误,这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
非常感谢中华华藏净宗学会听校组的同修们,不辞辛劳地根据六种不同来源的音档,整理出相当完整的文字稿,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为了尽可能准确地校对这份文字稿,有发心的北京同修,将念公的《净修捷要报恩谈》从头至尾反复听了八、九十遍;特别模糊之处,甚至听了上百遍。以这样严谨的态度,将这份文字稿做了必要的修订,为的是尽量还原念公的原意,这份修订稿成为本书的底稿。编者希望本书成为一个「足本」、「善本」,也就是尽可能保持它的完整性,尽可能将错误减到最少。
因此,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最大限度地尊重念公的原意,除极少数敏感话题之外,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念公的原话,尽量少作改动。诚如念公在《净修捷要报恩谈》一开始所说的:「一个真实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于一般人哪。」既然如此,我们怎敢为了书面文字的流畅而改动老人家所说的话呢!这是必须请读者诸君谅解的地方。我们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编辑,遇有口语表达显得意思不完整的地方,则依据文义增添字词在括号里,以补足其义。遇到需要附带说明的地方,则在括号里加上「编者按」字样,加以说明。由此读者就可以理解,括号里的字都是编者所加的,括号外的字才是念公的原话。念公解行俱深,特别《净修捷要报恩谈》是其晚年开示,可谓浓缩一生解行之精华,只言词组都蕴含深意。为便利初机学人理解其义,针对关键词语或人物,编者查找资料,加注说明于当页页末,希望能使本书内容更加完备。
念公讲解的过程中,用了许多语气词;这些语气词我们视语意的需要而保留了相当一部分。一般在编书的过程中,会将语气词删除,以免显得太过口语化。本书则选择保留一些必要的语气词,原因是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重现念公的原意就少不了这些语气词,否则不但意味改变了,有时甚至可能面貌全非。况且,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北京话中语气词具有很大的功能作用,能把表述者所要强调的主次和隐含的重点全都轻松地显示出来。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离骚》当中的「兮」字都去掉,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我们相信,多数的读者更希望看到念公完整的原话,以体会他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去欣赏编者词遣用字的造诣。这是我们这么做的初衷,尽管这样就使本书显得非常口语化,也在所不顾,毕竟「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
本书的编辑尽管历经波折,最终还是以如此的面貌呈现给读者。疏误之处在所难免,敬祈十方大德仁者不吝批评指教,非常感恩!
公元二○一五年二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敬识

再版说明

《净修捷要报恩谈》初版付印以来,已经历四个月,承蒙老法师慈悲推荐,各地佛门同修流通踊跃,印制份额很快告罄。趁此再版之际,编者将书中疏误之处尽力修改;于念公提及之人物、事件乃至地名等,竭力搜集参考资料,以及于教理重要处,旁征博引,整理于当页的注释中,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深入意趣,以获得实修实证之益。
为令读者阅读时更加顺畅,今将初版内文中的「编者按」三字予以省略,只留所按的内容于括号内。正如本书《编辑说明》中所解说的,括号里的字都是编者所加的,括号外的字才是念公的原话。因此,略去「编者按」三字不但对于阅读理解方面没有影响,而且能免去此三字所造成文意中断的感觉,这种效果在制作有声书时会特别显著。
念公不仅博通佛门的禅、教、律、密、净各宗,而且国学造诣也很深厚,因此随口拈来的词语,往往都有典故,不能等闲视之。为了不错过老人家所要表达的重要讯息,编者努力从各方面的文献发掘相关资料,附于注释之中,用以补充念公未及言明的意旨。在整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对于念公的精湛学问与实修工夫愈加佩服,对于夏莲居老居士的真实成就愈加肯定,对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与《净修捷要报恩谈》的信心也愈加坚定,对于持名念佛法门之妙法光明能令一切众生消除自身痴暗而得至大安乐之究竟方便更为坚信不疑,对于十方诸佛共同畅演弥陀大法之出世本怀愈加感恩戴德。编辑终了,赫然发现,获益良多的首先就是编者自己。因此也愈加肯定,只要读者诸君用心体会所加注释的意趣,对于念公的《报恩谈》应当会有更加深刻的契会。
此次再版,谨加附录二篇:「附录一」是黄念祖老居士宣读于「第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的一篇演讲,以显示《无量寿经》即《华严》、即禅、即密;一切含灵依此度脱。「附录二」是《净宗历代祖师略传》,乃为响应念公的呼吁,将昙鸾、道绰二位大师列入净宗诸祖。
与初版类似的情况是,再版的过程也是经历一番周折坎坷才完成。由于时间与人力有限,尽管编者已经全力以赴,疏误之处仍在所难免,敬祈十方大德仁者不吝批评指教,无限感恩!

公元二○一五年七月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谨识


净修捷要(一名五念简课)
夏莲居老居士 着
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然而今之修净业者,大率仅持小本,于小本仅持秦译,能持唐译且诵大经者,殊不易睹。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而具深信切愿者少。信愿未深,而欲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
庚辰之岁 ,病中发愿,敬集经文,副以祖意,作为简课,俾授初机。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现前,需时既少,收效良多。是以付印以来,已历四版,受持获益,先后相望,节时省力,行者称便。
果能随文运心,久习纯熟,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再读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径渡矣。但每条均系经文法语,万勿滑口率意,致蹈轻慢。务宜诚敬虔恭,如觐慈光,方合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之旨,自能获密益于潜移默运中。如嫌简略,则有大经五念仪,行将脱稿,请益诸方也。适届联合普遍祈祷法会 圆满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请,略题数语,用志缘起云。
净宗学人郓城夏莲居识于燕京 寓庐 欢喜 念佛斋

  香 赞       
戒定真香 虔诚修供养 普令闻熏 善根皆增上       
香气心光 悉遍满十方 诚感佛慈 加护恒吉祥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三称)一
一心观礼,极乐教主,因地闻法,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即发无上正觉之心,住真实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发殊胜大愿,悉皆圆满成就,名具万德,声闻十方,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
一心观礼,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名无量寿,及无量光,如来应正等觉,十号圆满,安隐住持,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三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四
一心观礼,圆满报身,所居之处,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宽广平正,微妙奇丽,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实报庄严净土,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五
一心观礼,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菩萨弟子,声闻天人,寿命悉皆无量,国土名字,都胜十方,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殊胜希有,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六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七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八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无不照见,如黄金山,出于海面,其中万物,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有无数声闻菩萨恭敬围绕,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九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今现在彼,为诸有情,宣说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十方菩萨瞻礼闻法,得蒙授记,称赞供养,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心随佛现,心外无境,全佛是心,境外无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净土方显唯心,感应道交,呼应同时,十万亿程,去此不远,心作心是,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一
一心观礼,显密一体,身土不二,称名无异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华藏密严,不离极乐,竖穷三际,横遍十虚,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二
一心观礼,六字统摄万法,一门即是普门,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广学原为深入,专修即是总持,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三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四
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临命终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华开得见,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五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色光声香,遍满佛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增益有情,殊胜善根,大愿大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六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宝树行间,莲华池内,宝楼阁中,发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转,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诸上善人,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七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闻妙法音,获无生忍,受用种种大乘法乐,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八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道场、楼观、讲堂、精舍,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或在虚空,或在平地,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菩萨圣众,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十九
一心观礼,十方世界,示现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欲令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皈依供养,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恒河沙数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
一心观礼,四维上下,称赞本师,于一切世间,说此易行难信之法,劝诸有情,至心信受,护念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净土,恒沙世界一切诸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一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二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径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三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反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四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五
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座列上首,德为众尊,华严经主,万行庄严,化身金刚萨埵,永为密教初祖,不舍因地,遍收玄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愿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六
一心观礼,法王长子,七佛之师,胜妙吉祥,无垢大圣,愿共众生同生极乐,系心一佛,专称名号,即于念中,得见弥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七
一心观礼,灵山会上,亲承佛诲,授与大乘无量寿经,嘱以弘扬净土法门,现在兜率内院,当来三会龙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福德无边,弥勒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八
一心观礼,无量寿如来会上,舍利弗等诸大尊者,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诸大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二十九
一心观礼,从上以来,莲宗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净土,诸大
善知识,以及本身皈依、授戒、传法、灌顶,诸位大师。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三十
一心观礼,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十方护法菩萨,金刚、梵、天、龙、神,圣贤等众。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三十一
一心代为生生世世及现在生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等众,顶礼三宝,求哀忏悔,普代法界众生,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同生净土,同圆种智。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三十二
  无量寿佛赞       
无量寿佛甘露王 威德愿力难量       
洪名虔称消灾障 化火宅为清凉       
菩提心中接佛光 福慧善根自长       
一向专念莫彷徨 勤熏戒定香       
信愿行三是资粮 苦海得慈航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千声或万声)
  惟愿       
天下和顺 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 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 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 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 民无怨枉 强不凌弱 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 回向法界一切有情       
所有六道四生 宿世冤亲 现世业债 咸凭法力 悉得解脱       
现在者增福延寿 已故者往生净土  同出苦轮 共登觉岸


净修捷要报恩谈
——黄念祖老居士一九九〇年七月讲于北京黄府
《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真实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于一般人哪。所以在研究正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序」。《净修捷要》一开始这一篇,就知道是「序」。(《净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简课》。佛教,这个「天亲菩萨」呀,是「五念法门」哪,这个《净修捷要》里头也就是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所以就称为「五念法门」的一个简单的功课(《五念简课》),就有两个名字。所以现在,我来向大家汇报这个内容,这也是第三次了。总之,圆瑛法师啊,讲《楞严经》讲了一百多次。他每讲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进步,佛法就是如此。那么我这个第三次也比前两次一比呀,因为它这个老本子,这个里头也有一些记录。这一比之下呢,觉得老的里头,上一次谈得很不足,认识很不够啊。就感佛之恩哪,所以现在我们今天谈的名称,就是《净修捷要报恩谈》 。这些谈话是因为知道有恩哪,感恩哪、报恩哪,这么来谈的 。这个「序」里头,我们不全部把这个「序」统统的介绍完,我们侧(重)它这个重要的部分。
「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
这一上来它就说:「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呀,是「难信」哪,所以虽然是「易行」,也是「难信」哪。佛的教法称为「教海」呀,如汪洋大海,不知边际。你不是亲自到「教海」里面,亲自去探讨,(就)要入大海呀,不是在这个岸边上待一待的。你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不知道怎么能够可以「入」啊、可以「度」啊,怎么样可以……它的边儿有多广大呀,「无边」哪,这种就不知道了。
「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
虽然《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指明了大家的「归宿」,你要学教,到最高峰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最后就「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嘛。所以净公上人一直到处讲经,到处讲经,到后来讲到《华严经》,讲到这个地方,他就归净土了 。这个最高的经典是《华严经》,但是《华严经》最后就是「十大愿王」都劝众生一起往生极乐世界呀。所以就是说,现在净公上人就是一个例子,就是从这个「十大愿王」也把他导归极乐了(念公讲至此处,不禁开怀一笑),指导的啊,他就是这样。教海里面,他(净公上人)也说这个「教海算沙」很难得出来呀。你光是研究教,「教海算沙」,大教海中去算有多少沙子,你是算不清楚的,不知道「归宿」啊。
虽然《华严经》是这样了,有给指明了「归宿」,天亲菩萨也以这个「五念」作为法门。「五念」就是:「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发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所以,全是能修这「五念」的必定往生啊,这是「五念」。天亲菩萨以这个「五念」作为「门」哪,一个指了「归宿」,一个指了这个「门」哪。有「门」就「有门可入」,把「门」告诉了大家了。可是「末法浅学」,现在到了「末法」了,佛灭度已经是两千多年了,按真正的那个佛历来计算,算是三千年了。现在大家所通说的是二千几百年哪,那是按印度的那个「贝叶经文」那个「点儿」数出来的。它集结一次,一年集结一次点个点儿,数「点儿」数出二千五百多个。但是印度沦为殖民地 ,外国统治,经过很多、很多战乱,你打,吞了我,我吞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点点儿?不一定;这个点的点儿的那一部分是不是有损失?也不一定。所以它这个(看起来)好像是很证据确凿,实在是有很大的问号 。但是中国这三千多年怎么来呢?从汉朝佛法就来了,我们把那个当时的年代一折合,折合佛出生的时候,是咱们周朝什么什么年,什么什么年。中国用这个「天干地支、甲子丙丁」这么排下来,永远没有错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以来没有错。那个时候儿折合是对的,到现在应该还是对的。所以就是按中国那个时候儿折合,就是在讲佛的出世到现在是「三千年」了。大家流行啊,是二千五百多年,按着、根据那个「贝叶经文」上点的「点儿」。过去集结,后来就是再把它翻一翻,晒一晒,作为一次工作,点个点儿,一年一次,数这个「点儿」数的结果。
所以现在是到了「末法」了,「正法」佛在世、(灭度以后的)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因此有很多人说「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刚过一千多年,后头还有八千多年哪,所以这个是(法并没有完)。但是到了「末法」,咱们这个劫是「减劫」,众生根机愈来愈差。这个时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个「浅学」 ,你这个所学的很浅,你还是不容易进入这个法门哪。所以就是说,现在有很多自称为「净土宗」,甚至于法师,实际上还都没有深入啊。
「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怎么才能深入呢?「必须熟读大经」,所以现在的法师有几位是熟读大经的?很少啊,很稀有啊!所以,净公上人在这方面,我们很赞叹哪!并不多啊!他带了个头,「熟读大经」而且倡导 。「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你才能够略略的明白一点这个净土法门的「纲要」啊,它的纲领、它的重要之点所在;知道了「纲要」才能够理解全部的奥义。这样只是略(明),「熟读大经」只是「略明」啊。
「然而今之修净业者,大率仅持小本,于小本仅持秦译,能持唐译且诵大经者,殊不易睹。」
可是现在的修净业的人怎么样呢?「大率仅持小本」,一般只知道念《阿弥陀经》,不知道念《无量寿经》。于「小本」呢,这个「小本」里头就只诵(《秦译》),现在大家所念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那个时候儿南北分,鸠摩罗什在北边,它叫「姚秦」,国号叫「秦」;不是秦始皇那个秦,是六朝时候儿的秦,「姚秦」。读《秦译》就是(读)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本子。「大本」不念,只念「小本」,而「小本」只念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本。现在不但大家不知道念,连名字都不知道,不知道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即《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大师他是很聪明啊,他从印度回来时候带了很多经。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了这个鸠摩罗什已经翻译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两部经,他已经知道,他又翻了,(其中)一部是《金刚经》。《金刚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称为《能断金刚经》;还有就是《阿弥陀经》,他又翻译了。所以他要翻译的话,它就是说(明),他这里头、他所翻译的本子有重要的补充嘛。但现在大家关于《阿弥陀经》,修净土的人只知道念鸠摩罗什这一本,不知道玄奘这一本。所以现在能够持《唐译》,在这个净业里头能够不仅仅持《秦译》,而且能够持诵《唐译》,能读诵玄奘所翻译的本子,而且还念大经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啊。那不但夏老师当时,现在也很难看到啊。现在净公上人重视夏老师的会集本《无量寿经》,把它列在(净土)《五经》书本里头了。所以这个就是很不容易遇到的啊。
「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而具深信切愿者少。信愿未深,而欲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
「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看起来、说起来,说是修净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愿者少」。所以修净土就是要你有「深的信心,有切的愿力」,所以你有「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啊。现在修净业者,号称是净土宗的人,但是真正能够深信,能够恳切、迫切这样的发愿的很少啊。信愿不深,而想要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啊,那就难了。所以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就决定于信愿哪。你念得再好,没有「信愿」是不能往生啊。你现在理解得太少,你没有能发起真正「如实」的「信和愿」,这个就很难了。
「庚辰之岁,病中发愿,敬集经文,副以祖意,作为简课,俾授初机。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现前。需时既少,收效良多。」
在庚辰的那一年,这个病中就发愿,这是夏老师他自己了。发了一个很大的愿哪,要很恭敬的来集结一些各种经里头的文句。「副以祖意」,这个就是夏老师的净土宗的特殊不同之处,就和印光大师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师的意」也结合进来了。所以现在大家都是说:「你们一学、一念『净土』,一搞『禅』哪,就是务外了,就是不专了。」这也有必要,因为末法众生根器是差了,你一门还学不好,你再多加一门就更学不好了。但是绝对的「不(是)让你学净土的人,你就不许去碰一碰禅宗」,那就不会有人「有禅有净土」了;那没有人「有禅有净土」就没有「戴角虎」了;没有「戴角虎」,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啊。因此夏老师这些就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所以在各种大家都有说法,都有原则(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印光大师没有一点轻慢之意,但这点跟夏老师相较,两人有点不同。但是印光大师本人对于禅还是很理解的,尤其是对于蕅益的赞叹,他说:那是佛再作这个批注,也不能超过蕅益。这是大修行人的话,所以是大祖师的话,我们是很尊敬、很赞叹 。但是对于禅这一方面说,跟夏老师的态度这里有点出入。夏老师明白(的)就说,我这里头,一方面根据经典,一方面把祖师的、禅宗的这一些风格、一些精神融会在一起了。「祖师意」呀,所以常常问,「什么是祖师意呀?什么是西来意呀?」「祖师意、西来意」也就在这个《净修捷要》里面。所以我们读《净修捷要》,不光是理解了净土宗各种经典的许多精华,而且禅宗的「祖师意」也在里头,因为集结的时候就结合了「祖师意」。这一点是大家很应当留心的。
那么,作为一个简单的课,拢共 (总共)就三十二拜嘛,很简单,没有几篇儿嘛。「利初机」呀,让初机有得修啊。那么这一个简课的内容是怎么回事儿呢?「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我们修行就是要「感应」啊。「感应」就是我是「自」,佛是「他」,这个「自」和「他」有了「感应」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最好的事情了。怎么能得到「感应」呢?我们这个「身」、「口」、「意」,这是我们在作业,这称为「三业」。就在「身」、「口」、「意」这个三业(里头),人就是在这个「三业」里头啊。可是就在这「三业」里头我们能够达到「自他感应」啊。你身在礼拜是「身业」,口在念诵是「口业」,意在念经文,「安住」于经文的奥义之中,你的身口意以这个为「能感」,你就能得到「感应」,得到佛的加被嘛。「括」就是包括,「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这就是「五念法门」。「五念法门」是「礼拜,第二是赞叹,(然后是)观察,发愿、回向」,这是「五念法门」。所以「赞观愿向」,把这个「赞叹、观察、发愿、回向」都在这一个「头」里头。你要就是磕这一个头,可是在之前你就有「一心观礼」,就「观」了;这里头有「赞叹」的话,「发愿」也在里头,「回向」也在里头。所以世亲菩萨 说这个五念的法门,这就是融会在这个修持里头了,所以称为「五念简课」。
这么做的话,「妄想不易乘隙」 呀,妄想抓不着机会,不能钻空子。你没有机会给它,因为你都一件事接一件事,这一个头磕完了,下面又「一心观礼」了。这里文句文句都很紧凑,磕完之后,你又是念佛,念佛中还「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起来又念哪。那「妄想」没有机会,它没有空子可钻,不能「乘隙而入」啊。「正念自得现前」嘛,妄想不能乘隙而入,你正念就自然现前嘛,这个就是多么直截了当。「需时既少,收效良多」,这三十二拜一会儿就做完了,时间很少,而「收效」是非常非常多啊。
「是以付印以来,已历四版,受持获益,先后相望,节时省力,行者称便。」
跟别的相比,所以「先后相望,节时省力」,又节省时间,又省精力。所以在现在,大家都忙啊、都紧张啊,而且大家都是这个(精力有限)。就是出家人也不闲哪,有的出家人比我们还忙,他的庙做旅游点了,他这个一早上起来就要把庙打扫干净,然后就是来了游人,就是糖、香烟头儿、包糖的纸……在一天这条帚扫扫,他说,还什么叫用功?腰酸腿疼啊,什么都「动弹都动弹不了了」。大家就是忙啊,时间(有限)。所以出家,(有)人还想出家,我说你到哪去出家去,现在?所以现在就是说,在家也是各种都在忙啊,美国是中年人的战场,都是在斗啊、在争啊,竞争啊,所以要「专门修持」是很难。就要有这样儿的法门,简单扼要,效果很高。我们讲效率、高效率,花时间少,效果大,就是效率高嘛。我们要谋求那个高效率的法门哪。
「行者」都「称便」,所以前前后后很多人修,很多人一直修到九十多岁。我看见一个人,他还在马路上一边修一边念。他从来不坐车子,几十里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就修这个。一边走,一边……他当然不能磕〔头〕,心里观想着我在磕头。
「果能随文运心,久习纯熟,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再读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径渡矣。」
这么样的话,你「果能随文运心」 ,随着这个文,你心就是在这儿随着它(运转),「心之运转」跟《净修捷要》里头的文一致啊。「久习纯熟」,纯熟了之后,你就对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用去研究也自然就能生到「信解」啊。所以「性修不二、境智一如」,这两句话现在不讲,等到以后要讲,在这文章里头,这很重要啊。你的「本性」和你现在的「修持」,你本性就是佛,你现在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你这个修持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而「境」和「智」,你这个境界,观想极乐世界种种的「境界」和这个「智慧」,和金刚的智慧不是两样儿的。所以有人就说,《金刚经》跟《阿弥陀经》有个矛盾哪,《金刚经》是一切有相都是「虚妄」,你看《阿弥陀经》告诉我们又是「黄金为地」,又是这又是那,全是「有相」,这两个经矛盾哪!这两个经并不矛盾,是你读的人矛盾。「境」和「智」是一如,「境」就是「智」,这些道理我们在以后都要发挥。那么,这个时候再念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径渡矣」,你就在顺水在乘船,也顺风啊,帆也挂起来了,直接就渡过了。
「但每条均系经文法语,万勿滑口率意,致蹈轻慢。务宜诚敬虔恭,如觐慈光,方合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之旨,自能获密益于潜移默运中。如嫌简略,则有大经五念仪,行将脱稿,请益诸方也。适届联合普遍祈祷法会圆满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请,略题数语,用志缘起云。」
这底下就不多说了,就再交代一下,说这里头每一条、每一条都是经文哪,不要大意呀,(要)恭恭敬敬的,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五念」我们说过了,还有「四修」。「四修」的意思就是一个是「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净土法门,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第二是「无余修」,你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也就是跟这个经中这些如来圣众的名号,不去掺杂其它的,就是「无余修」。(第三)「无间修」,就是净念相继,没有间断哪。(第四)「长时修」就是以毕命为期,我这一生啊,到我命终了,我才给它念完啊,这叫「四修」。「五念」刚才说的那五种。天亲菩萨主张要「四修五念」,这个「四修五念」自然就获到「密益」 了。底下不说了,这个(是)主要的,我们也从这里知道,要修净业,要知道读《无量寿经》,要知道夏老师会集的《阿弥陀经》啊,种种的。这个里头最简易的呢,就是《净修捷要》。所以我们今天哪,就开始大家在一起,来共同研究这个内容。

第一拜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三称)」
第一条,这一条就是介绍我们这个世界的「导师」 。所以一切都是要「尊师重道」啊,你要是重道就必然要「尊师」。所以我们对于「师」,这都是一般的;尤其是佛法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不是释迦牟尼如来,谁也不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的、重要的一个问题,而且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呀 。不但是「导师」,(还)是我们的恩师,这个恩胜于父母啊。父母生了我们的这个肉身,是佛生了我们的「慧命」,给了我们「慧命」啊。所以我们要礼拜的话,第一个礼拜(是)礼拜「本师」啊,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下面磕头的时候儿,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佛的名号,佛是「通号」;都称为「佛」,阿弥陀佛是佛,药师佛是佛,佛是「通号」。但是「释迦牟尼」四个字是「别号」,是单指「释迦牟尼」这个佛所独有的,这称为「别号」。所以这一拜就是拜「本师释迦牟尼佛」。
而且我们在拜、在赞叹里头赞叹什么呢?我们所赞叹的正是他告诉了我们「净土法门」哪。那么,这个大家会不会怀疑呀,释迦牟尼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种种的功德,为什么只提这一点哪?是不是因为你是净土宗的立场,所以只谈净土啊?这个里头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善导大师说,善导大师是唐朝的大德,他在长安的时候儿,他的教化使得长安的人几乎人人都念佛 。人家送他的一切钱他都拿来写经啊,现在在敦煌出土的,还有很多就是人家供养他的钱,他请人家写经,还有他自己写的经 。他非常庄严,看见妇女不露齿笑,笑不露牙齿。所以这个戒律啊,种种的,大家都是(对他非常恭敬)。日本人对他是恭敬极了、也景仰极了。那么都是传说啊,说这是弥陀化身哪。莲池大师说,「大家尊称善导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物」。所以善导大师,我有一篇文章就是「依止善导大师,称念阿弥陀佛」,这是一位大德。中国人不恭敬,因为中国人把历史弄错了,以为他是自杀了。其实记错了,当时给他问话的人,他(在)那儿上了树,跳下来摔死了,善导大师并没有这一回事啊。所以台湾有位忏云,知道这个人吗,忏云法师,前两天不就坐在你这儿?(念公讲至此处,冁然而笑。)我问他这件事,他不知道。他说:「我都不知道」。不是善导大师(自杀)死了,他还以为(善导大师是自杀的)。我把我那个(《善导大师新传》)给他,他说他拿去宣传 。所以这些事情啊。这个善导大师,我们恭敬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怎么讲?他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如来他所以出兴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呀,一切佛要出兴在世间,他唯一要说的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个大愿的功德海呀。所以,一切佛他出现到人世来,出现到世间来救度众生,他所唯一要说的就是「净土法门、念佛法门」哪。所以我们这一点要把净土宗要足够的重视。
我就是说,「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要离开了求生净土,你要想即生要解脱生死、要超出六道轮回,我就可以说是不可能啊」!
所以这个来说,净土法门是大恩大德 。十方的佛都在赞叹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赞叹他什么呀?赞叹他能够在这样儿的世界说这样儿的法。所以夏老师这么做就不是偏见了,跟善导大师是一鼻孔通气呀。不但和善导大师一鼻孔通气,跟十方的佛也是一鼻孔(通气)。十方的佛就赞叹释迦牟尼佛这一点哪,没有称赞他别的,这《阿弥陀经》里头有。因此我们这也是一样的,先要明白这个精神。所以我们这里头要知道有几个重点:一个重点,我们必须要尊师,我们要依教奉行,这给我们一个启发;第二个就说,这弥陀本愿海,这(是)十方如来所同行的,阿弥陀佛做到这点,也是十方如来所同赞,共同赞叹的。
第一句是「一心观礼」,每一条都有个「一心观礼」。「一心」说得很深的话,「一心」就是离言说了。我们都是在「二心」里头,我们都是有矛盾的、有对待的。所以陈真如 给毛主席上书论佛法 ,说:「你说出来一个绝对,已经是相对了。」「绝对」本身就跟那个「相对」是一个对立的,所以言语是不行的。「一心」者就是「不二」,就是没有对待呀。所以佛教常常说「绝待」,这个「待」不是绝代佳人那个「代」,是等待、对待的「待」,没有对待了。所以我们世间一切法,好跟坏是对待的,邪跟正是对待的,佛跟众生是对待的,你跟我是对待的,男和女是对待的,都是「对待之法」,都是「二」。所以《维摩诘经》就是「不二法门」。本来不二啊!他有「二」是因为众生胡涂了、妄动了就变成了无明了,无明之后才出现这个「二」。
所以我们最恭敬、最清净就是「恢复到本来」,就「不二」、就是一心哪,最高是如此。现在我们如何下手呢?你在这儿(修),你的心里头把别的都放下,你的心全心全意的、一心一意的在这儿念这个文,在这儿做观想,在这儿拜,这就是「一心」哪。刚下手就(用一心)。这个时候不要再想别的事,还要想今天我这个教案要怎么改一改,这个时候你(要)放下。想教案不是坏事,这个时候你不要想了。想坏事那是更不可以了,一切放下,这个时候就是在这儿专心一意的,这么做也就是可以了,从这地方下手。「礼」就是礼拜,因为三十二拜,他以「礼拜」为中心拜佛。但是这个礼拜对于我们知识分子很有用,因为现在国外还有许多运动,在国内好多人(没有什么运动)。你这个礼拜,而且不是过量啊,就是身体不好的人,就是病人都可以做呀,可以慢一点拜呀。「拜佛是最好的运动」,不光是佛教徒拜佛,列宁在监狱里头他就礼拜,他是做运动,他说对于身体是有好处,所以我们(要)磕头啊。而且我们这磕头(要)自个儿随心的、恭恭敬敬的。所以「至心一礼,罪灭恒沙」,你以至恭敬的心磕一个头,可以消灭恒河沙子那么多的罪。从得福说,你好好儿的磕一个头,从你脚底下一个微尘,你有一个,将来都「转轮王」的位呀。所以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一个「因」很小,这「果」是大极了。做功德是如此,做恶事也是如此。我们都要知道这(个)问题。(有人说)我这不是什么坏事啊!但是「因小果大」啊!就是说善也是如此,恶也是如此。
「观」,上等的就是「观照」,一般凡夫做不到;下一等的就是「观想」,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低一点的;「观想」还是做不到的话,就先从「想」字入手。这个事,我心里「想」的是什么,现在想的是这个内容。我们这个「想」之中,随着这个文字很细的、很(专)心的,没有别的事了,也叫「随文入观」,随着这个文进到「观」里面去了。这一句是什么?我的心就在这个上面;又一句是什么?心里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久而久之,这所谓「观想」的观,就是进到观里面去了。真正到了「观照」,观照这个「观」就比「观想」的「观」高了。再到了「照」字,那就了不起了。「照」字,这个「照」就是离开了心,那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镜子一样,了了分明,不留痕迹。不管是谁,清清楚楚。男来,就男就现出来;女来,女就现出来。你有一个黑斑、有一根汗毛,它都清清楚楚,秋毫不爽;它也没有爱憎、也没有取舍;谁走了之后,它一点儿不留痕迹;这就是「照」,打个比方什么叫「照」。所以能用到「照」,那就「度一切苦厄」了。我们也念《心经》,念了之后我们照样儿烦恼,一点儿没度,是不是啊?因为你在「想」嘛,「想」没有那么大力量。但久而久之,久而久之,你还是能减轻一些。到了有一天能用「照」,你能用「照」,你也就是菩萨了。菩萨有多少种等次啊,大菩萨、小菩萨。所以「一心观礼」就是这样子,这个可以说,可以从初机开始,大菩萨也可以这么修。所以「一心观礼」这四个字,适应度很宽。
我们「观」谁、「礼」谁?「礼拜」谁呢?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的含义叫做「堪忍」。「堪」是提土旁,一个甚字儿。我还可以,我还堪能这样子。「堪忍」就是还能忍受,(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虽然种种苦,大伙儿还能够活,还有人还活得很高兴。等到生病来呀,很苦啊,叫啊,叫天哪、叫地哪;等到病过去之后,出来了,又跳舞又高兴了,喝酒了。他可「堪忍」,还可以忍受。苦是很苦,都苦,没有不苦,但是还可以忍受,就是这个世界的特征。这个世界它是有善有恶,所以人都在当中啊,一半儿善一半儿恶啊。每个人都带了一些善、带了一些恶,是这样儿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为只是一个地球,而(是)具有地球这么一个小的组织,最小的一个基层组织,就有四个像地球这样的星球,所以(是)四大部洲,它还有它的中心。现在还很难跟那个天体完全能结合在一块儿,反正至少至少是个「太阳系」。这是一个「小世界」呀,(一千个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由于千要乘三次,自乘三次:一千个小千自乘一次,所以三次都要千倍,就叫「三千大千」,不是三千个大千。到了「大千世界」,那就是指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是一千个小千世界。大是大极了,是说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国土,都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那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南瞻部洲又称为「瞻部」,就是我们地球的名称,属于南方。
这是我们的「教主」,佛教。「九界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九界的导师」。「六道」:天、修罗、人、畜生、鬼、地狱,这「六道」,这是六种了;再上就是声闻(这是阿罗汉)、缘觉,再上一种就是菩萨,这三种是属于超凡的,是「圣」。加起来,上头有三个,底下有六个,就是九,「九界」,再加上一界就是佛界了。那么除佛以外,下面有九界。释迦牟尼佛他就不光是咱们人的导师,他是天的导师 ;不光是天的导师啊,是一切声闻、缘觉、菩萨的导师,这是「九界的导师」。
我们观礼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九界的导师,「如来世尊」。「如来世尊」现在有很多人误会了,就以为「如来」就是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错误,如来是「通号」。你比方说这个人是教授、学者,你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这「通号」。你有学问都可以称为学者,你能到大学当老师,给你教授的聘书,都可以称为教授,「通号」。必须加上张某某、黄某某,或者什么,你才知道这是谁。
所以大家把「如来」当成释迦牟尼,这是很大的一个错误,现在很多和尚也都这么(认为)。「如来」是佛的十号里头的第一个号。这个十号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指的比较最广泛一点的说法。第一是「如来」;第二是「应供」,受供养;第三是「正遍知」,无所不知;第四是「明行足」,明也足,行也足,都圆满了;第五是「善逝」,能够善于逝去;第六是「世间解」,这个就解脱了;第七,「无上士」;第八,「调御丈夫天人师」,有的就把这个分成两个,这个地方是《大智度论》里头的分法,这合成一个;第九就是「佛」;第十是「世尊」。要把这个八分成两个呢,世尊就在十号之外了。分成十号之外怎么办?总体来(讲),称为「佛」;尊重的(讲),「世尊」也是佛的一号。不过总之,这个开列没有什么关系,佛其实也是千号万号都可以。这个十号是大家综合起来的,十种最殊胜的美德,十种美称。「如来世尊」,刚才我不是念过了吗,「如来」是十号中的头一号,「世尊」是十号中最末的一号,所以就不把这十个名号全部写出来,拿一个头儿、一个尾代表全部。所以如来世尊就等于我们说十号圆满的佛;「十号」是什么,文字就简省了。
释迦牟尼佛功德在何处呢?这都是「通号」,共有的,而释迦牟尼佛所独有的功德是什么呢?「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啊,在我们这个世界,所以十方佛所称赞,也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在这种「五浊恶世」能够成道,在这种「五浊恶世」说这个净土法门。很难哪,称为「甚难稀有」啊!「五浊」是哪五浊呢?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个时代,这个劫很坏,「劫浊」;「命浊」,大家众生的寿命很短;众生都是坏人多,心都是不良善,众生也很浊;寿命很短,众生烦恼很重,都在烦恼之中。大家知道「烦恼」,不要以为发愁(才)是烦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22: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