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08|回复: 2

[学佛文档] 卍续藏第22册No.0430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6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钞】此同居土净薉之相。五浊者。性水本清。因尘劳而成浊。尘劳无体。依性水而有相。一者劫浊。四浊增剧为体。炽然不停为相。二烦恼浊。五钝使为体。恼乱逼迫为相。三众生浊。三缘和合为体。轮回不息为相。四见浊。五利使为体。邪知谬解为相。五命浊。寿暖识三为体。催年减寿为相。轻重分净薉者。如三途浊重则土薉。人道浊轻则土净。人道又薉。天道净。欲天薉。禅天净。娑婆一总是薉。苦空无常故。极乐一总净凡夫例圣故。

  【解】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薉。体空巧度证入者净(西方是方便净以小乘回心故)。

  【钞】此方便净薉相。方便土九人生。谓藏二乘。通三乘。别三贤。圆十信。皆已断见思。未破无明。寄居方便耳。若是藏二乘。禀析空观。断见思。度分段生死海而证入者。所见则薉。法执重故。观智拙故。若是通三乘。禀体空观。断见思。度分段生死海而证入者。所见则净。法执轻故。观智巧故。又通教薉。不达中道故。别教净。了达中道故。别教又薉。不达即中故。唯圆十信所见则净。已伏无明故。言析空体空者。以四大五蕴分析此身。觅我我所不可得。故曰析空。体空则非但我空。法亦如幻。当体本空。故曰体空也。极乐是方便净以小乘回心故。

  【解】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薉。一心三观证入者净(西方是实报净以所证圆顿故)。

  【钞】实报土。乃别十地。等妙二觉。圆教四十一位菩萨所居。次第三观者。乃别教所修。谓十信修析空。伏见思。十住修体空。断见思。入方便。十行修假观。破尘沙。十向修中观。伏无明。初地破无明。证法身。始入实报。以智不圆融故。所见土相则薉。一心三观者。乃圆教菩萨所修。谓观一念心了不可得。谓之空。能所宛然。谓之假。虽能所宛然。而性常自空。空假不二。谓之中。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一心三观。此观若成。则能圆断三惑。圆证三德。故初发心住。即破无明。证三德。而入实报。以观智圆融。所见土相则净也。极乐是实报净。以所证圆顿故。

  【解】常寂光土。分证者薉。究竟满证者净(西方是寂光净以受用同佛故)。

  【钞】此土。乃如来所居之土。若约别妙觉。于本教虽称究竟。而但断十二品无明。犹是分证位。故曰分证者薉。无明未尽故。究竟满证。乃圆妙觉也。尽无明源。乃究竟清净圆满大觉也。极乐是寂光净。以受用同佛故。别明净薉竟。

  △三指归同居。

  【解】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以经中是同居境故以上善俱会故)。

  【钞】横具上三净土者。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佛在同居。即寂光土。菩萨在同居。即实报土。声闻在同居。即方便土。又同居横具上三。方便横具上二。实报横具上一。又寂光横具下三。实报横具下二。方便横具下一。故后文云。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也。二释依报竟。小字。乃成时大师批语。

  (此论修德。不论性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薉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

  【钞】(一切微尘具足佛土者。万法唯心。微尘亦唯心。心净故土净。心薉故。土薉。任运之理。故曰法尔具足。极乐虽云修德。亦是性所本具。不出性外也)。

  △三释正报教主三。初明单复三身。二明超情离见。三指示生化身。

  △今初。

  【解】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

  【钞】单三身中。言所证理性者。即如如理也。自性清净法身也。实相之体也。三德秘藏中法身德也。能证功德智慧者。即如如智也。自受用报身也。实相之宗用也。三德中般若解脱二德也。功德。乃解脱德。智慧。即般若。亦名福慧二严。所现相好色像者。即圆满报身色像乃至随类化身色像。复三身。言复者。重复也。自性清净者。性德法身也。即上所证理性。以性本自净。故曰自性清净法身。即众生本源自性天真佛性。此身通因果。离垢妙极者。乃修德法身也。离垢者。离五住之垢。断德究竟空。妙极者。极三智之妙。智德究竟谢。修德功毕。性德圆显。故曰离垢妙极法身。此身唯属果。自受用者。即弥陀智断二德究竟实果。智德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断德则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也。他受用者。即地上菩萨。随其心量。所见刹尘相好。化身复者。示生谓示现八相。应现谓应物示现。如月印水故。佛界。谓现佛界之身。随类。谓随九界而示现也。单复三身竟。

  △二明超情离见。

  【解】虽辩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此论性德)。

  【钞】此段恐人不得意。而生三一之情见。故破之也。谓虽说三身之单复。皆是随情而论也。究竟实理。两不成双。一亦不单。无三一之戏论也。恐人又执非一非三。故又曰而三而一。若遇四悉檀因缘。不妨说三说一。本有开合之义也。不纵横不并别者。涅槃经云。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伊。别亦不成伊。如摩醯首罗天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佛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章安释云。西方伊字。有新旧∴。此旧伊字。纵横如烈火。如点水。各不相续。可喻他教三德。<PIC>X22p0845_01.gif</PIC>此新伊字。细画相连。不纵不横。喻圆教不思议之三德。今不纵横并别者。乃取圆教意也。说三身而非氵点水之纵。说一而非灬烈火之横。说一而非并。说三而非别。离四句之过。绝百句之非。不可思议者。思。谓心思。议。谓言议。不可以定一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以定三思议。不可以定非三非一思议。不可以定而三而一思议。此乃根本四句。每句各具四句。四四十六句。约三世。则有四十八句。再约已起未起。则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共成百句。佛身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故曰不可思议也。

  △三指示生化身。

  【解】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此论修德以是同居土中见故)。仍复即报即法也(以佛身随横四土现故)。

  【钞】问。今云阿弥陀佛。乃单复三身中属何身也。答曰。今云阿弥陀佛。正指示生化身。恐疑非法非报。故又曰仍复即报即法也。三身不离。喻如珠体珠光珠影。而不相离。虽不相离。不妨各随机见也。三指示生化身竟。大科释正报竟。

  △四重释二有。

  【解】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四悉檀)。的标实境令欣求故(世界悉檀)。诚语指示令专一故(为人悉檀)。简非干城阳??。非权现曲示(非魔)。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非邪)。破魔邪权小故(对治悉檀)。

  ○(非权。破华严合论之讹。非邪。破末世积迷之习。此二料简。尤大有关系)圆彰性具。令深证故(第一义悉檀)。

  【钞】干城。即乾闼婆幻现之城。旷野深山多有。及蜃楼海市等。皆妖气所现。阳??。即春时平地所起阳气。远看似水。近看则无。非权现曲示者。李长者华严合论。谓西方是权现。曲为小根所示。非缘影虚妄者。破末世众生。以第六意识所缘法尘之影。以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谓西方在心外。保真。乃藏教保真涅槃化城也。法华经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偏。谓藏教之偏真。但。谓别教之但中。谓西方二有。乃圆教之妙有。非偏非但也。破魔邪权小。故为破恶益。圆彰性具令深证者。西方依正二报。皆我心中本具之物。若不往生。不能得其受用。若往生时。本具之物全显现。故曰入理益也。

  △五释现在说法。

  【解】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对此土释迦不久住弥勒未生无现佛可依)。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钞】此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彼土弥陀现在说法。是故应当发愿往生也。释现在说法竟。大科正释经文竟。

  △三结出序义。

  【解】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此字指一体三宝)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是真指南)。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钞】结出序义者。结出发起之义也。夫发起。必发起一经之由致。一经之致。不出五重玄义。故指五重。一一点出也。佛法僧同一实相者。佛法僧乃住持三宝。实相乃一体三宝。而言同者。佛是究竟实相。法是能诠实相。僧是分证实相。故曰同也。唯一佛界为所缘境者。谓心性唯攀缘佛境。唯以佛界为缘起。不杂余事者。心性不落九界也。夫心本不生。生必随缘。若随佛界之缘。则全体是佛。若随九界之缘。全体即九界。若随菩萨法界。尚是弃金担麻。况六凡三涂。可不慎乎。故曰真指南也。法华为纯一无杂之教。此经正与法华同味。而不同时。言虽略。五重之意周矣。经文大科初序分竟。

  △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语如山岳不可动移)。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

  △初又二。初徴释。二广释。

  △初又二。初徴。二释。

  △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

  △今初。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钞】净土之乐。乃绝待不思议乐。无苦可待故。夫乐者。对苦而显。净土无苦。何得称乐。乃对娑婆极苦。而显净土极乐也。

  △疏中分四。初略明众生。二总论苦乐。三别明苦乐。四结指同居。

  △今初。

  【解】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净宗不思议在此)。

  【钞】众生。略具三义。一众处受生。二众法相生。五阴四大也。三烦恼乱生。极乐众生具二义。无受生义。等觉者。与佛齐等。即补处菩萨以还皆可名者。谓上自等觉。下至人民。皆名众生也。以下下例上上者。例。概也。谓人民与等觉。概是一生成佛者也。

  △二总论苦乐。

  【解】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众苦极乐映释)。

  【钞】娑婆。此云能忍。此土众生能忍受苦故。此三苦。亦名三受。苦受乃苦苦者。谓此身已是苦果。再加苦受。故曰苦苦。乐受是坏苦。不久住者。对苦之乐。不能久住。久住又转为苦矣。不苦不乐受乃行苦。性迁流者。谓行阴迁流。终归变灭故。此之三苦。约事局于三界。约理通于四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即苦苦。方便化城。不得久住。即坏苦。实报寂光虽离生死涅槃之苦乐。究竟念相未尽。变易未离。即行苦。极乐四土永离三苦。受用同佛故。不同此土对苦而言乐也。

  △三别明苦乐二。初正释四土。二点示行妙。

  △今初。

  【解】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钞】一往而分别者。未是详悉而言也。分段者。此土分段生死。分。谓分限。寿量有延促。段。谓块段。身量有大小。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盛苦。前七为别。后一为总。彼土翻此诸苦。而成诸乐。故名极乐。

  【解】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钞】彼国方便土圣人。皆禀圆教体空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巧度证入者。皆大乘菩萨故。四土圆融故。无藏通二乘沉于偏空。滞于寂灭之苦。此土二乘。有被偏空涅槃所滞碍。不发大心。故为苦。彼土翻此。但受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熟众生等乐。

  【解】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钞】彼国实报土。皆禀圆教一心三观证入者。智圆融故。无别教隔别不融之苦。故但受无碍等乐。

  【解】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钞】究竟等者。究竟寂光土。理智不二。身土一如。法身渗漏。真常流注者。乃指别妙觉。约别教虽称究竟。约圆教犹是分证之位。犹有渗漏流注之苦。法身渗漏等者。菩萨不思议变易生死也。无明未尽。故十二因缘未尽。因缘未尽。故法性之水。渗漏流注也。彼土受用同佛。故但受称性等乐也。正释四土竟。

  △二点示行妙。

  【解】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方是极乐净宗)。

  【钞】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者。谓正称名时。便以佛善根为己善根。以佛福德为己福德。故云同佛也。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既曰少善不生。随云持名能生。可见执持名号。乃多善根多福德。福善多。故能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此非生净土后圆净圆受。乃正念佛时。一念相应一念净受。念念相应念念净受。故曰行妙也。三别明苦乐竟。

  △四结指同居。

  【解】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钞】逊者。让也。十方佛土皆有同居。要让极乐同居殊胜奇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其苦乐。优者。胜也。收机最广。故优入。下手最易。故从容。念念即佛。故横超。不落九界。故度越。佛说苦乐之意。正在同居厌苦求乐。舍染归净耳。经文初约能受用释竟。

  △二约所受用释(此亦转释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故。下广释一科。亦然)。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以严际畔)七重罗网。(以严空界)七重行树。(以严露地)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钞】极乐庄严。当阅大弥陀经。及十六观经。兹不具录。

  △疏中分三。初总释胜境。二别明四土。三问答破情。

  △今初。

  【解】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内因外缘)也。

  【钞】文分二节。初略释经文。表者。显也。以果显因也。七科。即三十七科道品。释在后文。七科不出戒定慧。栏楯表戒。防过失故。罗网表定。以定覆心故。行树表慧。道树高远故。四宝者。彼土宝实无量。但言四宝。表四德也。此土同居方便。唯有四倒。故曰凡圣四倒。彼土同居。人人实具四德。常者。无量寿故。乐者。但受诸乐故。我者。无量光故。具八自在我故。净者。净土无染故。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以一尘身。遍大千界。三能示大身。轻举远到。四能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刹。犹若虚空。下文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即此八大自在我也。皆四宝下。明胜境因缘也。自功德深者。多善根之因深。他贤圣遍者。多福德之缘强。此皆一句万德洪名之所现也。总释胜境竟。

  △二别明四土分二。初明四土横竖。二明四土圆融。夫若约性德。则非横非竖。今言横竖。乃约修德。虽分性修。乃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若约此土往生。或称名号。或作观想。或生同居。或生上三。总名横超。若约彼土同居进入上三。则有横有竖。根性不等故。若利根则横入。钝根则竖进。横入则修圆顿止观。则论相似分证之别。竖进则修次第止观。则有即空妙假之分。虽分横竖。横竖皆圆。非前三教。故教观纲宗。约化仪教。立三种止观。今但约顿渐二种。不定止观亦在其中。

  △今初。

  【解】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钞】此明同居土因果也。以二感为因。土体为果。此土唯横无竖。此等庄严。总指四土依正二报。增上善业。别指同居。乃专称名号所感。亦是修圆教五品观行所感也。专称名号。为增上善业者。以念念即佛。乃我成佛之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也。但言增上者。以增上缘。总摄前三缘也。善业者。中道无漏善业也。五品观者。谓随喜。读诵。解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以此二行为能感之因。同居净土为所感之果也。缘生胜妙五尘为体者。缘生。谓因缘所生法也。胜妙者。非娑婆之粗恶也。五尘。谓色声香味触也。体者。国土之体质也。

  【解】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钞】此明方便土因果也。因则有横有竖。竖则即空观智所感。横则相似三观。言即空者。非通教即有之空。乃圆教即中即假之空。相似三观者。乃一心三观。证入相似位者也。妙真谛者。非是偏真。乃不思议真也。无漏五尘者。无见思漏。尘沙漏。无明漏。乃中道无漏五尘也。

  【解】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钞】此明实报土因果也。妙假观者。不思议假观。即中即空之假也。约竖而论也。分证三观者。一心三观之分证位也。约横而论也。妙俗谛者。不思议俗谛也。即中即真之俗也。无尽五尘者。随拈一尘。皆具一切尘。谓一一尘中一切尘。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心。一一心中一切尘。一一尘中一切刹。一切刹尘亦复然。(云云)也。

  【解】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钞】此明寂光土因果也。即中观者。即空即假之中也。不思议之中。约竖而论也。究竟三观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1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