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02|回复: 9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关于念佛的讲记敬摘点滴2020122119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1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念佛的讲记敬摘点滴


...会,我勇猛精进干我的。干成功了,你赞叹,你也望尘莫及。这是一个例子,非常明显的例子。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善巧方便的意思可以说是永远说不尽,我们只拣现前迫切需要的给大家做个提示。我们同学都希望有机会在短时间完成我们的学习,无论在世法、在佛法也都期望有一个满意的成就。这个事情只要你懂方法,你明白道理、懂方法,如理如法的去修学,各个都会有成就,真正是古大德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最难的就是在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太难了,谁能克服谁就成就。在理论上讲,没有一个人不能克服,但是事上则不然,有人确实有非常严重的烦恼习气,尤其是禁不起外面的诱惑。譬如不贪财,对于钱财看得很淡薄,可是真的手上经手有相当数量的财富,他贪财的心就起来了,他就守不住。像这些情形很多,不但现在多,古时候也有。然后我们才明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把这个统统放下,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统统放下,原因就在此地,就是把这些缘统统断掉,根本不接触。

  我们这一生当中能有这么点小成就,也就是所有一切会障碍我们,引起我们烦恼的,我们统统拒绝不接受。最平常的,不看电视,电视诱惑,我四十多年没看电视;不看报纸杂志、电影歌舞,统统都拒绝掉。所有的时间都在读经,都在看古圣先贤的典籍,跟古人做朋友,跟现在人不往来,我这几十年就保全了自己。可是现代一些东西我也知道,怎么知道的?有些同学们他们好心,重要的这些新闻,他们会在报纸上剪下来给我看,分量就很少了,一个星期难得有几次。大的一些灾难,还有科学发现的新东西,他们常常送这些给我看,所以重要的我也知道。像昨天就有同学打电话告诉我,大概就是这一、二天的事情,我不很清楚,听说日本那边有大地震,八点一级的,那相当严重,如果在海底里面可能会引起海啸,另外就是南极深海也发生地震。而现在发现有两块很大的冰山向纽西兰这边来漂流,这是很可怕的消息,也说明南北极天气变暖和,冰融化的速度加快,告诉我这么个消息。

  那就使我想起在几年之前,有个同学在报纸上剪个小方块寄给我看,我印象很深,这是联合国发表的,什么时候我忘记了。大概是讲二千一百年,就是2100年,科学家说我们这个地球上再也看不到冰块了,那你就晓得这是怎么一桩事情,全世界的冰全部都化掉了。冰化掉就变成水,水都流到大海,大海的水位,科学家估计会上升七十米;换句话说,海拔七十米这样的沿海城市,全部都淹在水里头,就是地球陆地的面积缩小,海洋的面积扩大,这是很可能发生的现象。科学家预测是一百年,可是现在看起来这个速度加快,我的估计,我心里想法是五十年,非常有可能,还有可能比我的想法还要提前,所以是加速度,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到那个时候,像香港尖沙咀这个地方海拔没有七十米,那都在水底下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我们相信往内陆的高地移民,一定是慢慢都移到高地去。总要移民到一百米以上的,大概一百米以上那就是海岸的边缘。像这些讯息,科学报导不能不知道,我的年岁大了,也许看不到,可是年轻人他们会看到。

  当然最好的方法。这个世间灾难很多,南北极的冰融化,海水上升只是其中的一种,怕的还有什么?严重的地震,引发海底火山爆发,会引起地壳变化,那个问题就严重。像美国二、三十年前他们绘制的,就是2100年的世界地图,那看起来非常可怕,我们这里也有,十楼那边挂了一张,诸位看看就晓得,挂这张是提高我们的警觉性。

  过去,李老师在往生的前一天下午,给身边的一些同学们说,这个世间有灾难,很严重,他说唯一能够避免的方法就是认真努力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李老师最后的遗言。我们常常放在心上,所以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就很淡薄。尤其佛经真的千言万语反复叮咛不要沾染这些东西,多做好事。好事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觉悟是第一等好事。诸佛菩萨、圣贤人出现在世间,你看看几乎全都是从事于社会教育工作,这是纯善纯净,没有副作用,其它任何行业都会产生副作用,唯有教学。

  大家一定要知道,宗教在过去它是教学的,它没有法会,佛经里面所讲的法会都是教学,没有超度。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用现在的话说,是办班三百多次。这个班有大型的、有小型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一个班办几年,有的一个班只有二、三个小时(临时的),很多,一生都是教学。跟孔老夫子一样,「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而且来者不拒,也去者不留,真正是经上讲的随其心乐,现身说法。佛不是随自己,是随大众的需求,你想学什么他就教你什么,佛很少主动教人,很少。

  你看佛说的经,你们看《大藏经》,看经的题目,你看《阿弥陀经》,上面《佛说阿弥陀经》。《华严经》上就没有佛说,《法华经》上没有佛说,《金刚经》上没有佛说,那难道不是佛说的吗?古时候翻经安题目就有个规矩,凡是加上「佛说」的是佛主动说的,没有人问,他老人家自己说的很少,不加佛说是有人问的。《阿弥陀经》从头到尾没有人问,全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所以加上佛说。一般像《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这也有佛说,它是有人问的,这也有个规矩,就是正宗分第一句是佛说的,这个通常经题上也安佛说。如果正宗分头一句是别人问的,佛然后再答,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不安这两个字。所以你看看佛的经典,大部分都没有佛说两个字,这就说明佛并不主动教人,都是被动。

  求学,你来求才教你,你不求不说,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应当学习、都应当参考。要观机,这个人可以学,但是他没有问,也可以教他。如果这个人根本对这个没有什么大的兴趣,那你教他也没用,说等于白说,那就不必说。他问什么教他什么,没有问的就算了。这些都是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典上仔细去观察他的言谈举止,都是我们的好榜样,统统要学习。

  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习放下,所以佛说我们的智慧是平等的,能力也是平等的,福报也是平等的,这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就是能力,相好就是福报。佛的智慧、相好,你看《华严经》就知道了,所以古人常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作佛的富贵。我们的智慧德相到哪里去了?现在都没有了,佛后头一句话就是一语道破,「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个话说得好,这个话意思很深,意思说什么?并没有失去,只是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你不能够证得,不是失去。换句话说,这个话的意思,你反过来一想就知道了,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都现前,障碍没有了,不都现前了吗?

  中国人真了不起,禅宗出了个六祖惠能大师做出来给我们看。你们读过《六祖坛经》,知道能大师的故事,能大师是广东新兴县人。我还没去过,有人约我,希望我到那里去看看,我非常想去看看。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的樵夫,二十四岁,听人家念《金刚经》,听了几句就觉得非常有味道,到黄梅去向五祖请教。五祖派他到碓房去做义工,做了八个月,衣钵传给他,这个示现妙绝了。说明什么?放下就是,他的智慧德能全现前。智慧你们晓得,没话说,他的德能是什么?你仔细看《坛经》里面许多记载,任何一件事情发生,他预先知道,这就是一般人没有的能力,他有,这不是普通能力。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你看向他请教的人多少,对答如流,没有思索的,他没念过书。问他经教,经教他也没读过,你念给他听,哪个地方有疑问他给你...(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来落实入佛法的根基这个角度来探讨弟子规。所以我们这个讨论,就以「修德立业的根基」为题。

  修德,不仅是这一生我们想成就正人君子的品德,真是想要学佛成就佛菩萨的大德,也必须从弟子规来入手。立业也是如此,世间人希望得到成功事业,幸福人生,成家立业,没有弟子规的落实也是达不到;学佛的人想成就道业,也要从弟子规入手。现在师父上人净公上人老和尚,正在香港讲《华严经》,他前些时候在讲经里面谈到,《弟子规》决定不能小看它,它是入《华严》的根基,它与《华严经》、《无量寿经》也是无二无别的。师父上人既然说出这个话,证明弟子规是多么的重要。可能你听了这话有点不服气,这弟子规是给孩子学,可以上课,所谓「童蒙养正,圣功也」,小孩子用弟子规来端正自己的品德,打好道德学问的根基,这能说得过去。《华严经》是佛教里的高级的佛法,是一乘法门,等于是佛法面的最高峰,怎么能够跟弟子规同日而语!

  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师父上人讲出这句话,他是在华严境界里面来谈,华严境界讲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弟子规里面所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这种修为,可是里头同样含有《华严》深奥的玄理。只是我们学者不懂得去深入,不懂得在这些生活日用平常当中去悟这个理,不懂得善用其心,对弟子规才会轻视。你看《华严经》里面讲的有十玄门,十玄门里面就有个叫做「同时具足相应门」;换句话说,《弟子规》里所讲的义理,同时也具足一乘佛法的义理。比如说《弟子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代表谁?他是代表一切众生。佛法面讲「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一切众生的呼唤,我们都要应勿缓。这谁能做到?等觉菩萨才能做到。你看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者,他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若有急难恐怖他就立即现身,令你得以解脱,这才是「应勿缓」。

  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弟子规》与《华严经》理是相通的。更何况弟子规里面所阐述的这些义理,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这种自性是人人都具足的,这种性德是人人都本有的。弟子规里所阐述的这些道德、品行,人人本来都有,现在因为迷惑颠倒才迷失了。所以,要恢复我们的自性,要通过去修持这些性德,把这些性德做为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这样才能够恢复自性。弟子规的修学,我们今天的讨论,就跟一般我们学习弟子规的这种讨论方式就有所不同。我们是通过一个做为大人,做为父母,做为修道之人,做为在世间想立业,甚至在出世法上能够得到道业的,这种角度来探讨弟子规。既然说弟子规与《华严》是无二无别,为了大家理解这句话,我们来做个试验,来看看《弟子规》里面能不能够具有《华严经》的这种大格局?末学今天可以说是不揣冒昧,学问、道德虽然很浅,但是也愿意用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来奉献给大家,供大家参考,请大家指正。

  我们今天开始的讨论,讲的《弟子规》就试用华严宗法来诠释弟子规。当然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老法师所说的,弟子规与《华严》是无二无别,同时能够令大家对弟子规产生足够的重视,正是如果弟子规没有落实,学《华严》也不可能入境界。效仿古来大德的做法,像莲池大师曾经注释《阿弥陀经》,他所用的注释方法就是《华严》的十门开启。近代的黄念祖老居士注解《无量寿经》,也是用《华严》十门开启的方法。十门开启也就是十种方面来诠释这部经典。古来大德所说的,《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从这两位大德,莲池大师和黄念祖老居士,他们的注解当...(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怎么可能让孩子做到?所以为什么要大人先要学弟子规,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其实不是让孩子来学,首先得让大人学,是大人学了以后,把弟子规一条条的做给孩子看,孩子这么学的,是身教。所以言教不如身教。

  我们在这几天来共同学习弟子规会看到,弟子规所讲的每一条都是让我们修德立业。一个人只要有优良的品德,他就能够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够为人所尊敬。哪怕你是想在这个世界上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想有所成就,也得要修学弟子规。孔子教学生,他孔门四科里面,四门教育第一个讲的德行,第二讲言语,第三才讲政事,政事就是从事一门行业,学习一门技术;第四讲文学,就是一些文艺生活、精神生活方面。头两条德行和言语,在弟子规上来落实的。你看那些总经理招募员工,他看你这个人人品如何,值不值得信赖,对工作负不负责任,都是用这些方面来考核的。所以我们就晓得,弟子规能做到,你的事业就有成功的根基。对于学佛的人来讲,功夫希望能够迅速的得力,基本的德行修养必须先得做到。

  很多人,我们学佛学了很多年,但是为什么烦恼习气压伏不住,老是起现行?老法师就常常说,这是因为我们基本的德行没有基础,佛教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就没有根基。所以老法师提倡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经》,这三门是基础的德行修养。这个得先做到,然后再谈入佛境界,念佛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乱,都得建立在这个根基的基础上。所以,学弟子规的因缘,我们看到是非常重要。很多事情都是浅深是相通的,弟子规上面所讲的这些事情,虽然都是很浅的生活小事,貌似给孩子学的这些日用平常生活小事,但是这里面含有深的道理。所谓古人讲的「如海一滴,具百川味」,这一滴海水里头就含有所有河流的那些味道,为什么?因为所有的河流都汇集到大海水里头。从这里看出弟子规的每一条都含有很深的玄理,我们用这种恭敬心去学习弟子规,也一样能品会到《华严》的味道。很多深的理从哪里悟?就是从生活小事上悟,从最基本的品行、德行基础来悟入的。

  以前古时候有这么个例子,有个人叫杨黼,他有一天,他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希望早日修成正果。他听说有一位叫无际大师的,很有道行,就想去拜访无际大师学道。背上背包辞别了他的老母亲,就赶路去找无际大师。走着走着就遇到一位老和尚,这老和尚就好像在等他,迎面而来,说阿弥陀佛,施主你要去哪里?杨黼就说我听说无际大师很有道行,我现在就去找无际大师学道。这个老和尚就笑着说,「你找无际大师,不如找佛!有位活佛就在你回家的路上你就能见到,你不如跟他学道。」杨黼一听,是吗?还有佛在世,那在哪里?这位老和尚就说,「这位佛,你就现在回去,你就注意有位披着一条毯子,脚上倒穿着拖鞋的,那一位就是你应该拜的佛。」杨黼听了很高兴,立即辞别了老和尚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天色已晚,夜深人静,杨黼就敲门,回家了。

  这一路上还没见到这样的一个披着毛毯,倒穿着拖鞋的人,他心里正在纳闷。敲了门,他的老母亲在家里听到了儿子叫门的声音,非常高兴。因为老母亲想念儿子,一听到儿子回来了,高兴得赶紧去开门。她已经入睡了,马上起床随手抓起一条毛毯,因为匆忙的缘故,穿鞋都穿反了,倒穿了拖鞋,急急忙忙的来开门。门一打开,杨黼一看,他马上就省悟了,原来活佛是谁?就是这堂中老母。后来杨黼悟了,他也就不再去出外寻师访道,他就在家里注解《孝经》。他悟出,其实深妙的道全在日用平常,全在孝顺父母这些基本的德行当中。当他注解《孝经》的时候很有感应,到他墨汁写完了以后,他去池水那里挑点水去磨墨,结果池水就把墨汁自然的涌起来给他,池水的墨汁都已经现成。这说明道在哪里?道原来就在我们应该所尽的义务当中,孝就是德之本,修道根基就在孝。所以,古人总是说道在哪里?日用平常当中就是道,会学的就学上了,不会学的,你出外去找什么道也是学不通。

  孔子曾经也讲过,要从最切近的这些事情里头去学习「仁」的方法,就是仁义,就是孔子把仁做为他最高的德行标准。仁在哪里学?就在日用平常当中学。当然如果对孩子,让他从小就能够落实这些德行的根基,他长大以后,他真的是有非常深厚的根基之后,他学什么都学得快,他的品格、这种德行也不会受到社会的污染。当年我们恩师净公上人的老师,李炳南,雪庐老人就非常重视孩子的这种童蒙养正。我们的老师也继承了李老师这种遗风,现在大力的提倡《弟子规》。可见得大德所重视的,都是这些最基础的事情,这些能做到了才能有入道的根基。

  弟子规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第六条里面编成的,它以孔子的教导为纲目。孔子在《论语》当中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很显然弟子规就是以这一条这些句子来做为纲目,加以开解。从这条可以看到弟子规,规是规矩,弟子规是谁的规矩?是孔门弟子的规矩。孔子当年要教导学生,就是用这一条规矩来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求自己的弟子。孔门弟子能够成就世间圣贤,佛门...(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他墨汁写完了以后,他去池水那里挑点水去磨墨,结果池水就把墨汁自然的涌起来给他,池水的墨汁都已经现成。这说明道在哪里?道原来就在我们应该所尽的义务当中,孝就是德之本,修道根基就在孝。所以,古人总是说道在哪里?日用平常当中就是道,会学的就学上了,不会学的,你出外去找什么道也是学不通。

  孔子曾经也讲过,要从最切近的这些事情里头去学习「仁」的方法,就是仁义,就是孔子把仁做为他最高的德行标准。仁在哪里学?就在日用平常当中学。当然如果对孩子,让他从小就能够落实这些德行的根基,他长大以后,他真的是有非常深厚的根基之后,他学什么都学得快,他的品格、这种德行也不会受到社会的污染。当年我们恩师净公上人的老师,李炳南,雪庐老人就非常重视孩子的这种童蒙养正。我们的老师也继承了李老师这种遗风,现在大力的提倡《弟子规》。可见得大德所重视的,都是这些最基础的事情,这些能做到了才能有入道的根基。

  弟子规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第六条里面编成的,它以孔子的教导为纲目。孔子在《论语》当中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很显然弟子规就是以这一条这些句子来做为纲目,加以开解。从这条可以看到弟子规,规是规矩,弟子规是谁的规矩?是孔门弟子的规矩。孔子当年要教导学生,就是用这一条规矩来要求自己的学生,要求自己的弟子。孔门弟子能够成就世间圣贤,佛门弟子想要成就出世间的圣贤,作佛、作菩萨,这个弟子规也是相通的。这就是为什么师父上人要求我们大家从弟子规入手来学习,正是如此。《弟子规》这本书的作者,根据重修清史的记载,是清朝康熙年间有位秀才叫做李毓秀,他根据《论语》的教导,编成一本叫做《训蒙文》,训导童蒙的这篇文章。后来经过清朝的贾存仁先生改编,改名做为《弟子规》,整篇文章不长,总共有三百六十句,每句以三个字做为条目,总共是一千零八十个字,琅琅上口,容易背诵。

  佛门里面也是要求入佛门之后,也有这种弟子规,特别是修净土法门的人。你看佛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头曾经说到「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你要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修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第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第一条是人天福,第二条是小乘声闻、缘觉要修的,第三是大乘菩萨要修的。你看第一福就是弟子规里头,弟子规里讲的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基本德目,不正是第一福里的头两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吗?「慈心不杀」具体落实在道家的基础德行科目,《太上感应篇》;「修十善业」,就是佛门的基础经典《十善业道经》,这是第一福。第一福能做到,才能称作「善男子善女人」。为什么老法师这么强调《弟子规》?原来真正想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条也得要好好的落实。这条不落实,念佛哪怕是念得很了不起,一天能念十万佛号,但是心行跟弟子规不相应,那也不能够往生。

  这就是我们所说《弟子规》的教起因缘,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对我们的修德立业,成圣、成贤,求生净土作佛、作菩萨都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来谈《华严》十门开启的第二个方面,本文的体性。所谓的体性,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一种基本的原理,它的基本的原则,它依赖什么?这种体性我们这里提出跟大家讨论,弟子规是以自性性德为体。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弟子规所讲的这些条目,哪一条不是我们自性本有的道德?儒家也讲,「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善,本善,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具体体现在哪?就是弟子规里讲的「孝弟、谨信、爱众、亲仁」。所以我们知道弟子规所规定的,不是说孔子他非得让我们遵守他给制定的这种规章制度,不是。他这些规定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本性就具有的性德,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具体的说,性德体现在伦理道德,所谓伦理可以说是五伦的关系,就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这种人群之间的关系。人呱呱坠地以后就离不开人群,他就具有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的关系。

  五伦关系也不是人制定的,它也是自然就具备的,比如说谁没有父母?父母不是人规定的,一生出来一定有父母。既然有这种关系,人就必须要在这关系当中去尽自己的义务,这种义务就叫做十义,五伦十义。具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十种义务。道德具体体现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讲八德,八德有两种说法,普遍说法是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把它归纳,去除相同的,可以说有十二个德目,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这些都属于我们本来就具有的品行。

  心性,我们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相同,这是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通常我们讲心性,也称它作实相,也就是宇宙真实的面目,这种自性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它是有,但不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种叫六根可以接触得到的。老子也知道有这么个自性,他把自性称为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道是说不出,无法去名状,无法去讲得出来的,不仅讲不出来,连我们的思想、意识都想不出来。但是它又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所以老子说,「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个道是很难去理解。但是孔子说的「志于道」,就是要立志证这个道。佛也讲这是我们的自性,也叫佛性,每个人本来具足,只要证到了佛性我们就成佛了。

  道、或者佛性如何去证得?我们首先要了解道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形相,你按照这些表现的形相去修,就有一天能够证道。虽然道说不出来,但是它能够表现形相,表现出的形相那就是德。所以,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体,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虽然不能用我们的六根接触得道,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德。我们能知道什么是孝,什么是忠,什么是礼,什么是义,这些我们能看到。一个证道的人,他自然就会表现出这些德。那我们没证道,我们叫做凡夫,凡夫没有成佛,没有见性,如何去见性成佛?就要通过去修这些德;就是凡是顺着性德的,我们去做,凡是违背性德,我们就不做,这样子才能证入自性。我们也要有信心,我们一定能证入自性,一定能恢复自性,为什么?自性本来具有。我们现在有的这些烦恼习气,障碍我们的自性,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来没有,没有的我们当然能去除掉,本来有的当然能恢复。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一定要在道上。而怎样去证道?要据于德,据就是以德为依靠,依靠德来修养自己就能证入道。

  ...(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王的心才能安下来。这是有名的「文王三省」。

  这些小节的事情,我们不可以忽略,如果父母在身边,应该学着用这些小节去落实。我自己就觉得,其实父母都非常喜欢儿女在身边,这是一种安慰。我跟我母亲住在澳洲,每天晚上我都会陪母亲说一会儿话,我母亲会躺在床上,我就坐在她身边,跟她聊天。有时候聊着聊着发现我母亲已经睡着了,脸上还带有微笑。我们想到母亲在这种非常安慰的环境下,一定入睡得很安稳,所以「晨则省,昏则定」,我们是可以去力行的。父母,特别是当年纪大了以后,都希望儿女能够承欢膝下,我们这个心可以想得到,当我们有苦闷,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是不是很希望有个人在我们身边安慰安慰?如果我们这样希望,为什么我们不要用这种方法,来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孝心就是从这些细节上养成的。

  很多人忽略这些小事,认为说我对父母有这个孝心就行了,在事上,大行不顾细节,小事不做也无所谓。但是要知道,如果小事都不能做好,你怎么可能在大事上面能够尽心尽力?《道德经》老子给我们说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起高楼大厦,都是要用这些土石慢慢累起来的,一沙一石都是九层高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怎么能够忽略它?千里之行,这远行你也得一步步走,不可能一下跳过去。所以不要认为这是小事就不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请看下面一句:

  【出必告。反必面。】

  这个「告」在古音是读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出家门了,做为儿女必须得向父母禀告一声,说:「爸爸妈妈,我先走了。」回家以后也必定向父母禀告一声:「我回来了。」这些不仅是对父母的礼貌,而且是孝心的体现,为什么?因为这句话里头教导我们的是心里要常常存着父母。心里存着父母,行为上自动就能做出『出必告,反必面』的行为。假如心里没有了父母,只想着自己的事,他怎么可能会记得临出门前还跟父母打个招呼,或者回来家里跟父母问个安?这句话引申下去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心里存着父母的话,就应该常常问候父母,让父母安心。特别是没有跟父母在一起,你可能出外面留学、工作、出差、旅游等等,你离开家门,父母总是惦记着。父母惦记儿女的心也是一种天性,没人教他的,他自己就惦记着儿女。这是一种自然的爱,天性的爱,我们也应该对父母有同样的回馈。假如身在外地,应该常常跟父母打个电话,...(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过分刻苦。佛在经里面讲,佛也也不鼓励过分苦行,这样的话他不能长久。真正长久的人是什么?有中庸的思想,中是不偏,庸是恒常,持之以恒,这就是进步最快了。想要急于求成的心态,要知道欲速则不达,修行、学佛也要有这种心态。

  像念佛的时候你不可以急躁,很多人念佛他非得要见佛,非得要往生,当然这种愿心让我们敬佩,但是他如果太急躁,心里还不清净。念阿弥陀佛关键是要念到清净心,佛什么时候来接引你也不要急,你就耐心的去念,到时到点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你别慌张。你慌张证明你对阿弥陀佛信心不足,你信心足的,我这么好好念,我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什么时候阿弥陀佛来,那是阿弥陀佛的事情,我现在就是好好念佛,等他来就行,千万不要着急。

  下面「业无变」,这是讲自己的职业、事业不要老变化。因为我们守住自己的本分事业,往往心就很定,心定就智慧生,你看佛家里头讲「戒定慧」,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如果事业、职业老是更换,现代人是老是跳槽,那他的心就不定。他为什么老跳槽?因为追求名利,追求名利这种心,自然跟道就不相应。既然我们选择职业、选择事业,要选择就不要更换,所以选择的时候必须要慎重。你看俗话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选择职业是非常重要。选择的职业应该以正当的职业为标准,决定不能所做的事情损害社会大众和众生的利益,佛法里面称为正业,那些不正业就不能去做。比如说杀生的职业,卖猪羊、卖肉的这些就跟杀生有关的,这种职业就不好,那是造业的职业。

  凡是跟十善业不相应,你说杀生、偷盗这些职业,现在偷盗的职业很严重,常常有盗版的,盗版的这些就是属于偷盗行为。还有邪淫的职业,妄语的职业,妄语职业是什么?常常以欺骗来谋利益。这些职业有很多,举个例子,假如一个律师他上法庭,他不是真正奉公为法律、为清白的人来辩驳,他是歪理,把没理的变成有理,图的就是他的律师费,这就属于妄语。因为律师,要知道他是维护法律的一门职业,他是神圣的。如果以私心、以图利之心去做这个行当,就是妄语,造很重的罪业。绮语,绮语是什么?像很多现在新闻媒体里头,他讲了很多是怂恿人起邪思、起恶念、起冲突,这些都属于不正业。所以选择非常重要。一旦选择了固定的职业以后,就要业无变,因为真正想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建树,真正要立家、立业,一定要持之以恒。选的正当,加上持之以恒,这一生必定有成就。世间人他的世间事业都是这样子的,比如说一个搞学问的,或者是搞科学的,科学家持之以恒的下去,他一定能有重大的科学发现。老是变换,换行当、换科目,这样子就很难成就。

  我在大学里面是教金融的,我带博士生我就跟他们讲,我说你要真正想要迅速的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的话,必须你选择的科研项目要持之以恒的下去。导师能够帮助你的是选择很好的课题,选择好了之后你就得一门深入钻研下去,不要改变,不要气馁,最终你就能够有所建树。世间的行业尚且如此,学佛的行业,学佛这是立道业,更是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老法师常常把这八个字来劝导我们,学教的人要选一部经,在我们基本德行的基础上,《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些基本德行都做到了,选择一部一门深入下去,反复讲、反复学,你在这部经上能开悟。念佛的人念一句佛号,那就得一心一意念下去,断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不分别、不夹杂、不间断,念佛一定能成就。

  现在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下面会继续来跟大家讨论《弟子规》,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现在继续来学习《弟子规》,讲到「入则孝」里面的第十三条: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这一条字面上的意思讲的是,为人子哪怕是小事都应该常常去请示父母,不能够自己擅做主张。因为当我们擅做主张,往往会导致做错事情,对不起父母,这样为人子之道就有了亏损。所以无论什么事情,如果没有想到大局,没有顾及到父母,完全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出发,擅自做些事情;而做这个事情他的目的无非就是带着私心,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自私自利的企图,当然这样做的话,就失去了孝道。老师跟我们父母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违背了老师的教诲,不正像做事情擅自主张,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一样吗?因此我们从这条可以引申出去,凡是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而擅自做的事情,违背了父母意愿,违背了老师的教诲,这么做就是亏损了孝道。父母和老师所希望的,都是希望我们能够做个正人君子,甚至希望我们这一生能够成圣成贤。如果我们不是以这样的目标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反而凭着自己的私欲来行事,这就真的是失了孝道,亏损了道德。所以,事情无论大小都应该谨慎。

  你看儒家学者修身有「四勿」的原则,这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生所奉持的,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仪规范,不道德的这些事情、这些行为,我们不看、不听,更不能说和做。哪怕是这个事情再小,细节问题,我们都要谨慎小心,不可以违背了礼仪规范。真正在这样的一些细节,生活日用平常当中来修持自己,功夫日久天长就能够出来了。你看《华严经.净行品》里,菩萨每天就在日用平常当中,养自己的菩提心。从早上起来盥洗漱口,穿衣吃饭,甚至上厕所,哪怕是小事当中,他都能修养自己的菩提心。大慈大悲,事事心心念念都是当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大德怎么样出来的?真正的大德都是从这些小事当中,不擅为而养成的。我们看下面一句: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个意思是说做为儿女,不应该有私藏物品。在没有长大成人之前,跟父母在一起生活,这是跟父母一体,怎么能够起私心,自己私藏物品?尽管这个物品再小,假如起一个私心,想要藏起来不让父母知道,这种心就已经跟父母有了隔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孝道就已经被破坏了。所以对象虽小,事情虽小,可是这问题可不小,当我们的私心一起来,孝道就受了亏损。父母如果知道我们私藏东西,他不是因为你把那个东西拿走了,他是因为你有私心,你没有把父母看成一体,所以他会伤心,他会难过。儿女,我们自己身从何来,那是父母生养而来,我们本来都是父母的一部分。现在居然能够起心私藏物品,把父母看作是外人,这怎么会不让父母伤心?所以,从小应该养成一种处处跟父母有一体的观念,父母教导小孩也要从这里开始教。

  我记得从小的时候,过年过节大人经常会给我们利市包,在祝福的时候给我们一点钱,我都把这个钱交给父母,决定不会自己私藏私财。因为养成了这种习惯,所以从小到大就有一种想要供养父母的心态。这个时候父母也要有智慧,当小孩愿意把自己得到的利市包供养父母,父母应该接纳。很多父母讲,「这钱你自己留来用!」这么一说,就养成了孩子积累私财的这种习惯。当积累私财的行为时间长了,私心自然就起来,他处处就会给自己敛财,而忘记供养父母。所以父母教导孩子,处处都应该用《弟子规》的原则,不能够溺爱孩子。

  『物虽小,勿私藏』,这里关键我们要...(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1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孝慈智愿,无上菩提。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因果教育弘化网 http://www.ganyingpian.com/
澳洲淨宗學院 http://new.jingzong.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03: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