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40|回复: 1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第十八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6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疏节录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十八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10-0018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四面,第六行,看经文偈颂第十七首:

  经【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盘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批注里面,这是第三大段,第三大段总共有三十首偈颂,是相当长的一段经文。前面将长行文里面所说的十愿,十大愿王,菩萨以偈颂的体裁重说了一遍,长行说得详细,偈颂就简略了。从这个以下是颂前面所讲的回向,十愿后面三愿都是属于回向,常随佛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三条都是属于回向。这个地方就把这三种回向合起来,佛为我们详细的开导,由此可知,回向在佛门修行实在是非常重要。什么原因?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历劫的修行很难成就,原因就是心量太小,佛教给我们回向这个修学的方法,把我们的心量拓开。真心本性是包虚空法界的,换句话说,比虚空法界还要大,那是我们本来的心量。现在心量小到连两个人都不能容纳,他怎么能成佛?怎么能往生?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你要问,普贤菩萨在偈颂里面为什么回向要用这么长的经文,几乎占偈颂的一半,道理就在此地。

  批注诸位大致上都能看得懂,我们把经文简单介绍一下。『我为菩提修行』,这跟我们的发心就不一样。我们为什么学佛?为什么修行?这是从发心上来说,世间人学佛可以说大多数是为趋吉避凶,经上讲的话没错,为离苦得乐。但苦乐的标准我们搞错了,我们得的是眼前之乐,眼前的苦我们希望离开,眼前五欲六尘之乐希望得到,那简直是太小了。佛说的离苦得乐,离苦是离究竟苦,究竟苦是什么?轮回苦、生死苦,生死轮回苦,无明妄想苦,佛是叫我们离这个。乐是指什么?乐是指究竟乐,究竟乐要到什么地方才能得到?对我们来说,只有西方极乐世界,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究竟乐。

  其实这个话不但是对我们而说,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是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圆教,十住菩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对这些人说。圆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劝他们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得究竟乐,离究竟苦,离苦得乐的标准是在这里。我们是什么标准?我们这个标准,苦永远没法子离开,乐是永远不能得到,为什么?用心错了。所以我们看这些大菩萨、法身大士,他们的修学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为「菩提」,菩提就是佛道,换句话说,他是为成佛来修行的,四弘誓愿最后一条「佛道无上誓愿成」,他是为这个。这个目标远大,带起他心量的开阔,所以他的修行就相应,小心量修行不相应,真正的道理在此地。

  『一切趣中成宿命』,「宿命」是六通之一,「一切趣」就是指十法界。菩萨无论在哪个法界修行,四圣法界里面有他,六凡法界也有他。在中国,四川峨嵋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我们这个世界有他,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有他们。他们无论在四圣法界,或者在六道里面,他不迷,有宿命通,他知道过去,知道未来,不像我们迷惑颠倒。我们过去生中不知道,忘得干干净净,未来的前途也不知道,一片茫然,这就苦了;菩萨统统知道。

  『常得出家修净戒』,五十三参里面,示现出家身分的只有六个人,五十三位善知识只有六位示现出家的,其它四十七位示现在家,与这句话「常得出家修净戒」有没有抵触?没有抵触。诸位要晓得,在家菩萨,身在家,心出家,所以他还是出家,还是修的净戒。形像没有关系,最重要是心清净,心净则土净,这个重要。所以此地「出家」的意思着重在心出家,不着重在身。

  「垢」是污染,我们的心在五欲六尘境界里面生起贪瞋痴慢,生起这个念头就污染了,这就垢了。『无垢』是心已经不染五欲六尘,心清净。『破』是犯戒,毁犯戒律,这个大家都知道,破戒了。『穿漏』,「漏」是比喻,像个茶杯一样,破了盛水就漏掉了,表示这个东西坏了,已经不是法器,没有办法修学如来功德。为什么?他戒破,心地污染了,不能够接受如来清净大法,是这个意思。「无垢无破无穿漏」,可见得菩萨持戒清净,我们常讲严持戒律。

  修行要从持戒修起,但是持戒,许多人也把意思错会,认为就是戒经里面的五戒、八关斋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会意到这上去。这个戒圈圈太小,不免污染,不免破漏。菩萨在这个境界里面所说的持戒,戒律的范围非常广大。凡是佛经里面佛对我们的教训统统是戒,教诫,我们都要遵守,不是列入戒条才遵守;没有列入戒条的,里面许多教训统统都要遵守。譬如前面讲「我为菩提修行时」,我是不是为菩提?这就是佛的教诲。我们修行要为菩提,不为其它,这就对了。说得浅显大家好懂一点,持戒就是守法,规规矩矩的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佛的教诫我们要遵守,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我们都应当要遵守,心就清净了。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一切法统统遵守、统统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这个意思。修行从这个地方修起,简单的讲从守法修起,持戒守法。

  下面一首,要紧的是后面两句,为一切众生说法。前面两句是说天龙八部,代表的是六道众生。菩萨有能力在六道里面化身,要度哪一类的众生一定要现同类身,使用同类的言语,才能够度那一类的众生。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度畜生,应以畜生身得度者,菩萨要现畜生身;应以饿鬼身得度者,在鬼道里面,菩萨到鬼道里头也要现鬼道身。一定同类身、同类的言语才能够帮助他们,菩萨有这个能力。『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化是无所不遍,遍及六道,十法界,遍及无尽的虚空法界,这是佛陀的教育。再看下面两首,在五十六页。批注里头都很清楚,这两首是:

  疏【修行二利愿。】

  二利是自利、利他。

  经【勤修清净波罗蜜。】

  这是菩萨修行之体,菩萨行的体就是十波罗蜜,通常在《般若经》里面讲的六波罗蜜。《华严》以十代表圆满,所以六波罗蜜到华严会上就变成十波罗蜜。十跟六在数字上有差别,在内容、境界上没有差别,怎么会没有差别?十波罗蜜后面四条是第六般若波罗蜜展开的;归纳起来叫般若波罗蜜,展开来有般若、有方便、有愿、力、智。所以他把它展开来,我们讲这是归纳演绎,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般若波罗蜜,内容是圆满的。这是『清净波罗蜜』,用清净心修十度,以十度修清净心,它是相辅相成的,这个一定要知道。十波罗蜜修的是什么?修的是清净心;清净心修什么?清净心修十波罗蜜,你才能得真实的受用。

  经【恒不忘失菩提心。】

  这就是修行十度的功效。『恒不忘失』,永远不会忘失,『菩提心』是觉心,也就是说菩萨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之中,念念觉而不迷,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觉心,他不迷,不迷就是不染,染着就迷了,于一切法不染不着,他不迷。

  经【灭除障垢无有余。】

  我们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菩萨这个方法,业障都消掉,都消除,消干净了,『无有余』,消干净了。『障』就是业障,『垢』是无明,业障、无明都消尽。用什么消?诸位要记住,十波罗蜜、菩提心,用这个东西消业障。我们要不在这里真正下功夫,业障怎么消得了!菩萨行的总纲领就是六度,《华严》文殊菩萨讲的十度,刚才讲了,十跟六是一个意思,同样的境界。第一个「布施」。布施是不是叫你到处去舍财?舍财修福,将来享福,这不是波罗蜜。为什么?心不清净,里面有得失,还是有贪心。佛家常讲,舍一得万报,利息很厚,值得去投资,是这样的心理去修布施,这个心不干净,这个心不是菩提心。所以你所修的也不是波罗蜜,那个叫修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加上波罗蜜,心是清净的,决定没有染着。布施真正的意思是舍、是放下,把贪心放下、瞋心放下、愚痴心放下、妄想心放下、执着心放下,这叫布施,真的布施。所以他才「恒不忘失菩提心」,才真正能够达到业障、无明统统消除。

  经【一切妙行皆成就。】

  自行化他圆满成就。这里面总共八句,这一句是总说,这一句是主。所以菩萨行圆满成就,诸位要记住,前面三句非常重要。下面一首是说它的德用。

  经【于诸惑业及魔境。】

  『惑』是迷惑颠倒,『境』是境界,这个境界不是好境界,是魔境界。《八大人觉经》上,佛给我们讲的四种魔,《八大人觉经》流通很广,提起来诸位都知道。这四种魔里面第一个是「五阴魔」,五阴魔是什么?我们的身就是五阴,身就是魔,这个身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现的相状。第二是「烦恼魔」。第三是「死魔」,有情众生都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就是魔。说这个四大类,三类是属于自己的,只有后面这一种是我们身外的,「天魔」,只有这个属于外在的。

  哪些是天魔?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有没有见过?天天见,你们不认识。张开眼睛看看,哪一个不是天魔!凡是一切诱惑你起贪瞋痴的,这类的魔是外面诱惑的,统统是天魔。天魔不是青面獠牙的鬼怪,也许打扮得很漂亮,一见就生欢喜心,那都是魔,要认识清楚。内不起贪瞋痴慢,内里面心地清净、觉而不迷,『惑业』没有了,外面是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外面境界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心里欢喜的,称心如意的,引起你贪心,你看烦恼魔把它引起来了;一种是不顺心的,引起你瞋恨心,统统是魔境。我们今天处在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就是魔境界,不可以不知道。认清楚,明白了,不受诱惑了:

  经【世间道中得解脱。】

  只要你内不动心,外不受诱惑,你就『解脱』了,解脱就自在。菩萨跟我们在行为上不一样的就在此地。我们凡夫禁不起诱惑,顺自己的意思,一诱惑贪心就起来;不顺自己意思,瞋恨心就起来。换句话说,外面境界诱惑你,使你的烦恼不断起现行,内魔跟外魔勾结,你还会有好日子过吗?所以我们要学菩萨,学菩萨就学聪明,认识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论顺境、逆境,我们面对它不会起心动念,心是平等的、清净的,这就是内,业惑消除,外面不能诱惑了,外面魔境也不起作用,菩萨降魔是这个降法。

  经【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是比喻,在佛门里面,用莲花表法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莲花是生在泥土里面,花开在水的上面,佛用这个做比喻。池底下的污泥比喻作六凡法界,泥上面的清水比喻作四圣法界,花开在水上面,不但六凡法界它不染,四圣法界也不染。它叫什么?不得已给它取个名字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十法界之上。四圣法界在比较上说,比六凡清净,是不是真清净?不算真清净,是比较清净。真正的清净是六凡、四圣统统不染,真正清净,『犹如莲华不着水』,这是入一真法界。『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太空当中运行,它不是停在那个地方的,它是在运行的。这两句都是比喻超越十法界,那就是真实的,那才叫真正解脱得大自在。再看底下第二十一首、二十二首,这是五十七面的倒数第四行,这两首是「成熟众生」。

  经【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剎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普贤菩萨的大愿跟十方诸佛如来完全相同,没有一丝毫差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5 23: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