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548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增广印光大师文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法华入疏》序
如来一代所说大小权实,偏圆顿渐,种种法门,无非随机施教,对病发药。及至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开迹显本,示本寿量。举手低头,皆成佛道。治世语言,皆顺正法。即一切法,显示实相。即所迷心,示觉道体。凡一代时教之所以然,皆悉显阐赞导,彻了无疑。普令上中下根,悉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畅佛出世本怀。猗欤妙哉!故其义理深固幽远,不易测度。传至震旦,千余年来,注者虽多,唯天台智者为得其宗。故以五重玄义,总释经题。以因缘、约教、本迹、观心,消释经文,名为《文句》。可谓无义不显,无机不被矣。又以止观,发明行相。俾《法华》教行理三,彻底圆彰,了无余蕴。以故在昔依之而修者,得道如林。至唐而荆溪尊者,以三大部文理深邃,不便初机。乃于《玄义》、《文句》、《止观》,各撰注释。注《文句》者,名《文句记》。昔者经、疏、记三,悉皆各行。初学阅之,颇费心力。宋四明道威法师,撮取《文句》及《记》,揉而录于经文之下,名为《入疏》。俾学者不劳遍翻,即得明了,其利大矣。因兹流通中外。元明以来,中国失传。清光绪末,式定大师,请得东洋宏教书院新印《藏经》,内有此书。因交金陵净戒寺灭尽师洋数百圆,令其刻板。灭师分作二十卷,样本通皆写完校讫。只刻成六卷,而灭师谢世,因阁置数年。光于民国八年,因刻《安士全书》等,自普陀来维扬,方知其事。意欲续成,苦无财力。有张瑞曾居士者,宿植德本,笃信佛乘。颇伤世道人心,日趋日下。谓非如来大法,莫能挽回。故于戒杀放生之事,则实力奉行。于戒杀放生之文,则多方流通。以及种种劝善格言,皆不惜巨资,刊刻传布。唯欲同人,共推乾父坤母之心,各怀民胞物与之念。必期于己立立人,自利利他,同登寿域,咸沐佛恩而后已。闻光至扬,频来见访。因以此告,企其成就。彼欣然允许,令光任其校对。奈其书传久,错讹甚多。初未详视,意谓灭师校过,当无大讹。及刻出再校,方知遗漏甚多。因按《文句》及《记》,为之改正。其中每有字句不甚圆润,似欠似赘,而于大意无所妨碍者任之。以板已刻成,不便修治耳。所愿阅是书者,各于自己一念心中,直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则不负自己本具佛性。亦不负如来说经,智者造疏,荆溪述记,威师汇入,以及式定大师、瑞曾居士等流通也。刻既竣,遂叙其缘起云。
《普贤行愿品疏钞撷》序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出。一切菩萨,及菩萨上求下化、称性所修之道,皆从此入。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夫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虽随机设教,种种不一。求其若圣若凡,上中下根,乃至逆恶之流,同于现生了生脱死,俯谢三界,高登九品者,唯净土一门为然也。噫!如来大慈,普度众生。唯此一法,堪畅本怀。众生修行,冀出生死,唯此一法,决遂所愿。法门广大,利益宏深。固宜一切佛子,悉皆奉行。
何近见愚夫愚妇,率多竭诚归命。而通宗通教之士,反漠然置之,若不闻知者然。其故何在?以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论断证,不信有带业往生之事。矜常处生死以度众生,不愿为速出生死之人。不知坯器未烧,经雨即化。烦惑未断,转生即迷。自利尚难,焉能利他。此皆不谅己德,以博地凡夫,稍具慧性,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拟,以致一误永误也。参宗者专主参究,以期明心见性。不知其机稍劣,不能明心见性者多多也。即使已得明心见性,而惑业未断,仍旧轮回生死,不能出离者,又多多也。五祖戒、草堂清、海印信、真如喆等,乃其确证。噫!死生亦大矣,何可以专仗自力而不仗佛力耶?抑或自力果愈于佛力耶?夫人之处世,大而创业垂统,小而一衣一食,莫不仗众人之力,以成自事。至于了生死大事,乃虽有佛力而不肯倚仗。欲显出格之作略,恐堕愚夫之窠臼。其志可谓大矣,惜乎不知其所谓大也。不观《华严》一经,王于三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界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说一生成佛之法。其一生成佛之归宗结顶究竟实义,在于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夫善财所证,已得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所谓等觉菩萨也。等觉去佛,特一间耳,尚须回向往生。举华藏世界海诸菩萨,同禀此教,同修此法。岂今之通宗通教者,其根性之利,证入之深,悉能超过此等菩萨乎?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岂此诸经论,皆不足遵依,此诸圣贤,皆愚夫愚妇耶?一言以蔽之,曰:业深障重,未应解脱。故致日用不知,习矣不察而已。
《普贤行愿品》者,即八十卷《华严经》,末后之《入法界品》。善财遍参五十三员知识,至普贤所,承普贤开示,及威神之力,即证等觉。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以文来未尽,故未结而终。清凉国师特著《疏钞》,以大宏其道。至德宗贞元间,南印度乌茶国王,方贡《普贤行愿品》之梵本全文,译成四十卷。前之三十九卷,即《八十华严经》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第四十一卷,乃现所流通之《普贤行愿品》也。时清凉亦预译场,极为赞扬,奉命撰疏。四十卷之全疏,中国久已失传。幸东洋藏中,尚有其书。北京刻经处,专刻古德佚书,不久当可流通也。此一卷经,又复重为别行疏,以备乐简略,及修净土者之研穷。其徒圭峰,为之造钞,固已中外流通矣。但以文富义繁,不便初机。范古农居士,以世以净土三经,并《行愿品》一卷,为净土四经。三经注者颇多,不妨随机取阅。此经唯有《疏钞》,虽发挥尽致,而初机每多茫然。遂即《疏钞》,撷其要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