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64|回复: 4

[其它话题] 群书治要360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4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16.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话】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有这样的行为,就是人之大忌。
17. 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一难是乐于别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二难是把别人的错误指出来告诉对方。

二、敦亲
18.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爱其亲者,不敢恶于他人之亲。】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己慢人之亲,人亦慢己之亲,故君子不为也。】爱敬尽于事亲,【尽爱于母,尽敬于父。】而德教加于百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故德教加于百姓也。】形【形作刑】于四海,【形,见也。德教流行,见四海也。】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吕刑》,尚书篇名。一人谓天子。天子为善,天下皆赖之。】(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全国都能看到德教产生的良好影响,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里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19.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言百姓之所法而行。】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则大化忾(kài)于天下。【忾,滿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以往夏商周三代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代;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支派,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同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
20. 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体虽贵,必禁之以度。(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白话】君主对于亲属,爱护虽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严,否则亲属就会傲慢;亲属的身份虽然尊贵,但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
21. 所贵于善者,以其有礼义也;所贱于恶者,以其有罪过也。今以所贵者教民,以所贱者教亲,不亦悖(bèi)乎?(卷四十五 昌言)
【白话】人们尊崇的美好行为,是因为它合乎礼义;厌弃的不良行为,是因为它违背常理。现在用所尊崇的来教化百姓,却用所厌弃的来教导皇亲,不是很反常吗?

三、反身
22.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后自身言行就正;身正,然后左右近臣的观念才正;近臣正,然后朝廷的政治风气就端正;朝廷正,然后国家的运作就顺畅;国家正,然后天下起而归顺效法。
23. 曾子曰:【孔子弟子曾参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者也。】(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同时也是自己将传给学生的学问,是不是已反复温习并身体力行了?”
24.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天子没有不慎重的话。话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载,用礼仪来完成它,用鼓乐来歌颂它。
2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yuàn )怨矣。” 【责己厚,责人薄,所以远怨咎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要求自己从严,要求他人从宽,就能远离怨恨。”
26.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君主不贤明,则国家危亡而人民动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定而人民有序。国家的祸福,取决于君主贤与不贤,而不取决于上天的意旨。
27.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无以万方,万方不与也。万方有罪,我身之过。】(卷九 论语)
【白话】商汤王说:“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没有教化好他们,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28. 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归之于自身,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百姓。有了过错反省自己,自己就会警惕;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悦。归功于百姓而让百姓喜悦,归过于自己而让自己警惕,这是明君能治理好人民的原因。
29. 传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左传》上说:“夏禹、商汤罪责自己,因此德行、智慧、能力不断提升,自然人心凝聚,他们的国家勃然兴盛;夏桀、商纣怪罪别人,因此自身过恶不断增长,自然人心离散,他们的国家迅速灭亡。”由此可见,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
30.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chóu)。”【芥,草芥也。臣缘君恩(旧无恩字,补之)以为差等。】(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同自己的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同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陌路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同尘土、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仇敌。”
31.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想使人民富足安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很容易。君主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32.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英明的君主有三种恐惧: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别人谈论他的过失;二是事事称心满意而怕变得骄傲起来;三是听到天下非常有道理的话,而怕不能实行。
33. 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宫室荣耶?女谒(yè)盛耶?苞苴(jū)行耶?谗夫昌耶?”(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从前成汤遭遇旱灾,便以六件事自责说:“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吗?役使百姓过度吗?宫室是不是太奢华?得势嫔妃进言干政形成风气了吗?贿赂盛行吗?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
34.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民之离散,为轻漂犯法,乃上之所为,非民之过也,当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也。】(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失去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实情,就应该哀怜体恤他们,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沾沾自喜。”
35.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君王偏失了为政之道,而诛杀他的臣民,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们明理,而有犯错就定他们的罪刑,这是杀害无辜。
36. 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是:一是弄虚作假,二是图谋私利,三是任性放纵,四是奢侈浪费。弄虚作假就会扰乱社会风气,图谋私利就会破坏法令纲纪,任性放纵就会助长越轨行为,奢侈浪费就会败坏规章制度。这四大祸患不除,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风气混乱,道德观念就要沦丧,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法制破坏了,社会就要崩溃,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坚持守卫那些法度;行为越轨,道德规范就跟着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规章败坏了,欲望就会横行无忌,即使国土辽阔四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端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赏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这就叫做“五政”。

四、尊贤
37.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得到贤人辅佐就安定昌盛,失去贤人就导致灭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38. 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古书上说:“有卓越的君主,必然能任用卓越的大臣。任用卓越的大臣,必然能建立卓越的功业。”
39.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dǎo)也。”【民之道,言民循从也。】(卷七 礼记)
【白话】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先导。”
40. 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cuī),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文王喜好仁德,所以仁政兴起;得到士人而能尊重他们,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文王又能以礼义态度相待。所以,不对士人爱护和尊重,就不能得到士人的信心、让他们安心做事,就不能发挥才华,全力以赴,就不能成就他们的功业。所以,古代的贤君对待大臣,尊重他们的官爵、俸禄而且爱护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代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是极尽礼义了,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报效君主。
41.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洗头时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饭时也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以国君的身份看不起人。”
42. 惟恤十难,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考虑任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没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积极推举,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不能始终信任,五是因小小的嫌隙而否定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抹杀大功,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的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起用;贤臣不起用,国家也就难成了。
43.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没有收到功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文王说:“那错在哪儿呢?”太公说:“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到真正的贤才。”
44.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jì)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白话】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导致的结果是智者不为他谋划策略,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勇者不为他冲锋陷阵。智者不出谋略,那么国家社会将会陷入困境;有辩才的人不做外交,那么就无法与他国往来;勇者不奋力向前,那么边境就会受到侵犯。

五、纳谏
45.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必作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君主英明;国家之所以败乱,是因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偏信。因此,君主内心通达、广听兼纳,圣德就会日渐扩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会与日俱增。
46. 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谗谀,然而历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谗谀蒙幸者。盖听忠难,从谀易也。(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臣听说君王没有不喜欢忠诚正直而厌恶阿谀谗佞,但是历代的祸患,无不是因为忠诚正直的人获罪,阿谀谗佞的人受宠所导致。这实在是听信忠正之言甚难,听从阿谀之言较易。
47. 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然下有受字】之。(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英明的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太多,而无法听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广开敢于直谏的途径,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如果所说的话是出于忠诚,即使所说的事情并非全都正确,也高兴地接受。
48. 舜曰:“予违汝弼(bì)。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故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舜说:“如果我有过失,你们就辅助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听从我,背后又去议论。”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要鼓励人们进谏,要引导人们敢于讲实话,这样,君主就能明察真伪而通晓治乱的真实情况了。
49. 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zhēn);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卷二十八 吴志下)
【白话】使国家兴盛的君主,喜欢听指出过错的话;荒淫败乱的君主,喜欢听赞美的话。能听到自己过失的君主,过失就会一天天消除,而福分到来;喜欢听美言的君主,德行就会一天天受损,而灾祸也就降临了。
50.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挫折正直之士的节操,切断劝谏之臣所说的话,大臣们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不敢据理力争。天下人都对进献谏言生戒备之心,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患!
51. 孔子曰:“药酒【药酒作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è)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良药苦口难咽,但却有利于治病;正直的劝谏听来不顺耳,但有利于自我提升。商汤、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劝谏而国运昌盛,夏桀、商纣因为狂妄暴虐,群臣只能唯命是从,而导致国家灭亡。”

六、杜谗邪
52.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听取言论未客观判断,就轻易论定善与恶,是非容易颠倒,而卖弄言语、巧辩的风气就会兴起。
53. 夫(fú )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故惑小臣之佞(nìng),而不能废也;忘【忘疑忌】违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君主没有不宠幸那些喜爱自己的人,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不该宠幸。所以迷恋于卑微小臣的谄媚,而不能远离罢黜;感受不到不顺己意的人是有益于自己的,而不愿意任用他们。

七、审断
54.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嗜欲伤神,财多累身。】富贵而骄,还自遗咎。【夫富当振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譬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金玉满堂、丰富的物质生活,很难长久的保有,富贵时生活骄纵奢侈,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就之后,懂得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才符合大自然的运行之道。
55. 夫(fú )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危之机要也。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听和察,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不能尽收好的策略;假如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谋略计划必然混乱无章。
56.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谓【谓作为】,而度(duó )之以义,故举无遗失,而功无废灭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圣人的定夺取舍,不一定都听取大众之言,也不一定要坚持己见,而是一定要全面考量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并以情理法来衡量,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
57.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主最大的弊病,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58.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其民而陨(yǔn )失其国者,其常行何如?”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而轻百姓;国无常法,民无经纪;好辨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miǎn)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怀人,政不足以匡(kuāng)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雠,此古之离其民陨其国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古代离散百姓而丧失其国的君主,他常见的行为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穷却好大喜功,智慧浅薄却独断专行;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好轻慢而忽略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没有行为准则;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严于判罪诛杀,疏于赏赐有功;把别人的哀伤当作欢乐,靠损害别人谋取利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抚百姓,政令苛刻不足以教导百姓;赏赐不足以劝人行善,刑罚不足以防范违法行为。这就是亡国的做法。现在百姓听了国家的政令如同见了仇敌,这就是古代造成离散百姓、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







贰、臣术

一、立节
59.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qì)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卷二十八 吴志下)
【白话】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都积累了特异不凡的事迹,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其志。
60. 夫(fú )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nìng),不阿(ē)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náo)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贤明的人做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圣德受到损害,不为求取自己安身而曲意迎合大众,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权。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别奸邪;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从不结党营私。
61. 杨震字伯起,弘农人也。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yè)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èi)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杨震,字伯起,弘农人。迁官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以前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晋见,到了晚上,王密身带黄金十斤来送给杨震。杨震说:“身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在黑夜里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62. 昔者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从前晋平公问叔向说:“国家的祸患,最大的是什么?”叔向说:“大臣重视禄位而不极力规谏,小臣怕获罪而不敢说话,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的大祸患。”

二、尽忠
63. 人臣之行,有【本书有作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作为人臣的操守,实行“六正”就会得到尊荣,触犯“六邪”就会自取其辱。
64.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上下下旧有治字,删之】能相亲也。”【君臣同心,故能相亲。】(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君子在事奉国君,上朝为官时,总想着尽忠职守且认真负责,为天下人谋福利;退朝居家时,总想着补救自身的过失,增进德行学问,以便利益大众。如果国君有美德善行的事,一定顺势促成;对于国君的过恶,一定帮助他匡正、补救,能尽心尽力做到这样,那么君臣上下必能同心同德、相亲相爱。”

三、劝谏
65. 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卷四十六 申鉴)
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躁,不安静。】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隐,匿,不尽情实。】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未见君子颜色所趋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者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随侍君子时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到该说时就说,这就是心浮气躁;话当说而不说,这就是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就说话,这就是不懂言语分寸,犹如盲人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67.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不悦曰:“君裂地而富【富作封】之,疏爵而贵之,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忠臣应该如何辅佐国君?”晏子回答说:“国君有危难,忠臣不送死;国君出外逃亡,忠臣不送行。” 景公很不高兴地说:“君主分封土地使臣子富足,分封爵位使臣子显贵,君主有灾难,臣子却不舍身拼死,君主出逃臣子却不送行,这种说法是何道理?”晏子答道:“谏言如果被采用,国君一生都没有危难,忠臣何需送死?谋划如果被听从,国君终身不至于逃亡,忠臣何需送行?如果谏言不被采用,国君有危难而忠臣跟着送死,那是白白送死!如果谋划不被采纳,国君逃亡而忠臣送行,那是欺骗、伪善!所谓的忠臣,是善于向君主进谏良策,而不是和君主一起陷于危难。”

四、举贤
68. 子曰:“……汝闻用力为(wéi)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你听说过是卖力的人贤明,还是推荐贤才的人贤明呢?”子贡说:“推荐贤才的人才是贤明啊!”孔子说:“对。”
69. 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chóu);其废不肖也,不阿(ē )亲近。(卷四十 韩子)
【白话】忠臣推荐贤能的人,不避仇怨;罢除不肖的人,不偏袒亲近。



叁、贵德


一、尚道
70.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者,生之质也。命者,人所禀受。率,循,循性行之是曰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放效之,是曰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须臾离之,恶乎从。】(卷七 礼记)
【白话】人人本具的纯净纯善,称为“自性”,随顺自性皆能学为圣贤,称之为“道”,修养道德自然能够感化别人,这称为“教”。因此“道”无所不在,片刻都不能离,能够离开的,那就不是道。
71. 保合大和,乃利贞。【不和而刚暴也。】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万国所以宁,各以有君也。】(卷一 周易)
【白话】宇宙的运行,保持着和谐自然的关系,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永远纯正。它创造了世间万物,使天下都得到安宁,而君王受到百姓的推崇,能效法天德长养万物,天下就能得到安宁。
72. 人法地,【人当法地,安静和柔也,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宣。】地法天,【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法道,【清静不言,万物自成。】道法自然。【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人应当效法大地,安静柔和、无私无怨地承载养育万物而不居功;大地效法上天,包容万物,普施而不求回报;上天效法道的精神,清静无为,万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3. 圣人不积,【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财贿布施与人,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害也。】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法天,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圣人无私而不积藏,有德则教愚,有财则济人,尽其所有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因此,天道是全然利益而不侵害万物;圣人之道是遵循自然法则,帮助世人而毫不争夺。
74. 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喜爱学习圣贤教诲就接近于智,将学到的教诲好好落实就能接近仁,在学习或落实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错误而发羞耻心去改正,这就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种品德,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就能办好天下国家的事了。
75.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话】发布施行政令,是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称为道义;君民上下相亲相爱,称为和睦;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就能体察施予,称为诚信;能消除天下人的祸患,称为仁爱。仁爱与诚信,和睦与道义,都是帝王的法宝。
76. 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公对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wàng)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shì)。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文王问太公:“怎样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说:“度量之大足以涵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怀服天下;恩惠足以遍覆天下,然后才能统领天下;权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然后能为天下之依靠。这六项条件都具备了,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77. 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寑(qǐn)道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而是担忧心志倦怠。不让道业荒废停止,不让义理弃置不为。光说而不去做,这样道业就被荒废了;没有及时去做,这样义理就被弃置了。
78.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卷一 周易)
【白话】乾卦。……《象传》说:乾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79.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卷一 周易)
80. 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旧无人无至则为七字,补之】小人。纣为无道,见称独夫;仲尼陪臣,谓为素王。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不行善事的,就是恶人;不奉事尊长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2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