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0|回复: 3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讲解守规矩集第三九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3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讲解守规矩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动的现象,那不就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近代科学家发现的完全相同。所以,没有物质存在!你在这里面执著分别,那真的是妄想,不是事实,这是从理上跟你讲,你要放下。从事相上讲,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要以为,我还没死!你能保得住明天还在?没有一个人敢说保得住,我明天还存在,「黄泉路上无老少」!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要把握著每一分钟的命光,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去修行。这是教给我们为什么要放下,放下是真实,你放不下是虚妄;你能放下是真实慧,你放不下是无明邪见。
  第二是「持戒」,就是守法,守佛陀的教诫,守国家的法律,守社会风俗道德的观念,遵守这些。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守规矩就是持戒。持戒,千万不要死在戒条之下,那就错了。所以这个意义很深,范围非常之大。
  第三是「忍辱」,就是要有耐心。《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忍就是耐心、就是恒心,有恒为成功之本。一个人没有耐心,没有恒心,一事无成。法藏比丘听经千亿岁,没有耐心的人怎么能成就?五劫修行,这都有很大的耐心。我们今天所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没有耐心,这怎么能成功?近来,国内跟国外都有不少同修劝我办个佛学院,我也很乐意,你们去替我招生,看看能不能招到学生?我的学生条件,要有耐心,为什么?至少头三年我不讲经。那佛学院学生每天干什么事情?每天给我念经,一天念八个钟点,念三年,一部经念三千遍。这个学生...(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五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50》)


...清楚一点,这不是聪明人干的,是顽皮小孩干的。中国自古以来讲求的方法,先求根本智,然后再求后得智,这才是对的。
  唐大圆居士在《唯识易简》里,对这个问题深有感慨!民国以来,我们教育思想的方法,把从前代代相传几千年的(现在的话就是教育的哲学)教学法,统统舍弃,去学西洋的,结果就是中国人今天遭遇这么大的灾难。讲到根本原因,确实是如此。方东美先生在世的时候,每次谈到教育,他就拍桌子骂人,很生气。生气也没用处!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几千年的方法,都是从根本智到后得智,佛法也是用这个原理、这个方法。这个方法首先就是叫你心清净,心定下来,尽可能减少妄念,用佛学的术语来讲,就是首先要训练戒定慧。戒学就是守法、守规矩,从小就养成守法的观念。小朋友比较天真,好像样样都约束他,都要管教,他天真没有了。是的,是比不上西方小孩那样的天真烂漫,但是长大之后,西方人的智慧的确比不上东方人,这是真的。西方的聪明人有,极少数。小时候很活泼,什么东西都没学到,不像中国小孩,从小就训练你戒定慧三学,连儒家都不例外,都是训练戒定慧三学。到三学有相当基础,这个时候才叫你出去参学,所谓寻师访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就真实的学问,所以他的学问是既精又博。
  看看中国《二十五史》,每个朝代成就人有多少?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都没有的。可是我们这个时代就很不幸,学的是西洋的方法,成就不如西洋人,这些实在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特...(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六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66》)


...众服务的机会,这是非常公平,任期一年。团体里面不管人多少,每人自己有私人产财,这个和合僧团就破坏了。诸位要知道,这个地方能够有个僧团出现,这地方就有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不会遭难,这是大家有福。很可惜!就是我们现在一个僧团都没有,现在台北市道场很多,大大小小非常之多,这个道场住两个人,各有各的财产、各有各的钱财,这就不行,有私财!所以现在这个社会,僧团我们看不到,这是非常痛心的一桩事情。
  其次是「戒和同修」,就是守法,团体生活一定要有规律,起居作息都要定一个规矩,这个规矩是大家共同拟定,少数服从多数。这个规矩也可以修改,在开会的时候可以提出来修改,既然改定通过,人人要遵守。「戒和同修」就是守规矩、守法,当然佛的戒条要遵守,基本的戒条是五戒、十戒,如果真正是僧团最低限度守沙弥十戒。沙弥十戒里面有一条「手上不能有财物」,身上有金钱,这个戒就破。在今天的社会,可不可以做到身上没有金钱?可以做到,不是不能做到。我出门要坐车的时候,向常住临时支些车马费,回来的时候,多余的交还给常住,这就对了。所以真正僧团培养什么?身心清净,教你真正放下,心清净他没有妄念,心都在道上,道业容易成就。大家在一块共修,互相砥砺,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就法喜充满。
  演【律中五人以上,同一羯磨,和合无争,如水乳合,名和合众。】
  「律中五人以上」,戒律是讲四人以上,最少是四个人。「同一羯磨」,羯磨是梵...(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七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70》)


...经没有一个不赞叹。什么叫赞叹?赞叹就是宣讲。换句话说,一切诸佛没有不讲《阿弥陀经 》的、没有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的。这就说明念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对我们的忠告,有绝对的利益。
  「修禅」,不是叫你天天盘腿打坐。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禅定,就不是面壁打坐的那个禅定,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老人家讲的禅定是「外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外不著相,就是《金刚经》上「不取於相」;内不动心,就是《金刚经》上「如如不动」。他老人家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所以,不著相、不动心就是修禅定。
  「行度」,度就是六度,六度就是我们生活的要领、生活的守则。一个学佛的人日常生活依据什么?依据六度。「布施」,就是放下;「持戒」,就是守规矩、守法;「忍辱」,就是有耐心、有恒心、有长远心;「精进」,就是求进步,日新又新;「禅定」,就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般若」,就是正知正见,觉而不迷。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统统是在生活上、处事待人接物的地方去修行,没有离开这个世间,没有离开社会。
  演【阿弥陀佛昔为太子下一节,具足六度。】
  这一段具足六度的意思。
  演【七千岁中脇不至席,精进度。】
  为什么说他精进?平常人晚上睡觉,功夫就中断;不睡觉,他功夫不断,这是真精进。他入定能恢复精神体力,定中境界清清楚楚,决定没有昏沉,昏沉就是退转、中断,他不昏沉,这是真精进。
  演【不念爱欲,戒度。】
  这就是持戒波罗蜜,...(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九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95》)


...这就成了菩萨,菩萨是什么?是佛的入室弟子。前面是佛弟子,没有登堂入室,这是佛登堂入室的弟子。前面是佛一般弟子,后面是佛的传法弟子,这个标准又不相同了。
  第一个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体来说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要真正发度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叫度?「度」是帮助他、协助他,最重要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断烦恼,帮助他恢复清净心,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把标准放低,帮助他,教他孝亲,教他尊师重道,教他慈心不杀,教他修十善,这是标准放在最低,这是接引一般众生。不学佛的,要用这个方法教他,这是人天法;已经学佛的,要教他真正回头,「三皈」是回头,教他守法、守规矩,这就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对於老修,要劝他「发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
  四弘誓愿,第一个誓愿是菩萨愿,第二、第三是菩萨行,第四个是菩萨果位。愿发了,从哪里做起?从断烦恼做起。烦恼不断,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度化众生,烦恼断了之后才学法门。所以现在学佛,学了几十年,学了一辈子,在佛法上什么成就也没有,原因在哪里?他顺序颠倒,一开头就「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那条不要了,所以他永远学不成。为什么?他那个器是有漏,好像这个茶杯,底下破一个洞,怎么装都装不满,漏掉了,装不满。他有漏,「漏」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所以学佛的程序是先断烦恼,先修清净心,一定要按照佛的程序去做,程序...(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0》)


...过失要远离。「意」里面,三毒烦恼就是贪瞋痴,这个范围非常的广大。不但於世间法要离贪瞋痴,出世间法也不能有贪心。所以贪瞋痴一定要断。离开贪瞋痴,那叫三善根,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从这里生的。由此可知,世间所有一切恶法是从贪瞋痴生的,叫三恶,也叫三毒。
  演【三皈者,佛法僧也。】
  我们唯恐初学的同修看到「佛法僧」会把意思错会了,所以我们常常用六祖大师在《坛经》给我们讲的「觉正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是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演【具足众戒者,道俗备受微细。】
  「道」是修道的人,「俗」是世俗人。无论是修道、是世俗都要守法,都要守规矩。戒律就是法律,就是生活规范,除了佛给我们制定的条文之外,世间的法律规章、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包括在其中,是世出世间人都应该遵守的,这社会才有秩序、才有祥和,众生才能安和乐利的生活。
  演【不犯威仪者,三千悉皆不缺也。】
  「威仪」是讲仪表,我们今天讲风度。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可见得出家不是一个容易事情。为什么在生活上要这样谨慎?因为他是人天师表,是大众的榜样,是大众的模范,所以一举一动都要做出一个好的样子给别人学习。现在出家人在社会上不被社会大众尊敬,原因在哪里?戒行威仪没有了,不讲这些东西。大众平常也放逸惯了,随便惯了,禁不起约束,稍稍有一点约束,他就受不了,这样修行很不容易...(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一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15》)


...弘法利生;教下大开圆解,这才到外面讲经说法;净宗的大德,也一定是自己往生已经取得,才领导大家念佛,这是从前的标准。现在自己什么都不会就要弘法利生,这就是古人讲的「以盲引盲」,自己眼睛瞎了,带一群瞎子,这走路多危险!「相牵入火坑」,一个牵著一个往阿鼻地狱去。
  如何成就自己?还是一句话,「一门深入」,一部经、一句佛号,三年到五年决定成就。到自己成就了,然后你才可以博学多闻。博学多闻不是为自己,是应付许许多多的众生。博学多闻是第二个阶段,不是第一个阶段,不是现前。现前是要修戒定慧,是要修根本智,要成就自己。戒定慧三学,实在讲就是自己的生活,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就是戒定慧。「戒」学什么?是守法,守规矩。世法佛法在原则上没有两样。戒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记住这个,我遵守。具体,在我们中国祖师大德教给我们内修五德:温良恭俭让,这修自己,温厚、善良、恭慎(恭敬慎重,无论做什么事情小心谨慎,这就是恭敬)、节俭(决定不浪费)、忍让。自己内修五德,外修六和,这是守法,这是守的根本法,这就要持戒。这是戒行里面的大根大本,五德是对自己,六和是对人,与人相处。
  「定」是心里头有主宰,不散乱,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我心有定。「慧」是什么?慧是外面清清楚楚,不被它诱惑,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是慧,没有一样我不清楚,没有一样我不明了,绝对不受外境的影响。外境,善也好、恶也好...(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二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21》)


...己想一想,我们的戒定慧三学能不能比得上他?如果我们将三学废弃,学一些大乘经教,那就是古德讲的狂慧,狂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佛法自始至终著重在实践,佛陀的教诫我们一定认真把它做到,一定要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才管用,自己才有真正的受用。这个真实受用,实在就是自在快乐。如来果地上所讲的三德,法身、般若、解脱,解脱就是自在快乐,智慧就是一切通达明了,不迷惑。这两样东西,一个真正依教修行的人,他逐渐会证得,由少分而多分,到如来果地上这才究竟圆满。所以小乘教里面许许多多的规矩不可以违背,一定要遵守。
  在一般讲,小乘是保守的,大乘是开放的,虽然开放,但是这些基本的规矩一定要遵守。说实在话,人守规矩,是自己尊重自己,是自己庄严自己。千万不要以为不守规矩表示是一种特权,那就错了,大特特错!一个团体,人人都守规矩,这个团体一定兴旺,一定有成果。不能遵守规矩,怎么办?最好自动离开这个团体,为什么?我不害自己,我也不害别人,这就对了。破坏规矩是破坏团体,特别是僧团,僧团如果是修六和敬,那你就是破坏和合僧,果报很重。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破和合僧果报都在阿鼻地狱,非常的可怕。所以,和合僧团是诸佛护念、龙天拥护。
  守法是最重要的一个理念,个人的修持、佛法的兴衰都在这一念之间,可见这一念关系重大。在世法里头也不例外,个人的品德、学问、事业,家庭、社会乃至国家、世界和平,也在这个理念,人人都守法,天下太平。所以,决定不可以轻慢小乘法。诸佛如来都不会违背小乘法里面所建立的一些规矩。在佛法里面,具体而言,就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诸佛如来、大菩萨们都...(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8》)


...理念,人人都守法,天下太平。所以,决定不可以轻慢小乘法。诸佛如来都不会违背小乘法里面所建立的一些规矩。在佛法里面,具体而言,就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诸佛如来、大菩萨们都不会犯的,都遵守的。不是说升了等级,当了法身大士,地上菩萨了,成佛了,这些东西就可以舍掉不要,没这个道理。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他给我做了一个比喻,这就小乘戒,就像沙弥律仪,在家的五戒、十戒、八关斋戒,这些小小戒就像台北到高雄的火车票,你买票才能上车,在车上常常要保持这张票,票不能丢掉,到站还得要交回给他。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张票不能丢掉,这是讲小小戒一定要遵守。这个比喻给我们很深刻的印象,人一定要持戒,一定要守规矩。
  演【六、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调伏其心。】
  这一条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看到的毛病。看到别人供养多,心里就有嫉妒心,就难过了。出家人不免,看到人家建大道场,心里就不舒服;看到人家信徒那么多,法缘那么胜,供养那么多,嫉妒心往往就生了。出家人还有嫉妒吗?出家人是凡夫,又没有成佛,又没有成菩萨,他怎么会没有?贪瞋嫉妒是俱生烦恼,无量劫来带来的烦恼习气,一看到外面境界就把烦恼给引出来了。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万万不可,自己要有警觉心。说自己得到,不要贡高我慢,不要以利养去夸耀别人,这是「不高己利」,应该於中「调伏其心」。诸位想想,应该怎么调伏?调伏的方法是「利和同均」。...(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三八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38》)


...这个能力,就不劝你,劝你没用处!所以弘法人才很少,确实要有这个天赋,而且真正肯接受教导,这才能出得来。不接受指导,那个没法子,很容易流入狂慧,自以为是;一定要接受指导、要接受磨炼,这才能成一个大器。所以这个事情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我们自己有这个愿望,有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可以培养,怎么培养?断烦恼。烦恼断尽了,智慧开了,你要有这个愿望就行了。一定要断烦恼、开智慧才行,换句话说,心地清净了,清净心对外面境界是照见,六根自自然然聪明,一听、一看就开悟、就明了,那个时候发愿弘法利生就不难了。由此可知,基础的工作是断烦恼,也就是要修定,先把心定下来,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所以戒是无上菩提本,戒律就是守规矩,你不守规矩,你就不会得定。念佛堂里面二六时中教你老实去念佛,这就是戒律,你要遵守,念上几年,烦恼轻了,心清净,你就得定,念佛三昧你得到了,也叫一心不乱;得一心之后,有能力、有兴趣、有志愿,可以学教弘法利生,再干这个,这个路子就对了,这个程序没错,才能成功。「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怀玉求金台,到最后果然金台现前,满愿往生,金台现前就是上品上生。
  钞【且台之义二。】
  台有两个意思。
  钞【一者基台之台,则台在华下,如世刻像,下作宝台,台上安华,华上安佛,是也。】
  大家看到很多佛像,无论是塑造的、彩画的,下面都有一个台,莲花在台上。
  钞【二者房台之台,则台在华内。】
  这就是...(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五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53》)


...事实,都知道这个真相,一定是安分守己,这个社会就祥和,天下就太平。一定努力断恶修善,你的福报是天天在增加,谁愿意去作恶?作恶只有损害自己的福报,不能添一点,修善积德决定增长福报。佛经里面散在许多经典中,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这个道理与事实,没有《了凡四训》那么集中,一个小册子,这些理论事实都在那个地方,很容易看到。但是凡夫总是粗心大意,看个一、二遍印象很冷淡,不能产生效果,连续念上二、三百遍就不一样,感受力量不相同了,他真正理解,自自然然对他就起很大的作用。
  菩萨行里面讲「布施」,这都是修福,非常重要。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修这三种因一定得三种殊胜的果报。「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忍辱」就是耐心,不论对人对事都要有耐心,有恒心、有长远心。「精进」是求进步,不断求改进,日新又新。「禅定」,心里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所扰乱、动摇,这叫定,而不是禅堂坐禅修定,六度是用在日常生活中。「般若」,用理智不用感情。这六个原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这是真正修福。成佛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修福,正是给一切众生做一个榜样,所以成佛叫「二足尊」,福德圆满、智慧圆满。「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慧跟福两种都圆满,称为二足尊。『百福所成,无不具足』,这是『妙』,由此可知,六度是妙因,无尽的相好是妙果,这个相不但是妙相,充满智慧,充满福报,有福有慧,相好庄严,这是果报,妙果。人天二...(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六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60》)


...我们专修,专修《无量寿经》、专修《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 》跟《无量寿经》是同部,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大本、小本,《无量寿经》说得详细,《弥陀经》简单扼要,只是文字有长短,说法有广略,内容完全相同。这叫我们专修,专在一部经上用功夫。《无量寿经》当然方便,《弥陀经》实在说太简略,初学的人往往在这部经中看不出它深妙的义理,等到莲池大师写《疏钞》,蕅益大师写《要解》,我们才知道《弥陀经》的内容非常的丰富。读这《疏钞》再加上《演义》,实在讲绝不亚於《大方广佛华严经》,实在是太殊胜了。我们一心一意这一生当中就学一部经典,决定成功。学一部经典,给诸位说,好在哪里?戒定慧三学你统统具足了。戒学,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佛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说「於此经典」,我们真的接受、完全接受,依教奉行,这就是持戒,就是守法,遵守佛的教导。专学一部经,这心是定的,定学有了;我们学得太多太杂,清净心很不容易得到。这个法门、这个经典是一切诸佛之所赞叹,一切诸佛之所弘扬,一切菩萨之所遵循,我们也能够选择这个法门,这是高度的智慧,这绝对不是小智慧。所以,你决定选择这个经典、法门,是戒定慧三学统统具足。
  选定之后,世尊在此地教给我们几个修学的纲领,第一个『书写供养』,我们看这四个字,就晓得这个法门是大乘,小乘没有这大的气派,「书写」就是流通这部经典。末法的时期长,从今往后还有九千年的时间,这九千年之中的众生都要靠这个法...(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八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85》)


...八年如一日。我知道,我也非常羡慕,看到祖师大德们一生住一个山,有的几十年下山,有的一辈子不下山。我非常向往,但是没有那个福报,那多大福报!我访问日本比叡山,这是日本的圣地,日本佛教有十三个宗派,十三个宗派开山的祖师,都是在这个山上修行。我去的时候,特别关心这些祖师大德们在这个山上住多长的时间。接待我的方丈告诉我,最长的三十多年,最短的十四年。我们中国古人常说「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学记」里面告诉我们「七年小成,九年大成」,都是讲的一门深入。东方自古以来,这是印度到中国,都是讲求戒定慧,佛是讲清楚了,中国古圣先贤虽然没有讲得这么明白,实际上跟佛陀讲的这个方法没有两样。
    持戒,中国人讲守规矩,中国人讲求师承,一定要遵守老师的规矩。我当年到台中亲近李老师,那年三十一岁,跟李老师见面,老师就跟我约法三章。第一条,你到我这里来,依我为师,从今天起,一切法师、居士大德们讲经说法不准听。第二条,从今天起,你想看的书都要经过我同意,包括经书,我没有同意不准看。第三条,你过去所学的,(过去我是跟方老师学的,跟章嘉大师学的),我一概不承认,统统作废,从今天起,一切都开头学起。你能够接受,你就留在这个地方好好学习,不能接受,你就另请高明。我想了二、三分钟,接受了。因为老师这些话乍听起来,好像很跋扈,好像目中无人,但是我知道李老师是个真善知识。朱镜宙老居士给我介绍的,周邦道老师亲近李老师多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集)    2011/9/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01 》)


...缘外面的色尘,耳不攀缘声尘,乃至于意不缘法尘,这叫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就是万缘放下,一心专念,就这个意思。净念相继,净念,怀疑就不是净念,你心不清净;夹杂不是净念,心就不清净。所以净念,不怀疑、不夹杂是净念,相继就是不间断。这个不但是修净土成功的祕诀,世出世间自学都离不开这个祕诀。你真正能把这九个字掌握住,无论学什么你都能够达到登峰造极。登峰造极在佛法里讲,明心见性,净土里面讲理一心不乱。世间人学东西,为什么学不成?怀疑、夹杂、间断。
    所以李老师在台中教导我们,学经教只能学一种,决定不可以学两种。你学两种,他就直截了当告诉你,你没有能力,你不是这个根性。斩钉截铁告诉你,你要学老实,你要守规矩,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十年,没有不开悟的,大彻大悟不敢讲,大悟肯定。大彻大悟那是见性了,大悟是什么?教理、教相通了,只是没有见性而已。这个地位相当于大乘权教菩萨,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只是没见性,跟见性就差一点点了。要念佛求生净土,生方便有余土,上辈往生。这个十年八年的时间有价值、有意义,没空过。如果学得太多,学得太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0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