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00|回复: 2

[其它]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05-126)》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二二集)  2013/6/1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122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360》课程,上一次是谈到「为政」当中,第九个纲领「法古」。

  从古代的经典、古代的历史经验得到启示,进而懂得去效法,这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态度,因为这个时代的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出现了种种情况。师长也比喻过,一个三岁的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会找谁?当然是找他的父母。一个民族遇到了困难,应该找谁?找他的老祖宗。因为祖宗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考虑事情都非常的长远。所以究其根本原因,整个东方不学古圣先贤的教诲、不学老祖宗的教导,人心坏了,这是动乱的根源所在,没有承传道统。西方社会不相信宗教经典,相信这些功利的思想,西方社会也乱了。再拉到一个家庭来看、一个家族来看,只要不遵守祖宗的成法、教诲,这个家就会败了。

  所以法古这个「古」,其实就是承传几千年亘古不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谁愿意承传、愿意效法,他就是最有福报的,他少走很多人生的冤枉路。孔老夫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也是因为他对古圣先贤没有丝毫的怀疑。「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他所诠释的道理都是古圣先王教导的,没有他自己的创造发明。我们现在也要秉承夫子治学的态度,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古圣先贤、祖宗有怀疑,我们的悟门就堵塞,不可能感通。至诚才能感通,真诚心里面不能掺杂怀疑、傲慢,那就会形成严重的障碍。所以我们以万分诚敬的心,来深入《群书治要》这些宝贵的经句。上一次讲到二百五十一句,我们今天接着二百五十二句,我们一起念一下经文:

  【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戒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

  武王请教姜太公,称尚父,他是辅佐武王的宰相。问到在黄帝以及黄帝之后几位圣王,他们是如何自我警戒、自我鞭策,可以告诉我吗?很谦卑的请教尚父。这个问话的动机,也是流露出,武王希望把国家治理好,能够承传这些圣王「内圣外王」的经验、智慧。动机很重要,人真的坚定要达到目标,这些好的经验、教诲会相感应,来到他的生命当中。一个人真的希望,比方从事教育工作,想扮演好这个工作角色,生命当中会感来很多优秀的前辈给他指导。比方他真的想把事业做好,真正希望照顾好底下员工的人生,他可能可以接触到像胡小林董事长这些宝贵的经验,包含吴念博董事长他们经营幸福人生的经验,确实会相互交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当你一念善心起来,好像好的因缘就做安排了。

  接着,『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黄帝」他常常自我观照、反思。『吾之居民上也』,我领导广大的人民。他的心境,『摇摇恐夕不至朝』,他担忧不安,「朝」是指早晨,「夕」是傍晚,恐怕傍晚到不了早晨,这是战战兢兢的态度。我们记得曾经举到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先生,他登基的那一天,他的母亲非常严肃,没有表现出喜悦的面容,所有的大臣都感到非常诧异:母以子贵,今天应该太后是最高兴的,怎么看她这么严肃?然后就请教太后,太后就讲到:今天儿子当皇帝,做得好还好,做得不好被人家推翻,家人的性命都不保;做得不好,到时候想当个平民百姓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面对这个位置是战战兢兢的态度。我想圣王们的态度,他们是不忍心因为自己的错误造成人民的伤害,他的恐惧在此。后世的君王,可能怕自己的德行不好,偏颇掉、不自知,最后被人民给推翻,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尧之居民上』,尧帝领导人民,他的态度,『振振如临深川』,战战兢兢就像站在深川前面,一不小心可能就掉下去了。『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兢兢」是小心谨慎,好像踏在薄冰上;好像春天的冰融化到只剩薄薄的一层,可能踩下去就会破掉。『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大禹领导人民,也是战兢惕厉,「恐不满日」,就是过不了今天。『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汤王领导人民,恐惧颤抖生怕到不了天明,「旦」是指天亮。武王听完五位圣君的自我警惕,接着他说,『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因为武王伐纣,伐暴君纣王,刚统一天下,很多殷商的子民,他把他兼并、统领了。假如自己没有小心翼翼、戒慎恐惧,稍有懈怠、放纵欲望,很可能得不到殷商人民的支持,又可能重蹈覆辙被推翻掉。

  我们读这一段,再想一想,我们还没有读这些经典之前,好像社会大众都感觉当皇帝很好。其实我们看最近的皇朝(清朝),他们差不多三点就要起床,他们皇子读书,三点就要起床;学习都要学习到,应该是八点左右才可以休息。一年当中放假好像只有几天而已,自己的生日、皇帝的生日,好像还有大年初一,这些日子才放假,其它的时间都必须用功读书。因为他们以后要领导国家,他没有德行铁定会被推翻掉。而且我们之前也有讲过,皇帝身边有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他哪可以乱来?请问,社会大众觉得当皇帝很好,他们觉得好在哪?可能有他们很多的想象,要吃什么都有,要穿什么都有,都是想这些事情。

  之前有跟大家讲过魏文侯,我们复习一下这个典故。魏文侯是魏国的国君,有一天他自己伴随着音乐在朗诵着一句话,说他当国君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谁都要听他的。他唱着唱着,突然乐师师经(双眼是瞎的,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做出更好的音乐教化人民,要更专注,把自己的眼睛弄瞎),当听到魏文侯讲这样的话,抱着他的古琴往魏文侯的位置就冲撞过去。魏文侯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冲撞,他措手不及,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也瘫倒在地。他当然很生气,你无缘无故撞他,他马上就问:无故冲撞君王,要判什么罪?底下的人马上说:要把他煮死,「罪当烹」。结果就要把他带去行刑。师经就说:大王,反正我都要死了,可不可以听我一句话?魏文王说:可以。师经说到:大王,我不是要撞你,我刚刚听到有人说,他最高兴的就是所有的人都听他的。我就想起从小家里长辈告诉我夏桀的故事,夏桀这些暴君就是都不听人家劝,全部得听他的,所以我刚刚是要撞夏桀,不是要撞国君你。这些国君都有读历史,听到这个故事,自己一反省,刚刚这个态度、言语是错的,放了他。不只是表面上放了他,真正反省,马上下令把他这个琴,师经拿的这个琴,因为撞过去坏掉了,说「把这个琴悬在宫墙上,让大家都看到他的过失」。因为他瘫倒在地,君王帽子前面那些玉珠,一颗一颗玉珠掉了一些,他说「这个帽子不用修了,我戴着它随时看到自己今天错误的态度。」所以这些君王,一来,他们时时以经教、历史来反思;再来,身边有史官,还有大臣给他们提醒。

  看完这段,我们反思,一个领导者在他的位置,在他当领导的因缘当中,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才不会放纵自己的习气跟欲望?第一,要了解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要自己放纵傲慢、欲望,决定得不到人民跟下属的爱戴,只要没有仁慈心,就要失天下了。孟子讲三代,夏商周三代,是得天下以仁,失天下以不仁。天下如此,企业、团体,甚至家庭亦如此,领导者只要没有爱心,众叛亲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人寡助到什么程度?「亲戚畔之」,连跟他有血缘关系的人都背叛他,不愿意跟随他;「多助之至」,一个人顺仁爱、顺道义,天下的人都来帮助他。

  领导者第二个态度,就是要很谨慎,自己任何一个决策不能自专,自专得不到臣民百姓的认同。所以一个国家、一个团体是盛是衰,人心最重要,得人心者得天下。怎么得人心?所做的每一件事要符合人心,所用的每一个大臣要是贤德之人;不然用错了,他草菅人命、鱼肉人民,那不行。所以决策的时候、用人的时候,都要战战兢兢。对自己,要守好自己的初心。魏征大人提醒太宗皇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一句话就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人要保持对一个事业的初心。比方我们扮演的每个角色,我们当爸爸妈妈那分爱孩子的心,有没有跟第一眼看到自己亲身骨肉的那分心完全是一样的?不只要保持,应该要更提升。我们当老师,第一年的爱心,跟教了十年、二十年之后一样吗?还是更有教育的爱跟使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今天创一个事业,希望带给员工幸福,希望真正服务好我们的客户,那分心、那分热忱不能退。我们走在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因缘当中,我们也要常常记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精进,都要不断提升,包含对人的恭敬、爱心、谦卑,都应该要不断提升。一真一切真,一退可能一切都退了。

  第三,一个有责任感的领导者,应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什么这些圣王都战战兢兢?因为他们爱民如子,就怕老百姓没有过上好的生活,自己有亏职守。所以孟子很了解这些圣王,在《孟子》当中都有提到,尧帝、舜帝这些帝王,当他有一天放下了天子之位,就好像一个很破烂的鞋子,终于把它扔掉了,绝对不会去贪恋这个天子位。因为那只是个因缘去服务人民,他们又严以律己但求无过去做,放下来就是一个天大的责任终于卸下来了。这个是在承担责任因缘当中的态度。而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不管我们是教学,还是做行政工作的领导者,其实接触我们的人,包含接触我们的下属、义工,我们面对他们也是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为我们假如做得不好,很可能让人家对传统文化生不起信心,就会断了人家的法缘。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我们也是要如履薄冰、如临深川、战战兢兢。就像自己从事教育工作,是听了师长讲过第十九层地狱的故事。那就要想到,一来,不能误人子弟;再来,自己不能造作罪业,最后堕落了。所以应该要成己成物,成就自己又成就他人,不能毁了自己又害了别人,这不是我们走到这个因缘的初心。

  再来,第四点,谨慎才能保住一生的名节、功业。因为立名于一生,失之只顷刻之间,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必须战战兢兢。尤其一生所建立的信誉,可能就一次做错,就毁了一辈子的清誉。其实人生,现在不管在各行各业当中,都会有诱惑的境界出现,人必须禁得起这些考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诱惑不能丝毫放松。假如人有一个念头说,只要这一次就好了,只有这一次就好了,那铁定就毁掉了。所以决定不能有丝毫违背经典的行为出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应该是这个态度。其实我们常常会虚度光阴,都是说「就这一次就好,我明天一定不这样了」,然后就这样放纵自己的习惯,一直没办法突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是武王很宝贵的学习态度。

  在《孟子》当中也提到几位圣王的行持,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禹恶旨酒」,大禹他有一次,刚好仪狄拿了酒给他喝,「旨酒」是美酒。他喝了以后,非常有高度警觉,他说以后一定有人因为喝这个酒而亡国,他就疏远了仪狄。接着,商汤,「汤执中,立贤无方」。商汤做什么事情,走中道,不会极端。这个极端是我们现代的人,比较容易发生的处事情况。以前的人少,因为以前的人在大家庭当中锻炼,他时时要以整个大局着想,所以他比较稳重。现在从小家庭上来,父母宠爱,从小自我中心强,动不动情绪就上来,很容易做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其实当我们在太过、不及当中处事,就要看到自己内心很容易情绪化,瞋恨心很容易起来,不顺己意就闹情绪。

  比方,今天我们看到「善相劝,德皆建」,该劝人,力行《弟子规》。结果劝一下,别人不接受:好,我以后都不劝了。这句话讲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都是对方错,不是自己错,就一下从要劝就到我全部不做了,拉倒。其实这种反应,坦白讲,我们要提醒自己很幼稚、很不成熟,放纵自己的情绪化。古人是什么?义所当为,哪怕出生入死绝不退缩。哪有说践行一句经句,不顺己意就闹这么大的情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先生留给我们的风范。所以要冷静下来,应该再反思是不是劝的态度不对、时机不对?该做的还是要做。我就想起,有一位女校长,给我们很好的勉励,「社会愈乱,我们愈应该要站出来,没有难不难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该做了,经典又说「怡吾色,柔吾声」、「亲有过,谏使更」,让亲朋好友能改过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又不是他要马上听我的话。「谏不入,悦复谏」,你看多柔软,观察他欢喜的时候再劝他。「号泣随,挞无怨」,对方不能理解还责怪我们,我们也没有丝毫的怨言。

  商汤又讲,「立贤无方」,用贤才无方,「方」就是没有不变的方法,可能会破例,比方他没有背景,但是确实他有智慧又有德行,破例用这样的人。一个领导者要能真正用到好的干部,首先自己看人要准,看人要准一定要突破好恶的心、爱憎的心,才看得准,才看得客观。《大学》有一段话讲得好,「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我们身为领导者,在整个领导工作的过程当中,自己也会发现,这个同仁看了很舒服,那代表跟我们缘分不错,然后很快的就启用。结果用到最后,他的性格很刚烈、脾气很大,这些情况发现了,那就必须要做调整,不然团体会出状况。这个时候变成看这个干部就不顺眼,其实这不对的,还是自己没有智慧造成的。我们假如很客观,先调整他做人做事的态度,调整好再启用,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所以「好而知其恶」,不容易;「恶而知其美」,也很难。好像一见面感觉比较不投缘,然后会顺着自己的感觉,看他哪方面好像都不顺眼,这个就是人被自己的好恶给障碍住了。怎么练?比方他讲话你很不喜欢听,你就再冷静冷静,再怎么不喜欢听,里面有没有道理?慢慢会练出来,其实这些话里面还是有可取之处。包含你对这个人有不好的印象,可不可以再冷静下来看看,他曾经对我们有哪些付出,或者他还有哪些优点。慢慢去突破自己一遇到人,马上那种爱憎起来的态度把它伏住,就是看事客观;除了自己看,征询一些客观的意见,应该就不至于看错。而《资治通鉴》里面又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对于德才的判断。一定要用有德的人,才能经验再高,不可轻用。因为才能经验高而无德,一定会有一个特质,叫傲慢。在我们这个时代,有才华而不傲慢几乎不可能,除非家教非常稳。我们这二、三代缺乏伦理道德教育,孩子一有才华,父母很喜欢炫耀。几个父母,孩子很才华,不断的懂得提醒他、抑制他的傲慢心?这样的父母是相当有智慧。

  我们冷静观察,我们的人生过程当中,什么时候会增长傲慢?一不小心就会增长傲慢。比方说外在的条件,头发比较黑,会不会傲慢?假如今天你六十岁,一根白头发都没有,你就会说:你看。人一傲慢,像我们四十岁就有白头发,不就很难过吗?一傲慢就压到别人了。包含你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你身高多高?我们在这个攀比的社会上来,坦白讲,又自卑又傲慢,比不上人家就自卑,比人家好一点慢心就容易增长。包含学历高的容易傲慢,以前曾经积累的这些经验也容易傲慢。包含学传统文化,你哪一年开始学的?我去年才学。去年,我二00五年就开始学了。所以一个人要有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的自知之明在哪?在每一个起心动念错了,自己能够知道,这才能当一个明白人。

  所以,孔子在《孔子家语》里面也有讲到,「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一个读书人,必须要先有德、善良,再求多才干。没有德行,而多才干,孔子说「譬之豺狼不可迩」,你不能接近这样的人,你让他一掌权,你控制不了局面,历朝历代都有这些情况。因为傲慢的人又有能力,他那个傲慢,到时候谁讲,他都觉得自己对,你就没法制止他的行为。所以司马光先生总结,「正直中和之谓德」。公正无私、直率,做什么事情循中道,不会偏激,考虑事情一定是以和谐、以大局为重,这正直中和。人常常分自分他,他就不能和,他可能一句、二句言语,都有可能造成人与人当中的分别、当中的一些对立。所以人要很慎重言语,言语要让人家去掉分别、去掉执着,而不是产生分别跟执着。您看我们师长,人家问他说:你是哪里人?师长说:我是地球人。一来,大家不要太分自分他;二来,这个时代的人,什么心态才符合地球公民?要念念为地球着想,不然是不合格的地球公民。因为地球都快要被我们破坏到不能居住了,所以老人家的话中是有很多启示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像我们大陆这么多省,风土民情种种都不一样,性格也不一样。包含大马的华人、台湾的华人、大陆的华人,性格一不一样?不一样。比方台湾讲的是「君子报仇,三年不晚」;大马的华人是「十年不晚」,所以他忍耐的功夫比较强。您从这些俚语就听得出来,性格是有不同的。所以面对不同生长环境的人,不能分自分他,要包容。我们言语里面一开口就说:我们东北人才不跟湖北人计较。你不就开始分了吗?某某省的人都是那副德行。这句话造的业可重了。比方说你批评河南人,河南省有一亿多人,你这个口业不得了。但是这样的言语,傲慢的人很容易犯,动不动就自己高别人低,折很大的福报。所以言语时时要和,不能自己的言语,形成人与人当中的分自分他跟对立,不好。从事教育的人更应该坚信,「人之初,性本善」,对每个人要信任,不能对人有成见。

  什么是才?司马光先生指出来,是因为感觉人对于德才的分辨,可能不是很准确,「正直中和之谓德」。大家看到正直中和的人是没有个性的人,他能包容,常常可以随顺不跟人计较。请问诸位女同胞,你们喜欢有个性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08: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