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806|回复: 0

[观世音菩萨] 人间天:三研《普门品》【211-212】∣佛陀对弟子的眷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8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如果有人应该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身相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会显示对应的身相为其讲法。”
楞严经》讲到:“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意思是说:如果有男人因好学而出家,并能持守种种戒律,观世音菩萨就会出现在他前面,现比丘身相为他讲法,令他成就比丘之愿;如果有女人也能如此好学出家,还能持守更多更严的戒律,观世音菩萨会如彼所应而为讲法,令其成就;如果有男人、女人能乐意奉持5戒,观世音菩萨就会显示出对应的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讲法,令其成就。
出家,现在一般理解的是从俗家离开,剃度进入寺院修行,成为正式的僧侣。
前一段我们发的经文里提到了四种出家的状态,因为身心的不匹配导致四种情况,只有身行和心行都完全匹配的出家才算真正的出家,严格说:但凡身行不合适,或者心念不合适,都不能算做出家的。
现在来看,这种衡量标准是偏实象化,完全抛弃了表象化。
《地藏十轮经》(群共享文件中早有上传)提到:
释迦佛说:若有僧人行做不好,念在我的面子上,只要他还披着一丝法服,你都不应该去说他的不对或不好。
这就看出佛陀对弟子的眷顾,既是对行做不好的学佛人的眷顾,也是对能听从佛陀教导的弟子的眷顾。
对行做不好的学佛人的眷顾是:因为他披一丝法服,穿了这一领纳衣就是僧人的样子,这个样子出现在世间就是佛法出现在世间,就算他并没有真正传播佛法、没有传递解脱之道、离苦得乐之道、成就菩提之道,但是只要这个形象出现在世间,他就代表了佛法行走在世间,世人就算看到的只是这样一个样子,也是种了三宝的种子。
所以,僧人代表了三宝住世,看到僧人,我们想到了佛陀,想起了佛陀的教诲,就算行做不端的僧人出现在世间,也依然有其意义和价值,也不应该诋毁评论。
佛陀在双树林示现涅槃,受阿那律尊者提醒,阿难尊者问了佛四个问题:
佛不住世当依何为师,答:当依般若提木叉为师,即是以戒为师。
如何分别可以依止否,答:四个依止。
经藏如何集结整理,答:冠以如是我闻。
问遇到恶性比丘,佛住世尚且有佛调服,佛不住世当如何对待,答:默摒置之。
默摒就是默然摒弃,如果你看到这个僧人是恶性僧人,不符合戒律,没干应该做的事情,也不应该去声张他的过失对错,好像祥林嫂剁门槛一样的情绪,那就不对了,因为僧团有自查和纠察等等自洁自律的功能,所以这个事情是轮不到他人置喙,就算你嘴再长,也不应该伸到这个范畴里说东说西,这是一个居士,或者一个近事者应该持守的基础素质,觉得他不好、不对、不合适自己,离开他就可以了,也可以不去供养他,让他反省自己的问题,这就是默摒置之了。
对真正听从佛陀教诲的弟子而言,知道佛陀有如此叮咛,也自然不会逾越界限,去做自己不应该触碰的事情,能不去如此做,就少添了一分罪业,少造作了一分恶业,也少接洽一段恶缘,这是对听而奉行的弟子的眷顾。
以出家的格局来分,有:出俗世家、出烦恼家、出轮回家。
格局最差的就是为躲避某些事情出家,就像听到某人出家的信息,就会习惯性地理解成情场失意,心灰意冷就出家了,这个情况在各种小说等文体的描写中比重非常多,导致我们一听某某出家就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原因,这是最低格调的一种出家。
不是为大众福祉而出家,仅为一人暂时的安稳而选择出家,虽然出家的行为值得赞叹,出家功德也殊胜无量,但以这种避世、避难、避烦恼的心出家,绝非法器之流,如果心态不改,也不可能成为佛教的龙象砥柱。
求个人的离苦得乐出家,这起码可以入小乘的法门,有一个彻底解脱的希望,而以世间层面的心态面对佛法,佛法也仅是满足世间用度罢了。
你需要心灵安慰,佛法就是心灵鸡汤;你需要找一个谈资话柄,佛法就是百案条陈;你需要找世间的某种圆满,佛法就可以是那个圆满。
就像你拿钱去买东西,钱用完了,你还想再用原来的钱买其他东西,这就不行了,还想再买其他的东西,就要重新换置学佛的心态心量。
我们把佛法用小了,一定是我们的心态心量小了,绝对不是佛法本身就是小格局的,任何的一个修法,加以大乘的广阔心量,都可以有无限无边的受用和收益。
举例来说,大家在吃饭的时候用“普门施食”,因为很简单:举起筷子夹到菜,送到嘴里这一个过程还没完,“普门施食”已经做完了,简单、方便、快速而且不露痕迹,不像传统的施食,全套的仪轨整下来,要是饿的紧的那个,就得饿倒下了。
既然如此方便,又不用等,又不用表情凝重地念各种咒,又不用像闪电哥一样的看着碗(闪电是电影《疯狂动物城》里的动物形象),然后迟钝几分钟才端碗吃饭。
我们的心态心量在其中如何起作用?
理论上说:任何有情众生的心念波动,一念间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也就是说,理论上有情众生任何一个心念的波动,整个虚空里能接受、能感知到的、高级别的佛菩萨,都是巨细无遗接受到的。
既然我们的心念如此强大,为什么用来传递垃圾废物的妄想杂念?也是一念间就传递那么远,为什么不想着做点好事?
“普门施食”就是利用了打妄想的原理,你妄想能打那么远,施食就做不了那么远吗?都是念头,有什么差别?既然可以传递那么远,而传递的就是一个信号,就像我们电脑手机和网络间都是通过电信号的上下传递完成工作,都是电信号,为什么你现在看到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为什么有的人看到了这些,觉得很好?我们传递了一个什么感觉,对方就会接受到一个什么感觉,仅此而已。
只不过是越高端的感受,越难用言语、词汇、文字去描述,食物简单得很,我们不需要对它做任何的描述,你知道那是食物,对方也知道这是食物,这就够了。
理论上是如此简单,就看我们的心量有多大了,你的心就是方圆三十里,一个小的城市那么大也不错,可把尽虚空遍法界的心念的本来状态,就用三十里,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比丘有三个义,过去我记不住,调换了顺序记下了:乞破怖。
乞是上乞佛法以养慧命,下乞食物以活躯命;破是破恶,破各种恶,什么贪嗔痴啊,能叫得上是恶的都要去破,这就代表比丘要坚定地奉行止恶,在戒律层面也会对此提出要求;怖是怖魔,令魔恐惧的意思。
经文常常提四魔:死魔、蕴魔、烦恼魔、天魔或有的经文叫做天子魔。
有人把病魔、睡魔等等都加了进去,这都不算在四魔之列的,你乐意封他一个什么头衔,那是你的事情,正统四魔就是上述四个。
四魔的提法完全应了梁武帝改魔字时的本意了,磨就是消磨、折磨的意思,遇到这几个货,会消磨人的意志。
烦恼,大家都知道,莫名其妙就烦恼了,从火从页,就是这火啊又烧过一遍,代表这个事情没完没了地出现,令人烦恼。
人为什么烦恼?因为有贪念,因为有执着,因为有坚固、分别,就像某明星结婚了,这和我有一毛钱关系?我也没打算随礼,他也没请我去吃饭;如果你对这个明星有贪恋,就有烦恼了,他的爱人配不上他啊,日子会不会好过啊,以后会不会出镜少啊,这心操稀碎,烦恼不烦恼?
死魔是轮回众生都难免的事情,人身终究是四大和合,终究会遇到四大不合的病、四大分离的死,有生就有死,你有了这个色身,就有失去它的那一天,每个人早早晚晚都必然面临这个死的消磨。
死期一到,昏昏然,颠倒、执着全起来了,过去修行得不强硬,根本抵抗不了死亡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死后没出轮回,就继续转世,有了隔阴之迷就又要忘记自己是谁,就像小孩常常问:我从哪里来啊?不是问怎么生出来的,他是问这个生死的根源问题,这个问题,没几个人能真正给出准确答案,而很多父母枉做小人地在那考虑如何解答生产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5: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