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84|回复: 11

[其它话题] 群书治要360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7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群书治要360

《群书治要》简介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二○一○年岁末,净公上人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曲礼》曰:“毋不敬。”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程子曰:“敬胜百邪。”说明修身进德、利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成。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
  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欲救世界、救中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办到。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珍至贵!果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背道而行者,则不免自招灾殃,祸患无穷。净公上人深知今日《群书治要》之重现,实有其神圣使命,欢喜委托世界书局重新影印出版一万套,拟赠两岸三地暨世界各国、各党、各级领导共同学习,则和谐社会、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欣见《群书治要》重新出版在即,阎初仁者嘱余为序,谨以此数语,表随喜赞叹之意。
     
  净公上人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香江

《群书治要360》序
  
  《群书治要》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亦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积累下来的文化结晶。这部宝典既能帮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并奠定整个大唐三百年盛世的基础,也必能为当今各阶层领导者提供珍贵借鉴。不仅如此,对于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社会大众,此书也是使身心安乐、家庭幸福、事业永续的智慧源泉。
  本中心导师净公上人老教授念念不忘中华文化的承传,二○一○年底,幸蒙祖宗庇佑,这套宝典最终送到了老教授手中。老人家深知此书是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一剂良方,欢喜不已,立即委托世界书局翻印流通。导师在马来西亚拜访纳吉首相与马哈迪前首相时,简略地介绍了《群书治要》的内容,两位长者当时便表示迫切地想看到英文译本。导师由此想到,可从《群书治要》中再节录,节成三百六十条,译成白话文并翻译成各国文字,方便大众每天阅读。导师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本中心,这就是中心编辑《群书治要360》的缘起。导师预计在十年间,每年从《群书治要》当中选取三百六十条原文,并译成各种不同国家的文字、语言,在全世界流通。导师认为,这是中国对于整个世界和平做出最大的贡献。
  《治要》取材于经、史、子,共计六十五部,五十卷。其目录是将《周易》、《史记》、《六韬》等经史子的书目,逐次排列。本中心编译之《群书治要360》,将整套书概括为六条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条大纲下,又归纳了《治要》论述的相关要点作为细目。希望本书的纲目,对于读者领纳《群书治要》全书的精神,亦能有所帮助。
  《群书治要360》的编译工作刚一开展,就得到了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及马来西亚本地许多仁人志士的协助,在此一并致上真挚的谢意!
  由于中心编译小组德行、学识有限,本书定有许多疏漏之处,敬请诸位仁者不吝赐教指正。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在古圣先贤智慧的引领下,身心和谐、家庭和乐、事业和顺。衷心希望《治要》帮助社会化解冲突,把世界带向安定、幸福、美满、和平。让我们同心携手,共创和谐!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谨序
  二○一二年四月十日
  
《群书治要360》说明
  一、原文
  魏征等唐初大臣辑录《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所依据的六十五部原著,均为贞观以前的古籍经典,这些古籍经典在唐之后的千余年,经过官方、学者的多次点校、勘误、整理,故与当今出版的相应典籍存有差异。比如《论语》中,现今众所周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治要》辑录的《论语》,则是“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这是《治要》值得重视的又一文化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它保留了唐初古籍善本的原貌。
  《群书治要》一书现存原版,有日本元和二年(公元一六一六年)铜活字印本,简称“元和本”;日本天明元年(公元一七八一年)起校勘,天明六年(公元一七八六年)告成,重印流通,简称“天明本”;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曾经在日本天明本的基础上校勘重排出版,简称“商务本”。
  本中心选编《群书治要360》所摘录的三百六十条经句,全部依照《治要》原文,同时抄录其中的小注,并抄录了天明本、商务本页眉处的校勘文字。
  《治要》对六十五种典籍的采录,并非仅以删节处理,而是摘录其要。如对《礼运大同篇》,《治要》浓缩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若读者欲深入了解这六十五部典籍,还需阅读典籍全文。
  二、字体、字形
  本书采用简体汉字。我们以中国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文字使用规范条例》、《简化字总表》为基准,未尽之处,依照古籍整理通例处理。原本中的混刻字,如已己巳、曰日等,一律改为规范字。全书采用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一九六四年颁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型表》规定的新字形。
  三、标点
  元和本《群书治要》无断句,天明本的断句,全部用“、”作为标志。本书断句以天明本为主要参考,个别地方依照商务本或所引典籍的通行读本进行断句,全书均采用现行标点符号。
  四、注释、翻译原则
  本书注释力求简而精。若小注对原文字词已有阐释,原则上就不在注释中重复列出。译文则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译完若觉仍欠圆满,则在译文后稍加发挥,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纳先贤的精神。
  五、排版说明
  本书分原文、注释、白话三部分。《治要》原文中的小注,仍以双行夹注方式呈现;天明本、商务本页眉处的校勘文字,现改放入原文中,亦以双行夹注方式呈现,为示区别,校勘文字用括号加以标明。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谨识
二○一二年四月十日

目录
  
《群书治要》简介
《群书治要360》序
《群书治要360》说明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乙、勤俭
  丙、惩忿
  丁、迁善
  戊、改过
 二、敦亲
 三、反身
 四、尊贤
 五、纳谏
 六、杜谗邪
 七、审断
贰、臣术
 一、立节
 二、尽忠
 三、劝谏
 四、举贤
叁、贵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义
 四、诚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谦虚
 八、谨慎
 九、交友
 十、学问
 十一、有恒
肆、为政
 一、务本
 二、知人
 三、任使
 四、至公
 五、教化
 六、礼乐
 七、爱民
 八、民生
 九、法古
 十、纲纪
 十一、赏罚
 十二、法律
 十三、慎武
 十四、将兵
伍、敬慎
 一、微渐
 二、风俗
 三、治乱
 四、鉴戒
 五、应事
 六、慎始终
 七、养生
陆、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才德
 四、朋党
 五、辨物
 六、因果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1. 自成康①以来,几且②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 汉书七)
【注释】①成康:周成王与周康王的并称。成康时代,天下安宁,刑罚置放不用达四十年,为西周的盛世。 ②且:将要。
【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弛。
2. 夫(fú)①物速成则疾②亡,晚就③则善终。朝华④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⑤不衰。是以大雅君子⑥恶速成。(卷二十六 魏志下)
【注释】①夫:凡,所有的。 ②疾:快速;急速。 ③就:成;成功;完成。 ④朝华:亦作“朝花”,指早晨开的花朵。 ⑤隆寒:严寒。 ⑥大雅君子:才德高尚的人。
【白话】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3. 夫(fú)①荣公好专利②而不知大难。夫(fú)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卷十一 史记上)
【注释】①夫:文言文中的发语词,表提示的作用。 ②专利:独占利益。
【白话】荣夷公喜好独占财利,而不知道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而有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不均的害处就多了!因为大家都需要用到,怎么可以独占?不平的现象多了,而不知道社会问题已经存在,必招致民怨,不去防备大的灾难,却用这样的思想来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呢?
4. 五色①令人目盲;【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五音②令人耳聋;【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也。】五味③令人口爽;【爽,妄也。人嗜于五味,则口妄,言失于道。】驰骋田猎④,令人心发狂;【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⑤。【妨,伤也。难得之货,谓金、银、珠、玉。心贪意欲,则行伤身辱也。】(卷三十四 老子)
【注释】①五色:原指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此处泛指各种颜色。 ②五音:原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羽五个音级。此处指音乐。 ③五味:原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此处泛指各种味道或调和众味而成的美味食品。 ④田猎:打猎。 ⑤妨:损害。
【白话】贪恋五花八门的色彩,使人精气神外散,视觉迟钝;过度追求音乐的刺激,使人心中失去平和中正之气,听觉迟钝;讲究食物的美味,使人味觉迟钝;沉溺于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难得的货品,会使人贪心增长,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而造成行为偏差。
5. 训有之,内作色荒①,【迷乱曰荒。】外作禽荒②。甘酒嗜音,峻宇雕墙③。有一于此,未或④弗⑤亡。【此六者,有一必亡,况兼有乎!】(卷二 尚书)
【注释】①色荒:迷乱于女色。荒,纵欲迷乱、逸乐过度。 ②禽荒:迷乱于捕猎鸟兽。禽,指鸟兽。 ③峻宇雕墙:高大的屋宇和彩绘的墙壁。形容居处豪华奢侈。 ④未或:没有。 ⑤弗:不。
【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以上几项只要沉迷于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 乱国之主,务①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①务:从事;致力。
【白话】会造成国家动乱的领导人,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仁义的教化;只追求高位权力,而不专注道德的修养。这种做法是舍弃国家所能生存的条件,而造成灭亡的因素。
7.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领导人最大的祸患,没有大过爱好虚名的祸患。一旦领导人好名声,那么下属就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而投其所好。

乙、勤俭
8.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①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què)②。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③。(卷十四 汉书二)
【注释】①或: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此处指“有人”。 ②屈:竭尽;穷尽。 ③恃:依赖;凭借。
【白话】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有人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物资势必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国家有足够的积蓄可以依靠。
9. 修身①治国也,要②莫大于节欲。传曰: “欲不可纵。”历观有家③有国④,其得之也,莫不阶⑤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论)
【注释】①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 ②要:重要;主要。 ③家: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④国:古代王、侯的封地。 ⑤阶:凭借;根据。
【白话】修身和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纵观古往今来有家有国的领导者,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亡国败家,无一不是由于奢侈纵欲。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欲望。放纵欲望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丙、惩忿
10.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①;庙筭(suàn)②不精,而穷兵③以侵邻。犹钐(shàn)④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hé)⑤,减食【减食作食毒】以中(zhòng)⑥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注释】①静乱:平定乱事。 ②庙筭:朝廷或帝王对战事进行的谋划。 ③穷兵:滥用武力。 ④钐:割;劈;砍。 ⑤蛣蝎:当作“蠹蝎”。木中的蛀虫。蠹,蛀虫。蝎,蚀木的蛀虫。 ⑥中:击中;杀害。
【白话】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11. 夫(fú)①圣人以天下为度②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③。(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①夫:文言文中的发语词,表提示作用。 ②度:打算;度量。 ③功:通“公”。公义。
【白话】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量,不因为自己个人好恶产生的怒气,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丁、迁善
12.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①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卷九 论语)
【注释】①师:学习;效法。
【白话】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戊、改过
1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①。”(卷九 论语)
【注释】①矣:表示感叹的语气。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啊。”
1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①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更,改也。】(卷九 论语)
【注释】①食:通“蚀”。指日蚀、月蚀。
【白话】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月蚀一样:所犯的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蚀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他。”
15. 古者圣王之制,史①在前书过失,工②诵箴(zhēn)谏③,庶人④谤⑤于道,商旅⑥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①史:古时在君王左右,掌管文书和记事等职的官吏。 ②工:古代有负责读诵诗文的官吏,常在君王身侧进行规劝。 ③箴谏:规戒劝谏的话。 ④庶人:平民百姓。 ⑤谤:指责别人的过失。 ⑥商旅:来往各地买卖货物的商人。
【白话】从前圣王的制度中,史官在前记载君主的过失,诵诗文之工,读诵规劝君主的诗文,百姓在道路上指责君主的过失,商人们在街市上议论君主的过错,这样一来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合道义的做法就积极落实,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16.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①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卷三十一 鬻子)
【注释】①贼:害;伤害。
【白话】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有这样的行为,就是人之大忌。
17. 先民①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卷四十六 中论)
【注释】①先民:泛指古人。
【白话】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难是乐于别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二难是把别人的错误指出来告诉对方。

二、敦亲
18.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爱其亲者,不敢恶于他人之亲。】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己慢人之亲,人亦慢己之亲,故君子不为也。】爱敬尽于事①亲,【尽爱于母,尽敬于父。】而德教加于百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故德教加于百姓也。】形【形作刑】②于四海,【形,见也。德教流行,见四海也。】盖③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④兆民⑤赖之。’”【《吕刑》,尚书篇名。一人谓天子。天子为善,天下皆赖之。】(卷九 孝经)
【注释】①事:侍奉。 ②形:见。今本《孝经》作“刑”。“刑”通“形”。 ③盖:乃是、实在是。 ④庆:善。 ⑤兆民:古称天子之民,后指万民、百姓。
【白话】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全国都能看到德教产生的良好影响,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里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19.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①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②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③也。【言百姓之所法而行。】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则大化④忾(kài)于天下。【忾,滿也。】(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妻子:妻子和儿女。 ②亲之支:父母的支派。《礼记》“亲之支”作“亲之枝”,分枝的意思。 ③象:效法,仿效。 ④大化:广远深入的教化。
【白话】以往夏商周三代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代;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支派,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同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
20. 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①,必示之以威②;体虽贵,必禁之以度③。(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注释】①隆:深厚。 ②威:尊严;威严。指流露出的使人敬畏的气势、态度。 ③度:法度;规范。
【白话】君主对于亲属,爱护虽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严,否则亲属就会傲慢;亲属的身份虽然尊贵,但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
21. 所贵于善者,以其有礼义也;所贱于恶者,以其有罪过也。今以所贵者教民,以所贱者教亲,不亦悖(bèi)①乎?(卷四十五 昌言)
【注释】①悖:谬误;荒谬。
【白话】人们尊崇的美好行为,是因为它合乎礼义;厌弃的不良行为,是因为它违背常理。现在用所尊崇的来教化百姓,却用所厌弃的来教导皇亲,不是很反常吗?

三、反身
22. 立德之本,莫尚①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尚:超过;胜过。
【白话】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后自身言行就正;身正,然后左右近臣的观念才正;近臣正,然后朝廷的政治风气就端正;朝廷正,然后国家的运作就顺畅;国家正,然后天下起而归顺效法。
23. 曾子曰:【孔子弟子曾参也。】“吾日三省①吾身:为人谋②,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③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者也。】(卷九 论语)
【注释】①三省:多次反省。三,表多数或多次的。省,反省检点。 ②谋:筹划办事。 ③传:老师所传授的,同时也是自己将传给学生的学问。
【白话】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同时也是自己将传给学生的学问,是不是已反复温习并身体力行了?”
24.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①成之,乐歌之。(卷十一 史记上)
【注释】①礼: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典礼。
【白话】天子没有不慎重的话。话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载,用礼仪来完成它,用鼓乐来歌颂它。
25. 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②于人,则远(yuàn )③怨矣。” 【责己厚,责人薄,所以远怨咎也。】(卷九 论语)
【注释】①躬自厚:指重于自责。躬,自身、自己。 ②薄责:用低标准来要求。 ③远:避开。
【白话】孔子说:“要求自己从严,要求他人从宽,就能远离怨恨。”
26. 君不肖①,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②。(卷三十一 六韬)
【注释】①不肖:不贤;没有才能。肖,似、像。不肖,指不如人。 ②天时:指上天的意旨。
【白话】君主不贤明,则国家危亡而人民动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定而人民有序。国家的祸福,取决于君主贤与不贤,而不取决于上天的意旨。
27. “朕躬①有罪,无以万方②;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无以万方,万方不与也。万方有罪,我身之过。】(卷九 论语)
【注释】①朕躬:我,我身。多用于天子自称。 ②万方:万邦;各方诸侯。
【白话】商汤王说:“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没有教化好他们,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28. 故明王有过则反①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②,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卷三十二 管子)
【注释】①反:还归,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②惧:警戒恐惧。
【白话】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归之于自身,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百姓。有了过错反省自己,自己就会警惕;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悦。归功于百姓而让百姓喜悦,归过于自己而让自己警惕,这是明君能治理好人民的原因。
29. 传曰:“禹汤罪己①,其兴也勃②焉;桀纣罪人③,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卷四十七 政要论)
【注释】①罪己:引咎自责,归罪于己。 ②勃:兴起的样子。 ③罪人:归罪于人。
【白话】《左传》上说:“夏禹、商汤罪责自己,因此德行、智慧、能力不断提升,自然人心凝聚,他们的国家勃然兴盛;夏桀、商纣怪罪别人,因此自身过恶不断增长,自然人心离散,他们的国家迅速灭亡。”由此可见,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
30.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①;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②;君之视臣如土芥③,则臣之视君如寇雠(chóu)④。”【芥,草芥也。臣缘君恩(旧无恩字,补之)以为差等。】(卷三十七 孟子)
【注释】①腹心:肚腹与心脏,皆人体重要器官。 ②国人:路人。 ③土芥:泥土与草芥。比喻为不足爱惜的贱物。 ④寇雠:亦作“寇仇”。仇敌;敌人。
【白话】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同自己的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同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陌路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同尘土、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仇敌。”
31.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①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①中听:审理案件非常恰当。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想使人民富足安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很容易。君主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32.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①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②,而恐不能行。(卷四十三 说苑)
【注释】①得意:顺心如意而有所成就,或引以自豪。 ②至言:最美善的言论、最合宜的道理。
【白话】英明的君主有三种恐惧: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别人谈论他的过失;二是事事称心满意而怕变得骄傲起来;三是听到天下非常有道理的话,而怕不能实行。
33. 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宫室荣耶?女谒(yè)①盛耶?苞苴(jū)②行耶?谗夫③昌④耶?”(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注释】①女谒:宫中得势嫔妃的进言。 ②苞苴:贿赂。古代行贿恐怕人知,故以草苇包裹来掩饰。 ③谗夫:进谗言的人。 ④昌:通“猖”。肆意妄为。
【白话】从前成汤遭遇旱灾,便以六件事自责说:“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吗?役使百姓过度吗?宫室是不是太奢华?得势嫔妃进言干政形成风气了吗?贿赂盛行吗?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
34. 曾子曰:“上①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②而勿喜。”【民之离散,为轻漂犯法,乃上之所为,非民之过也,当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也。】(卷九 论语)
【注释】①上:指在上位的为政者。 ②哀矜:哀怜体恤。
【白话】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失去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实情,就应该哀怜体恤他们,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沾沾自喜。”
35.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①其狱②,是杀不辜③也。(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听:裁决;断定。 ②狱:诉讼案件。 ③不辜:指无罪之人。
【白话】君王偏失了为政之道,而诛杀他的臣民,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们明理,而有犯错就定他们的罪刑,这是杀害无辜。
36. 致治①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②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③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①致治: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致,达到。治,指治世,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四表:指四方极远之地,亦泛指天下。 ③文教:礼乐法度;文章教化。
【白话】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是:一是弄虚作假,二是图谋私利,三是任性放纵,四是奢侈浪费。弄虚作假就会扰乱社会风气,图谋私利就会破坏法令纲纪,任性放纵就会助长越轨行为,奢侈浪费就会败坏规章制度。这四大祸患不除,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风气混乱,道德观念就要沦丧,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法制破坏了,社会就要崩溃,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坚持守卫那些法度;行为越轨,道德规范就跟着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规章败坏了,欲望就会横行无忌,即使国土辽阔四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端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赏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这就叫做“五政”。

四、尊贤
37.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①者也。(卷四十三 说苑)
【注释】①然:如此;这样。
【白话】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得到贤人辅佐就安定昌盛,失去贤人就导致灭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38. 书曰:“有不世①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注释】①不世:世上所罕有的,非凡。
【白话】古书上说:“有卓越的君主,必然能任用卓越的大臣。任用卓越的大臣,必然能建立卓越的功业。”
39.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①也。迩臣②不可以不慎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民之道(dǎo)③也。”【民之道,言民循从也。】(卷七 礼记)
【注释】①表:模范;榜样。 ②迩臣:近臣。指在君主左右侍从的臣子。迩,近。 ③道:通“导”。引导;指引。
【白话】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先导。”
40. 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①而亲之;疾则临视②之无数,死则吊哭③之,为之服锡衰(cuī)④,而三临其丧;未敛⑤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⑥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卷十七 汉书五)
【注释】①爵禄:官爵和俸禄。 ②临视:亲临探望。 ③吊哭:吊祭且哀哭。 ④锡衰:细麻布所制的丧服。锡,通“緆”。 ⑤敛:通“殓”。为死者更衣入棺。 ⑥举:演奏。
【白话】文王喜好仁德,所以仁政兴起;得到士人而能尊重他们,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文王又能以礼义态度相待。所以,不对士人爱护和尊重,就不能得到士人的信心、让他们安心做事,就不能发挥才华,全力以赴,就不能成就他们的功业。所以,古代的贤君对待大臣,尊重他们的官爵、俸禄而且爱护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代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是极尽礼义了,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报效君主。
41. 周公戒伯禽①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②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③之鲁,慎④无以国骄人。”(卷十一 史记上)
【注释】①伯禽:姬姓,字伯禽,亦称禽父。周公长子,为鲁国第一任国君。 ②贱:地位卑下。 ③子:相当于“您”或“你”。 ④慎:千万;无论如何。
【白话】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洗头时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饭时也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以国君的身份看不起人。”
42. 惟①恤②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③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讦④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①惟:句首语助词,无实在意义。 ②恤:顾及;顾念。 ③黜:废除。 ④干讦:历代各本《申鉴》多作“讦[0]奸”或“奸讦[0]”,指恶意攻讦。奸,邪恶不正。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攻击别人的短处。
【白话】考虑任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没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积极推举,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不能始终信任,五是因小小的嫌隙而否定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抹杀大功,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的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起用;贤臣不起用,国家也就难成了。
43.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①,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②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卷三十一 六韬)
【注释】①举贤:推荐任用有贤德、有才能的人。举,推荐、选用。 ②安:何处、哪里。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没有收到功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文王说:“那错在哪儿呢?”太公说:“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到真正的贤才。”
44.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①,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jì)②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注释】①使:出使。出任驻外使节。 ②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因社稷为帝王所祭拜,后用来泛称国家。
【白话】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导致的结果是智者不为他谋划策略,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勇者不为他冲锋陷阵。智者不出谋略,那么国家社会将会陷入困境;有辩才的人不做外交,那么就无法与他国往来;勇者不奋力向前,那么边境就会受到侵犯。

五、纳谏
45.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①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②也。其所以暗者,偏信③也。是故人君通必【必作心】④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注释】①暗:昏昧,不明事理。 ②兼听:广泛听取意见。 ③偏信:只听信某一方面的意见。 ④通必:当作“通心”。内心通达。
【白话】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君主英明;国家之所以败乱,是因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偏信。因此,君主内心通达、广听兼纳,圣德就会日渐扩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会与日俱增。
46. 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谗谀,然而历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谗谀蒙幸①者。盖听忠难,从谀易也。(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注释】①蒙幸:受到宠爱。
【白话】臣听说君王没有不喜欢忠诚正直而厌恶阿谀谗佞,但是历代的祸患,无不是因为忠诚正直的人获罪,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谀谗佞的人受宠所导致。这实在是听信忠正之言甚难,听从阿谀之言较易。
47. 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①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然下有受字】之。(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逆己:不顺从自己。
【白话】英明的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太多,而无法听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广开敢于直谏的途径,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如果所说的话是出于忠诚,即使所说的事情并非全都正确,也高兴地接受。
48. 舜曰:“予违汝弼(bì)①。汝无面从,退有后言②。”故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注释】①弼:纠正过失。 ②退有后言:当面顺从,背后却有不服从的言论。
【白话】舜说:“如果我有过失,你们就辅助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听从我,背后又去议论。”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要鼓励人们进谏,要引导人们敢于讲实话,这样,君主就能明察真伪而通晓治乱的真实情况了。
49. 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zhēn)①;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卷二十八 吴志下)
【注释】①臻:至;到达。
【白话】使国家兴盛的君主,喜欢听指出过错的话;荒淫败乱的君主,喜欢听赞美的话。能听到自己过失的君主,过失就会一天天消除,而福分到来;喜欢听美言的君主,德行就会一天天受损,而灾祸也就降临了。
50. 折①直士之节②,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卷十九 汉书七)
【注释】①折:折损;挫败。 ②节:志气﹑操守。
【白话】挫折正直之士的节操,切断劝谏之臣所说的话,大臣们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不敢据理力争。天下人都对进献谏言生戒备之心,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患!
51. 孔子曰:“药酒【药酒作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①以谔(è)谔②而昌,桀纣③以唯唯④而亡。”(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汤武:商汤与周武王。 ②谔谔:直言无讳的样子。 ③桀纣:夏桀与商纣。 ④唯唯:恭敬的应答声。
【白话】孔子说:“良药苦口难咽,但却有利于治病;正直的劝谏听来不顺耳,但有利于自我提升。商汤、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劝谏而国运昌盛,夏桀、商纣因为狂妄暴虐,群臣只能唯命是从,而导致国家灭亡。”

六、杜谗邪
52.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①巧言②之流起矣。(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①饰辩:粉饰巧言,说虚浮不实的话。 ②巧言:动听而不实在的话。
【白话】听取言论未客观判断,就轻易论定善与恶,是非容易颠倒,而卖弄言语、巧辩的风气就会兴起。
53. 夫(fú )①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故惑小臣②之佞(nìng)③,而不能废也;忘【忘疑忌】违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注释】①夫:文言文中的发语词,表提示作用。 ②小臣:指职位低的官吏。 ③佞:花言巧语、谄媚巴结。
【白话】君主没有不宠幸那些喜爱自己的人,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不该宠幸。所以迷恋于卑微小臣的谄媚,而不能远离罢黜;感受不到不顺己意的人是有益于自己的,而不愿意任用他们。

七、审断
54. 金玉满堂①,莫②之能守,【嗜欲伤神,财多累身。】富贵而骄,还自遗③咎④。【夫富当振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功成名遂⑤身退⑥,天之道也。【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譬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也。】(卷三十四 老子)
【注释】①金玉满堂:形容极为富有。 ②莫:没有谁。 ③遗:留下。 ④咎:灾祸,不幸之事。 ⑤遂:成就;成功。 ⑥身退:退位,不再眷恋。
【白话】金玉满堂、丰富的物质生活,很难长久的保有,富贵时生活骄纵奢侈,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就之后,懂得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才符合大自然的运行之道。
55. 夫(fú )听察①者,乃存亡之门户②,安危之机要③也。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④,考察不精,则数⑤有所乱矣。(卷四十八 体论)
【注释】①听察:听取及考察各种意见。 ②门户:比喻事物的关键。 ③机要:关键;要领。 ④无方:没有方法。 ⑤数:策略。
【白话】听和察,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不能尽收好的策略;假如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谋略计划必然混乱无章。
56.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①,必察彼己之谓【谓作为】,而度(duó )②之以义,故举③无遗失,而功无废灭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注释】①专己:固执己见。 ②度:考虑;推测。  ③举:推荐;选用。
【白话】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圣人的定夺取舍,不一定都听取大众之言,也不一定要坚持己见,而是一定要全面考量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并以情理法来衡量,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
57.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①;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②。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 中论)
【注释】①大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 ②远数:深远的谋划。
【白话】君主最大的弊病,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58.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其民而陨(yǔn )失其国者,其常行①何如?”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②而轻百姓;国无常法,民无经纪③;好辨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miǎn)④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怀人,政不足以匡(kuāng)⑤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雠⑥,此古之离其民陨其国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①常行:时常有的行为。 ②简慢:轻忽怠慢。 ③经纪:纲常;条理。 ④流湎:放纵而无节制。 ⑤匡:辅助;纠正。 ⑥寇雠:仇敌;敌人。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古代离散百姓而丧失其国的君主,他常见的行为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穷却好大喜功,智慧浅薄却独断专行;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好轻慢而忽略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没有行为准则;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严于判罪诛杀,疏于赏赐有功;把别人的哀伤当作欢乐,靠损害别人谋取利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抚百姓,政令苛刻不足以教导百姓;赏赐不足以劝人行善,刑罚不足以防范违法行为。这就是亡国的做法。现在百姓听了国家的政令如同见了仇敌,这就是古代造成离散百姓、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







贰、臣术

一、立节
59.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①之迹,劳身苦体,契(qì)阔②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③。(卷二十八 吴志下)
【注释】①殊异:奇特;不寻常。 ②契阔:勤苦。 ③不易其素:不改变平时的修养及志向。
【白话】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都积累了特异不凡的事迹,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其志。
60. 夫(fú )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nìng),不阿(ē)众①以取容②,不堕公③以听私,不挠(náo)法以吐刚④,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⑤。(卷四十四 潜夫论)
【注释】①阿众:迎合多数人。 ②取容:讨好别人以求自己安身。 ③堕公:毁坏公义。堕,同“隳”。 ④吐刚:吐出硬的。比喻畏惧强暴。 ⑤比党:拉帮结党。
【白话】贤明的人做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圣德受到损害,不为求取自己安身而曲意迎合大众,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权。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别奸邪;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从不结党营私。
61. 杨震字伯起,弘农人也。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①所举茂才②王密为昌邑令,谒(yè)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èi)③震。震曰:“故人④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注释】①故:过去;从前。 ②茂才: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名讳,改秀为茂。 ③遗:给予;馈赠。 ④故人:对门生故吏的自称。
【白话】杨震,字伯起,弘农人。迁官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以前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晋见,到了晚上,王密身带黄金十斤来送给杨震。杨震说:“身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在黑夜里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62. 昔者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①为大?”对曰:“大臣重禄不极谏②,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注释】①孰:什么。 ②极谏:尽力规劝。古代多用于臣下对君主。
【白话】从前晋平公问叔向说:“国家的祸患,最大的是什么?”叔向说:“大臣重视禄位而不极力规谏,小臣怕获罪而不敢说话,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的大祸患。”

二、尽忠
63. 人臣之行,有【本书有作行】六正①则荣,犯六邪②则辱。(卷四十三 说苑)
【注释】①六正:一、高瞻远瞩,防患未然,此为“圣臣”;二、虚心尽意,扶善除恶,此为“大臣”;三、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此为“忠臣”;四、明察成败,转祸为福,此为“智臣”;五、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此为“贞臣”;六、刚正不阿,敢诤敢谏,此为“直臣”。 ②六邪:一、安官贪禄,不务公事,此为“具臣”;二、巴结谄媚,曲意逢迎,此为“谀臣”;三、巧言令色,嫉贤妒能,此为“奸臣”;四、巧舌如簧,挑拨离间,此为“谗臣”;五、专权擅势,结党营私,此为“贼臣”;六、幕后指挥,兴风作浪,此为“亡国之臣”。
【白话】作为人臣的操守,实行“六正”就会得到尊荣,触犯“六邪”就会自取其辱。
64.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①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上下下旧有治字,删之】能相亲也。”【君臣同心,故能相亲。】(卷九 孝经)
【注释】①将顺:顺势促成。将,顺从,尊奉。
【白话】孔子说:“君子在事奉国君,上朝为官时,总想着尽忠职守且认真负责,为天下人谋福利;退朝居家时,总想着补救自身的过失,增进德行学问,以便利益大众。如果国君有美德善行的事,一定顺势促成;对于国君的过恶,一定帮助他匡正、补救,能尽心尽力做到这样,那么君臣上下必能同心同德、相亲相爱。”

三、劝谏
65. 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臣子尽忠有三种策略:第一种是预防,第二种是补救,第三种是告诫。错误尚未发生而能设法避免,称为“防”;刚刚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称为“救”;已经造成既定事实而能直言指正,称之为“戒”。预防为上策,补救为次等,告诫是下策。
66. 孔子曰:“侍于君子①有三愆(qiān)②: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躁,不安静。】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隐,匿,不尽情实。】未见颜色③而言,谓之瞽(gǔ)④。”【未见君子颜色所趋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者也。】(卷九 论语)
【注释】①君子:指才德出众的人或是在位的君王。 ②愆:罪过;过失。 ③颜色:表情;神色。 ④瞽:本指瞎眼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处则表示没有见识、没有观察力的人。
【白话】孔子说:“随侍君子时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到该说时就说,这就是心浮气躁;话当说而不说,这就是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就说话,这就是不懂言语分寸,犹如盲人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67.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①不送。”公不悦曰:“君裂地而富【富作封】之,疏爵而贵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对曰:“言而见②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③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④也。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①出亡:出逃;逃亡。亡,出逃。 ②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受到。 ③妄死:无意义的死。 ④诈伪:弄虚作假;伪装假冒。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忠臣应该如何辅佐国君?”晏子回答说:“国君有危难,忠臣不送死;国君出外逃亡,忠臣不送行。” 景公很不高兴地说:“君主分封土地使臣子富足,分封爵位使臣子显贵,君主有灾难,臣子却不舍身拼死,君主出逃臣子却不送行,这种说法是何道理?”晏子答道:“谏言如果被采用,国君一生都没有危难,忠臣何需送死?谋划如果被听从,国君终身不至于逃亡,忠臣何需送行?如果谏言不被采用,国君有危难而忠臣跟着送死,那是白白送死!如果谋划不被采纳,国君逃亡而忠臣送行,那是欺骗、伪善!所谓的忠臣,是善于向君主进谏良策,而不是和君主一起陷于危难。”

四、举贤
68. 子曰:“……汝闻用力①为(wéi)贤乎?进贤②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用力:使用力气,花费精力。 ②进贤:进荐贤能之士。
【白话】孔子说:“……你听说过是卖力的人贤明,还是推荐贤才的人贤明呢?”子贡说:“推荐贤才的人才是贤明啊!”孔子说:“对。”
69. 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chóu)①;其废不肖②也,不阿(ē )③亲近。(卷四十 韩子)
【注释】①仇讎:仇人;冤家对头。雠,仇敌。 ②不肖:不成材或不正派的人。 ③阿:徇私,偏袒。
【白话】忠臣推荐贤能的人,不避仇怨;罢除不肖的人,不偏袒亲近。



叁、贵德


一、尚道
70.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者,生之质也。命者,人所禀受。率,循,循性行之是曰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放效之,是曰教。】道也者不可须臾①离也,可离非道也。【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须臾离之,恶乎从。】(卷七 礼记)
【注释】①须臾:片刻,短时间。
【白话】人人本具的纯净纯善,称为“自性”,随顺自性皆能学为圣贤,称之为“道”,修养道德自然能够感化别人,这称为“教”。因此“道”无所不在,片刻都不能离,能够离开的,那就不是道。
71. 保合大和,乃利贞①。【不和而刚暴也。】首出庶物②,万国咸宁。【万国所以宁,各以有君也。】(卷一 周易)
【注释】①利贞:和谐贞正。 ②庶物:众物,万物。
【白话】宇宙的运行,保持着和谐自然的关系,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永远纯正。它创造了世间万物,使天下都得到安宁,而君王受到百姓的推崇,能效法天德长养万物,天下就能得到安宁。
72. 人法①地,【人当法地,安静和柔也,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宣。】地法天,【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法道,【清静不言,万物自成。】道法自然。【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卷三十四 老子)
【注释】①法:仿效,效法。
【白话】人应当效法大地,安静柔和、无私无怨地承载养育万物而不居功;大地效法上天,包容万物,普施而不求回报;上天效法道的精神,清静无为,万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3. 圣人不积,【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既①以为人,己愈有。【既以财贿布施与人,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害也。】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法天,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卷三十四 老子)
【注释】①既:尽;全部。
【白话】圣人无私而不积藏,有德则教愚,有财则济人,尽其所有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因此,天道是全然利益而不侵害万物;圣人之道是遵循自然法则,帮助世人而毫不争夺。
74. 好学近于智,力行①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②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力行:竭力实践,勉力去做。 ②斯:此,这。
【白话】喜爱学习圣贤教诲就接近于智,将学到的教诲好好落实就能接近仁,在学习或落实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错误而发羞耻心去改正,这就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种品德,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就能办好天下国家的事了。
75. 发政①施令②,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③也。(卷三十一 鬻子)
【注释】①发政:发布政令;施行政治措施。 ②施令:施行政令;施行教令。 ③器:宝器。
【白话】发布施行政令,是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称为道义;君民上下相亲相爱,称为和睦;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就能体察施予,称为诚信;能消除天下人的祸患,称为仁爱。仁爱与诚信,和睦与道义,都是帝王的法宝。
76. 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公对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wàng)①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②,然后天下恃(shì)③。此六者备,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可以为天下政。”(卷三十一 六韬)
【注释】①王:统治;称王。 ②疑:迟疑;犹豫。 ③恃:依赖;凭借。
【白话】文王问太公:“怎样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说:“度量之大足以涵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怀服天下;恩惠足以遍覆天下,然后才能统领天下;权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然后能为天下之依靠。这六项条件都具备了,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77. 故君子不恤①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寑(qǐn)②道焉,不宿③义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④,斯宿义矣。(卷四十六 中论)
【注释】①恤:忧虑;忧患。 ②寑:止息;废置。 ③宿:拖延;停留。 ④不时:不及时。
【白话】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而是担忧心志倦怠。不让道业荒废停止,不让义理弃置不为。光说而不去做,这样道业就被荒废了;没有及时去做,这样义理就被弃置了。
78. 乾……《象》曰:天行①健②,君子以自强不息。(卷一 周易)
【注释】①天行:天体的运行。 ②健:强有力。
【白话】乾卦。……《象传》说:乾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79.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卷一 周易)
【白话】坤卦。《象传》说:坤卦象征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当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容载万物。
80. 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旧无人无至则为七字,补之】小人。纣为无道,见①称独夫②;仲尼陪臣,谓为素王③。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卷五十 抱朴子)
【注释】①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受到。 ②独夫:暴虐无道的君主。 ③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
【白话】不行善事的,就是恶人;不奉事尊长的,就是小人。商纣王为君无道,所以被称为“独夫”;孔子身为诸侯的大夫,却被推许为“素王”。这说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权势和财富。

二、孝悌
81. 孝悌①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至于天,则风雨时;孝至于地,则万物成;孝至于人,则重译来贡,故无所不通也。】(卷九 孝经)
【注释】①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白话】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通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82. 蓼(lù)蓼者莪(é),匪①莪伊蒿(hāo)。【兴也。蓼蓼,长大貌也。莪已蓼蓼长大,我视之反谓之蒿,兴者,喻忧思心不精识其事也。】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②。【哀哀者,恨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己之苦也。】无父何怙(hù)③?无母何恃(shì)?出则衔(xián)恤④,入则靡⑤至。【恤,忧也,孝子之心,怙恃父母,依依然以为不可斯须无也,出门则思之忧,旋入门又不见,如入无所至也。】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fǔ)我畜我,长(zhǎng)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鞠,养也。顾,旋视也。复,反复也。腹,怀抱。】欲报之德,昊(hào)天罔(wǎng)极。【之犹是也,我欲报父母是德,昊天乎我心无极也。】(卷三 毛诗)
【注释】①匪:通“非”。不,不是。 ②劬劳:劳累;劳苦。 ③怙:依赖;凭恃。 ④衔恤:含哀;心怀忧伤。 ⑤靡:不,没。
【白话】那片长长的莪蒿,原来是青蒿,心中充满忧思,竟把青蒿都看错了。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劳苦憔悴!没有父亲,我可以依靠谁?没有母亲,我可以仰赖谁?行走在外,心中悲痛;回到家中,房屋空旷,再也见不到父母,就像没有到家一样。父亲啊您生下我,母亲啊您养育我,你们抚育我疼爱我,长养我教育我,反复顾看挂念我,出入都怀抱着我。想要报答父母含辛茹苦拉扯我长大的深恩,却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苍天啊苍天,我心常所忆念,痛切至极,没有停止之时。
83.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①,大孝不匮(kuì)②。【劳,犹功。】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思慈爱忘劳,思父母之慈爱己,而自忘己之劳苦。】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无怨,无怨于父母之心也。】父母有过,谏而不逆;【顺而谏之。】父母既③没④,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喻贫困犹不取恶人之物以事己(己作亡)亲。】(卷七 礼记)
【注释】①劳:功劳;功绩。 ②不匮:不竭;不缺乏。 ③既:已经。 ④没:通“殁”。死。
【白话】孝道有三种层次: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劳,大孝永不匮乏,能使天下人永远保持孝心孝行的精神。想到父母慈爱养育之恩,竭力供养而忘记自身的疲劳,这可称为用力;尽本分去利益大众,使人民尊重仁德、安行道义,这可称为用劳;广施德教,使四海之内丰衣足食,人民各自安守本分地礼敬祭祀父母,这可称为不匮。父母喜爱我们,做子女的一定是高兴而且不敢忘怀;父母嫌弃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深加警惕而没有埋怨;父母有了过失,要婉言劝谏而不能忤逆;父母去世之后,必以正当所得的食物来祭祀他们。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
84.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①,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fú )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卷九 孝经)
【白话】①立身行道:修养自身,奉行道义。立身,建立自身做人处世的基础。
【白话】人的身躯、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毁损伤害,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名声显扬于后世,使父母获得荣耀,则是实行孝道最终的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
85.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诸侯在民上,故言在上,敬上爱下,谓之不骄,故居高位而不危殆也。】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费用约俭,谓之制节。奉行天子法度,谓之谨度。故能守法而不骄逸也。】高而不危,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长①守贵也;【居高位能不骄,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虽有一国之财而不奢泰,故能长守富。】富贵不离其身,【富能不奢,贵能不骄,故云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上能长守富贵,然后乃能安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薄赋敛,省傜役,是以民人和也。】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恐惧。兢兢,戒愼。如临深渊,恐坠。如履薄冰,恐陷。】(卷九 孝经)
【注释】①长:长久;永久。
【白话】身居高位能敬上爱下而没有傲慢之心,尽管地位再高,也不会发生倾覆的危险;能节俭守法,即使财富再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处于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尊贵的地位;财物充裕而不浪费,这样就能长久守住财富。能使财富和尊贵不离于身,然后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的孝道!《诗经》说:“时时要戒慎恐惧,好比行走在深潭的旁边,又好像踏在薄冰的上面,唯恐会陷落,所以凡事都要谨慎小心,提高警觉。”
86. 非先王之法服①不敢服②,非先王之法言③不敢道,【不合诗书,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不合礼乐,则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诗书,则不言。】非道不行。【非礼乐,则不行。】口无择言④,身无择行⑤,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法先王服,言先王道,行先王德,则为备矣。】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⑥懈,以事一人。”【夙,早也。夜,暮也。一人,天子也。卿大夫当早起夜卧,以事天子,勿懈惰。】(卷九 孝经)
【注释】①法服:古代根据礼法规定的不同等级的服饰。 ②服:穿着。 ③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论。 ④口无择言:说话皆合道理,无需经过选择。 ⑤身无择行:所作所为都遵循法道,自然形成习惯,无须刻意选择。 ⑥匪:同“非”。不,不是。
【白话】(卿大夫)非符合古圣先王礼法原则的服装不敢穿,非符合古圣先王礼法原则的言论不敢讲,非古圣先王的道德行为不敢行。所以,不合礼法的话不讲,不合道德的行为不行。说话无需刻意选择,都合乎道理,行为无需刻意选择,都遵循法道,纵使言语传遍天下,也不会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为天下皆知,也不会有怨恨厌恶。服饰、言语、行为三者都能遵守礼法道德,完备无缺,然后就能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说:“要早晚勤奋不懈,来事奉天子。”
87. 故以孝事君则忠,【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也。】以敬事长则顺。【移事兄敬,以事于长,则为顺矣。】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事君能忠,事长能顺,二者不失,可以事上也。】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卷九 孝经)
【白话】用奉事父母的孝心来奉事国君,必能做到忠诚,用奉事兄长的敬心来奉事上级,必能做到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事奉国君和上级,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守住宗庙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
88. 因①【因上旧有子曰二字。删之。】天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以奉事天道。】分地之利。【分别五土,视其高下,此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行不为非,为谨身;富不奢泰,为节用。度财为费,父母不乏也。】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总说五孝,上从天子,下至庶人,皆当孝无终始。能行孝道,故患难不及其身。未(未下九字恐有脱误)之有者,言未之有也。】(卷九 孝经)
【注释】①因:顺,顺应。
【白话】利用节气的自然规律,充分辨别土地的好坏和适应情况,以获取最大的收成。谨慎遵礼,节省用度,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道。因此,上自天子下至老百姓,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的。孝道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而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事。
89.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①其敬;养则致其乐;【乐竭欢心以事其亲。】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②;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卷九 孝经)
【注释】①致:尽。 ②严:尊敬;尊重。
【白话】孔子说:“孝子事奉父母亲,日常居家的时候,应尽恭敬的心去侍候;奉养的时候,应尽和悦的心去服侍;父母生病时,应尽忧虑的心去照料;父母去世,应尽哀痛的心去料理后事;祭祀时,应尽严肃的心去祭祀。以上五点完全做到,才算是尽到事奉双亲的责任。”
90.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①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②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zhèn)③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④,灾及于亲,敢不敬乎?”【遂,犹成也。】(卷七 礼记)
【注释】①遗体:人的身体,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骨肉,故称为“遗体”。 ②莅官:到职;居官。 ③战陈:交战对阵。陈,通“阵”。 ④遂:完成。
【白话】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生下来的。用父母生下来的身体去做事,怎么敢不慎重呢?生活起居不庄重,不是孝的表现;为国君效力不忠诚,不是孝的表现;身任官职而不认真负责,不是孝的表现;跟朋友交往而不讲信用,不是孝的表现;作战时没有勇敢精神,不是孝的表现。这五个方面做不好,就会损及父母的名声,怎敢不慎重呢?”
91. 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径,步邪趋疾也。】(卷七 礼记)
【白话】每踏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每开口说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踏一步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径,有船可乘就不涉水过河,不敢用父母遗留给我们的身体冒险。每开口说话不敢忘记父母,因此不会口出恶言,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招致别人的辱骂。对于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这样谨慎小心,不侮辱自己的名声,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这可称得上是孝了。
92.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bèi)①德。【人不能爱其亲,而爱他人亲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能敬其亲,而敬他人之亲者,谓之悖礼也。】(卷九 孝经)
【注释】①悖:违逆;违背。
【白话】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其他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别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

三、仁义
9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也。】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②,不亦远乎?”【仁以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后已,远莫远焉。】(卷九 论语)
【注释】①弘毅:宽宏坚毅,谓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②已:停止。
【白话】曾子说:“作为读书人,心志不可以不宏大刚毅,因为肩负的责任重大,而且行走的路程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这责任不是很重大吗?这个重责大任要一直承担下去,到死为止,这路程不是很遥远吗?”
94.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一行而可常履①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矣哉!(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①履:执行;实行。
【白话】有一个字是可以恒常奉行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种行为是可以恒常实践的,就是“正”,正直无私。恕,是施行仁德的方法;正直,是遵守道义的要领。真是太重要了!
95.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克己,约身。】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善在己不在人。】曰:“请问其目②。”【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四者,克己复礼之目。】(卷九 论语)
【白话】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 ②目:条目;要目;细则。
【白话】颜渊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节,这便是仁。只要有一天真正做到克己复礼的功夫,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感化,而归向于仁德。实践仁德全靠自己来下功夫,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遇到一切不合于礼的事情都不动心。”
96.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①,使民如承大祭②。【仁之道莫尚乎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为诸侯,在家为卿大夫。】(卷九 论语)
【注释】①大宾:泛指国宾。 ②大祭:古代重大祭祀之称。包括天地之祭、禘祫之祭等。
【白话】仲弓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出门与人相见,像接待贵宾一样恭敬,差遣民力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的国家里没有人怨恨,在大夫的封地没有人怨恨,无论在哪里做事,都不会使人抱怨,这便是仁德。”
97.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①不下堂②。(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注释】①糟糠之妻:贫困时共患难的妻子。糟,酒滓。糠,谷皮。糟糠比喻粗劣食物。 ②下堂:女子被丈夫遗弃或和丈夫离异。
【白话】人不能忘本,纵使自己飞黄腾达了,患难当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遗忘,对于跟我们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抛弃。

四、诚信
98. 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①有分矣,不诚则绝。以义应(yìng)当(dàng)②,曲得其情,其唯诚乎。(卷四十八 体论)
【注释】①交接:交往;结交。 ②应当:应事得当。
【白话】天地是有纲纪的,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君臣之间是有道义的,不真诚就不能相处共事;父子之间是有礼节的,不真诚就会无礼而疏远;夫妇之间是有恩义的,不真诚就会忘恩而离异;结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诚就会无情而断绝来往。以道义来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应对恰当,微细的体察到对方的心意、需要或是事物的真相,这唯有用真诚心才能做到啊!
99.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①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②,谓之天德。(卷三十八 孙卿子)
【注释】①致诚:使诚心达到极点。 ②代兴:更迭兴起或盛行。
【白话】君子修养心性,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要做到至诚,没有其他方法,唯有信守仁德,实践道义。以至诚心来守住仁德,就能教化百姓;以至诚心行使道义,就能改变风俗使民心向善。善良风俗代而兴起,如此可说是与天同德。
100. 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故君子重之。(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只有君子能坚守信义,因为一不守信义,那么一生的作为都将被世人否定唾弃,所以君子非常看重信义。
101. 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①之。笃行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则事著明;事著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卷四十六 中论)
【注释】①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笃,纯一、专一。
【白话】孔子说:“想让别人信任自己,就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真正落实去做,效果就能持久;成效日益长久,事理更能彰显;理事都明白,那么大家有目共睹,有耳皆闻,谁还能歪曲事实真相呢?”
102.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①己也。【厉,病。】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卷九 论语)
【注释】①厉:虐害;欺压。
【白话】子夏说:“君子在位时,先要取得民众的信赖,然后才能劳役民众;如果未取得信赖,民众会以为这是在虐待他们。君子若处于臣位时,应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能规谏;如果未取得信任,君主会以为这是在毁谤他。”也就是说,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任为基础。
103. 夫(fú )信由上而结者也。故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7 1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