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65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1-1-20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面第一种大概算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国人没有不念《金刚经》,没有不欢喜《金刚经》。《金刚经》确实是好,言简意赅,全文只有五千多字,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精华纲要都在其中,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最适合於我们现代人现前的水平,《无量寿经》是值得赞叹的。《无量寿经》在文字上没有《金刚经》那么深,好懂,所以你念起来会很有趣味,《金刚经》难懂。这两种东西相辅相成,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就会一帆风顺。把《金刚经》里面的精义,精华的义理落实在《无量寿经》;将《无量寿经》里面的教训,落实在我们的生活,落实在我们的工作,这叫真正学佛,一定要帮助人。
「下化含识」,「化」,是从成绩上说的,教化。我们教,这是事;教了他,他就起变化,所以说是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化是讲成果,所以它不讲教学,讲教化。教学未必有成就,教化是真有成绩,他真的起了变化。「含识」,这是指一切众生。「识」,就是有情识的,这个名词比较含蓄。要说得不好听的,就是有烦恼,有烦恼的就是众生。「含识」就是有烦恼的,对於有烦恼的众生要帮助他、要教化他。
教化要有个热心,众生很难教化。你好心对待他,他怀疑你,他会起疑心,「你为什么会对我这么好?你有什么企图?」愈想愈讹,愈想愈可怕,他最后不敢沾你的边了。所以一定要有大慈大悲,要有善巧方便,要有很大的耐心,很长的耐心。去建立什么?首先建立信心,他对你真正相信,不怀疑,你送他好东西,他才敢接受。他对你没有信心,对你怀疑,你送他再好吃的东西,他认为「你这里头下了毒,你害我的」。他把它丢掉,他也不吃。所以一定要先建立信心,要起大悲心,大慈悲心。佛家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是方法,便是什么?便是非常适合的方法;便是便宜,很适合。由此可知,方法没有一定,众生根性不相同,用的方法就不一样。但是这个方法决定对他很合适,这是要有高度智慧,没有高度智慧不容易做到。
佛菩萨有一套摄受众生的本领,我们在此地看到的,『悲智相导,种智相应』。这两句话是说教学所依据的。教是教化众生,学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中国人讲的「教学相长」,教别人自己得利益。佛经里常常看到「师资道合」,老师帮助学生,学生资助老师,相辅相成,彼此互相都往上提升,这是教学。
「悲智相导」,佛法教学不离开这两个字,慈悲、智慧。我们平常供佛像,供佛像绝大多数都是一佛二菩萨。天台宗他们供养释迦牟尼佛,两面是阿难、迦叶,是这样供法的;也有供养文殊、普贤。我们修净土宗的,当中供养阿弥陀佛,两面是观音、势至。什么意思要懂,佛代表法身,代表究竟圆满,是我们希求的果报;菩萨代表修德,教我们怎样修学,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悲智相导。华严宗供养毗卢遮那如来,代表大圆满,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慈悲。小乘里面供养的跟天台供养是一样的,但是小乘只供养释迦牟尼佛,天台旁边供养迦叶跟阿难。阿难代表教,代表教下,迦叶代表禅宗,叫宗门教下。如果供养文殊、普贤,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的是慈悲,代表实践,都是此地讲的「悲智相导」。我们要有智慧,要有慈悲心,慈悲就是把智慧落实,一定要去做到,这样才能成就。
成就的是什么?「种智相应」。「种智」是佛家讲智慧的三个名词,我们一定要懂得。佛这个「智」里头含著有三种智、三种觉。一般人只知道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常讲的,大家提起来都懂得。你怎么会有觉?觉从哪里来的?觉从智来的,没有智,你就没有办法觉。智是体,觉是用。佛有三种智:「一切智」是自觉,「道种智」是觉他,「一切种智」是觉行圆满。所以要讲得完全,佛这个「智」里头的含义有三种智、三种觉。这里头讲的是三种智,三种智都相应。
「一切智」,用现在哲学的话来讲大家好懂,知道宇宙人生的本体,这个智慧叫一切智。「道种智」,是知道宇宙人生的现象。现象太多、太复杂,所以叫种种,种种是比喻多。这些种种现象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怎么发生的?怎么演变的?最后演变成什么结果?这些你统统通达明了,这种智慧叫道种智。然后,本体跟现象结合成一个,这叫圆满的智慧,叫「一切种智」。此地讲「种智相应」,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无论是在生活,无论在工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跟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相应,这个学佛哪里会错?丝毫错误都没有。
所以学佛是怎么个学法,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凡是不能与「种智相应」,不是「悲智相导」,那就不是学佛。今天有人问我珐輪功,珐輪功跟这个不相应;不相应,它就不是佛法,一定要懂得。再说,我们现在已经好像是学佛了,也天天读经,天天拜佛,我们与这八个字相不相应?如果不相应,充其量是天台大师讲的「名字学佛」,有名无实,决定得不到佛法的受用。所以学佛必须要研究经典,要通达经典,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境界,你知道得愈深愈广愈好。然后要落实,要去做到。做到,当然一定是先从少分,不会多分,我们的烦恼习气很多,毛病很多,嗜好很多,一下要断断不了,慢慢的断,慢慢的来,循序渐进,这是绝对大多数人所走的这条道路。走得快、走得慢,这在个人。个人勇猛精进,你就速度快;你是懈怠懒散,速度就比较慢,我们总是真正在学佛。
可是在我们经验当中,我们从古人修学过程当中来观察,这个速度像几何的加速度一样,愈学愈快,开头是很慢。为什么?开头信心不能建立,好处没得到,半信半疑。真正甜头尝到了,那个味道浓了,那个时候你就勇猛精进了,止都止不住的。所以菩萨精进是真正深受利益,你才会懂得、才会体会到。这叫发心住,这是与悲智、种智刚刚相应,这一相应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我们称他作初发心的菩萨。这是一真法界里面初发心的菩萨,不是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