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4068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19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轮转五道』,「五道」就是六道,『暂无休息』。
【动经尘劫。迷惑障难。】
下面这用比喻来说,这个比喻好懂。佛对於众生迷惑、造业、受报,常常念在心里,常常表现在行为当中,就帮助这些众生,救度这些众生。哪些众生得度?要肯听话,肯听劝告,这些人才能得度。不听话的,不听劝的,阳奉阴违的,必然还是堕落。佛说到这个地方,法会当中有一位定自在王菩萨,他听佛说法非常的感动,也是代我们提出问题来请教释迦牟尼佛,地藏菩萨久远劫以来,他的愿望是什么?今天在这个殊胜大会之中,得到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奖励,求佛把这一个事实为我们说明。
佛每当说法的时候,都嘱咐大众要: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这个两句话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得很多,意思非常之深。『谛』是仔细,你要仔细的听,要用心的听。如果把话听清楚了,这个不叫「谛听」,把意思听懂了,真正明白佛的意思,然后再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犯这些过失?有没有具足这些善行?如果有过失立刻能够改过来,如果善行没有做到的,勉励自己努力去学习,这叫做『善思念之』。所以这两句话,能不能闻法得利益,这两句话是关键,非常重要。
下面又跟我们叙说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发愿的事实,这是在过去久远劫之前,在一切智成就佛那个时代。佛的寿长证明世间众生福报大,这个佛住世的时候六万劫,可见得人的寿跟佛的寿大致是相同的。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印度,他示现的寿命是八十岁,跟我们这个世间平均年龄差不多。人寿长,福报大;人寿短,就没有福。在这个时代:
【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
这个经文在一百一十面。这是叙说菩萨在因地,以国王的身分。我们在《普门品》里面看到,在《楞严经》上也看到,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也看到,诸佛菩萨教化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这是菩萨示现国王的身分,是个小国王,不是大国王。邻国国王这是朋友,他们志同道合,都是以『十善』来教化众生。「十善」就是他施政的原则,用这个来做原则。
【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议计。广设方便。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这是两个国王都是为了帮助这一些苦难的众生。但是两个人的愿望、做法不相同,一个人说我自己先成佛,成了佛之后,我再来度他们;一个人说等到我成佛来不及了,我先度他们,他们不度完了之后,我就不成佛。两个人是同样的慈悲,但是志愿跟手段不相同。这一个就是智成就如来,这是成佛了;一个就是地藏菩萨,先度众生后成佛是地藏菩萨。这是叙说哪一桩事情要紧。可是诸位要知道一个事实,假如自己要没有真正的能力,你也发地藏菩萨的愿,众生没有成佛我就不成佛,我生生世世发愿来生还来做法师,还来讲经说法度众生,问题你来生能不能得到人身?这是事实,自己要真正检点一下自己的心行,有没有把握来生再得人身?来生要再得人身,五戒十善至少要可以打八十分,才有把握得人身。如果只有六十分,非常危险!因为你自己跟自己打的分数靠不住,也许阎罗王不承认。你自己跟自己打八十分,阎罗王一看,打个折扣,只有六十分,勉强还得人身。不容易,相当不容易!
所以要学地藏菩萨,要效法地藏菩萨,怎样才稳当,才真正做到?先求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个面,打个招呼,把你的愿望先跟阿弥陀佛报告一下,请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你,你再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众生去。众生不成佛,你也不成佛,阿弥陀佛做后台,保佑你,这靠得住,这才真正有把握。凭自己没有把握!我跟诸位讲的是老实话,四十八愿有。也许有人担忧那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多久我才能可以出来?我刚才跟诸位说了,跟阿弥陀佛见个面,打个招呼就可以离开,几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不要太久。真的吗?我不骗你,你去看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面没有规定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住多久才能够发愿去度化众生,没有这个说法的。既然没有限制多久,那见面就可以了。这个才是真正发菩萨心,真正满菩萨愿。
不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量寿经》讲的阿闍王子那是我们一个警惕,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过去生中住菩萨道,过去他们是菩萨,曾经供养四百亿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出世,他们是王子、长者,退了,从菩萨退下来了,这就是退转,前世的事情完全不知道了,要不是释迦牟尼佛说出来,没人知道。隔阴之迷,又有退转,你说这怎么得了!所以,不生净土,不得弥陀威神加持的菩萨,照样轮回,这个太可怕了。我们要真正保持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效法地藏菩萨,唯一的一个方法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求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这才真正能够办得到。
下面一段故事是光目女,也是度她母亲的一段公案,就是一段的事实。这是在清净莲华目如来像法的时候,佛的像法期间当中有一个罗汉,阿罗汉也教化众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小乘罗汉不像菩萨心量那么大,菩萨是主动去度化众生,找到人家里去教他,阿罗汉不是如此,阿罗汉你找他,他教你;你不找他,他不会找你,他是被动的,菩萨度众生是主动的,这个不相同。
佛菩萨当年在世,住世的时候,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都是托钵、乞食,托钵乞食在我们中国风俗习惯里面,我们不重视它,也不尊敬他。在印度,像现在的泰国、锡兰出家人每天出去托钵,是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他们今天还是托钵制度。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真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没有选择,培养自己的清净心,不分别、不执著。但是接受信徒的供养,一定要有回报,不能说接受了之后没有回报,这个不可以的。我们中国俗话也常说「礼尚往来」,人家供养我们,财供养、饮食供养,我们对他要法供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