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9|回复: 4

[其它话题]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5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五十六集)  2012/3/1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56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治要36O》这段时间谈的重点都是「贵德」,「德者本也」,是立身之本,也是齐家之本,也是能够教化他人的根本所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德行?我们在之前谈到的「孝悌、仁义、诚信」,这些都是德行当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而我们从上一节课开始谈到的「正己」,人能先要求自己,才能够感化他人。我们自己假如没有做好,去要求孩子也好,要求学生、要求下属、要求他人,人家内心不能服气,「你自己都没有做好,哪有资格说我们?」所以,「将加人,先问己」。我们被要求的时候,他做得没有我们好,我们很难接受。同样的,我们换一个角度想,我们去要求人,人家看我们都做不好,他也很难接受。

  所以在儒家,孔夫子教诲到,「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自己先端正自己,而不是先把精力放在要求别人。自己做好了,其实「人之初,性本善」,就能够给人好的影响。就像道家《太上感应篇》说到的「正己化人」,它这个化是潜移默化、是感化,感化就不是要求来的、就不是强迫来的。夫子这句「正己而不求于人」,正己是他很有反省的能力,不求于人是他对人没有控制的这种贪求。所以凡事都先要求自己做好,而不是去要求他人,那自然感化他人,而且人家不会不服气,不会有怨言或者抱怨了。所以人这一生要能够让身边的人不埋怨自己,真的要做到正己,以至于要从内心里面放下对人的控制、对人的要求,才有可能不跟人家结怨。所以德行都得从心地下功夫,所谓「心正而后身修」。心态不对了,有贪念、有贪求、有情绪,甚至有傲慢,其实我们在要求他人的时候,心地上也是有傲慢在了,就好像我们比人家高了,人家做得不好,这个要求的态度就容易出来了。所以「心正而后身修」,我们在「正己」的这个单元当中,要下手的地方还在心地上。

  而这个心地依什么标准来端正它?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我曾经在大学里面也跟同学们请教到,我说请问他们是小学的时候德行好,还是大学的时候德行好?他们也很直率,也没有任何掩饰,直接就回答,小学的时候德行好。那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岁月,心性是在往下堕落的。因为不清楚什么才是做人的正道、怎么时时来修正自己,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就会退。所以读书志在圣贤,每一天都是往圣贤的目标去迈进,以圣贤的风范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不堕落。假如读书志在分数,那都没有这些做人做事的标准来要求提升自己,那在只重视分数之下,相信这个得失心愈来愈重了、嫉妒心愈来愈强了,考得比人家好,傲慢心也起来了。想到孟子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的心迷失了,染上很多不好的习气,求学问就是把心地能够恢复到赤子之心、纯真的心。

  我们也是觉得非常庆幸,也是十二、三年前开始接触到师长的教诲、接触到老祖宗的教诲,还有回头的机会,懂得开始依经典、依圣贤的榜样来要求自己、来端正自己。我们看到很多孩子从二、三岁他就开始读经,开始听德育故事,就开始以经典、圣贤来做他的榜样。我们看了很欣慰,他们不像我们染了这么多习气才来学习。所以我们看到孩子们从小学,我们也很欣慰,他不要再重蹈我们的覆辙了,走我们这些绕了一大圈的弯路。所以把下一代教好,让他们更早的能接触圣贤的教诲。这是我们对下一代的责任,也是才对得起祖先,能够让民族能有好的下一代来承传。

  所以端正自己就是依照经典。那我们得要思考到,我们真正遇到人事境缘的时候,这些经句能不能提得起来?还是自己的惯性、习性做了主?我们常说后悔后悔,都是后面才悔,发了脾气很懊恼,明明要惩忿,不可以发脾气,怎么还是犯了?所以端正自己能够保持高度的警觉,那读诵经典就不可以少。读到很熟悉,遇到境界都可以提起来观照。经典的句子很多,《弟子规》的教诲念熟了,真的到紧要关头的时候,经典的智慧之光就会射到我们脑海里来提醒我们。我有一个朋友她有一个经验,就是她最严重的习气是喜欢说人家的缺点,但是她也很有心向道,希望能改正自己的习气,她每天一定把《弟子规》读诵一遍。结果有一天遇到朋友,那个习惯又上来了,又要跟对方谈某某人的缺点,就在那个当下,她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人有短,切莫揭」,这句话一出来,把她的嘴巴给封住了。这样的次数多了以后,以后这句话就时时提得起来了。所以求学问得下苦功夫,这个读诵、勤学不可少,才能有这样的观照效果。

  而我们再多看像《德育故事》这些圣贤的榜样,人的羞耻心会提起来,所谓「德比于上则知耻」。不只古圣先贤的榜样,像上个礼拜,我看到我们中国大陆举办的道德模范的评选,上次也跟大家提到。有一位女士许月华,她十二岁双脚就被火车给碾断了,对一般人来讲,她已经是残废没有行走的能力了,可是因为福利院收留她了,所以她很感激福利院给她一个家,还有这些长辈照顾她,所以她提出来,十二岁的女孩双脚残废了,她还提出来要照顾比她小的孩子。结果照顾了三十七年,总共让她带大的孩子,还有现在在带的孩子,有一百三十八个孩子。我们看到这样牺牲奉献的人,生惭愧心。我们现在自己也没做什么事,常常有时候就喊累了,或者有时候就不敢承担、退缩了,比起这些榜样,马上精神就为之一振,就想到孟子的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而在行为的标准当中,老祖宗很慈悲,给我们很明确的纲领,就是八德。八德有两个说法,把两个说法合起来就是十二个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而我们提到这八德,想到「孝」,哪些圣贤的风范浮现起来了?假如浮现起来了,那代表我们的心跟这个圣贤人的心是相交感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文天祥先生说的,「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假如一想到孝,脑中一片空白,那就没有神交古人,那我们是不善用心,古人这些榜样都是至情至义的风范,都没有感动我们的心,那我们的心就比较麻木了。所以学习要用心去感悟,不能把这些经典、这些德育故事当知识一样学,就触动不到内心深处了。

  我们看二十四孝,舜王,他后母、父亲对他不好,他是「负罪引慝」,觉得还是自己做得不好、不足,始终不见父母的过失。我们读到这里就可以感受到舜王那种至孝,至诚的心没有掺杂丝毫父母的不是处,所以他的性德会彰显出来。我们感受到了,那时时就以这样的心境来调自己的这一颗存心。包含「子路负米」,走百里扛这么重的米,一点都不觉得辛苦。我们观照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协助父母做点事,是不是就觉得不耐烦了?跟父母交谈几句,可能就嫌父母啰嗦了。想到子路的心境,赶紧调自己的心态,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心境跟古圣先贤的差距。

  包含「蔡顺拾椹」,在吃东西的时候都是能先考虑到父母,而不是先把自己放在前面。其实二十四孝这些心境都是至诚孝心的流露,心中只有父母没有自己。人能这样去行孝,性德就能够恢复。像「董永卖身」,当下只想着怎么样安葬好父亲,哪还有起念头为自己想一点?卖身,那是一生就卖给别人,替别人服务了。他假如还有为自己想,那个行为就做不出来了。所以孝感动天,感得仙女下来帮助他,把应该干的劳役都把它圆满了。确实这个是至诚感通。包含我们看「黔娄尝粪」,为了知道父亲病情如何,马上就去尝那个粪便,没有一丝毫嫌弃父亲的念头,这是天性。而事实上,父母把我们一把屎一把尿养育长大,也是没有丝毫的嫌弃我们。所以上天非常慈悲,让人这一生能够在父母年纪大的时候,能够回报父母在我们三岁以前对我们养育的恩德。所以很多生活的这些能力,人年纪大了可能没有办法做了,这个时候我们以当时自己小的时候父母照顾我们那种无微不至的细心来回报父母。这个是我们想到孝,我们心中有哪些圣贤风范可以来端正自己、可以来起而效法。

  再来我们看「悌」。一想到悌,兄弟姐妹如何相处。在悌当中,《德育故事》一开始就是泰伯让国的故事。周朝这些有德行的国君,您看连国家都可以让,可以为兄弟而让,那世间兄弟之间还有什么好争的?所以善学的人看到这个榜样,那跟兄弟姐妹之间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争的了。这个都是「德比于上则知耻」。假如我们看了这些榜样,还常常跟兄弟之间会争,那都是没有用真心去学了,那也是不自爱了,这么好的榜样都让我们知道了,应该当下就去学!「赵孝争死」,可以为了弟弟连生命都可以牺牲掉。所以古人这个兄弟的道义令人动容。包含整个兄弟姐妹之间都非常的礼让、非常团结。我们看「陈昉百犬」,他们兄弟之间的礼让、团结,感动到家里的狗吃饭,都是等着一百只到了之后才吃。假如我们自己家庭的氛围,以至于自己团体人与人那种礼让、那种和谐能真正做出来,那所有接触我们的人都会被这种氛围所感动。连百犬都能感动了,哪有人不能感动的道理!

  包含兄弟姐妹之间相处,我们想到「缪彤自挝」。弟弟、弟妇他们有很多不满,他首先还是反省自己,读圣贤书没有做好榜样,对不起圣贤人。其实他当大哥的人应该是付出最多的,可是当家里的人、兄弟有意见的时候,他反而是先反省他自己。代表什么?他心里面所有的付出他没有留在心上。人的付出只要有留在心上,他就是有求的心,他就不是道义了。道义是做了以后就不放在心上,他觉得应该做的。那我们有求,只要亲人没有给我们好的回馈,或者身边的人没有给我们好的响应,可能我们的怨言就出来了,要求就出来了。缪彤他能无怨,这代表他所有的付出,真的都没有放在心上,他放在心上的是古圣先贤教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态度。

  家人之间相处,我们又想到「公艺百忍」,人与人相处难免有些误解、有些摩擦,能够忍住,自然就不会冲突了。等事情过了,对方都冷静了,那误会也会厘清,反而能够让兄弟、家人更感佩自己的修养。包含陈世恩,「世恩夜待」,晚上等弟弟回来,那种细腻、柔软,那种耐性,那种不见弟弟过,只想着自己先多付出,让对方能感觉到那分爱护。所以这个都是正己,自然而然感化弟弟,这是悌。其实我们没有学习这些榜样以前,真的要提起这些态度确实不容易,所以接受教育确实是非常重要。我成长过程姐姐对我非常好,但是我这个当弟弟的也常常不讲道理。所以教学为先。人这一生什么是最大的福气?就是能接受到圣贤教诲。

  我们再想到「忠」,浮现眼前的,「纪信代死」。纪信辅佐汉高祖刘邦,在汉王有危难,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他是牺牲了生命救了汉王,这个是尽忠了。我们观照自己,在单位当中做了一点事情就计较的话,比起这个纪信就差远了。包含「李善乳主」,我们想到当时候他一个大男人,带着一个襁褓中的孩子,是非常难以生存的。而且襁褓的孩子还嗷嗷待哺,还得哺乳。那一分至忠的心就感通了,当时候他这个大男人就可以用乳液、乳汁来哺育他的小主人。看了「李善乳主」,这么艰难的处境都能克服过来。这分忠心树立在这个天地之间,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么长远的时间。包含忠当中,我们很熟悉的「王旦荐贤」,他是一个宰相,人家批评他他都能够包容,而且不记私仇,真正在举荐人才的时候都是以为整个国家着想,推荐寇准当宰相。

  再来我们想到「信」。信当中「季札挂剑」,我们听完季札的故事,有没有期许自己以后动了念头都要守那个信?那这个故事就没有白听了。「岂以死背吾心哉」,不能因为对方的去世就违背我们当时候的信诺了。所以古人这个风范是连念头都守。朱晖许张堪,张堪跟朱晖是朋友,后来张堪去世了。而当时候他们在做同学的时候,张堪去跟朱晖谈话,说他很信任他,希望把自己的家庭、家人托付给他。朱晖跟他还不熟,但是他讲这样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下朱晖也没有做任何的回应,因为太唐突了。可是后来张堪去世之后,朱晖真的到他们家去抚恤他的妻儿。朱晖的儿子有疑问,说父亲,您好像以前也没跟他有任何的交情,怎么现在这么大力的来资助这个朋友的家人?朱晖给他的儿子讲到,当初张堪在跟我讲那段话的时候,我的内心起了一个念头,就是把他当朋友了。就这么一个念头,他就尽这分朋友的道义。古人这个信,真的都是他的一个念头他都不愿去违背,就不会违背那个良心。包含郭伋是一个大官,为了守孩子的信用,在庭院里待了一夜才进城去。童叟无欺,连小朋友都不欺骗,更何况是大人!

  我们再想到这个「礼」,礼一开始,「伯禽趋跪」。周公的儿子伯禽,得到贤者的教诲,懂得父子之礼,懂得给父亲行儿子之礼,给父亲跪拜。我们看到这个例子,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如何?假如您还没有给父母跪过的,那这个故事就白听了。可能有学长说:「好,今天回去补这个课。」你不要把你父母给吓到了。很多亲人之间的互动是很自然的,你的心意整个流露出来了,到时候就做得很自然。你假如心境没到,做得硬邦邦的,会把人家给吓坏了。不过做了之后的人一定可以感觉得到,我们老祖宗所教导我们这些礼,那不是来要求人的,那是随顺人性的教育。做了之后,我们的性德就会受到启发,那个不是去要求、去限制我们,那就完全错解了圣人制礼的良苦用心了。所以,跪拜过父母的人都知道,跪着比站着舒服太多了。

  包含萧德言这一位贤者,他每次要读经典以前,都是端身正坐,而且都是先把身体洗干净了,然后再来读经,那种对经典的礼敬。包含「杨时立雪」,看老师睡着了,希望老人家多休息,不敢给他任何惊动,外面的雪都积了一寸,他都恭恭敬敬的在旁等候。这种尊重师长的态度很可贵。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古人对师长、对经典、对圣贤教诲那一分恭敬、礼敬,所以他们的德行才有这么高的成就。我们看了这些榜样,我们自己在读经典有没有这样的礼敬态度?包含元朝的「道寿进杖」,对母亲的那一分礼敬。一早起来去跟母亲问安,然后打好洗脸水侍奉母亲。包含三餐都是恭恭敬敬的奉侍母亲先吃。自己犯错了,赶紧把家法拿出来请母亲教诲,母亲教诲完,他站在一旁看母亲这个气已经消下来了,他才安心离开。对母亲的这个应对进退都是非常的恭敬。

  《德育故事》当中「义」,道义。我们看到「云敞葬师」,当时候王莽有篡权的野心,结果云敞的老师被陷害了,当时候本来跟他老师学习的很多学生都不敢承认老师了,可是云敞他却主动的去帮老师安葬。那等于是做出连性命都抛在脑后了,不畏生死,就要尽这一分师生的情义。包含「宋弘念旧」,对另一半的这种情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包含荀巨伯,不忍心抛弃他的朋友,面对盗贼非常诚恳哀求放过他的朋友,自己奉献出生命来。这对朋友的情义。看到这里,朋友之间还有什么好计较的?连性命都可以舍。古人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舍身取义。为什么?道德比生命还重要。违背道德,对他来讲他的生命已经变成行尸走肉了,没有意义了。

  所以文天祥的忠,他在慷慨就义之前,在他的腰带上写的句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这种气概,读圣贤书就是要效法圣贤人仁义的精神,「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在生命结束以前都没有违背圣贤人的教诲。包含我们看辛公义,他所治理的地方老百姓都得了瘟疫了,他父母官不畏生命的危险,教化了一方的百姓。包含范仲淹的风范,照顾了整个家族的人,包含贫穷的这些读书人,还为国举才。这些德育故事收集得好,所有这五伦关系,不同的角色,是怎么样去尽到的。包含「孝基还财」,他是个女婿,最后把岳父留下来的财产还给太太的弟弟,心里面都是义,都没有利字的,都是见义忘利,不会谋取自己的私利。

  「廉」,一想到这个廉,我们学长们假如姓杨的,你们祖上就是最好的榜样。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有人知?包含「许衡心主」,他这个廉洁,连贪的念头都不起。「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对不可以有去拿取的念头,他的心时时都是能做主宰的。

  包含「耻」,「耻篇」的勾践卧薪尝胆,为了国家他能够忍受这么大的屈辱去做马夫。那我们面对整个文化承传危急存亡之际,我们有什么委屈不可以忍受?什么耻辱不可以忍受?每个故事其实当下都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包含蔺相如跟廉颇的故事,给我们启示也很大,他为了国家,什么事情不可以忍?那我们看完这个故事,能不能做每件事、说每句话都能为大局着想?而不是顺着自己的脾气去做事情,还要闹情绪。还有像刘宽他们这些圣贤人,做到让人家自自然然生惭愧心。

  所以这些榜样告诉我们,不能感化别人,还是我们自己的德行还没有到位,不去指责他人。所以自己能够多看《德育故事》,心中这些榜样都可以常常浮现起来。那更聪明的父母能够拿这套书来教孩子,那就是请了三百八十四位圣贤人来教育你的下一代。所以有心的父母每天可以给孩子讲两则德育故事,要下定决心这么做。为什么?下了决心就会督促自己得真用功才行。不然你自己不先读、不先领纳它,圣贤人的心境讲不好。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承担起这分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古人给了我们这么多好榜样,我们回报他们就是好好的效法他们,让这样的德风代代都能够承传下去。

  我们上一次讲到一百零八句,说到:

  【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

  在看到经典上的经句有这个先跟后、先跟次的时候,都要很认真的去体会,因为《大学》告诉我们,「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现在当领导的、当父母、当老师的人,都会觉得好像付出很多、收效很少,很可能对于「知所先后」没有很正确的认知到。所以先后、本末抓住了,我们才能务本,去付出、去教化,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这句教诲,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己』主要是身教,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推行禁令、法律。

  在《孔子家语》当中有提到一个故事,就是当时候鲁国有父子争讼,告上法院。当时候季康子就建议孔子说到,应该杀了这个不孝的儿子。结果孔子说到,不可以杀,因为老百姓不懂得父子争讼是违背人性,是非常不善、不吉祥的,他们不懂这个道理已经很久了。就像《了凡四训》里面说的,「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你上位者没有做榜样、没有教育人民,所以老百姓整个民风就偏颇掉了。还是上位者要反思才对。所以老百姓都不懂得这个伦常的道理了,应该是我们领导者的过失。假如我们领导者有道,也做到教化老百姓的工作,那这样的人就不会有了。夫子讲完,季康子接着说:「治理人民应该以孝为根本,今天杀一个人来遏制所有不孝的行为,这样不是可以吗?」我们看这个季康子在听孔子讲话都不是很认真,就听不进去,刚刚已经提醒了,老百姓不懂这些伦常,是上面的人没有道、没有教,结果他接着又说,这个方法不错,杀了一个人就可以遏制所有不孝的人。

  其实看季康子这种应对对我们也是一种启示。我们读一部经,同一句经句读了几十次、几百次了,起作用没有?遇到事情我们提起来没有?所以人要受教真不容易。读那么多次了,自己还是没有拿起来对照受用。包含师长同一句教诲,我们听了几十次,可能甚至上百次了,我们拳拳服膺在心中没有?不然就像季康子遇到圣人,还是当面错过,还是很固执自己的己见。所以《弟子规》当中说,「见人善,即思齐」,善学的人要把圣贤的风范能够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去落实,圣贤的教诲学一句,马上要求自己把它落实下去。不这么做,很可能经典也好、师长的教诲也好,最后就变成耳边风了。所以在佛门有个说法,「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这段话对我们有高度提醒。

  《弟子规》里面一谈到「学」这个字,开头就说,「不力行,但学文」,假如学了不做,一直只是继续学这些经典,就「长浮华,成何人」。变成什么?可以背这么多经典,变成是要求别人或者看别人过,傲慢心起来。但是自己真正静下来冷静想想,经典跟师父教诲我们可能一句都没有彻底做到。所以所有的故事其实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我们不能看着,「你看季康子真是不受教,讲了那么多次了还是这样。」都是老师,都是来成就我们,让我们能够回光返照的。

  因为季康子在《论语》当中问了夫子好几个问题,我们再复习一下。季康子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他当一个领导者,他不是先正己自我要求,他的内心里那个念头,都是先要求老百姓。夫子很有智慧,都点他,但是点了几次,他还是没有能提起一个以身作则的态度。从这里我们也佩服孔夫子的耐性,这么多次了,夫子还是非常有耐性的来提醒他。而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领导者他都是先要求人民,夫子一直提醒他要首先先以身作则,要求自己。包含《论语》里面又讲到,夫子说到的,「政者,正也」,政治是什么?自己先做正、先做好。「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你是国家的领导人,你首先带头做好了,那老百姓怎么可能会不效法你?

  《论语》里面又讲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季康子又问了,所以一个观念转变过来很不容易。把没有道德的人杀掉,让老百姓都能以道德来处世待人,这个方法好不好?夫子说,你从事政治,焉能用杀?「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你一个领导者都是行善积德、乐善好施的,老百姓就被你感动了。所以「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夫子很有耐性。没关系,季康子不听,我们听,这样夫子就没白讲。不管是做君,还是做亲,还是做师,都应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就以身作则。

  所以这个父子争讼,孔子劝领导者要先反省,但是季康子还是说,杀了这个不孝的人,大家就不敢不孝了。孔子接着说,「他不孝你就杀了他,并没有教育他,这个叫暴虐。」《孔子家语》跟《论语》配着看很好,《孔子家语》是故事,《论语》是很多好的教诲。《论语》里面提到,「不教而杀谓之虐」,你还没好好教他,你就处罚他,这个叫暴虐。

  那我们做领导的人这句话就很受用。底下的人做得不妥的,首先要问,曾经教会他没有?可能我们马上说:「有,我跟他讲过了。」讲过了,你有没有看他的眼神是听懂还是不懂?劈里啪啦讲那么快,都没有观照到他的吸收状况。你说我跟他讲了,讲得很详细,他还是没有做对。那你下一次教他的时候,教完以后就叫他现场做一次,那不就具体能确认他到底是不是真会了?那这个同仁不就在提醒我们做领导要做到多么的具体、多么的仔细吗?下属出了任何问题,就是我们这个领导还教得不够仔细。用这样的心境,我们扮演这个领导的角色就会不断的提升。

  当领导者要有这样的反省的态度。甚至于什么?在团体里面下属犯错了,马上,「这是我的责任,我没把他教会、我没把他教好。」别人的指责过来的时候,你这个当领导的人把过错能够承担过来,那你才有做领导的一种胸怀。你不能你下属犯错了,人家在批评,你还跟着骂他,那底下的人心都寒了,跟你这样的领导真恐怖。人世间没有吃亏的事情,真正能够把过失往自己身上揽,自己的德行、能力都能够在这些事件当中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提升。而不是出现情况的时候就是不高兴、生气、情绪,那个不只德行不能提升,也不能赢得同仁的一种向心力。

  夫子接着还说,「三军大败,不可诛也」,你三军打败仗了,领导者要先反思,而不是去降罪给底下的人。所以我们今天要教人民,首先自己先做到,百姓就会效法了。而领导者自己都先做到了,也教给人民,人民这个时候还没有遵守的话,这个时候你再处罚他,他也知道罪过在哪里。接着夫子比喻到,一仞高的墙,人民是爬不过去的,但是百仞高的山,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5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下定决心要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学生的道德,「精进不止」,下决心、下功夫对治习气,「会当克果」,一定可以成就自己的德行。「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一个心态,你转过来了,烦恼就变菩提了,压力就变成动力了。大家好好转转看,一念之间而已。真的转不过来,我们同参道友之间再来切磋切磋,相观而善。

  好,这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19: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