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5|回复: 1

[学佛文档]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八十九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7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八十九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89



  请掀开经本二百三十三面,从倒数第四行看起。倒数第四行最后两个字,我们念一念,因为这是一个段落:

  【乃至此宗圆融别教之意。事事重重无尽。亦法界中不思议大缘起也。】

  上次我们讲到这个地方。下面大师引《涅槃经》上一段话来说明缘起:

  【涅槃经说十二因缘,下中上上上智观之。如次得声闻。缘觉。菩萨。佛菩提等。故佛一代之教。不出因缘也。】

  用《涅槃经》的这段话做为这一大段的总结,显示出因缘生法确实是有根据的,不是清凉大师、宗密大师随意而说的,都是有经典做依据的。《涅槃经》上讲的『十二因缘』,『下根、中根、上根、上上根』根性不相同,他们得到的实相也不相同。下根的智慧比较浅得『声闻』果,就是证阿罗汉果,中根的就成了『缘觉』,就是辟支佛果,上根的就得『菩萨』果,上上根就成佛了。所以这是《涅槃经》上,完全从因缘生法上来跟我们说明四圣法界的因由,因此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当然是『不出因缘』。

  【后别释诸经宗旨者。言随经不同。所宗各异者。如法华经宗一乘。涅槃宗佛性。淨名宗不思议等。】

  这就是讲的宗,是说教义,每个宗派、每部经典它所崇尚的不相同。但是诸位要晓得,那个教理是决定相同,教理相同,教义不相同。此地讲『诸经宗旨,随经不同』,这是讲教义,教义有差别,理论上没有差别。这随便举几个例子,譬如《法华经》『宗一乘』,佛在《法华经》上讲得很清楚,「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特别推崇一乘法。《涅槃经》推崇『佛性』,《维摩经》推崇『不思议』法门,就是不思议解脱法门,这是每部经崇尚的不一样。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虽无生之理。实无所宗。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

  这个注解裡面跟我们说,这就是第二个小段:

  【通难举益。】

  『难』是提出难题来质疑。

  【谓有难曰。】

  有人提出一个难题来请教。

  【愣伽云。一切法不生。】

  这是《愣伽经》上说的。《愣伽》是唯识宗主要的一部经典。唯识有六经十一论是它所依据的,《愣伽》是其中之一。经上讲,『一切法不生』:

  【不应立是宗。无生之理。何所宗耶。】

  一切法既然不生,你那个宗旨从什麽地方建立?《法华》宗一乘,《涅槃》宗佛性,《淨名》宗不思议,一切法不生,这些都不能成立。这个问得也很有道理,引经据典,都是佛说的。

  诸位要知道,佛经念多了,佛在这个经上这个说法,那个经上那个说法,争锋相对互相矛盾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所以看多了之后,我们到底依哪部经?到底哪个经佛讲的是对的?说实在话,佛所讲的统统对。为什麽统统对?你要晓得,佛这个经是为什麽人讲的,当时听讲的那个人就得利益,就心开意解,就明心见性,就证果了,他怎麽不得利益!佛说法是契机契理。机,适合于众生的根机,众生根机可以说是人人不相同,因此佛就没有定法可说,每个人不一样,换句话,对每个人所讲的法就不相同。即使是一桩事情,说的都不一样,这是从契机上说各个不相同。从契理上说,决定没有二致,同一个理,绝对不违背真理,也就是决定不违背诸法实相。给你讲一切法不生,那是诸法实相,那是理,佛种种说法,无非令众生悟入这个境界。众生根性不相同,不是讲这一生,我们还有前生,前生还有前生,无量劫以来我们的习性、习惯都不一样。

  六道,十法界,那十法界不说。如果从十法界来的,没这个道理,都是从六道。六道裡面非常複杂,每个人生活环境都不相同,每个人遭遇不相同,所以根性就不一样。佛有能力观机,佛眼睛一看就晓得,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做什麽?学什麽?他清楚。所以他几句话一说,很契你的机。为什麽?把你过去世所修学的那个习性,统统勾引起来,那很容易开悟。现在人说法,怎麽说你也不能开悟。为什麽?不契机。好像那个大夫治病一样,不晓得你病源。好,头痛,给你一点头痛药吃,有没有效?当时好像有一点效,过两个小时就没有效了,不能根治,原因就是不知道你的病源,没搞清楚。佛是个良医,他把你这个病怎麽来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所以那个药一下去,药到病除,他马上就好了。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才知道佛说法的义趣。佛说法,实在而言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就佛本身来讲,佛从来没有说一句法,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没有分别执着过,那而说,是因为众生有感,佛自然有应,感应道交。所以你要问,佛到底有说还是没说?有说,换句话说,对于每个人所讲的宗趣都不相同。

  【故今通云。】

  这个难是有困难、有障碍。『通』就是解释,我们今天讲沟通,把这个障碍排除,使他通达无碍。这底下几句话就很重要了:

  【无宗之宗。宗说兼畅。】

  这两句话是清凉大师讲的。

  【意云。上所举愣伽文。盖遣滞耳。】

  这是佛说法的原则,所以佛无法可说,只是为一切众生解黏去缚而已。众生有解不开的结,佛帮助你解开而已,有什麽法好说?每个人结不一样,所以佛解的方法就不相同,巧妙就在此地。如果我们懂得这个原则,许多的疑问自然就获得答桉,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7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愣伽经》上一句话也是给众生解黏去缚。

  【若一向不立宗。何以彼经自立宗通。说通。】

  这个『宗通、说通』是出在《愣伽经》上的。真的要是一切法不生了,宗通、说通也不能成立。什麽叫宗通?什麽叫说通?底下再引经来说。

  【经云。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所以昔人云。说通宗不通。如日被云矇。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既有二通。非无宗矣。今云兼畅者。是日处空也。】

  这个解释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初学的同修读了之后,裡面还是难以体会它的真实义。『宗通』是修行,『说通』是说法。会说的人未必真修行,真修行的人一定会说法;换句话说,宗通一定说通,说通未必宗通,多看一点书,多找一点参考资料,也能说得天花乱坠。因此佛法不贵说通,而贵宗通。在古时候,大致这些弘法利生的祖师大德留下来这些注疏,像这个注解,清凉大师、宗密大师能够流传到后世都是宗说兼通。如果只是有说通,没有宗通,他可以蒙蔽一代的人,他不能蒙蔽后世的人,他的那些着作必定被后人淘汰掉,不能够流传下来,这是一定的道理。说得虽然好听,没有内容,像那个报纸上的文章,你看了一遍,不想看第二遍,你还能把它流通吗?好的文章,念一百遍、一千遍,永远念不厌,那个文章会流通得下去,宗说旨趣就在此地。所以佛法所贵的是修行,也就是贵的是宗,禅家重视,教下重视,念佛的人也不例外,也非常重视真正修持的功夫。如果你只是念经、念佛,而忽略了修行,这不能往生的。

  我想每位同修都知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一万个念佛的人当中,真正能往生也不过三个、五个,不成比例。原因在什麽地方?那些人是不是没念?念了,天天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那裡大声大叫,正是古人所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麽枉然?他没有修行。我念阿弥陀佛还不是修行?念阿弥陀佛不是修行。怎麽说念阿弥陀佛不是修行?念阿弥陀佛,还照常搞是非人我,还照常搞贪瞋痴慢,他修什麽行?没修,这个没有用处。所以要晓得那个会念佛的人,他这一声佛号是修行;不会念佛的人是自欺欺人,他念这个佛号,自己骗自己又骗佛菩萨,他干的是这个事情,这样的人怎麽可能往生?

  那我们就要问,什麽叫真正的修行?先要了解什麽叫做行?行是行为,行为错了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行为,行为无量无边,佛法把它分为三大类,身、语、意分做三大类。身就是身体的造作,一举一动,口是言语,意是思想、见解,归成这三大类就统统都涵盖、都包括了。行为之表现,中国儒家把它归纳为五伦十义: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把我们人对这个社会的关係也统统包括了。我们面对的这些社会大众,我们是什麽身分,这要清楚。对子女,你是父母的身分;对你的父母,你是子女的身分;对兄弟姊妹,你是兄弟的身分;对于你的长辈、领导的人,像公司行号的老闆、领导的人,那你是被领导的身分,被领导是臣;你是个小主官对你部下,你是君的身分。哪一种身分应该要做哪一种的义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你有没有想到这问题?我对哪一个人应该要用什麽样的心态?要用什麽样的态度?什麽样的礼节?这都是行为。行为错了,行为不当了要及时修正,这叫修行,这是我们讲世间法。

  出世间法比这个更要殊胜,更要精细得多,标准也提高了。本经菩萨的标准是十条,十大愿王,礼敬诸佛是一切恭敬,我对人有没有尊敬心?我每天早晚课诵都拜佛,对佛恭敬,有没有把这分恭敬心对待父母,对待长官,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一切众生,有没有这样去做?只知道对佛菩萨恭敬,不知道对一切众生恭敬,这个错了,大错特错了,修行要在这裡修。许多的事,我们的想法错了,看法错了,做法错了。今天我们学佛,依照经典上佛给我们讲的教训,所以这个经不是念了就完了,念了之后想一想,佛这几句我做到没有?哪些事情佛教我们应当努力去做的?哪些事情佛说这不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我们有没有?应该做的,我们做了没有?所以经典便是修行的标准,不只是念念就完了。这一句名号,我曾经讲过,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不知道名号功德,只是跟着念、学着念,没有多大用处,也就是说,对你修行方面起不了作用。真正名号功德利益彻底明白了,那一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对你修行决定起作用。

  名号功德是什麽?就是《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经文我们还不能够理解,一定要看注解。你看莲池大师的《疏钞》,看蕅益大师《要解》,《要解》也很难懂,你再看圆瑛法师的《讲义》,看宝静法师的《亲闻记》,统统看熟了,才晓得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当你听到这句名号,或者念这句名号,经典裡面所有的教训油然而生,这样才相应。可见得这不是容易事。修行要细说,那是无量无边,这经上常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哪能说得尽?说不尽,那就抓纲领,这就方便了。佛在一切经典裡面的开示都是从纲领上说,我们要能体会。

  佛给我们说的小乘,三学是纲领,小乘人所修,声闻缘觉修戒定慧;大乘菩萨学六度,六波罗蜜。三学、六度是佛法修行的基本纲领。换句话说,持戒我们做到了没有?持戒就是守法,不但是佛的教诫,佛给我们制定的戒条,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都是属于戒律。我们明不明瞭?有没有遵守?真正一个守法、守规矩的人心常常是定的。为什麽?他不胡思乱想,他也没有恐怖颠倒,他守法不犯法,心常常能安定,这样的人才能够修定。一个不守法的人心是定不下来的。所以要想心定下来,先要讲守法。什麽是定?一定要把自己心裡面妄想、执着、忧虑、牵挂统统捨掉,这个心才定;得到定之后,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不是学来的,智慧是清淨心的起用。心不清淨,这个心起作用就叫烦恼,心地清淨起作用就叫智慧。

  所以佛在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都是心起作用;就是一个心清淨,一个心不清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07: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