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17|回复: 24

请问各位师兄分别和无分别该怎么理解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3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一)无分别识的性相
《释量论》云:“所有明显觉,彼即无分别。”具明确显现功能之了别为无分别识之性相,或明确显现实境之了别为无分别之性相。这就否定了印度古因明中所说的“现量分别识”。无分别识的主要特点,远离声义混合的执著了别,明确显现自境。无分别识的自境不一定在境上是实有,但是它能清晰显现。而分别识显现自境却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法称说:“分别相随属,义不明了现。”这就是分别识和无分别识的主要区别二)无分别识的分类。
l、无分别错乱识。
对自之显现境错乱,却能明确显现之了别为无分别错乱识之性相,如:“现见雪山为青色之根识”。在眼根识上分明显现青色,但这一青色不在自境雪山上,故为错乱。无分别错乱识、无分别颠倒识、无而明确显现识三者同义。任何识对自之显现境错乱皆为错乱识,对自之缘法境错乱皆为颠倒识。现见雪山为青色根识之显现境是雪山,其缘法境也是雪山,所以说,现见雪山为青色之根识是一错乱识,也是颠倒识。一切无分别识之显现境和缘法境指同一事物。它不同于分别识,分别识之显现境与缘法境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持瓶之分别识的显现境是瓶的总义,即持瓶分别识上显现的似瓶而非实瓶的增益分,它把这一增益分当做瓶,所以错乱。它的缘法境是客观存在的瓶,故持瓶之分别识是一错乱识,但不是颠倒识,因它对自之缘法境并不错乱。
上述观点是小乘佛教经量部的主张,而大乘佛教唯识宗认为,一切凡夫心续中持色法之根识是无分别错乱识和无而明确显现识,但不是无分别颠倒识。唯识宗不承认外境实有,所有持外境色法之根识,都是无分别错乱识,就是说对自之显现境错乱是无而明确显现识,外境本无,却明确显现,故为无分别错乱识,但它不是颠倒识。唯识宗承认凡夫心续中持色法之根识是现识,现识和颠倒识是相违的矛盾的这是经量部和唯识宗二者共同的看法,他们都认为现见雪山为青色之根识是无分别识,但不是现识。”

这一段里雪山那个例子还是不能理解……(论文题为:量学认识论“分别识”和“无分别识”初探)
发表于 2021-1-3 17: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举的例外,涉及部派之争,末学没研究过。
末学只从本人的理解说起。
……
大乘佛法:
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无分别是真空,有分别是妙有。
…………
比如:疑问:1+1=?,答案:1+1=2,或1+1=0,或1+1=x。
以上三个答案,都是有分别。而无分别是没有计算,没算过。

发表于 2021-1-3 18: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无分别识呀!
发表于 2021-1-3 18:1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识就是辨别的东西的。。除非那个功能怀了
发表于 2021-1-3 18: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量学来说,分别是比量,无分别是现量,从三自性来讲,分别是遍计执,无分别是依他起与圆成实。从八识心王来看,前五识与第八识是根现量,是无分别识,第六识具足现量,比量,非量,其中的五俱意识是意现量,也是无分别识,独头意识是比量,为分别识。第七识只有非量,是分别识。
各识的自证分,证自证分是瑜伽现量,也是无分别识。


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对境与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相对之后,就会形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前五根识是不分别识,我们叫他为根现量。

随后这五根识立即就会流入意根成为无分别意识。这个就是随五根识而起的意识,叫到五俱意识。五俱意识是第六识的无分别识,所以,我们又称他为意现量。
            
无分别识的认知,需要两个刹那才能完整——也即第一刹那五根识了知,第二刹那五俱意识了知。
  如果只有眼识的了知,但是眼识在第二刹那没有流入意根形成无分别意识,这种认知就不完整,此时就会有“视而不见”的感觉。眼识只有在第二刹那流入意根形成无分别意识,此时心就会清晰地了知眼根前的对境。耳根听到声音也是如此,若不在第二刹那流入意根,就会有“听而不闻”的感觉。鼻舌身这三根也是如此,在嗅到气味、尝到味道、触到冷热等,如果没有在第二刹那流入意根,就会有“嗅而不香”、“食而不知其味”、“触而不知冷热软硬”的现象。



在详细说明一下不分别识认知的过程:

首先是意根第七识参与,第七识的特点就是专注根识,只有在意根专注根识的情况下,前五根识才能成为无分别意识。如果意根不专注眼根所对的境,就会视而不见,如果意根不专注耳根所对的境,就会听而不闻,如果意根不专注舌根所对的境,就会食而不知其味。
所以,心体的无分别认知,需要两个刹那才能完整,只有前一个刹那五根识的认知还不完整,还需要第二刹那的意根参与,形成无分别意识之后才能完整。



拿一张桌子做比喻,来认识一下前五根识和五俱意识一起形成的无分别认知过程:

无分别认知就像一面镜子,当桌子显现在镜子面子前时,镜子立即就会将桌子的模样,没有任何走样与加工地呈现出来。
这个比喻有两个要点:
一是、桌子在镜子前出现的时刻,与镜子呈现桌子模样的时刻,这两个时刻虽然有先后,但在这两个时刻之间,镜子对认知桌子这件事没有做任何主观的准备,或有任何动作;
二是、桌子是什么模样,镜子就如实呈现什么模样,不会有任何走样,也就是说,镜子呈现桌子模样的时候,不会增加一些内容,也不会减少一些内容,也不会扭曲一些内容。

我们的无分别识认知“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对境时,也是像镜子一样。首先,桌子呈现在眼前时,无分别识不会去做什么准备的,只是如实照见而已。从桌子呈现在眼识前的那个时刻,到第二刹那无分别意识了知桌子的那个时刻,这之间无分别识不会有任何主观的准备和加工。其次,眼前的桌子是什么模样,无分别识的认知就是什么模样,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一分,也不会扭曲眼前的桌子。

在因明学中,将无分别识的这种认知方式称为现量。
也就是说,在内容上没有任何偏差与减损,在时间上没有任何间隔,前五根前来什么对境,就如实呈现什么。

在重复一遍,当这张桌子呈现在眼根前时,就会形成眼识,如果此时意根是专注在眼根及其对境之上的,眼识在第二刹那就会变成五俱别意识,通过这两个刹那的过程,心体就对眼前的桌子形成了完整的无分别认知。

点评

非常抱歉!末学决定收回对这段文字的所有否认和指责!当时的发言太仓促了,以前没有研究过“因明学”。 但是,末学的一些理论分析,应该还是正确。如果与上面的言论冲突,以上面的言论为准。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5 14:18
《因明入正理论疏》〖唐-窥基撰〗上本曰:“能缘行相,不动不摇,自唯照境,不筹不度,离分别心,照符前境,明局自体,故名现量。 您所说的无分别识,在第二刹那前后是不同的,还有完整不完整之分,这不符合引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4 12:51
您所说的文字,末学刚刚在网上搜到一些,但找不到更多内容。无法一窥全貌。 【以下分析,未必正确,仅是个人意见。估计也无法解决全部问题。】 ………… 感觉您所说的“无分别识”,是着了相的“无分别”,仍然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4 09:09
谢谢师兄,但是师兄我的眼睛看到这个桌子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有分别了呀,因为我已经看到了它是个“桌子”?请问这样理解对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3 20:01
要把主要几根神经挑掉那。就无分别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3 18:25
发表于 2021-1-3 18: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21-1-3 18:11
从量学来说,分别是比量,无分别是现量,从三自性来讲,分别是遍计执,无分别是依他起与圆成实。从八识心王 ...

要把主要几根神经挑掉那。就无分别了。

点评

凡夫的二元对待法都是有分别的。所以要学佛,参禅打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3 19:10
发表于 2021-1-3 18: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学医才行。不是佛教人逻辑出来的。
发表于 2021-1-3 18: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发表于 2021-1-3 19:1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wucy 发表于 2021-1-3 18:25
要把主要几根神经挑掉那。就无分别了。


凡夫的二元对待法都是有分别的。所以要学佛,学佛不就是为了见到那个能见的吗?
 楼主| 发表于 2021-1-3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21-1-3 18:11
从量学来说,分别是比量,无分别是现量,从三自性来讲,分别是遍计执,无分别是依他起与圆成实。从八识心王 ...

谢谢师兄,但是师兄我的眼睛看到这个桌子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有分别了呀,因为我已经看到了它是个“桌子”?请问这样理解对吗

点评

把老贴子复制过来,师兄讲就着看吧。 黔之驴 管理收藏2020-3-27 19:12:11 先说说第六识   因为我人平常能明显觉察到的心识,就是第六识,也唯有第六识才具有自觉反省的作用。比如,爱恨情仇,喜璐哀乐,种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3 20:53
发表于 2021-1-3 20: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饼 发表于 2021-1-3 20:01
谢谢师兄,但是师兄我的眼睛看到这个桌子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有分别了呀,因为我已经看到了它是个“桌子” ...

是的。
这里有张桌子,是第六识作用。是比量。

我看见这里有张桌子,是第六识,第七识作用,是非量。

眼识缘见桌子的那第一刹那是根现量,是依他起,我们凡夫若没有打坐入定禅修的功夫,是不容易把握住的。我们看见的都是经过第六识分辨以后的比量。





把老贴子复制过来,师兄讲就着看吧。

黔之驴
管理收藏2020-3-27 19:12:11
先说说第六识
  因为我人平常能明显觉察到的心识,就是第六识,也唯有第六识才具有自觉反省的作用。比如,爱恨情仇,喜璐哀乐,种种思想,各样的情感,这些无不都是由第六意识所使然。世间种种学问,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哲学,如此等等,亦是第六意识的构画。甚至禅定,念佛之功夫的不断升进,亦借助于这个第六意识。
  做为一个正常人生活,单有第六识还不够,有了前五识,加上意识,我们才能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因为,第六识所加工处理的原始信息、原始材料,大多来自于前五识,是通过前五识摄取外界的种种信息,送之于意识加工处理、明了认识,于是我们才会知道前五识所摄取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什么内容。因此,必须要有前五识与意识的配合,我们才能应付日常生活,才能算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前五识所分别的、所了别的是五尘境,而这五尘境的总和,就是我们这个器世界。在凡夫位来讲,器世界就是实实在在的。比如大吉大利的那一张桌子,先有这张桌子存在,然后眼识配合着意识,使我们看到了这张桌子,触识与意识配合,使我们摸到了这张桌子。
我们之所以能作这样的分别,那不是单凭着个人的前六识所显现,还需要在前六识之外,有一真实的桌子存在,有种种器物的存在,于是我们才能对外界的事物生起种种的认识、种种的了解分别。

既然有独立于前六识之外的宇宙天地、种种事物,这岂不是与识外有境,与唯识的道理相违背吗?事实上并没有违背。虽然宇宙天地中的种种事物独立于前六识之外,但它们是属于第八识的范畴,是第八识的相分,准确说,是属于第八相分境中器世界的内容,所以它们仍然是唯识的,而不是心外之境。第八识内变根身,外变的器界。有情众生的世界是互相交遍、同类相似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既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么我们对外界的感知领受就本应该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却是众生个个不同,大家虽同见一种色、同闻一种声,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其所感所觉是有所不同的。同一明月,既有愉快时的“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也有紊乱时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其之所以不同,这体现出人与外物的隔别,物我的隔别。起这个作用的就是第七识。
 我们凡夫众生,据世间之物为己有,以我为中心,以情见为中心来待人接物,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尊严,不允许他人冒犯。这所谓的尊严与人格,是由我人虚妄的情见所引生出来,并过分地执著。

这种低层次的情见所生发出来的种种,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人我之间存在着自他的隔别,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灵的隔阂。这种物我的隔别、自他的隔别,就是第七识。

有情众生生命的成立、自我的发展、人格的表现,都是依这第七识而有。


  总而言之,前六识是比较容易觉察了解的,后二识是两个很难知晓的心识。要想知晓佛法,就亲见这两个识才行。
发表于 2021-1-3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实知见而无分别, 可以看看这个帖子

阿那律的证悟【类似禅宗】
http://www.shixiu.org/thread-381022-1-1.html
(出处: 佛教论坛)


未于因缘法建立正见的人, 会生
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


阿含经里还有一个问答, 说非想非非想定和灭尽定的区别,  佛陀说: 从灭尽定出的人不会想“我从灭尽定出“

因为因缘所生法,无常苦空无我

发表于 2021-1-4 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分别与无分别很好区分。

比如一个镜子,你拿一个东西放在它面前,它就是无分别的显现,不会分别好坏美丑。而你去看镜子里的镜像,会分别。

那么拿我们人来说,那个能看,能听的能,其本身并无分别,要接触外境才会分别。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不入色声等法。

这个不入,并不是灭掉的意思,而是不随的意思,就像那个镜子,来了就来了,走了不留一丝痕迹。

如果你第一步能做到这个,就是灭掉动尘,恭喜你这是正式进入色阴区宇,这时如同你在个小黑屋里,眼睛瞪的大大的,却看不见。

就在这个境界,入三摩地,继续观察此能观静之能,静也不住,最后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那么这时就破了色阴。

那么,此时,那个能看,能听,由于没有外尘,(包括内尘),那个所谓的根结也就解开了。

往下,自己看看楞严经吧。
发表于 2021-1-4 09: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21-1-3 18:11
从量学来说,分别是比量,无分别是现量,从三自性来讲,分别是遍计执,无分别是依他起与圆成实。从八识心王 ...

您所说的文字,末学刚刚在网上搜到一些,但找不到更多内容。无法一窥全貌。
【以下分析,未必正确,仅是个人意见。估计也无法解决全部问题。】
…………
感觉您所说的“无分别识”,是着了相的“无分别”,仍然在“有分别”的范围内,不是佛经上的“无分别”。
您所描述的文字体现的境界,比凡夫境界高,比佛境界低,应属于“着相菩萨”的境界。
……
        大般涅槃经:(佛言)善男子!无所得者则名为慧,菩萨摩诃萨得是慧故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为无明。
  菩萨永断无明闇故,故无所得,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
  大般涅槃经:(佛言)“善男子!汝之所问亦无所得,我之所说亦无所得。若有所得,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
         楞严经: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
        金刚经: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发表于 2021-1-4 12: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21-1-3 18:11
从量学来说,分别是比量,无分别是现量,从三自性来讲,分别是遍计执,无分别是依他起与圆成实。从八识心王 ...

《因明入正理论疏》〖唐-窥基撰〗上本曰:“能缘行相,不动不摇,自唯照境,不筹不度,离分别心,照符前境,明局自体,故名现量。

您所说的无分别识,在第二刹那前后是不同的,还有完整不完整之分,这不符合引文的“不动不摇”,这是有摇、有动的。这第二刹那、五俱意识,必定有所比较,也不符合引文的“不筹不度”。这个无分别识,就是“有分别”,也不是“现量”。

个人意见:以镜子做比喻,无分别指镜子的物理意义上的体,有分别指镜子中的影像。
发表于 2021-1-5 14: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不净 发表于 2021-1-3 18:11
从量学来说,分别是比量,无分别是现量,从三自性来讲,分别是遍计执,无分别是依他起与圆成实。从八识心王 ...

       非常抱歉!末学决定收回对这段文字的所有否认和指责!当时的发言太仓促了,以前没有研究过“因明学”。
        但是,末学的一些理论分析,应该还是正确。如果与上面的言论冲突,以上面的言论为准。
…………
        因为末学发现这其中讲到的第二刹那,是符合佛经所说的,确实是真的无分别!
        这个“第二刹那”,应该是无分别与有分别并存的状态,而且是无分别包含有分别,因此文中不提有分别也是可以的。
        这个“第二刹那”,比较符合《杂阿含经四七○》的“唯生身受,不生心受”,也符合《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
…………
         您的这段文字,有部分可能是摘录自“多闻微讲堂听明如老师讲《大学》”。
        虽然末学对于其它文字,还有些异意,但如果有某人能够抓住这个“第二刹那”,已经有机会出离轮回了。
        末学实在是没有必要否定一位极可能真正的菩萨。
        十分抱歉!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师兄客气了。大家都是在学习,论坛交流,没有必要搞得上刚上线。互相有启发就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1-16 22:19
发表于 2021-1-7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夫见相,圣人见性。
凡夫分别的是“相”;圣人不分别的是“性”。
相有分别,性无分别。
相是无量,性是一。
无量的是万法,一是心。
心只有一个,没法儿分别!
发表于 2021-1-7 06: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夫分别是有量,无量是圆性。
发表于 2021-1-7 06: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不着分别不分别,已是无相无不相了。
发表于 2021-1-7 07: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南谟即是归入无相无不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7: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