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986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大正藏第 46 册 No. 1918 四念处》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正藏第 46 册 No. 1918 四念处
四念处卷第四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说
门人章安灌顶记
第四圆教四念处者。为三。一大意。二停心。三念处。大意开四门(云云)。若说若行。多用非有非无门(云云)。余法易知。别圆须解。一明位有高下。二明法之偏圆。三明断不断。四明具不具。五明通不通。位高下者。别教十信伏界内见思。十住断界内见思。又断界外上品尘沙。十行断中品尘沙。十回向断下品尘沙伏无明。登初地见中道断无明。乃至等觉。妙觉断无明尽。圆教初有五品弟子。名外凡。十信名内凡。皆圆伏无明。而界内见思。自然而尽。如火烧铁。铁虽未融。垢在前去。正慧观无明。无明未除。见思前尽。若登初住断一品无明。乃至十住断十品无明。与别家十地齐。若登初行。又断一品无明。与别家等觉齐。若至二行。与别家妙觉齐。若登三行。所有智断。别人不识其名。况知其法。四行乃至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所有智断。皆非境界。但知十二品断无明。为己家之极果。不知是他家之下因。譬如构砖石为基。以金宝饰上。岂如从基至顶。悉累金刚。非唯高低有殊。亦宝非宝别。法说譬说。简别朗然。不须惑矣。二法偏圆者。类如小乘断通惑。不除别惑。闻甄迦罗弹琴。迦叶起舞。天冠问曰。耆年解脱何故如此。迦叶答言。声闻之惑我己断尽。此是菩萨胜妙功德。故吾于此不能自安。如四方风不动须弥。毗岚风至碎如腐草。当知声闻断通。不能知别。无漏力弱不能自安。别教初心止伏见思。地前止。断界内见思。登地分分伏无明。分分断无明。此则偏断非圆伏也。若作界外。别说者。登地断别见。二地至六地。断别欲界思。七地断别色无色界思。此亦偏断之义耳。又作不思议六尘义者。入无量禅。作无记变化色住。复入力禅舍。复入力禅起。复入力禅。无量百千亿劫。倒修凡夫事。至八地已上。犹是无色界果报。不可思议六尘。何以得知地持解。等觉无垢地。始得离见。见清净禅。当知离欲界色无色惑。俱至等觉。乃尽方是圆义。若八地始离无色界果报者。是偏断之义也。故大经云。十地为无我轮惑所转。无我只是见惑。若见惑先断。不应至无垢地。若见至无垢地者。乃圆义耳。以是推之。偏断则是别意也。圆断惑者。始外内凡。即圆伏三界之惑。初住即圆断无明。二住至等觉。皆圆断无明。以此推之。圆别断则明矣。三断不断者。别但明断不论不断。圆具二义。若教道明断。证道不断。例如小乘方便论断证。真不论断不断。今亦如是。若不思议观内。不见有烦恼。可断烦恼。性不障菩提。菩提不障烦恼。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故净名云。佛为增上慢人。说断淫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无行经云。淫怒即是道。又云。六十二见为如来种。即六根六尘。而无限碍。只眼中见色。亦眼中入三解脱门。华严明十眼乃至六根。皆明于一尘中。具十方三世诸佛。八相成道转珐輪度众生皆不断。而明了也。四具不具者。若只作一法不作一切法者。此是别意。若一法一切法趣。一切是趣。不过趣尚不可得。况有趣非趣。趣一即法性。法性即法界。无一法出法界外。若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如幻如化。故知一法具一切法。即圆意也。五诸功德通不通者。若别意。只一地不关余地。若圆意一地一切诸地。故大品云。若闻阿字门。即解一切义。过茶无字可说。初阿具足四十一字。后茶亦具四十一字。从初地具有住持生长荷负义。至后究竟。亦具三义。大论云。有始入中入终入。实是一入而有初中后。问若作圆意若为判不思议二谛。答偏圆俱通。是世谛相。非通非塞是真谛相。大意竟。二五停心者。私谓五品是也。即事而理其相自彰何者初教以数息事。停散动。圆家以信理除疑惑。又信是道元。故当初品。又信是功德母。如彼气命。又信顺不动即是停心。故信品是一停心也。初教以不净事观停贪欲。圆家以读诵除秽染。若著文字。染污法性。是为染法。非求法也。文字性离即是解脱。解脱清净。是第二停心也。初教以慈停瞋。圆以慈故。有说。说无秘吝。吝有秘。恚则非慈相。当知慈故能说。第三品停心也。初教以因缘观停痴。圆以六度。度于六蔽闇去明生。是第四品停心也。初教以念佛。停逼迫。圆以即事而理。理即法佛。法佛岂逼迫佛法。无能逼所逼。无逼无逼者。无逼法。是第五停心。当知信事即理。文字即解脱。慈即宽弘度蔽彼岸。一切平等。是圆家五停心也。以五品为停心。其义已显。更重举四弘四三昧。生死苦谛即是涅槃。无二无别。此则信事顺理。道元功德母。未度苦谛。是初停心。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是为未解集谛。令解集谛。即第二读诵解脱停心也。大悲拔苦两誓愿(云云)。未安道谛令安道谛。即是以无吝之慈而说法。第三停心也。未入灭谛令入灭谛。即是兼行六度。度蔽彼岸。第四停心也。大慈兴两誓愿(云云)。又指四三昧。为第五停心也。此四三昧皆修念佛。破障道罪。自有人数息。觉观不休。若念佛若称佛。名即破觉观。帖然心定。故普门品云。若有众生多于贪欲。常念观音即便得离。破根本无明。净名云。一念知一切法。是为坐道场。皆是念佛法门也。常行出般舟。诸佛倚立现前。睹法界佛也。常坐出文殊问般若。系缘法界一念法界。而念佛也。半行半坐。出方等法华。如是作已。却坐思惟诸佛实法。法华云。当成就四法。一为诸佛护念(云云)。此语初心行人久行道者。如安乐行。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观心无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