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63|回复: 4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第二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第二集)  1992/10  美国圣荷西  档名:05-005-0002



  请掀开讲义:

  【证了义,获二胜。】

  这是解释「修证了义」。前面我们说的是「修」,修行这是功夫,功夫到达一定的标准它就会起作用。就是这一条所说的,一定他获得两种殊胜。第一种殊胜是:

  【上与诸佛同一慈力。】

  慈是大慈大悲,慈悲的力用不可思议。当然它最大的作用是救护一切众生;对自己来说,能够除一切灾害。第二种能力是:

  【下与众生同一悲仰。】

  说了一个上,说了一个下,换句话说,他的能力与十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自自然然能感应道交。我们常常看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感应,这个力量从哪里来的?我们读《楞严》就晓得,这个能力是从「证了义」而得来的。虽然说得来,实实在在是自性本来具足的能力,不过是由修证的功夫显发而已。佛给我们说,这个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是迷失了自性,虽有这个德能,它不起作用。因此,性德必须要依靠修德来显发,如果没有修德,虽有性德它不起作用。

  【发三用。】

  这也是举个例子,这三种是最殊胜的作用。第一个是:

  【三十二应。】

  所谓「三十二应」,三十二是讲种类,三十二大类,每一类里面就说不尽,无量无边。凡人常常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佛菩萨都有一个一定的相貌,其实错了。有人问:观音菩萨到底是男的是女的?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凡是问这些话的,可以说对佛法完全外行。真正证得修证了义,就没有相貌可言,为什么?他能够随类化身,你喜欢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

  佛菩萨没有心,这个没有心就是没有妄心,没有妄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才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众生喜欢佛是什么样子,他就现什么样子。三十二应,像经上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这个人喜欢佛身,他就「现佛身而为说法」,而为说法就是现佛的身相来教导他。他喜欢菩萨,那就是「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你喜欢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他哪有身?他没有身。这给你说的是真话。所以,他能够在尽虚空遍法界,不但在人间现种种身,在天界里头他也现身,在畜生、饿鬼地狱,他跟一切有情众生现同类身。他有这个能力、这种作用。

  诸位要知道,这个作用,佛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能变化无量无边身,都有这个能力。现在我们这个能力丧失,是你把自性迷了,只要你觉悟,你这个能力就现前。觉心是不动的,觉心是清净的,觉心是光明的;心里头有妄念,有念头起伏,有动摇,这统统是迷惑颠倒,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到。所以佛法修行实在讲,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修行的枢纽都是禅定,也就是我们讲的清净心。佛教人修清净心,只要得清净心,你的智慧能力就现前了。第二种作用:

  【十四无畏。】

  这十四种。「无畏」是能力的出处,在任何场合之中他没有畏惧。十四种,包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的能力。你哪一法不懂不明了,人家问起来,不知道很难为情,这才有恐怖。你样样都通达、样样都明了,你怕什么!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向释迦牟尼佛提出问题来请教的,什么问题都有,确确实实没有一个人把释迦牟尼佛难倒。释迦牟尼佛是个大学问家,有些人说:大学问家,大概琐碎俗事不知道吧!有人去向他请教牧牛,放牛应该怎么个放法?佛经上有《牧牛经》,他教给你放牛要注意哪些,应该怎样牧牛,他都知道。这些难不倒。诸如此类就是得大无畏,他才能够教化九界众生。还有一种能力:

  【四不思议。】

  有四种不可思议,这都是举例而说。真正修证到相当程度,证得了义,这种殊胜的能力就显发。这个不必求,自然就来了。

  【用根不用识,特选耳根为了义中之了义。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

  在原理上说,「修证了义」是任何一个法门都做得到的,这在理上讲的。在事上说,因为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不是方法有难易,是我们根性不相同,有些人适合于修这个法门,有些人适合修那个法门。《楞严经》上把许多法门归纳成二十五大类,每一类里头还可以开出许许多多的种类,这是二十五大类。文殊菩萨观察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的根性,说明这个世界的众生,当然是指人道,没有指其它道,特别是指人道,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人间为我们「人」说法的;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在六根当中是耳根最利,给你看,看不清楚,听就听清楚了。所以,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都是「以音声为佛事」。音声的对象,「耳根」,一听他就开悟了,而不是看的,看,当然也能开悟,少数不是多数,多数耳根最利。

  同样的,春秋时代孔老夫子一生的教学,跟世尊一样都是以音声为教体,也都是讲学。当时并没有写文章,并没有著书,都是以口说、耳闻,以这个为主。这就证明我们这个世间绝大多数的人确确实实耳根最利。因此,在选择法门的时候,文殊菩萨教给我们「用根不用识」。用根不用识,这个范围还是非常广,六根、六识,不用六识,用六根。六根当中特别选的是耳根,耳是对音声的,「特选耳根为了义中之了义」,这就是最契合这地方众生的根机。耳根这是一根,用一根修就一切修了,所谓「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只要一根通了,其它完全就贯通。

  由此可知,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教下常讲,「一经通,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经都通」,一个道理!我们再问:这一经要真的通了,世间的学术有没有通?给诸位说,也通了。为什么通呢?通达是通了义,不是通别的,所以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不通达。现在就是问你,你相不相信?古时候的人比我们现在人好,好在哪里?老实!对于老师的话是深信不疑,所以确确实实做到尊师重道。尊师,对老师的话是真正不疑惑,依教奉行。现代人不如古人的地方,就是对于任何人讲的话,他都打一个问号,对老师也不例外,都打一个问号。因此,现代人一生所追求得到的是知识,不是智能;古人所修得的是智能不是知识。智能可以包括所有的知识,知识不能包括智能,这里面有很大的差别。

  诸位如果不相信,在经典里面众所周知的是《六祖坛经》,随着禅宗的播扬,没有人不知道《坛经》的。你仔细去读读《坛经》,你去观察六祖大师,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开悟之后,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你能够在《坛经》里面看到。不但现代的事情他样样通达,过去、未来他也知道。你要问他,他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就是「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就从这儿来的。我们这一章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的方法用的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用这个方法,也就是常讲的老实念佛,用这个方法来修了义中之了义,净念相继也是了义中之了义。这个法门是:

  【从性起修,非事相之染修,非新成之实证。】

  它这个证跟通途法门的证不一样。通途法门的证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证,不是圆证、不是顿证;它这个法门是没有阶段的,一证一切证,一修一切修。为什么?因为它是「从性起修」。耳根对耳识来说的,他现在不用识,不用识那个耳是什么?耳根中之性,我们叫闻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这是讲的「舍识用根」。我们用见性见色,就不叫色尘,叫色性;我们用闻性闻音声,就不叫声尘,叫声性。禅家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现在难题来了,闻性跟耳识这两个东西差别在哪里?我们先要把这个搞清楚,然后才想学。唯识经论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第七识的作用是执着,第八识的作用,用现在话来讲是记忆,佛经里面讲含藏种子。现在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要把识舍掉不用它,用根中之性。性跟识不一样的,「性」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好比一个镜子一样,镜子照东西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决定不落印象;用「识」,就好像我们用照相机那个底片一样,它会落印象,换句话说,它有分别、它有执着、它落印象。

  由此可知,所谓「舍识用根」,就是教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统统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不落印象,那就是了。诸位要知道,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再不落印象,万法决定平等。清净心现前,平等心也现前了。世间法为什么不平等?是因为你有分别执着,所以才不平等。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妄想,万法一如,这个心才真正清净,清净心叫「了义」。

  我们今天不采观音菩萨这个方法,我们采大势至菩萨的方法。但是,大势至菩萨这个方法依然离不开观音菩萨的方法。所以古人教我们念佛,佛怎么念?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口里面念出来,耳朵再听进去。你看看,与耳根圆通有没有关系?他用耳根听进去,这个方法念很容易摄心。也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他用这个方法来都摄六根,达到「净念相继」的目标。果然净念相继成就了,那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浅的叫成片,功夫深的叫一心不乱。由此可知,大势至菩萨这一章是兼有耳根圆通的功夫在里面。所以这不是从事相上的染修,它确确实实是「称性起修」,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性德名号。这一段所讲的:

  【即妙三摩地,故为了义。】

  前面说妙奢摩他,这个地方讲「妙三摩地」,奢摩他、三摩地都是禅定的名词,它偏重在「观」,奢摩他偏重在「定」,这叫「止」,也就是前面讲的根本智。这个偏重在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一定要先得根本智,先心真正清净了,清净到一定的纯度,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照见,到照见的时候是无所不知。再看底下一段,第五段:

  【诸菩萨万行。】

  这个字念去声,这个「行」字是个多音字,它读法很多,但是读音不同,它的意思就不一样。我们读去声字,当动词讲,当行动讲。所以它不是名词,它是个动词。这是:

  【缘因助修。】

  在三因佛性里属于「缘因」。缘是增上缘,像大乘经上讲的六度万行,来帮助我们熏习、帮助我们发明心性。

  【分证诸圣,历位所修,行应无量。】

  「分证」是讲一般大乘法门里面这些修行人,他们是按部就班逐渐逐渐的把境界向上提升。讲到行门,实在是非常非常之多,像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这个意思。所经历的位次,底下举几个例子:

  【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种。】

  十信位的菩萨,「十信」在圆教里面讲,他没有地位。好比我们一般学校里读书,中学以前没有学位,十信没有学位。为什么没有学位?他是进进退退的,换句话说,他非常不稳定。修学成功了,保全他的「根力」。这个根力,《弥陀经》上讲的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他真正保住,不会退转,不会失掉。「而植佛种」,这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的基础,要从这个地方去修学。净宗法门是大乘圆顿不可思议的法门,古德称为「了义中之了义」,所以他要非常深厚的信根。《弥陀经》里面三个条件「信、愿、行」。所以他的信根是最坚固、最清净,这才能在短短时间当中,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凡是信心不足的,只可以说在这个法门种一点善根,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所以「信根」就非常重要。十信上面是十住菩萨:

  【十住。】

  在大乘里面讲,他就有学位了,他就证三不退。三种不退,在大乘佛法里面,初住菩萨统统证得。

  【生佛家而成佛子。】

  这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他「住」,这个「住」拣别讲就是他决定不退转,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决定不往下面退。进一步:

  【十行。】

  十行位的菩萨。

  【广六度而行佛事。】

  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全心全力修六度万行。为什么要修六度?目的是要淘汰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所以他要长时间认真来修学,这种习气才能完全断得干净,他是为这个。「布施」,布施是断自己悭贪的习气,悭是悭吝,贪是贪爱,布施是断这个,不是为别的。所以大乘经上讲六度圆满了,如果六度讲施舍、布施给别人,那这是永远没有圆满的时候。是自己真正贪爱悭吝的习气断掉,你布施度就圆满,从这个地方来讲的。修学的菩萨们什么时候圆满?这不一定,也不能问人,这要问自己。有的勇猛精进,圆满就很快;有些人圆满就很慢,习气非常难断。持戒断恶业的,断造恶的习气,恶念头、恶行为。六度是断我们无始劫来的坏习气。这些习气都是污染,心性里面的污染,如果不把它洗刷干净,我们的心性就透不出来。

  【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

  经上给我们常说三种回向。「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此地讲的「佛心」。诸位要知道,「佛心」不是外面佛的心,是自己的佛心,这个要知道,也就是自己的佛性。我一切的修为,为的什么?为的是明心见性,为的是显发自性。像大乘法常说的,我们的性体,性德,性的作用,也称为性量。讲性量,讲心量,大家好懂。心量跟性量是一个意思,就是真心的度量。它的作用是为这个,这就是回向实际。「回向菩提」,菩提是大觉,也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第三是「回向众生」,回向众生就是自己真正有愿,要帮助一切众生圆满的修证佛道。

  【四加行。】

  这是《楞严》跟其它经典不相同的地方。其它经典没有讲到「四加行」,唯独《楞严》在三贤菩萨修圆满了,又有一个「四加行」。从四加行再「登地」,这是说的比一般经典详细。「四加行」一共有四种修学的方法,它的目标是:

  【泯心佛而灭数量。】

  它目的在此地。这句话要细心去体会,要用容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使自己心地达到真正的清净。如果你还有「心佛」,心里面还有「数量」,你的心还是不够清净,也是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有佛,这还有一物,你有数量也有一物。只要你有一个念头,你就有一物,换句话说,把一切念头统统灭掉,这才到真正清净。所以他才能登地。登地:

  【十地,契真如而覆涅盘。】

  「真如」就是真性,真性才真正能够显露出来。「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不生不灭。这是《楞严》上常说的「常住真心」现前。

  【等觉,齐佛际而破生相。】

  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个时候破这一品生相,就到妙觉位,修学就圆满了。换句话说,你的自性是完全显露,没有一丝毫障碍,在这个地位我们叫成佛。

  【圆顿行人,功业惟在初心。】

  「初心」就是初发心,「功」是功夫,「业」是行业。你的功夫,你的行业,就在你的初发心。所以说初发心即成佛道。是不是真的成佛道?在理上讲确确实实,在事上说,你烦恼习气还没断。

  【干慧以后,即任运流入如来妙庄严海。】

  「干慧地」,也是《楞严》上有这么一个地位,「三渐次」以后有干慧地,三渐次后面会讲到。干是比喻,佛法里面把贪爱比作水,瞋恚比作火,几时贪瞋都断掉了,真的没有了,爱水干了,你的智慧现前,「干慧」是这个意思。就是你七情五欲,这都叫做贪爱,连这个习气都没有了,这才叫做「干慧」。也就是大乘法门里常讲的人空、法空,前面讲「修了义,解六结,越三空」,人空、法空、俱空,空亦空,这是「干慧」,这才叫干慧地。但是他还没破无明,如果再破一品无明,他就是初住菩萨了。

  由此可知,干慧地在什么地方?在十信跟初住当中。十信位满还没有证到初住,这个时候叫干慧。他再进一步,破一品无明,他就入初住,入初住就是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以后,他就「任运」,任运是自自然然,他与法性相应,「如来妙庄严海」就是真如法性,他与真如法性相应。这个时候决定不会退转。这在经典里面就是:

  【即妙禅那。】

  「禅那」是止观并运,里面是有止、有观,这叫「禅」。阿难在经里面提出这三个名词,奢摩他、三摩地、禅那,佛在经里面说得都非常透彻。在经的题目里面也明显的标示出来了。这是一部经里面的内容,就说的是这些。

  【首楞严。】

  这是果。阿难所讲的这三种定,实在讲这三种定是修学的三个阶段,并不是究竟圆满。究竟圆满的大定,阿难不知道,阿难平常只晓得有奢摩他、三摩地、禅那,所以他统统搬出来了。这个时候佛才告诉他,这三种定之外还有个圆满大定,那个名字叫「首楞严」。这才给他说出来,「首楞严」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的,前面这三种都是菩萨所证得。像奢摩他,阿罗汉就能证得,菩萨这才是有三摩地跟禅那。

  【妙果究证。】

  究是究竟,圆满究竟的证得。

  【大定之总名,圆含上三,为一定之全体。】

  可见得前面虽然定,但是定并不深、并不究竟,到首楞严这个定才深,才真正究竟。再看底下的批注:

  【佛自释云,一切事究竟坚固。】

  佛对于「首楞严」这个说明,他说得很简单,也说得很清楚,「一切事究竟坚固」。我们想想,哪一桩事情能究竟坚固?世出世间万事万法都有变迁、都有变化,即使是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这个诸位要知道。哪一种才真正叫究竟坚固?究竟坚固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它才是究竟坚固,它是永远不会变的,永远不会坏的。为什么说一切现相不是究竟坚固?现相是它变化出来的,它所变的,所变的都不坚固。能变的坚固,自性是能变,万法是所变。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自性变现之物。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然后我们对于修证才不至于迷惑,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点非常重要。

  【古德依此。】

  这是依世尊这个解释。

  【说明其能穷澈诸法根底本源。】

  「诸法根底本源」,就是我们现在人、现在这些科学家、哲学家都在那里探讨的,这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什么地方起源的?找它的源头。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怎么产生的?从哪里生出来的?这真叫大问题。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哲学家还没有找到答案,还没有见到。那我们要问:他有没有办法找到?给诸位说,没有办法。为什么?假如世间人有能力找得出这个源头,佛就不必到这个世间来了。来干什么?你们都有能力解决的,何必要我来!佛之所以出现世间,就是你们已经发现到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办法解决。佛看看没有人解决,那非来不行,不来对不起大家,他来替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

  【法法无非实相。】

  这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

  【求于去来生灭,了不可得。】

  这才叫真相,可是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听了反而不懂。给我们说假的,咱们一听就懂了,听得很入耳;讲真的反而不懂,反而不能接受,这说真的。一切万法你在这里面找,过去、现在、未来,找它怎么生的?怎么灭的?实实在在是「了不可得」。了不可得,你在里头一定要求得一个答案,你到哪去找去?眼前这些现象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楞严》真的是开智慧的一部大经,佛给我们讲所有的现象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给我们讲的真话。

  一切现象怎么产生的?从心想生,你心里头什么都不想,这些万法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是什么?念头没有了,念头没有了就空空,大千世界没有了,好像你作梦一样,醒来了,醒来什么都没有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六道轮回、森罗万象,这在作梦,梦中的境界;醒悟之后就没有了,大千世界就没有了,六道轮回也没有了,所有一切万象都没有了。由此可知,森罗万象是从心想生,你用心想去找心想生的根源到哪儿去找去?找不到!什么方式才晓得?你把心想灭掉了,事实真相完全显露了,你这才恍然大悟。所以说人心清净入定,定到相当程度,开悟了。开悟是一切事物的真相统统明了了。悟了的人,只能跟开悟的人他们能谈得拢来;悟的人跟我们谈,我们听他的话都怪怪的,都听不懂。譬如《法华经》上佛讲的:

  【世间相常住。】

  这个话我们听不懂。「常住」是什么?没有生灭,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三世。我们明明有昨天、有今天,还有明天,这就是三世,怎么能说没有?我们明明看到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事相迁流,天天在变化。你怎么说没有?所有一切变化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的。我们的心有前念、有后念,念念相续不停,所以才有外面这些现象。这现象从哪里来?这现象,简单讲从我们生灭心、相续心里头变现出来,所以它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不但包括世间这一切现象,包括心理的现象,因为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统统是包括在有为法里面。这是佛跟我们说真话,我们乍听之后,大惑不解,这给你讲真的。

  【经明七趣原无。】

  《楞严》上给你说真的,「七趣」是六道再加上一个仙道,《楞严经》讲世间相比其它经讲得清楚。其它经里面多半讲五趣、讲六道,《楞严经》又加上仙道,七趣。本来没有,从哪里来的?从你自己妄念里面变现出来的。好比作梦,梦没有,本来没有,本来没有你为什么天天作梦?是你迷惑颠倒才会出这个现象。我们今天把本性、把真心迷失了,所以才做这个大梦,生死轮回是大梦。

  【五魔预识。】

  「魔」是讲魔障,有五大类,这五大类魔障从哪里来的?从五阴来的,色、受、想、行、识。我们本身具足五阴,由五阴招得这五大类的障碍。这是《楞严经》上讲的五十种阴魔,每一种里面给我们讲十种,其实不止十种,十种是把许许多多归纳成一大类一大类的,有五十大类。因为有这些魔障,所以明心见性就难了。魔障从哪里来?魔障还是自己造的。所以你要认识它,你认识它,它就不障碍了;有也没有关系,有没有都无所谓。譬如小偷,小偷你不认识他,我们东西被他偷去了,这受损失;如果小偷进来,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小偷,他决定不敢动手,他一动手,我们晓得一定是你在那里作贼,所以他决定不敢。魔,不怕!怕你不认得它。你认识它,它不敢欺骗你,也不敢障碍你。

  【理障不蔽,奢摩、三摩、禅那,始终不坏,故直目之曰究竟坚固,所谓首楞严也。】

  「奢摩」就是奢摩他,「三摩」就是三摩地,「禅那」,这三种是真实的。这三种定说实实在在的话,是清净心程度不同而假设的名称。譬如我们这个清净心,现在的染污比喻作十分,我们去掉两、三分,这叫「奢摩他」,能去掉六、七分叫「三摩地」,去掉八、九分叫「禅那」,十分统统去掉就叫「首楞严」,就这么个意思。这三种统统是定,统统是清净心,程度上有差别。因为它都是修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所以它始终不坏。一分清净就有一分的功德,就有一分的作用。到究竟圆满,这就是首楞严,究竟坚固。此地说连奢摩他、三摩、禅那统统都是属于究竟坚固。

  【交光大师以妙圆大三定释。】

  这是交光大师他有一本批注叫《楞严经正脉》,是《楞严经》注疏里权威的批注。交光是明朝时候人,跟我们净宗莲池大师是同时代的,他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在批注的序文,因为交光大师他老人家这个批注,跟古时候所有的祖师大德说法不相同。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当年智者大师发明三止三观这个修行方法,印度的这些高僧到中国来,拜访智者大师,见到智者大师所说的止观,非常赞叹!说出三止三观很像《楞严经》里面所说的修行方法,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

  因此,以后《楞严》到中国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家的批注都用天台的「止观」来配合这三种定的名词。把「奢摩他」看作天台三观里面的「止」,「三摩地」是天台家的「观」,「禅那」是「止观不二」,完全用天台大师他所发明的来附会《楞严》。交光大师说这是不对的,「止观」只能说与《楞严》所讲的修行方法相似,但不完全是的。为什么不完全?因为三止三观是用识心,是用意识心修的,交光大师说,《楞严经》所讲的是用根中之性来修的,不是用识修的,这就大不相同了。这是把《楞严》真正的意思解读出来,这是他的心得。

  他注这个批注的时候,他生一场病,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他看到阿弥陀佛,就跟阿弥陀佛说:《楞严经》自古以来的批注都没有发明它的真实义,我想做一个注子,注子做完之后我再往生。等于是向阿弥陀佛告假,现在我不去,我要给《楞严经》写批注,写完批注之后再往生。阿弥陀佛就准他的假,阿弥陀佛就走了,他的病也好了。他的批注是这么写的,这是在他序文里头说得很清楚,他向阿弥陀佛告假。由此可知,交光大师是求生净土的。他这个解释跟天台家讲的不同,他用「妙圆大」。

  【此是妙定。】

  这解释首楞严,首楞严是「妙定」。

  【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动,不假修成。】

  首楞严是性定,不是修的。就像六祖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动摇」,这叫性定,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将本定失掉?其实本定哪有失掉,并没有失掉,而是你迷失了自性,自性不起作用,不做主了,不起作用。什么起了作用?迷情起了作用。诸位知道,迷是动的,是个动相,觉性不动;「觉」是不动的,「迷」是动的。我们讲心动,那是心迷了,心哪里会动?真心不动的,妄心动。我们把迷情认作是真心,这认错了!真心在哪里反而不知道。把迷情当作真心,这是凡夫,特别是六道凡夫。《楞严经》上认贼为子,你认错了。所以这是自性,这是不必修的。去掉妄,真就现前,去妄而已,这才叫妙定。

  【此是圆定,正以此定。不但独取自心不动,乃统万法万事,皆悉本来不动,为一定体。】

  前面跟诸位解释过,「法法无非实相」,像《法华》讲的「世间相常住」,它也是解释这个意思。第三是:

  【此是大定,正以此定,纵在迷位,尚且不动。】

  「迷位」是我们现在这个地位,照这个话来说,首楞严大定哪个没有?各个都有。诸佛如来有,一切凡夫各个都有,它是自性!佛不动,如如不动,我们动了没有?我们也没有动。怎么证明我们没有?《楞严经》上有很长的一段经文,叫「十番显见」,有十段的经文,从每一个方面来说明,说明什么?我们的见性不动,见性不灭,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没有动摇,这就是楞严大定。眼识是生灭的、是动摇的,不是常住的;见性是不生不灭的。佛就在我们六根门头指出我们真的有不生不灭的本性。

  当年佛讲《楞严经》,波斯匿王参加这个法会,他听完之后喜欢得不得了,才知道原来自己不生不灭,何必还贪生怕死?知道,这叫解悟。解悟之后要真正去修行,就是把妄想、习气淘汰干净,你的性德全体大用才能够现前。但是解悟有一个最大的好处,自己的信心坚定,决定不动摇了。因此,念佛往生成佛是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了。为什么?理上通了。《楞严》对念佛人最大的好处在此地。然后方法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哪有不成就的!

  【开解之后,岂有出退。】

  定有出定,有入定、有出定,有退转,唯独首楞严是自性本定,迷的时候也不动,悟的时候哪有什么出定入定?没有。有出有入那是小定,那不是大定。真正大定,自性本定,没有出入的,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是常定、是本定。经题大意介绍到此地,后头这个「经」我们就省略。底下还有一个章题,我们不是讲全经,是讲经里面这一章、这一段。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

  本经这二十五位菩萨所说的都叫圆通章,这一章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启教之人也。】

  这个「教」就是念佛修净土之教。二十五位菩萨每个人修学的法门、方法不相同。他老人家教我们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往生之后不退成佛。他教我们这个方法,所以他是启教之人。

  【净宗初祖。】

  这个「净宗初祖」是夏莲居老居士说出来的,在《净修捷要》里面。诸位念过《净修捷要》,你就会晓得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是他老人家说出来,从前没听过有人这个说法。他老人家认他为净宗初祖,我们想想非常有道理,确确实实他是净宗初祖。在虚空法界提倡专修念佛法门,在所有菩萨当中,确确实实是大势至菩萨。经上讲他「与五十二同伦」,后头会说到。「同伦」就是志同道合,统统修这个法门的人。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没有改变的,成了佛之后还念阿弥陀佛。十方世界像前面讲的三十二应,广度一切众生,也是用这一个法门。真的做到专修专弘,所以称他作净宗初祖,是名实相副。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无生忍」就是无生法忍。一般在大乘法门里面说,圆教七地、八地、九地,这三个位次是无生忍的菩萨。这不是小菩萨,可以说是大菩萨当中的大菩萨。因为初地以上都称大菩萨,他是七地、八地、九地,所以这个地位非常之高。就用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方法,能够证得这么高的地位。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这两句话就是念佛的方法。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几句是说这个法门的真实成就。我们要注意到,「不假方便」就是不要藉任何方法帮助,就一句佛号念到底,也不要修禅、也不要修观,什么法门都不需要。你看这多简单、多容易,就一句「阿弥陀佛」。「自得心开」,这个「心开」就跟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完全相同;跟密宗里面「三密相印,即身成佛」境界也相同。你看那些法门方法难修,这一句「阿弥陀佛」,不要藉任何方法帮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3: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