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538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2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快乐。那天青少年三十几个孩子在那里跪拜父母,多少底下的老师、长辈哭得比上面的还要厉害,高兴。大家看命运的命字怎么写?一个人一把头叩下来命就变了。尤其对他的父母磕头,能感激父母的大恩大德,这个人心念一生起报恩,知恩报恩哪有命不改的道理!
我们多希望每个孩子,十三、四岁就能把头磕下去,最好是生出来就能把头磕下去。现在我们看三岁、四岁的孩子,欢欢喜喜给爸爸妈妈磕头,我们对得起后代,不能让他们再走我们的人生弯路。我们从小自私自利连给父母磕头头都磕不下去,最后勉强磕下去。所以还是要老实,不是很明白,不是很愿意,照做,做了就知道原来磕下去太舒服了。突然觉得那磕下去,跪着跟父母讲话好舒服,站着跟父母讲话不舒服,那个只有做才知道。真正我们对父母不傲慢、不记怨,你的心灵恢复真诚,那是真舒服。对父母还有不满、还有成见、还有不高兴,决定不知道人生的真乐是什么,放下这些欲望习气真心才能现前。
这里讲到,君臣是有道义的,『不诚则不能相临』,就是不能相处共事。太宗皇帝有一次面对一个人来上书,说到朝中有邪佞之臣,这邪佞就是谋私欲、巴结谄媚的臣子。太宗说我的臣子都是贤良的,没有邪佞之人,你怎么说有邪佞之人?结果这个人说皇上,你只要装大发雷霆,就突然很生气、无理取闹,骂完以后,看有没有人敢马上提出来:皇上,你刚刚不对。假如他提出来,这就是正直的人;假如他都不敢提出来,甚至还呼应你,那个人就是邪佞之臣。诸位学长,这个方法好不好?太宗就说到了,他说君王对于整个政治来讲,就像河川的源头,源头污染了,底下的中下游怎么可能会清澈?君王不真诚,怎么可能臣子跟老百姓会真诚?现在君王希望臣子真诚正直,可是君王却用诈术装大发雷霆,来对待臣子,自己用诈术,然后要底下的人真诚正直,这是不可能的,源头污染了怎么可能水会清澈?
大家不要小看意念,假如领导者真的都是装模作样,在试探底下的人,这个意念会不会转移?会,底下的人也这么干。一个领导者对底下的影响在什么时候?Anytime,anywhere。你常常疑心疑鬼的,你身边带出来的人,就疑心疑鬼;你常常批判别人,你带出来的人,都是批判别人;你脾气大,身边的人一点一滴就脾气大。除非他已经有辨别能力,他不受你影响,不然一般人与人一相处,互相影响。所以真正有责任感的领导者,随时谨慎自己的言行,不可以误导底下的人。这个时候讲每一句要依照经典,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思,这才是真正的慈爱。不然底下的人,你是领导他很恭维你,慢慢的讲话就随便,可能就误导底下人的知见、人生态度。
我们假如不深入经典,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那个人很厉害,其实那个人的态度是错的。比方刚刚我们看这个人的方法好厉害,装发脾气就可以判断出来谁正直、谁谄媚。幸好太宗太有智慧,他从哪里看?起心动念。「因地不真」,这个念头是手段,不是真诚,「果招迂曲」,怎么可能响应臣子的真诚跟正直?所以修行人首先学吃亏,不要怕被人家骗,一怕被人家骗每天疑神疑鬼。反正你被骗一次、被骗两次不就学乖了,学到经验以后,他真的再骗你,你还给他骗。最后有一天他终于知道,你明明知道了还不揭穿他,他羞耻心就出来。当然前提是他所造成的问题不会伤害团体,学问都有通权达变的。而且告诉大家,你假如不欠他,他要骗你也骗不了,也骗不走。我们对人不怀疑,真正发觉他有问题了,正直的提醒他,而且那一分提醒不是生气,不是厌恶他,也不是跟他对立,而是疼惜他:你有明德本善不能这样糟蹋自己。自始至终,不被他人的错误行为,影响自己对他的真诚。
所以太宗讲到,他就想以自己做榜样,让诚信布于天下,决定不要用诈术,而且他就是特别讨厌曹操常常用诈术,他提到魏武帝曹操,对他的这种诈术不齿、不认同。接着太宗怎么讲?你的建议虽然很用心,但是朕不采取。他也没骂那个人,毕竟他是为了提供一个意见,太宗这个应对进退都是人生的智慧。你可不能你真诚,人家提那个意见,你就瞧不起他,把他压下去,你还是要肯定他为国出力的这分心。我们不要下属提的方法,我们觉得比我们差:拜托,你这个方法这么差,我的最好。那麻烦了,以后你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人敢提意见,一提意见就被人家骂笨、骂差。好,都你干!那你就带不了他们。他们那一分付出的心你要肯定,你要教他,你要把他的能力不断带起来。真正好的领导,是当他要离开这个岗位的时候,有三个、有五个人同样的能力,可以担起这个工作,这是真正忠诚的人。假如当主管,别人都不行,只有自己行,那是名闻利养很重的人干出来的事情。他有我慢在里面,他的能力就压住了所有人去发挥。「狮带群羊,羊亦狮」,一只狮子带所有的羊,可以以把羊都带成狮子,这才是好的领导者;「羊带群狮,狮亦羊」,羊带着群狮,都把群狮变成羊,他的退缩、不敢承担就慢慢影响。
接着,『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父子之间有父子的道、天性,所以父子之间是恭敬、有礼貌的;不真诚则会无礼,然后会疏远。《弟子规》当中那些教诲,「入则孝」,都是孩子对父亲的礼节,他做着做着就内化了。爸爸我回来了,爸爸早上好,爸爸您渴不渴、要不要喝点水?这些恭敬的态度。接着,『夫妇有恩矣』,夫妇之间是有恩义的,其实我们看,提起道义、提起恭敬有礼、提起恩义这是真心,就跟真诚都是相应的。不诚就是把恩义抛脑后,就不诚,『不诚则离』,就会忘恩然后离异,忘记另一半当初的辛劳,还有跟我们胼手胝足的恩德。我们刚刚才一起学了,「糟糠之妻不下堂」,所以夫妇之间「恩欲报,怨欲忘」,心里所放的都是他的付出跟恩德,任何摩擦、不愉快,哪有住在一起不有摩擦的,统统放下,这诚就体现出来了。
『交接有分矣』,「交接」就是结交朋友,是有情分的、是念旧的。不讲情分、不念旧就不真诚,『则绝』,就会无情而绝交。『以义应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