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12|回复: 0

[观世音菩萨] 人间天:三研《普门品》【206】∣学佛的标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6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某日一个王后在仪仗簇拥下经过市井,发现了一个贫妇长得非常美丽,她非常不解:我母仪天下,财富丰足不缺,权势极大,但是为什么长得如此难看?而她穷得叮当三响,却如此美丽,这是为什么呢?
她就去求教佛陀,请佛陀解答自己的疑惑。
这个事情怎么解?
如果只在这一生的层面,根本找不到答案的,想找到更深的答案,就必须跨越这一生的障碍去寻,这就限制了很多人寻求真理的脚步,因为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看到自己无数生生死演变的历程,更何况看别人?就算有神通,有天眼也仅是攫取片段而已,和宿命通还不是一个位面的。
佛陀是这样回答王后的:因为您过去生修了大福报,肯帮助他人,乐善好施,这是你这一生成为王后,财富充足、权势极大的原因;但你虽然乐意布施,心态并不好,常常恨意笼罩,这是你此生丑陋的原因;那个市井的妇女,并没有深厚的嗔恨,脾气很好,所以此生美丽,可就是心眼小,舍不得布施,所以落得此生贫寒。
同理,健康和长寿好像是一体的,却还有微细差别,无畏布施得健康,也可以得长寿,但是健康和长寿并不一定都是并存的,有的人健康,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有的人长寿,却身体不好,常常卧病,这就是无畏布施里的细则不同。
布施分三大类: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
很多事情都可以算在无畏布施里,所以真正长寿的因一定是慈悲大众、不忍伤害、不肯伤害;自己的生命也不被伤害、不被打断,这是寿命长,能活到天年;但想健康就要有放生护生这类进一步的行做了,就像某个人得病了、某个动物受伤了,我们帮助救护,这是得健康的因,因为我们救护了他人的疾苦,因果回旋下自己的生命没有疾苦,就是健康的因了。
这二者不微细分别,差别是不大的,就是多一步、少一步的事情。
以本份来说,不伤害大众,这是自己不被打断,不被伤害的因,这是长寿的范畴,被动做好自己就可以;但人吃五谷杂粮,生个病也是正常的,生病能被及时地救护这是健康的范畴,是需要主动地付出对他人、众生的帮助。
短寿、早夭、多病、横灾,又是因为什么?用因果一推就知道了,打断了他人的生命历程,我们自己的生命就会在对应业力成熟后,被外力打断;伤害了他人的身体健康,伤害了他人的心理健康,我们就会在因果成熟后自己病、烦纵横。
你想作为大长者,就得活到足够岁数,就像有的师父敦促弟子说:你现在太年轻了,不要抛头露面,因为大众不容易接受你的年轻,待你一把胡须,老得都掉渣了,那个时候出来,大家都会信你了。这就是利用了大家的寿者相,因为大家普遍这样。
大长者还有一个标准是这辈子努力也不可能达到的,就是出生在名门望族!
出生在哪里,这个事情暂时没办法改变的,想改变那就得来世了,投胎还是一个技术活。
这一生可以努力达到的就是善名流布,你的好人缘可以自己做出来,《耳根圆通》说的是“世间推让”,就是恭敬、谦让的意思。
为什么大长者还有一个钱财的条件呢?
世人势利眼啊,你过得穷困潦倒,会被瞧不起的,就像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因为他混的和要饭的没差别了,当然就容易被欺负了,可是当他封侯了,谁还敢这样对他?!
因为世人的势利眼,导致大长者的要求条件就多了一点:你得长寿,还得有很好的出身和家势,还得有善名流布,善行被世人公认,还得有钱,还得乐意帮助别人!
少哪个都很难被人认同,所以才说人是最难度的!
一个大长者的标准就看出世人的种种势利眼的状态,想度这样的人,就得满足他的是非标准。
佛菩萨度众生也非常难。
古来的菩萨在世间行走的,又有几个过得非常好的?如地藏王菩萨,从朝鲜跑到中国来了,就带了一条瘦得皮包骨的狗子,身无常物;比如布袋和尚,比如寒山、拾得,哪一个过的真是大菩萨应该过的日子?在道场里被人欺负干重活,刷茅厕;亦如印光大师,到南京讲法却没人听,圆寂了才被报出身事,如果没有这个事情,净土祖师的地位他也不一定能得到。
从这个事情里,我们看一下自己的执着是否还那么强烈、顽固?你认为必须这样,才算学对;一定要那样,才算学对了;或者认为必须达到某个标准,才算学对,这其中都可能有寿者相的影响,事实不一定是真的需要这样,或许仅是我们顽固的执着而已。
我过去劝某同修不要随某邪师学佛,但是他不听,说自己有分辨能力,出国拜见完毕,回来说那师傅可厉害了,皮肤非常细腻,和婴儿的一样!这就是有修行了?
这些类似的标准,都应该统统见鬼去!
学佛不以这些为标准,就是你的信愿行,你的信在哪里、愿如何、行做是否配套契合,最后从结果上验证这些,所以过去说“唯证方知!”这才是佛教万变不离其宗的唯一绝对没错的标准!
证什么?那就看你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在三十二应身里,学佛想成什么的都可以有,看你的愿又当如何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9 17: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