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65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1-1-9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站站了三天都没离开。赵简子就觉得很奇怪了,就赶紧把周舍给叫进来说,爱卿,您这是什么意思?周舍讲我要做谔谔之臣。你看「汤武以谔谔而昌」,你看这么直率,真的是很天真的一个臣子,马上我要做谔谔之臣,赵简子看了也很感动。接着周舍讲,我每天拿起毛笔在木片当中把您的过失写下来,每一天都记,日日记之,而且相信一个月以后就会很有效果,一年之后就会有大收获。因为这样子领导者他会很警惕,他的德日进,过日少了,当然他一受益,他一有德了,那老百姓就更有福了。
结果确实简子在有周舍的监督辅佐之下,提升得很快,不过不多长的时间,后来周舍去世了。周舍去世之后三年过去,有一天简子跟几个臣子在吃饭,宴请这些臣子。当下看到这么多臣子,赵简子就哭起来,看到君王在哭,这些群臣就很惶恐,就赶紧说,他们犯了死罪,太不应该了,让君王这么样的悲痛,不过臣子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请君王指出来。赵简子赶紧让他们都坐回去,就说到,我是突然想到周舍,因为他那个时候每天记录我的错误,我能不断的改。可是这三年来,没有任何人提出我的错误,我就没有办法知自己的过,进而去改自己的过。一个君王不知过、不改过,这个国家迟早就要灭亡了。所以三年我都不知过,都没人劝我,国家可能有危亡,我是想到这里,所以才流眼泪了。所以这一句「谔谔之臣」,我们也期许自己在团体当中,都是能勇于直谏的忠臣。而做领导者也要以能得到这些正直的下属,而感到庆幸,进而好好珍惜。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进入「杜谗邪」的这个重点,杜绝谗言,杜绝邪臣的这些谗言。是在第十册一千三百一十四页,在中间的位置「闻言未审」。我们一起来把它念一下: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
这经文当中提到,『闻言未审』,听取臣子的这些言论、这些进言,「未审」就是还没有审断、判断清楚以前,『而以定善恶』。就非常轻易的论定是不是真实状况、是不是善、是不是恶?这样不去审断就马上下判断的态度,很可能会造成什么不良的风气?『则是非有错』,是非有可能判断颠倒。『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就是这些善辩、巧言令色的风气就会兴起。今天听了这些言论,没有判断它的真实性,可能就会误会人,甚至会错杀了人,错怪了人,这些进不实言论的人不就得逞了吗?这个时候他知道领导者有不妥当的态度性格,他不就趁虚而入!都用这些「巧言」,「饰辩」就是很会装饰言语,甚至边讲都看着这个君王、领导者的表情,看你一听马上火气来了,他就赶紧继续煽风点火了。那盛怒之下,可能就会下错很多的决策了,就会怪罪很多的忠臣。
所以「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位者不辨是非,喜欢听这些谗言,底下这个风气就会愈来愈盛。假如上位者很冷静能分辨忠奸、善恶,甚至于判断出来是不实的,又能适时的惩罚这些佞臣,那这个风气它就不会发生。太宗曾经接受魏征的劝谏当中,我们一起也学习过的,「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一句也是跟谗言有关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想到会有这些谗言、这些邪人的风气,那怎么样来制止?则思正身以黜恶。自己有很好的修养,很有智慧就能辨别清楚,能判断这是谗言,这是邪臣,进而罢黜远离这些恶人。所以还是回归到自己正身,自己修身的功夫。这些谗言能起作用,一来为人君者疑心太重,再来脾气太大。这些谗言几句就把情绪统统给调动起来,听话有时候,要保持心平气和来听,才能分辨清楚。一个人能够不听谗言,那也是相当有定力、智慧了。
孔子在《论语》当中有讲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一个人是很明智的看事情是可以看得很长远的,表现在哪里?表现在他能判断这些谗言,谮、愬这都是属于进谗言的部分。这一句当中比喻谗言就像浸润,就是水在滋润东西的时候都不知不觉,它慢慢那个水分就一直渗透下去。肤受之愬,把谗言比喻在皮肤上面的灰尘,大家每天洗澡皮肤上有没有灰尘?有。什么时候沾上去的?不知不觉。所以这个谗言可能就是一次、两次、三次,不知不觉就受影响,能完全很冷静不受影响,不容易。有一个故事,讲到「曾子杀人」,曾子是至孝,有一天有人跑来跟他母亲讲,曾子杀人了。他的母亲没有任何情绪的起伏,神态自若,不受任何影响继续织她的布。过了一会又有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人了。他的母亲回了一句话,我儿子不会杀人,接着继续织布,拿着梭子织布了。又过了一阵子又有一个人跑来跟她讲,曾子杀人了。当下她母亲有点惊慌失措了,就把那个梭子扔在地上,就赶紧走掉了,心里不安。是郑国有一个人跟曾子同名同姓,不是她儿子。
这个故事,是有一个臣子讲给他国君听,讲完他告诉国君,我没有曾子的贤德,而国君跟我的关系,也比不上曾子母亲对她儿子的信任。你看我贤德不如,信任也比不上,而且讲我的人会超过三个人,那国君到时候您可能就不信任我了。所以这个臣子藉这个故事打预防针:国君,您现在把我派出去,最后别把我给砍了,您不能听信旁边那些谗言。最后这个国君答应他了。然后真的发生状况,他赶紧传信告诉国君,您忘记上一次我们讲的那个故事了吗?那件事了吗?国君才稍微有点恢复记忆。不过后来这个国君去世了,他的儿子还是听了谗言,最后这个大臣还是被冷落了,所以不听谗言不容易。不过假如你是那个臣子也别太伤心,「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人生尽力就好,随缘、随分、随力,也不要强求,强求到最后可能借酒消愁愁更愁。真的没有机会没关系,开私塾教书,您看古人那个时候遇到乱世,尽心尽力栽培下一代,等机缘成熟了,他所教出来这些学生,又能够让整个社会恢复安定。所以进也好、退也好,都是想着老百姓。
而这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贵在相知,都能很理解对方的志向、对方的诚心、对方的人格,你要相信这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