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644|回复: 1

[佛教经藏] 菩薩所有諸善根 悉以迴向諸眾生 华严经浅释十回向品---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彼見世尊大導師 能以慈心廣饒益
是時踊躍生歡喜 聽受如來深法味
菩薩見到佛,能用慈悲心廣饒益一切眾生。這時候,菩薩見佛饒益眾生,歡喜之至,情不自禁跳躍起來,聆聽領受佛的深法味。
菩薩所有諸善根 悉以迴向諸眾生
普皆救護無有餘 永使解脫常安樂
菩薩所有一切的善根,完全迴向給一切眾生,普徧救度保護一切眾生,沒有剩餘的眾生,而得不到利益。永遠使令一切眾生得到解脫,得到安穩快樂。
菩薩所有諸眷屬 色相端嚴能辯慧
華鬘衣服及塗香 種種莊嚴皆具足
菩薩所有一切的眷屬,色相非常端正而莊嚴,又有辯才無礙的智慧。有種種的華鬘,種種的衣服,種種的塗香,種種的末香,種種的莊嚴,統統具足。
此諸眷屬甚希有 菩薩一切皆能施
專求正覺度群生 如是之心無暫捨
這一切的眷屬是很希有的,可是菩薩將自己的眷屬皆能布施。為什麼?因為專求正覺(佛),而來教化救度眾生。這種大菩提心,一時一刻也不捨離。
菩薩如是諦思惟 備行種種廣大業
悉以迴向諸含識 而不生於取著心
菩薩善於這樣審諦思惟,普徧修行種種廣大功德的善業。將此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而沒有一絲一毫的取相執著心。菩薩沒有這樣的想:「我現在作布施,有這樣多的善功德,我的功德太大了。」不像梁武帝見到菩提達摩祖師時,便問「我建了很多的廟院,度了很多的僧尼,這能有多少功德?」達摩祖師不客氣的說:「沒有功德」。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梁武帝執著心太重,故給他一個當頭棒喝,令梁武帝清醒,不要為有功德而布施。所謂「三輪體空」才是真布施。
菩薩捨彼大王位 及以國土諸城邑
宮殿樓閣與園林 僮僕侍衛皆無吝
菩薩示現為國王時,或者把王位捨去,或者把國土捨去,或者把城邑捨去,或者把宮殿捨去,或者把樓閣捨去,甚至園林、僮僕、侍衛等等,統統捨去,而無吝惜。
彼於無量百千劫 處處周行而施與
因以教導諸群生 悉使超升無上岸
菩薩在無量百千劫以前,他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國土去周行,而且布施他所積聚的一切善根。因為有這樣多的善功德,所以教導一切眾生,使令眾生都超升到無上涅槃彼岸。
無量品類各差別 十方世界來萃止
菩薩見已心欣慶 隨其所乏令滿足
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品類各不相同。十方世界不同品類的眾生,皆來到菩薩所行布施處而萃止。菩薩見到這樣無量眾生向他化緣,心中非常欣慶,乃隨著眾生所缺乏而布施,令眾生得到滿足。
如三世佛所迴向 菩薩亦修如是業
調御人尊之所行 悉皆隨學到彼岸
好像過去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修的迴向,菩薩也修這樣迴向的業。諸佛所行這種法門,菩薩跟佛學習到彼岸的法。彼岸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也就是常樂我淨四德的世界。
菩薩觀察一切法 誰為能入此法者
云何為入何所入 如是布施心無住
菩薩觀察一切佛法,思惟一切佛法。誰能入這個法呢?怎樣能入到寂滅法裡?一切法皆空,又有什麼可入呢!就是布施法也是空的,有什麼可以著住呢?
菩薩迴向善巧智 菩薩迴向方便法
菩薩迴向真實義 於其法中無所著
菩薩迴向他所修的善巧智慧,令眾生也都有善巧的智慧。菩薩迴向給眾生,這是方便法。菩薩修行菩薩道,迴向給真理實體,迴向實際,無論修什麼法?都是無所執著。
心不分別一切業 亦不染著於業果
如菩提性從緣起 入深法界無違逆
菩薩的心,不執著一切善業和惡業。也沒有起惑、造業、受報這種因果報應的思想。知道菩提法性是從因緣而生起,所以入甚深法界,也不違逆法的實際理體。
不於身中而有業 亦不依止於心住
智慧了知無業性 以因緣故業不失
菩薩不會說在自己身中造了什麼業?所以不執著業。也不依止在心住。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沒有執著住心。有了智慧,便明瞭一切業性恒空,沒有業性的存在。因為有種種因緣的緣故,所以業力也不消失。
心不妄取過去法 亦不貪著未來事
不於現在有所住 了達三世悉空寂
菩薩的心不妄取過去的法,也不貪求未來的事,也不在現在有所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空了,一切不執著。為什麼無所住?因為明瞭通達三世都是空寂的緣故。
菩薩已到色彼岸 受想行識亦如是
超出世間生死流 其心謙下常清淨
修行菩薩道的菩薩,把所有一切皆能捨,看一切皆空。所以對於色受想行識五蘊知道是空寂。因為是空寂,所以到色受想行識的彼岸。菩薩的知見和凡夫的知見不同,菩薩超出世間生死的苦海,菩薩的心是謙下而常清淨。
諦觀五蘊十八界 十二種處及己身
於此一一求菩提 體性畢竟不可得
菩薩審諦觀察色受想行識五蘊是空的。又觀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為十八界,也是空的。又觀察十二種處(六根和六塵)和自己的身,也是空寂。在這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中求菩提覺道,都是不可得。為什麼?因為它們的體性都是空寂的。
不取諸法常住相 於斷滅相亦不著
法性非有亦非無 業理次第終無盡
菩薩修行中道了義,也不偏於空,也不落於有。落於有就是執常相——墮落常見。偏於空就是執斷相,墮落斷見。佛法既不是常又不是斷,非斷非常是中道了義,所以說不取諸法常住相。菩薩不執著一切法有個常住相。那麼,沒有常有個斷嗎?斷相也不著住,所以不執斷不執常,這才是中道了義。法的本性,也不是有,也不是無,有無也是邪見。雖然非斷非常,非有非無,可是業的理體很有次第,不會沒有。
不於諸法有所住 不見眾生及菩提
十方國土三世中 畢竟求之無可得
菩薩修行諸法,而不住在諸法。即法非法,不在一切諸法相有所執著。不但一切法是空的,就是眾生和菩提也是空的,本來不應該執著。十方諸佛國土和三世諸佛所住的地方,究竟來講,求之不可得。為什麼?因為它本來是空的。
若能如是觀諸法 則如諸佛之所解
雖求其性不可得 菩薩所行亦不虛
若能知道諸法本來是空,還有什麼可執著呢!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不可以言宣。」若能觀一切諸法實相,則如諸佛所瞭解一樣。雖然求法的本性是不可能得到的,可是菩薩所行菩薩道的功德,不會沒有的。為什麼說不虛?因為「福不唐捐」的緣故,修行一定會有福德,不修行一定不會有福德。
菩薩了法從緣有 不違一切所行道
開示解說諸業跡 欲使眾生悉清淨
菩薩明瞭一切諸法是從因緣生起而有。所謂「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又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因為它是假名,所以說空也是假。不違一切所行道,就是中道。凡是有所修行,一定會有成就。菩薩開方便法門,示現真實相,解釋甚深義,演說微妙法。開示解說一切業的果報這種道理。菩薩為什麼無事找事做?在無言說中而立言說,這是令眾生恢復本來面目,得到清淨本源,妙真如性。
是為智者所行道 一切如來之所說
隨順思惟入正義 自然覺悟成菩提
這個就是為有智慧的人所修行的道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若能隨順這個道理來思惟,而入正法之義,自然會覺悟,成就菩提覺道。


**▲Top

**法界佛教總會‧DRBA / BTTS / DRBU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1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諸法無生亦無滅 亦復無來無有去
不於此死而生彼 是人解悟諸佛法   
諸法是空寂,所以它不生也不滅。法是無來無去。在這個地方死了,又生到另外地方去,這些想都沒有了。這個人若能解悟這是諸佛的正法。那麼,就不會執著一切相。
了達諸法真實性 而於法性無分別
知法無性無分別 此人善入諸佛智   
明瞭通達一切諸法真實的理體,對於法的本性沒有分別心。知道法性是空,不在空上生出分別。這個人善能契合諸佛的智慧。
法性徧在一切處 一切眾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餘 亦無形相而可得   
法性徧滿一切處,所謂「盡虛空,徧法界」,都有法性。所有的眾生和所有的國土。法性都存在。三世都有法性的存在,沒有無法性的地方。雖然是自然有法性的存在,可是法性是無形相而是空寂,不能得到。法性雖然無形相,但若能真修行,也能得到真正智慧。
一切諸佛所覺了 悉皆攝取無有餘
雖說三世一切法 如是等法悉非有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覺了法性徧一切處。法性雖然無形相,而能徧一切處。這是什麼道理?因為它有這種的力量。佛覺悟法的本性,攝取法性而無有餘。佛雖然演說三世一切諸法,可是不執著法相。法性雖然是有,可是法相是空。佛所說一切諸法皆是空的。
如諸法性徧一切 菩薩迴向亦復然
如是迴向諸眾生 常於世間無退轉
好像一切法性徧滿一切處,可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之無味。菩薩修迴向的功德,也是這樣的情形,雖然無形相,可是功德不可思議。因為這樣,所以佛所修積一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他不但一天修菩薩行,而且是天天修菩薩行,月月修,年年修,生生世世在修菩薩行。把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常在世間而不退轉菩提心。
佛說法沒有定法,有的經典上說有的道理,有的經典上說空的道理。為什麼說有說空?就因為眾生不執著有,便執著空;不執著空,便執著有。其實法是非空非有,非斷非常,所以佛為破眾生的執著,而用種種譬如來為眾生說法。可是眾生的本性愚癡,越為他說法,他越是糊塗。不是把這個拿起來,就是把那個拿起來,始終放不下。放下這個拿起那個,放下那個又拿起那個。好像妄想一樣,這個妄想停止,那個妄想生起,又好像大海的波浪,沒有停止的時候。所以佛說法為對治眾生的妄想,若能不生妄想,就是諸法的本源,真實的理體。但是我們眾生不能停止妄想,所以諸佛才說一切法,對治眾生的一切妄想。妄想如果沒有了,一切法也用不著了。

**▲Top

**法界佛教總會‧DRBA / BTTS / DRBU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7: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