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33|回复: 6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关于忏悔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111194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忏悔的讲记敬摘点滴


...水,必须于一夜之间凿井百口,否则帝业难成。勤王于是选择良辰吉日,鸠工凿井;一口一口拼命直凿,只见水如泉涌,王心中暗喜,没料到井成九十九口,群鸡惊啼,晨曦抖露。勤王急得冷汗直流,只因一井未成,帝王之业瞬成泡影。惊叹之余,自知福德不足,遂将帝殿奉为禅林,命名为承天禅寺。
我们若有机缘到泉州承天禅寺参访,可见直写的寺名,上方加有‘敕赐'二字,字旁刻有龙纹衬托,中间写底‘承天禅寺'格外醒目。我们无法从寺匾门额证实传言真伪,但是,由此事可知该寺确实源远流长,传说颇富神秘色彩,而寺里亦多古迹。该寺石铺的古道旁,矗立两塔,其一为传说神奇的‘飞来塔',另一则与之高低相若形体划一对峙而立。虽然表面看似相同,可是飞来塔常年清净,一尘不染,另一则鸟粪满柱,飞尘粉饰,不忍卒睹。进香者每每伫思良久,思不出所以然来。凡此古迹共有八处,另有‘月台倒影'、‘石龟食米'、‘狮子吐烟'、‘石梅花香'、‘一尘不染'、‘龙王井'、‘鹦哥吐雾'等奇观活景,为世人所乐道,而这些传闻,越传越远,越传越神奇,至今,只堪怀古幽思,已无从查证。而不为传说佳话所变者,唯是寺内宏伟之建筑,寺内有禅堂、念佛堂、法堂、祖堂、客堂,宽敞轩伟,计有六大幢房,大殿可容千人,寺里常住六百多人,俨然一丛林古刹。
师未上承天寺出家之前,自以为福浅德薄,出家之后未成道之前,若广受十方供养,恐偿还无期,道业难成。因此,当师决志出家后,亦随即在家里学著减衣缩食少眠,为进入空门铺路。及至能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依床铺止息,方肯祝发为僧。出家后专志苦修,食人所不食,为人所不为。承天禅寺以‘佛喜转瑞,广传道法'八字传承法脉,当时承天禅寺住持为‘转'字辈的转尘上人,而师则拜在苦行僧瑞舫法师座下,由此亦可知师心志所在。
瑞舫法师苦行过苛,不幸英年早逝;师虽拜在瑞公座下,而实际教化广师的任务,完全落在转尘上人肩上。转公知师根基深,将来必为法门龙象,因此,鞭策甚紧,时时耳提面命。某日,大家出坡工作;近午,收工返寺时,正闻午斋云板价响;由于丛林人多,供众不易,平日省吃俭用,汤汤水水,没有滋养,加上出坡卖力,众人都饿得发晕,顾不得把工具收拾好,纷纷挤往斋堂。师本亦想赶往斋堂,可是为转尘上人叫住,命其将所有工具归位;当时,师也饿得四肢发软,两眼无力,一边收拾,心心里边一直不是滋味,心想:干这么粗的活,吃这么差的饭菜,又受此奚落,何苦来哉!嗔心一起,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和尚不干了,信步朝山门外走去。没有多远,又自忖道:我不是决志苦修,专为了生死而出离吗?今独为一点苦差事闹意气,岂不有违初愿吗?经自己下一转语,忽觉志气昂然,一时倦怠、饥饿、不满,全部抛却九霄云外。遂至转尘上人跟前覆命,转公允其随众入斋堂,并叮咛一句:‘吃人不吃,做人不做,以后你就知!'自此以后,师更刻苦自励,不敢兴退却之念。
师由于自小不曾受过教育,大字认不得几个,既不能讲经,又不善敲打唱念,经常为人所不耻,自己也觉苦恼。心想:虽然少吃少睡少穿,可是仍然无法上报常住下化众生。于是,决意植福报恩,每天为大众盛饭,等大家吃饱,然后将掉落于桌上地下的饭粒收拾起来,也不重新洗过、蒸过,就吃将起来。若有远来大德高僧,则为倒茶水、送洗脸水、递毛巾、拖鞋、放洗澡水,或搬砖运瓦、砍柴、煮饭、洒扫、洗刷 ......,举凡一切粗活贱役,极力承担,从无怨言。
五、常坐不卧,念佛得证
师执贱役修福十余载,后被委派为香灯,每天早起晚睡,负责清理大殿,以香、花、灯、烛供佛,并打板醒众共修等工作。某次,师睡过头,慢了五分钟敲板,心想:六百人同修,每人错过五分,一共怠慢了三千分,此因果如何承担得起?遂于大殿门口跪著,一一与大众师忏悔。师责任心重,罪己甚严,自此以后,每天于佛前打坐,不敢怠慢。由于警戒心重,一夜惊醒五六次,就在惊警戒慎之中,醒醒睡睡之间,师自然而然打下‘不倒单'的基础。
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师已进入中年,却仍未曾受具足戒;师自弱冠出家至今已二十二年矣!其所以迟迟不肯受比丘戒,承担如来家业者,实恐上欺佛祖,下瞒众生,外负师友亲恩,内负己灵。及至,于鼓山寺精进佛七中,得证念佛三昧,方许顶戴如来,前往兴化龙山寺受具足戒,得自在云游身。
一般人只知道是参临济禅开悟,不知师实是于念佛先得力而后参禅。师于鼓山寺佛七中所见,只能从一外国参访者与师的对话中,得知一二。师谦谨朴素地答覆这位远地参访的异国同道说:‘当时,在念念念佛声中,忽然之间,身心皆寂,如入他乡异国,睁眼所见,鸟语、花香、风吹草动,一切语默动静,无非在念佛、念法、念僧。此种景况绵延三个月未曾中断。'
佛说阿弥陀经有云:‘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言:‘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由是经典所宣,与师所见对照,佛陀慈悲,师父慈悲,虽然是轻描淡写,可是于我辈凡夫确是如雷贯耳,轰隆价响,谁也无法装聋作哑,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所言,师父所证,句句实言,于念佛大法能不深信乎!
师经此证验后,决志潜修,为得自在之身,遂于转尘上人应允与叮咛下,前往兴化受戒。师受戒归来后,即积极准备入山苦修,转尘上人知其功夫扎实,龙象初具,遂允其上山独修。上山时,师只携带四套简单换洗衣物,五百钱米(约十多斤米),即满怀希望迈向承天寺后山——清源山,准备作一番活埋。
六、清源潜修,误入虎穴
清源山,在府城北面,是一座茅草丛生的野山,罕无人烟,山如积木,一山附在一山上,呈梯田状,渐往山后爬升,一山比一山高。后山高多树,有乡民赖砍柴为生,渐成村落,山有小路,可通往府城,村民常由后山朝清源山方向入泉州城卖柴火。相传,大陆古城皆以子午线为准,府城座落方位,都以正北朝正南,以示正心,提示府尹办事亦当如府城居位,一丝不偏,公正不阿,泉州城即是依此道理建立的古城。
师破晓出门,想于清源山寻一隐蔽清幽山洞安身,及至清源山,只见一山山相叠,前山莽草遍野,漫无人烟;后山丛林密布,隐见屋宇炊爨。师曾风闻草莽之山多虎,有木之山多人,盖有木之山,必有飞禽所在,粪便满地,虎怕沾身皮烂,故常避居莽山。师想:‘我居山修行,当避人烟如虎避粪;虎为纹身藏草莽,我为悟道锁深山。'于是,顾不得人虎相遇怎么招呼,一意只为修行觅个立命安身所在。
以师当时脚力,从破晓出发,竟至过午方至山脚下;因山壁陡峭,山路难行,只好卸下罗汉鞋,四肢攀附山壁,一步步匍匐而上;向上爬行未远,忽见一状似平台小山,贴紧在另一山上,似甚隐密;及至,见一小山洞,洞宽五六尺,有两个出口,一边高一人许,一边只容半蹲始可进出,洞中有一平台,余则荡然。
师初上山,身心具疲,乃放下行囊,于石台上安坐。由于远离城市喧哗,一时身心轻安得未曾有。师于洞中稍事安顿,两三天清静无扰,自得其乐。
一天,师与往常一样在洞中坐禅,忽闻一股强烈腥膻,随风飘入,心里正觉奇怪,隐约之中,似有一庞然大物入洞来,随即睁眼瞧瞧,没想到竟是一只猛虎,心中大惊,脱口叫出‘阿弥陀佛'。这只猛虎,万万也没料到,此乃森林之王蛰居之所,居然有此‘师'吼,心里没有准备,猛然之间经此狮吼,竟也落荒奔逃。猛虎于...(●[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宝殿原址上,建三圣殿与两层寮房,再依山坡地形,建祖师堂;于斋堂原址,复建两层斋堂及厨房。一九七九年启建新大殿。一九八三年大悲楼于新大殿右侧山坡下奠基,今大悲楼结构体已近竣工。

   一九六七年,师又于土城乡公所右后方,创建广承岩。一九七八年,该岩复建华藏塔,其后大雄宝殿、两厢禅房、地下室、藏经阁、罗汉殿、讲堂及上下楼禅房,亦陆续建成,后又翻盖地藏殿等,完成现今之新貌。广承岩之建筑,由传斌法师主其事。

   一九八二年(壬戌)九月,师又派随侍左右十多年之弟子传闻法师至高雄县六龟乡宝来村,创建“妙通寺”。迄今大雄宝殿、五观堂、念佛堂、女众寮房均已落成,行将供师灵骨之“灵山宝塔”亦正兴建中。

   一九八四年七月,师移锡该寺,并于一九八五年十月传授三坛大戒,求戒之四众弟子,多达数千,并启建水陆大法会,广度众生,盛况空前。

   师起居简朴,平易谦和,纵年近百龄,行不用拄杖,不用人搀,身轻体健,动作敏捷,住则常坐不卧,并时坐于室外,或露天、或廊檐下。食则自七十八岁,改以流质。

   一九八五年岁末,师以看承天禅寺之大悲楼建筑为名,急欲返北,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由传悔法师南下,二十六日迎师回承天寺,北部四众闻讯莫不蜂拥以至,次年正月初一清晨,师召集各分院负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众,一一嘱咐,并言圆寂后火化,灵骨分别供于承天寺、广承岩、妙通寺三处。早斋后即示意欲返妙通寺,众以师意既坚,不敢强留,即送师南下。

   师抵妙通寺后,日以继夜念佛,有时自己亲打木鱼并嘱弟子一起念佛。初五,师瞻视清澈,定静安详。毫无异样,午后二时左右,忽告众曰“无来亦无去,没有事”之语,并向徒众颔首莞尔,安坐闭目。少顷,众见师不动,趋前细察,乃知师已于念佛声中,安然圆寂。

   综师一生,贫苦孤露,坚毅笃朴,宿慧萌芽,潜修百苦,卒致彻悟。渡海来台,冥阳两度,禽兽驯归,更以禅悦代替火食,历半生岁月,其昭示修行之典范,践履头陀苦行之正则,诚堪与古德共赞。惜以众生福薄,遽尔示寂。惟愿不舍悲智,再驾慈航,广度群迷,导归净土,共成无上菩提,不胜馨香祷祝者也。

   广钦老和尚圆寂赞颂委员会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八




●[广钦和尚]广钦和尚年谱
广钦和尚年谱
★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农历十月廿六,师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俗姓黄,名文来。由于家贫而鬻与晋江县李姓农家为养子。

★清光绪廿二年(一八九六年),师五岁,李姓以种植水果为生,差堪温饱。师幼年多病、养父母爱护有加、视同己出、曾带往观音亭许愿,冀能消除灾难。

★清光绪廿四年(一八九八年),师七岁,养母信佛茹素,师亦随之素食,终身不渝。

★清光绪廿六年(一九年),师九岁,养母去世。

★清光绪廿八年(一九二年),师十一岁,养父亦相继去世,师顿成孤儿。深感世事无常,乃萌出家之念,投泉州承天寺,归依修苦行之瑞芳法师,瑞师即命师作外坡职事,如种菜、除草等。

★清宣统二年至民国十五年(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六年),师十九岁至三十五岁,由于特殊因缘,乃赴南洋,因未受教育,仅能在侨商开设之店铺中打杂,从事童仆工作。年岁稍长,随同当地同乡上山砍材。某日,有一运材车辆翻落山崖,师于事前即有预感,曾提出警告,无奈众人不信。事后有同乡戏称:何不出家修行度众?师似有领悟,随即乘船返闽。

★一九二七年,师三十六岁,于泉州承天寺正式出家,法名照敬,字广钦。时瑞芳法师已圆寂,乃由方丈转尘法师代为剃度。师出家后,专志苦修,食人所不食,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人所不为,常坐不卧,一心念佛。曾担任大殿烧香、打板之职,某次因睡迟耽误打板时间,深自忏悔,从此立志不倒单。

★一九三三年,师四十二岁,晋谒莆田县囊山慈寿禅寺妙义老和尚求戒,具戒归来,决志往泉州郊外清源山潜修。

★一九三四年,师四十三岁,背负简单衣物及十余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觅得半山岩壁一数尺见方之石洞,作为安身之处。不意该洞乃猛虎巢穴,师即告以即将以此作为修行场所,嘱其迁往他处,并为之说三归依。该虎似解人语,竟摇尾而去,嗣后且不时率同虎妻虎子前来戏耍献舞,驯如家畜,而伏虎和尚之名乃传遍遐迩。

★一九三九年,师四十八岁,师常入定,曾一定数月,不食不动,甚至鼻息全无,樵夫无知,误认师已圆寂,走告承天禅寺,转尘老和尚偕同弘一大师上山探视,经弘一大师弹指三下,师乃出定。当时泉州一带曾为之轰动。

★一九四五年,师五十四岁,师在清源山穴居十三年后返回承天寺。

★一九四七年,师五十六岁,农历六月中旬偕同普观法师(原籍基隆),由福建厦门乘英航号轮渡海来台。最初在极乐寺、灵泉寺、最胜寺等处挂单。亦曾于台北法华寺夜度日本鬼魂。

★一九四八年,师五十七岁,于台北新店街后石壁上,开凿一间小寺,定名为广明岩(即今之广明寺)。

★一九五一年,师六十岁,于广明寺右后方上侧大石壁上鸠工雕凿阿弥陀佛大佛像,佛身高二丈一尺,莲座宽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开台湾雕凿石佛风气之先。又于左下方凿石洞,建立广照寺。

★一九五二年,师六十一岁,于台北县土城镇成福山上,觅得一天然石洞,深高各两丈余,洞口东向,日月初升即照彻洞内,故以日月洞名之。该洞本无水源,师住洞之日,忽有清泉自石缝涌出,于是决定在此隐居修行,并于洞前建木屋三间,中供地藏菩萨。洞之上方建一茅蓬,接引弟子同修。

★一九五三年,师六十二岁,又在山顶大石前搭一茅蓬自住。某日深夜有大蟒蛇至师处,毫无惧意即为之说三归依。

★一九五五年,师六十四岁,板桥信众于台北土城购一山地(该处俗称火山)供师,即今承天寺所在,师砍竹为筏,两端系缚于巨竹上。师于筏上结跏趺坐,及后又辟地建瓦房一间供养佛像。

★一九五六年师六十五岁,回新店广照寺。

★一九五八年师六十七岁,年底再回土城火山。

★一九六年师六十九岁,于火山山坡建造大殿并将该处命名为承天寺火山改称为清源山

★一九六二年师七十一岁,陆续兴建屋舍外并扩建旧殿(旧称三圣殿)。

★一九六三年,师七十二岁应信众之请赴花莲即台中等地宏法。并分别于天祥协建祥德寺,今之天峰塔即师当时茅亭禅坐之位)。龙井山上之南寮兴建广龙寺。

★一九六四年,师年七十三岁,年底返回承天寺重整旧业,增建山门及方丈室。师来台十七年间曾有三次长时间(约一周以上)之入定记录,加以每日仅以水果为生,不食熟食,因而赢得水果师的雅号。除雨天外,夜间辄于林中趺坐修行。上述特立异行之修道行径,众口相传妇孺皆知。

★一九六五年师年七十四,是年九月建斋堂及厨房。承天寺之初步建设于焉完成。

★一九六六年师年七十五岁,慕名前来请益归依者络绎于途。

★一九六九年师七十八岁,于土城镇创立广承岩。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四年,师八十至八十三岁时,曾表示即将舍报,经弟子们一再恳切哀求乃获慈悲俯允,延缓时日。此数年间应信众之请分别赴南投台中嘉义花莲等地宏法度众。

★一九七五年师年八十四岁,开始禁足不再下山。

★一九七六年师年八十五,承天禅寺初建之砖瓦房时日既久,地基下陷、墙壁龟裂。故于是年首先重建女众寮房。

★一九七七年师年八十六岁,是年秋承天寺开山整地,拆除旧有之三圣殿斋堂、大雄宝殿及方丈室等。

★一九七八年师年八十七岁,春,承天寺于大雄宝殿...(●[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做得到。方法虽然巧妙,我们做不到也等于零,佛也等于白说了。佛教我们从发大慈悲心做起。
佛家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教我们发大慈心。慈悲上加一个「大」是什么意思?真诚清净平等的慈悲就是大慈大悲。如果是有条件的慈悲,那就不能称为大慈悲。有条件就不清净不平等,这不是大慈悲。佛法讲,有四种慈悲心:
第一、「爱缘慈悲」─我喜欢的人就对他慈悲,不喜欢的人就没有慈悲,这是爱缘慈悲,完全是感情的。
第二、「众生缘慈悲」─我喜欢家人,将爱心扩大,所以称为「博爱」,也能爱护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都慈悲,这是众生缘慈悲,比爱缘慈悲,范围大多了。
第三、菩萨的慈悲称为「法缘慈悲」─佛所讲的道理,他明白了,能以平等心观察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听了佛法,开悟了,佛教我们这么做,我就这样做,依教奉行,这是法缘慈悲。
第四、如来果地称为「大慈大悲」─这是无缘的慈悲,没有条件。菩萨法缘慈悲还是有条件的,因为闻到法,我要遵照老师教诫,依教奉行。必须做到无条件,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执着,才是真正菩提心。世尊在此教我们发这个心,这才是从根本修。因为无条件就与清净心相应,与真如本性相应。这个方法真是高明到极处,般若智慧从此而生,从大慈悲心里生般若智慧。
『依教发心』,世尊在本经教导我们怎样发心,我们就好好学。果然明白,学会了,分别执着就没有了。佛教导我们离一切诸相,离我见、离四相,硬要离,好难,好不容易。经上教我们这个妙法,是教我们发心像佛一样。经文开端,佛说自己发的心是『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灭」是灭妄想、灭烦恼、灭分别执着。一切众生皆有妄想、烦恼、分别、执着。佛帮助一切众生,将这些妄想分别执着都灭掉,此即破障断惑;帮助一切众生证入无余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无余」是究竟圆满。
二乘人也有「涅槃」,阿罗汉、辟支佛所证。他们的尘沙无明没断,所以不是究竟、不是圆满的。分证诸佛,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圆初住到等觉。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还不是究竟圆满。这一品生相无明断了,才是究竟圆满,称为无余。佛要帮助众生到什么地位?帮助他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帮助他证得等觉菩萨还不够,责任义务还没尽到,一定要帮助众生成佛。如地藏菩萨说的,众生不成佛,他就不成佛,这样的大愿心,才是大慈悲心,才是「修一切善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一切善法」是指此,不是别的善法。
修一切善,要离一切相。佛言『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教导我们决定不执着度众生的相。我能度,众生为我所度,我为众生说种种
佛法,皆不可执着,是谓之「三轮体空」。「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即是大慈悲心。全经所说,不外乎这两句。到最后,『并忘其为菩提心』。《金刚经》下半部说,「菩提心者,即非菩提心」,菩提心也不能执着。执着菩提心就不善,就没有离相,离得不干净,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当然要。我们是凡夫,一定要依靠佛法才能得度。要佛法,但是不能执着佛法。正要的时候就不执着,这才高明,才是「金刚般若」。如果现在正要时执着,直到过了河,得度之后才不要,才不执着,就不是金刚般若。一般的大小乘佛法是过了河,船不要了。金刚般若不是,在船上就知道,利用船得度,而不执着船;不是过了河才不执着。这是从根本破障断惑。当下就不执着,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这比一般渐修的菩萨,高明太多了,直截了当向一念不生处契入。『一念不生』就是无余涅槃。可见这部经的功用的确是不可思议。
7、一切众生,以不觉十法界同一体性,妄想分别,起人我见,遂生三毒,造罪受苦,轮回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归依三宝。以夙世障缘,叠起环生,欲修不得,修亦难成。故忏悔业障,极关紧要。
宇宙万法一切众生,原是一个心性,一个生命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一真法界。因为不觉,才将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见不到真相,看到的皆是妄相;十法界是虚妄的。妄依真起,妄没离真。当我们分别执着时,有十法界;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十法界原本是一真法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原本是一真!
『妄想分别,起人我见』,我等不晓得法界原本是一体,这才生起妄想、分别、执着。『遂生三毒』,贪、瞋、痴,三毒烦恼跟着生起。我们在讲席中常常提起,同学们必要重视。我们的身体不健康,原因为体内充满了三毒。我们的心里有严重的病毒,就是贪、瞋、痴三毒。世出世间一切病毒,都没有这个毒重。心坏了,身还能好吗!诸位看现代社会,奇奇怪怪的病很多。疾病的根源从那里来的?科学家、医学家研究种种细菌,都不对;是从贪、瞋、痴三毒来的,这才是真的。一定要认识清楚,晓得这个病的严重性。
佛法常比喻佛菩萨是大医王,佛所说的一切法就是「法药」,专治三毒病根。尤其是金刚般若,特别有效。如果能将三毒拔除,我们就恢复健康。健康的人是佛菩萨;不健康的人是凡夫。佛法带给我们健康,健康才长寿,长寿是无量寿。因为有三毒,所以才造业,造一切恶业。『造罪受苦,轮回六道』,只要是在六道,必然是『愈迷愈苦,愈苦愈迷』;这是必然的恶性循环。我们从无量劫辗转至今,冷静仔细想想,不难体会,在座每位同修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佛在《金刚经》,在《无量寿经》讲,为什么有这样深厚的善根,到今天还落得如此地步?虽然生生世世修一切善,「没有离相」,毛病在此。贪、瞋、痴没有除掉,为什么修一切善?为贪。目的搞错了。佛教导我们修一切善,是断贪;结果我们弄错了,听说佛门舍一得万报,今天舍一块钱,明天得一万块钱。一本万利,将学佛当作生意看待,当作投资,这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我们的三毒不但没减少,反而生生世世在增长,所以才搞得今天这个样子。
毕竟是善根深厚,所以在释迦末法时期、乱世之中,我们还能遇到纯正佛法,不能不说是善根、福德、因缘深厚。若没有无量劫的修积善、福,如此胜缘决定遇不到。我们遇到了,就是有机会断三毒,有机会觉悟,有机会成佛。只要我们能抓住机会,决定不放松,知道过去生中学佛学错了,这一生决定不再做错事;要将佛在经上讲的理论、方法搞清楚。如理如法的修学,才能证得正果。换言之,一些善根、福德薄的众生,他们很难遇到正法。
『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归依三宝』,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以夙世障缘,叠起环生』,「环」是循环。『欲修不得,修亦难成』。所以,我们时常劝同修、劝朋友,他相信了,过几天又不信了;邀他来听经,听了两天,蛮有兴趣,过两天又因事故不再来了。这就是障缘,有业障,有恶缘。能读、能诵,能闻无上甚深之法,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有业障就不行,没有成就的机缘。此事在我们周边都看得到,非常明显,即使他很想修学,却有障碍,所以他修也不能成就。『故忏悔业障,极关紧要』,世尊在本经教我们忏悔的方法。
8、经云:「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
这首偈是世尊在《法华经》上讲的。如何能忏除重罪?佛教导我们『端坐念实相』。「端坐」,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这不是教你一天到晚打坐。此处讲的端坐念实相,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的「坐禅」,也就是本经末后开示修学的总纲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就是『端坐念实相』。「端」是端正其心,不是身。身端坐没用处,心要端坐、心要端正。心离妄想执着就端正。「坐」是不动。佛说四威仪,就是四种姿态:行、住、坐、卧。走路是动的;站着虽然不动,却不稳当;躺着虽然不动,但不庄严。坐着是不动的相。所以,取「坐」义,不是真坐。要心不动,也就是六根接触外境时,虽见色、闻声,心里不分别执着如如不动。端坐是这个讲法,这就是念实相。
「实相」是真心。真心离念,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离一切妄念;有念就不是实相。诸位千万不可误会,端坐念实相是老老实实坐着念《金刚经》,那就错了,那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将佛的意思错解了。所以,这一句话真正的意义:是教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顺、逆境缘中都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如如不动。这才是『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常常保持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也就是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是真心。第一念是实相,第二念就变了。诸佛菩萨能永恒保持第一念;凡夫保持不住,第二念就有分别、执着、妄想,即就不是实相。离一切分别、执着、妄想,才是实相,才是真忏悔。
『重罪若霜露』,霜与露水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太阳出来就没了。无量劫来,我们造作极重之罪,如同霜露,只要般若智慧现前,这些罪业都没有了。为什么罪业都没有了?《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量劫所造的罪业也是梦幻泡影,觉悟相妄,业障自然消除,。但是凡夫总是不觉,总在三途六道,决定有果报,无法避免。换言之,只要有念、有我、有人,有四相,善恶果报就得受;若离四相,则得正受。不分别执着「我」相,苦报自然不昧。只要有我,就有得受的。因此,我相、我见,不能不舍,不能不离;否则永沦三界六道,苦报受不尽,生生世世无量劫都得受。
离我相、我见,谈何容易?《金刚经》上说的道理不错、方法不错,你试以此方法修,恐怕万中难有一个修成功。众生无始劫来,执着四相的习染根深蒂固,无能拔除。起心动念皆是我,不必想,不必思考,自然就现前,多么可怕!想断,断不了;想离,离不开,这是事实。
如果没有净土法门,没有带业往生,老实说,末法时期没有一个人能出三界,没有一个人能有成就。无论修学什么法门,不离四相,就不能成就,顶多修一点三界的有漏福报而已。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成就!幸亏有带业往生的法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至极,十方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没有一个不劝我们求生净土,道理在此。诸佛菩萨的愿心是希望我们早日成佛,早日脱离轮回苦海。须知只有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能做到。诸佛菩萨与凡夫不一样,凡夫分别、执着,是情见;诸佛菩萨圆满智慧,没有丝毫私心,都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他没有教我们念他的名号,而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教我们求生西方净土。我们能依教奉行,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
有些众生感情很重,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怎么可以离开他到极乐世界去!不但在家人执着,还有很多出家人也有此执着。我遇到过,他们还劝我不要念阿弥陀佛,不要求生极乐世界,要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误会很深。
『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佛这么说,菩萨这么说,古来祖师大德也这么说,还会错吗!般若的理论、方法懂了,却做不到...(●[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因为体内充满了三毒。我们的心里有严重的病毒,就是贪、瞋、痴三毒。世出世间一切病毒,都没有这个毒重。心坏了,身还能好吗!诸位看现代社会,奇奇怪怪的病很多。疾病的根源从那里来的?科学家、医学家研究种种细菌,都不对;是从贪、瞋、痴三毒来的,这才是真的。一定要认识清楚,晓得这个病的严重性。
佛法常比喻佛菩萨是大医王,佛所说的一切法就是「法药」,专治三毒病根。尤其是金刚般若,特别有效。如果能将三毒拔除,我们就恢复健康。健康的人是佛菩萨;不健康的人是凡夫。佛法带给我们健康,健康才长寿,长寿是无量寿。因为有三毒,所以才造业,造一切恶业。『造罪受苦,轮回六道』,只要是在六道,必然是『愈迷愈苦,愈苦愈迷』;这是必然的恶性循环。我们从无量劫辗转至今,冷静仔细想想,不难体会,在座每位同修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佛在《金刚经》,在《无量寿经》讲,为什么有这样深厚的善根,到今天还落得如此地步?虽然生生世世修一切善,「没有离相」,毛病在此。贪、瞋、痴没有除掉,为什么修一切善?为贪。目的搞错了。佛教导我们修一切善,是断贪;结果我们弄错了,听说佛门舍一得万报,今天舍一块钱,明天得一万块钱。一本万利,将学佛当作生意看待,当作投资,这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我们的三毒不但没减少,反而生生世世在增长,所以才搞得今天这个样子。
毕竟是善根深厚,所以在释迦末法时期、乱世之中,我们还能遇到纯正佛法,不能不说是善根、福德、因缘深厚。若没有无量劫的修积善、福,如此胜缘决定遇不到。我们遇到了,就是有机会断三毒,有机会觉悟,有机会成佛。只要我们能抓住机会,决定不放松,知道过去生中学佛学错了,这一生决定不再做错事;要将佛在经上讲的理论、方法搞清楚。如理如法的修学,才能证得正果。换言之,一些善根、福德薄的众生,他们很难遇到正法。
『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归依三宝』,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以夙世障缘,叠起环生』,「环」是循环。『欲修不得,修亦难成』。所以,我们时常劝同修、劝朋友,他相信了,过几天又不信了;邀他来听经,听了两天,蛮有兴趣,过两天又因事故不再来了。这就是障缘,有业障,有恶缘。能读、能诵,能闻无上甚深之法,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有业障就不行,没有成就的机缘。此事在我们周边都看得到,非常明显,即使他很想修学,却有障碍,所以他修也不能成就。『故忏悔业障,极关紧要』,世尊在本经教我们忏悔的方法。
8、经云:「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
这首偈是世尊在《法华经》上讲的。如何能忏除重罪?佛教导我们『端坐念实相』。「端坐」,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这不是教你一天到晚打坐。此处讲的端坐念实相,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的「坐禅」,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本经末后开示修学的总纲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就是『端坐念实相』。「端」是端正其心,不是身。身端坐没用处,心要端坐、心要端正。心离妄想执着就端正。「坐」是不动。佛说四威仪,就是四种姿态:行、住、坐、卧。走路是动的;站着虽然不动,却不稳当;躺着虽然不动,但不庄严。坐着是不动的相。所以,取「坐」义,不是真坐。要心不动,也就是六根接触外境时,虽见色、闻声,心里不分别执着如如不动。端坐是这个讲法,这就是念实相。
「实相」是真心。真心离念,离一切妄念;有念就不是实相。诸位千万不可误会,端坐念实相是老老实实坐着念《金刚经》,那就错了,那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将佛的意思错解了。所以,这一句话真正的意义:是教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顺、逆境缘中都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如如不动。这才是『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常常保持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也就是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是真心。第一念是实相,第二念就变了。诸佛菩萨能永恒保持第一念;凡夫保持不住,第二念就有分别、执着、妄想,即就不是实相。离一切分别、执着、妄想,才是实相,才是真忏悔。
『重罪若霜露』,霜与露水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太阳出来就没了。无量劫来,我们造作极重之罪,如同霜露,只要般若智慧现前,这些罪业都没有了。为什么罪业都没有了?《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量劫所造的罪业也是梦幻泡影,觉悟相妄,业障自然消除,。但是凡夫总是不觉,总在三途六道,决定有果报,无法避免。换言之,只要有念、有我、有人,有四相,善恶果报就得受;若离四相,则得正受。不分别执着「我」相,苦报自然不昧。只要有我,就有得受的。因此,我相、我见,不能不舍,不能不离;否则永沦三界六道,苦报受不尽,生生世世无量劫都得受。
离我相、我见,谈何容易?《金刚经》上说的道理不错、方法不错,你试以此方法修,恐怕万中难有一个修成功。众生无始劫来,执着四相的习染根深蒂固,无能拔除。起心动念皆是我,不必想,不必思考,自然就现前,多么可怕!想断,断不了;想离,离不开,这是事实。
如果没有净土法门,没有带业往生,老实说,末法时期没有一个人能出三界,没有一个人能有成就。无论修学什么法门,不离四相,就不能成就,顶多修一点三界的有漏福报而已。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成就!幸亏有带业往生的法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至极,十方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没有一个不劝我们求生净土,道理在此。诸佛菩萨的愿心是希望我们早日成佛,早日脱离轮回苦海。须知只有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能做到。诸佛菩萨与凡夫不一样,凡夫分别、执着,是情见;诸佛菩萨圆满智慧,没有丝毫私心,都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他没有教我们念他的名号,而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教我们求生西方净土。我们能依教奉行,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
有些众生感情很重,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怎么可以离开他到极乐世界去!不但在家人执着,还有很多出家人也有此执着。我遇到过,他们还劝我不要念阿弥陀佛,不要求生极乐世界,要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误会很深。
『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佛这么说,菩萨这么说,古来祖师大德也这么说,还会错吗!般若的理论、方法懂了,却做不到,怎么办?老实念佛就成了,念佛就是究竟圆满的金刚般若。江味农居士就是好榜样,他就是老实念佛。他临命终时,瑞相多好,走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大众:「金光遍地,佛来接引」!凡是这样明白说:见到佛来接引的人,决定往生。持名念佛法门,非常不可思议。不要看它很简单、很容易,它与最深、最不可思议的妙法相应,与金刚般若相应,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与《妙法莲华》相应,皆相应,所以说『暗合道妙』。
「持名念佛」四字,总括诸佛圆满法藏,其义深广无尽,故说即是真正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般若心经》所说的,它真的在做。真的在修深般若波罗密多,就这一句佛号。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是不是符合这个标准?老实念佛的人,心里只有一句佛号,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即是「离一切相」;这一句佛号,善中之善,没有比这更善的,一心持名就是「修一切善」。我在《无量寿经》向诸位详细介绍,整个佛法,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归纳总结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是诸佛所说、所证、所修一切法的总纲领,真的是究竟圆修一切善。
念佛法门最要紧的是一心称念;二心称念,就不符合。二心念佛是修一切善,但是没有离一切相;一心就离一切相。所以,要是二心念佛,与金刚般若不相应;一心称念就相应。念佛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求生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除此一念之外,别无二念,身心世界都放下了。才是...(●[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公上人]《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六集)


...刚般若相应,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与《妙法莲华》相应,皆相应,所以说『暗合道妙』。
「持名念佛」四字,总括诸佛圆满法藏,其义深广无尽,故说即是真正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般若心经》所说的,它真的在做。真的在修深般若波罗密多,就这一句佛号。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是不是符合这个标准?老实念佛的人,心里只有一句佛号,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即是「离一切相」;这一句佛号,善中之善,没有比这更善的,一心持名就是「修一切善」。我在《无量寿经》向诸位详细介绍,整个佛法,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归纳总结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是诸佛所说、所证、所修一切法的总纲领,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究竟圆修一切善。
念佛法门最要紧的是一心称念;二心称念,就不符合。二心念佛是修一切善,但是没有离一切相;一心就离一切相。所以,要是二心念佛,与金刚般若不相应;一心称念就相应。念佛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求生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除此一念之外,别无二念,身心世界都放下了。才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与金刚般若完全相应,所以是真干,真的修金刚般若波罗密。
『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极重的罪业,这一句佛号都能消得干干净净,任何法门不能与它相比。所以,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真正
希望消业障的大德们,就是一个念佛堂,一切经咒不念,一切忏法也不要,依一句「阿弥陀佛」,消灾灭罪,开智慧,得福报,圆满的成就了。
9、念实相者,空有不着,双照二边。实相之慧,从大悲生,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
「端坐念实相」,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因为念实相是空有两边不着。我们念阿弥陀佛,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万缘,即是不着有;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不着空。空有两边不着,所以一心称念,就是念实相,要不然怎么能灭罪。『双照二边』,是空有两边都不着。
『实相之慧,从大悲生』,念佛人就是大慈大悲。因为要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为的是明心见性,得无上菩提,广度众生。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像佛菩萨一样,应机施教,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能现什么身相,这才是念佛成佛的真正目的。所以,没有见到阿弥陀佛之前,我们想度众生,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纵然发恳切的愿望,没有智慧、能力,也是枉然。修学其他法门,要像佛菩萨一样能自在现身,谈何容易! 即使遇到真善知识,如法修行,经上讲,欲证得法身大士的地位,至少还要修三个阿僧祇劫,才有此本事。三大阿僧祇劫是天文数字,时间太长了,还是念佛往生净土好。
《无量寿经》中的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说的,是净宗的根本。净土三经,无非是四十八愿的详细介绍而已,其根源即是四十八愿。佛在四十八愿明白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弥陀经》讲的「阿鞞跋致」。这是梵语,翻成中文是「七地以上」的不退转位。我们若依其他法门修至七地菩萨,必须经历两个阿僧祇劫。念佛法门不费力,超过一般菩萨修行两个阿僧祇劫,所以有能力分身。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有感,就有能力应,感应道交,这才能普度众生。
「真实智慧」是从大悲心生的,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大慈大悲。有些人念佛功夫不得力,因为没有慈悲心。要是有大慈悲心,功夫必定得力,决定不会退转,不会疲厌。没有慈悲心,念几句佛号就累了,就要休息,如何能得力。
『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修法都在日常生活中,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这些地方皆修圆满的六波罗密,福慧二足尊是得无量福。
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相,观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内外障缘,一齐销尽。
『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此是修学的纲领。
『离相,观空也,修慧也』,离相是修慧、观空。『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离一切相是修慧;修一切善是修福,福慧双修才能圆成佛道。我们受三归依时念「归依佛,二足尊」。二足尊就是佛。「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没有丝毫欠缺。「二」是两种圆满,一是智慧圆满,一是福德圆满。修行要福慧双修,不能修慧不修福,或修福不修慧。如果修福不修慧,果报决定在六道,不能出离三界。修慧不修福,可以出三界,能证小果,如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虽证果,而没有福报。
经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阿罗汉到外面托钵,没有人供养他,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虽然有智慧,但是与众生没有缘分。因过去生中不与人结缘,托钵都托不到,人家不供养,还能为人说法?没人听你的。由此可知,成佛的目的是为普度众生,若不修福,怎么能度众生!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得福慧双修,慧重于福。知道这个道理,才晓得「离一切相」是主修,第一重要;「修一切善」是辅助,也非常重要。「相」就在修一切善里「离」。不修一切善,也没得离。一定要懂得「离相修善」,才是福慧双修,才是真忏悔。
学佛最忌讳的是修福不修慧。佛门这样的弟子很多,喜欢修福,喜欢福报,喜欢享福,不要智慧。修的是痴福,福报到那里去享?因为愚痴,若变畜生,则到畜生道去享。佛在经上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痴福,到畜生道投胎为大象。象是国王的坐骑,从前国王出门没有汽车,都是马与象。国王乘的象,金、银、琉璃、七宝挂满一身,它就享这种福报。现在国王出门不骑象,改坐车,但是现在享福的畜生很多。要是修福不修慧,来生都被外国人当宠物饲养。所以必须要懂得福慧双修,慧重于福!这很重要。
『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许多大乘经论说,「定业不能转」,这是佛的方便语,不是真实语。佛为我们提出严重的警告,不要造重罪,是劝勉我们的意思。实际上,定业也能转;不过很难,一定要见性才能转,不见性不能转。修定,转不了定业。像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转不了定业。一定要证得法身大士的果位才能转。由此可知,只要信愿往生极乐世界,就等同七地、八地菩萨,这样的果位,定业已转了。念佛法门无比殊胜!『内外障缘,一齐销尽』。
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即为荷担如来事业,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
『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这四句将《金刚经》的精华说尽了,也是这一部经里最重要的经文。所以,「经」要深解;解浅了,不起作用。要深深的理解经义,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应当怎样做才是行金刚般若,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7 11: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