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66|回复: 2

[学佛文档]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共一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8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这就是此地称「大势至法王子」之由来。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

  『同伦』是同类的,也就是志同道合,大家都发菩提心、都行菩萨道,而且都是用念佛这个法门、方法,来达到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标。那么有多少人?此地讲『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此地「五十二」并不是指五十二个人,而是指「菩萨」里面有五十二个等级。正如同我们学校念书一样,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菩萨地位一共是有五十二级,也就是说从一年级到五十二年级。所以它不是指人数而是指级数,这个级数是圆满的级数,换句话说,它就是包括了一切修念佛法门的菩萨,全都含摄在其中。在这个法会里面,这个菩萨是代表的身分。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这几句话是礼节。《礼记》里面有说「请业则起」,原来我们坐在座位上,答复老师的话要站起来答复,有疑问要请教也要站起来请教老师。所以从座位上起来之后,『顶礼佛足』,这在礼节里面是最敬礼,对老师致最敬礼是表尊师重道,这都是身业恭敬。『而白佛言』是语业恭敬,当然意业包括在其中,这是我们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三业恭敬。这就是师资道合,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学术,我们的能力、技能才有所成就。

  今天我看到报纸上有一段报导,在联合报的第二版,蒋夫人赠言辅仁大学应届毕业生,报导的标题:「为得到智慧就要先沉着、反省,甚至吃苦」。文章里面特别告诉我们,智能比知识更可贵。我们要辨别什么是智慧?什么叫做知识?所谓知识是一种常识,是一种才艺,是一种技能,这是时下一般年轻的学子一心一意在追求,而将智慧疏忽了。什么叫智慧?智慧简单的说是能够辨别正确的,圆满的辨别宇宙人生哪是真、哪是妄?哪些是正法、哪些是邪法?哪是是、哪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利、什么是害?如果我们能够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这种能力就叫做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够造福,才能够带给社会、国家一切众生幸福、和平,知识是做不到的。今天世界大乱,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怖、不安之中,其原因在知识过度的发展,而忽略智慧的追求,才产生这样严重的后果。这篇报导,我想读到的人一定是很多。由此可见,西方教育的没落,导致全人类不幸的后果。

  反过头来看,中国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重视智能的教育,至于知识向来是放在第二位的。从什么地方看?从我们教学的方法上就能够看出来。民国以来,我们教育制度是模仿西方人,这是我们民族的不幸,对于自己的文化丧失了自信心。看到外国人坚甲利兵,国家强盛,于是就有人主张应当把我们自己文化全部的推翻,全盘的西化。这种见解是肤浅,他决没有看到今天西方文化的没落,看到今天西方文化所带给人类不幸的后果。如果能看到这一层,再认真的反省一下,才晓得我们中国文化的可贵处。

  我们过去的教学,儿童从七、八岁就外傅上学,所读的圣贤经论,现在人看到这种教学方法,他不能够理解。他说小孩年岁那么小,读古圣先贤这样深的哲理,他哪里会懂?这是摧残儿童的身心,这种见解实在是太浅薄、太无知。

  我们古圣先贤顾虑得非常的长远,他懂得如何去教育一个人,去培养一个人才,去成就一个人,所以在儿童的时候教他读书,教他背诵,不须要他理解,目的何在?目的是在培养根本的智慧,在佛法里面叫做根本智,没有根本智就决定没有后得智。小孩从小就教他背诵经论,背诵还并不限于念到会背就算,那是没用的。因为聪明的儿童记忆力强,一、二百字的文章只要读二、三遍他就可以背了,所谓是强记,但是一、二日之后他就遗忘了。于是童蒙的教学重点并不在背诵,而是由老师认真负责督促学生读诵的遍数,在一般说总是以一百遍到二百遍为限;天赋稍微差一点的,有的时候要念到三百遍、四百遍。为什么要念这么多的遍数?遍数念得多能够达到终身不忘。到你成年之后,甚至于到老年,你在言谈、在解说,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不必再到图书馆里面去翻参考书。他为什么会记得那么多?小时候下过背诵的功夫。

  所以背诵不但是熟记圣贤的格言、经论,同时从小培养一个健全的心理,这在佛法里面称之为定功。因为背诵经文时决不会去胡思乱想,不会去想东想西,心是定下来的,心能够定下来,一举一动自然就合乎规矩。所以中国在过去小学的教育是着重在根本智,到了十二、三岁之后,智慧开了,这个时候再把童年所背诵的经论一一提出来讲解、研究、讨论,这就进入第二个阶段,讲学的阶段。讲学是很有情趣的,可以说是教育真正达到了最高艺术的境界。因为学生与老师都将主要的教材背诵在脑海里,记忆得很熟,所以讲学时用不着拘束在课堂里,学生与老师可以携带着美酒、好茶,携带着菜肴,在山林、树下、水边,一面游览观光大自然的风光,一面讨论着学术,这种的教学在现代实在是看不到。所以读书是一桩乐事,是人生里面最富有情趣之事,读书不是一桩苦事。朱夫子有「四时读书乐」之作,这不是我们这一代的学生们所能够体会得到的。由此可知,师资之道是多么的重要!

  欧阳竟无以往在支那内学院院训里面说出人生三大本,第一是天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天地是我们的大根大本,因此我们要敬天地。第二是父母,我们的身体得自于父母,父母对我们生育之恩,所以我们要孝顺父母。第三,我们的智能、我们的知识得自于老师的传授,所以我们要尊师重道。这是人生三大根。换句话说,一切的教学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大根大本。而在大乘佛法里面只有一个根本,这一个根本就是老师。佛法里面,我们除了身命之外,我们有更可贵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得自于善知识、佛教的老师。菩提涅盘也不是天地亲师所能够帮得上忙,这也要依靠佛菩萨。佛菩萨、善知识是我们智能教育的老师,自在解脱也是得自于善知识,所以在佛门里面最尊最贵的是师道。

  佛门这样的重视师道是有它很深的道理存在,因为没有师,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8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怎么知道孝亲?我们之所以知道孝亲,我们能行孝,我们能尽孝,都必须要归功于老师的教导,这是师道真正的成就,师道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古人,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亲报恩,亲师互相的配合,才能为国家、为社会造就第一等的人才。这是我们从前的教育,是个懂得根本的教育,从根本做起的教育,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达到礼义之邦,才能够有安和乐利。「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种意识今天有几个人认识?有几个人能体会到?这些说起来,因素当然是相当的复杂,可是我们要想达到恢复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达到建国、复国的目标,是必须要在这方面深切仔细的去想想。

  大乘佛法教学的宗旨、目标与方法,都是非常的殊胜,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佛教的经典太深了,于是将人间第一等的教育、第一流的哲学舍弃而不顾,这是多么的愚痴!多么的可惜!文字如果说艰深,这种说法实在是太笼统,也太轻率。民国初年,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就能够写得出很好的文言文,那时候他们的年龄也不过十二、三岁。十二、三岁能够写得出很好的文言文,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比不上,原因何在?人家是念过几年文言文,真正下了功夫。我们看看今天中文系的学生,中文系毕业了,恐怕连五篇的古文都不能背诵,这简直是大笑话。如果是在民国初年,私塾里面的学生跟着老师念了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大概是四个月,最低限度他也能够熟背二十篇古文,他的程度比我们现在中文系的程度要高出得太多了,所以今天学术的衰落实在是不读书之过。

  学问之道决不是在讲堂里有几个名教授、好老师,把课文详细的讲解一遍就算完了,必须要认真的背诵,要熟记、深思才能够开悟,悟了以后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今天有几个人肯去背诵?在过去,《论语》、四书五经是必须背诵的共同科目,哪个读书人不能背四书五经?所以他在德行上、在学术上都有点基础,以这点基础,如果他继续努力不断的深造,当然他会有成就。很可惜,今天背书的风尚被遗忘,没有人再提倡,没有人再这样去苦学,何况又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那是古老的典籍,早就落伍了。哪里晓得所以称之为经典,它里面的原理原则决定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所谓是万古常新,儒家的经论、道家的经论、佛学的经论都是这种性质,这个里面有无量的智慧,超越世间一切宗教、一切学术的智慧,如果我们对它不认识,对它发生误会,这是莫大的损失。

  身为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在目前我们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将一切众生对于佛教的误会解释清楚。能够叫一切众生对于佛教重新的评估它的价值,真正的认识它,然后自然能够接受、信奉、修学、弘扬,来达到利益一切众生的目标。这是从教学上说了这些话,当然也是经论里面所包括的。看到是题外,实际上与题目并不远离。经论里面像弟子事师这些礼节,我们常常看到,由此可知,佛菩萨对我们不但有恳切的言教,而且在生活当中待人处事,甚至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在处处都表演给我们看。这是属于教学的艺术化,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用化,在在处处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看下面经文说: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在这段里面,这是大势至菩萨正式的答复如来所问,而以身做证。首先总说明佛出世的情形,『我忆往昔』,「我」是大势至菩萨的自称,「往昔」是指过去世,而不是指现在。『有佛出世』,「佛」这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大智大觉。佛教就是大智大觉之教育,佛法就是大智大觉的方法,这里面决定没有迷信,所以凡是说佛教是迷信,谁迷?正是他自己迷惑。对于佛陀这个字的意义他都不明白,这不是迷是什么?佛出现在世间,就是佛陀的教化流传在世间,过去时劫久远。佛号『无量光』,「光」是代表光明,也就是智慧,在佛教里面常常是以光明来代表智慧,「无量光」就是无量的智慧,这是佛的名号。

  从无量光佛以后,继续有十二位如来『相继一劫』,这一劫里面当然是非常的殊胜,因为这一劫之中有十二尊佛出现在世间。『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日月」是我们世人所见到的发光体里面最殊胜的,光明最大。佛的智慧光明实在是太大,我们用比喻上说超过了日月的光明。这十二位如来,在此地并没有把名号一位一位的列出来,虽然本经里面没有,可是在《大弥陀经》里面有,这十二位佛的名号是说得清清楚楚,「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能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难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这十二位佛名号里面有个相同之处,都称之为光,可以说这是十二位光佛。在此地我们不必将十二位佛的名号一一来介绍,要是一一介绍,费的时间很长,诸位可以参考《大弥陀经》,可以参考注疏来看。

  在这个地方要说明的,为什么用十二?十二代表什么意思?在古代我们中国人所使用时间的单位,一日十二时,是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排列的,一时等于现在的两时。现在我们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取外国人的,因为二十四小时的单位使用法已经遍及到全世界,为世界各国所通行的,我们也用了这个制度。所以我们称为小时,小时比中国原来所使用的时辰要小,我们从前是十二时,现在变成二十四时,我们称为二十四小时。十二如来代表的十二时,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十二时都居在智慧光明之中。不能说是十二时里面,我们有个十时觉悟就可以了,两时的迷惑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想法就大错特错。我们要求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觉悟,在在处处我们舍离颠倒妄想、迷惑,我们自己才能够真正达到自在如意,才能够给家庭、给社会、给国家、给一切众生带来幸福美满。所以这十二尊佛有他的意义在。下面这是修学的法门,这个法门非常的微妙。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在佛法里面,一些年轻的朋友们,接触佛法之后,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8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佛法的学问博大精深,佛法的方法精密周延,向往羡慕之心油然而生。可是世俗的陋见他不能够完全的摒除,凡是对于说理精妙的经典,他是爱不释手;至于讲到念佛法门的经典,不屑一顾。他以为念佛这个法门是老太婆教,大概是释迦牟尼佛怜悯那些年老、愚痴、不认识字的人,教他念佛,给他一点安慰而已,这是很大的错误观念。正如同我们对于儿童读经,这种错误观念是相同的。儿童虽然是童稚无知,这个时候读经,刚才讲的,求根本智。念佛法门的目的也是求根本智,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佛法的殊胜,佛法之不可思议,方法的善巧,不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够理解的。念佛法门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提倡的,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不提倡念佛法门的。

  在释迦一代时教当中,最早的这是《华严经》,《华严经》里面德云比丘首创念佛法门,这是在经典里面最初看到专门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一直到释迦晚年,法华、涅盘会上还是提倡念佛法门。一切经里面专讲念佛法门的有三经一论,附带说念佛法门的那就太多了,不胜枚举。《楞严》这章里面是专讲念佛法门,所以我们对于念佛要正视它,对于这个法门不要发生了误会,这个法门里面功德之殊胜,在一切法门都比不上。诸位将来深入大经大论,再有个几年修证的体验,你才能够发现诸佛菩萨所传的这个法门真正是不可思议。这个法门又称之为门余大道,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一个特别法门,下手容易成功高。

  念佛种类繁多,一般可以归结到四大类,第一叫「实相念佛」,第二叫「观像念佛」,观佛菩萨的形像,将佛像印在我们八识心田。第三种叫「观想念佛」,根据《十六观经》的理论与方法来修学。第四种叫「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四种念佛法门里面最方便、最容易的,也是成就最殊胜的。这个法门是以小本《阿弥陀经》为主。小本《弥陀经》经文虽然不长,可是其中所含的义理,可以说将世尊一代时教的大道理都圆摄在其中。流传到今天,在批注里面,我们可以读到莲池大师的《疏钞》,博大精深。还有莲池大师的弟子,古德法师,这是当年亲自听到莲池大师讲《弥陀经》的人,他将《疏钞》又加以批注,叫做《疏钞演义》,在《卍续藏经》里面还保存在。我早年学佛得到一部木刻的版本,所以往年我讲《弥陀疏钞》的时候,依据《演义》来给同修们介绍这部经的大义。过去曾经讲过一遍,是每周讲一次一个半小时,我记得讲了四年圆满,其中好像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是一个星期讲两次。

  今年又有不少的同修来找我,希望将《弥陀经疏钞》再讲,我听了也非常的欢喜,因为念佛法门确实值得我们特别去弘扬,所以我就满口答应。我们在信阳街李月碧讲堂启讲,一个星期讲三次,预定三年圆满。同时最近有陈居士她们姊妹三人发心,将《疏钞》以及《疏钞演义》印成单行本,一千部流通。这种因缘都是非常的殊胜,非常的难得,象征着我们国家国运昌隆,象征着台湾这个地区人人都肯培福、都肯修福、都肯造福,这种发心实在是非常的殊胜,非常的难得。下面经文这是对于解释,先说修因,然后再说证果,修因这段里面先从比喻上说: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段是以二人喻,先是「单忆有离」。『有人』,这是比喻佛与众生这两个人。「一专忆者」,这是比喻佛念众生。佛念众生犹如,后头有母子之喻,那个比喻就比较更亲切了,我们到底下再说。佛忆念众生是不间断的,可是我们众生念佛是『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不像佛对众生那样的专,因此感应的力量就相当的薄弱。如果众生念佛要像佛念众生一样的恳切,感应道交就非常的显著。『一人专忘』,这是指众生,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所以「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假如两个人都相忆,佛念众生,众生也念佛,心心相印,『二忆念深』,这样一来,『从生至生』,这就是生生世世心电之交感永不中断,这个当然是感应道交的。这是比喻众生与佛不相违远,正如同形之于影,不相乖违,感应道交。

  说到佛专忆众生,这里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佛有大悲愿故。譬如我们学佛的人,哪个人没有发过四弘誓愿?不过我们所讲发四弘誓愿,实在是将别人发愿的誓词,我们拿来念一遍而已,是不是从我们内心里面真正发出来的?那是另当别论。可是诸佛菩萨他们所发的心与愿是从真心里面发出来的,决不是口是心非。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如果这个愿要是真心发出来,他度脱一切众生之心念念于怀,这就叫大悲愿故,所以佛念众生。第二,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自己修证的功夫尚未圆满,他都对众生念念不舍,何况成了佛之后?成了佛之后,智慧圆满了,德能具足。在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虽然想救度一切众生,可是智慧、能力还做不到,所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今天在佛地上智慧圆满,力量有了,当然更是要救护一切众生。

  这样说起来,佛既然是智慧、德能都圆满,我们现在在受罪,佛菩萨为什么不来救我们?这里面我们要懂得,佛菩萨的教导我们肯不肯接受?我们接受了之后,愿不愿意去奉行?如果我们愿意接受,乐意接受,我们肯去奉行,那跟诸位说,诸佛菩萨决定不舍弃我们,决定不会远离我们,正如同此地所讲的「二忆念深」。由此可知,感应道交的事情,问题确实是在我们自己这边,诸佛菩萨那边是绝对没有问题,这是我们自己要深深明了的,而后才会觉悟到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实的,千真万确。下面一段是母子喻,这个比喻就更亲切了。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前面说的二人喻是泛指普通的朋友而说,关系不见得十分亲密。第二段的比喻以母子来比喻,这个关系最为亲切,使人起信。比喻里面也有两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07: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