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432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10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是真正的清净。我们修净土还是有迷惑,我们无明、烦恼都还存在,都还没断,我们是依照净土法门来修学。如果我们念佛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时候可以讲是真正的净业,为什么?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了一二分,这时候心地清净,就是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超越生死轮回,也超出三界。
佛在此地也告诉我们,『众生由执我故』,这就是我执,『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四颠倒」是常乐我净,在我们这个人间确实没有,每个人都以为有,这个见解是颠倒、是错误的。因为有这个执着,这就生『憎爱』,顺自己的意思就生贪爱,不顺自己的意思就生瞋恚,这是两种最强烈的烦恼...(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
...
讲义【即正智圆照。】
讲义【一切诸佛,因地法行,皆依正智圆照。】
这是前面的意思,前面这个『方』的意思是广义的。第二个意思,这个意思是狭义的,是指什么?指诸佛如来的大方广。广义的是一切众生的大方广,当然众生的大方广没有不一样,生佛不二,如来境界的大方广跟我们的大方广不一样,我们大方广在缠,他的大方广出缠了,没有障碍。从大的体上讲,生佛不二,在缠与出缠完全没有两样,可是在相上讲不一样,在缠的相跟出缠的相大大的不相同。好像我们刚才用灯做比喻,那个灯上没有障碍,这个灯上包了好几层纸,体上讲没有两样,光度是一样的,但是相上讲不一样,那个好像亮,这个不亮,光透不出来不亮,那就不一样,我们要注意的就在这里。
『一切诸佛,因地法行,皆依正智圆照』,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是这样的,没有例外的。我们要把这个道理明白之后,我们学佛就不迷信,也不会上当,人家要想拿什么法门来骗我们,我们不会上当,为什么?想想你这个法门合不合乎这个原则?合乎这原则,对的,如果与这个原则相违背的,你那个不是佛法。
「因地法行」,「因地」是修菩萨道,「法」是方法,「行」是行门,这个方法、这个行门都是「依正智圆照」,你绝对不是依情识,也不依神通,是依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定中来,戒定慧。因此我们一定要明了,戒是手段,用这个手段达到定,成就定,你这个戒就有了功夫,有了结果。定还是手段,它的目的是开慧,智慧开了,智慧开了之后就行了,叫正智圆照。
所以有些人持戒很严,我们看到也很佩服,很难得,可是他怎么样?不能得定。这就好比念书好用功,一天到晚看他念书,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没用处。持戒为什么不能得定?得定的心清净,他不但心不清净,他增长贡高我慢。我这个戒好清净,你不如法,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我,他的心怎么能得定?不能得定。他心里面起了许多的分别执着妄想,这使他不能得定。
戒定慧的修学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这我们要懂得。自己持戒,看到别人不持戒,起轻慢心,这个戒白持了,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世间的福报不能达到定,换句话说,这个戒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他有,功德没有。如果戒成就定了,他这戒也变成功德,为什么?定是功德。戒要不能得定,这个戒只是福德,不算功德,这是有很多人持戒很严不能得定。
像小乘人得定了,九次第定,这定很深了,他不能开慧,为什么不能开慧?死在定里头不能出来。定是得到了,得到了不会用,不起作用,定的作用就失去了,它不起作用,他守在里面,《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内守幽闲」,他内守,所以他不开智慧,他守在定里头。所以这些我们都要晓得,定是慧的手段,戒是定的手段,戒是手段之手段,我们要不要用?要用,要用还不能死在里头,死在里头不能得定又不能开慧。
所以戒,诸位要晓得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你要想学戒,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体、戒相、戒行、戒法统统要明了,而且每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所以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在什么情况之下,它什么方式都有,它不是永远不变,永远不变那就糟糕。所以有些人受了戒,这个事情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这也犯了戒,那也犯了戒,他要不去受戒,他心里还没事情,他还没有这个妄想分别执着,这一受了戒,受了些什么?受了一大堆的分别执着妄想,这糟糕了,这哪里是佛的意思?你们想想,离了妄想分别执着,心才能得定,这搞了一大堆,增长了许多分别执着妄想,你说这样受戒,十方诸佛岂不是冤枉,佛的戒哪是这样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
受戒,严格的讲,一定要把戒律搞清楚再受,没搞清楚,你受的一定是执着分别、打妄想,打妄想就是我持戒,你没有持戒;我清净,你不清净,就搞这些东西去了。一定是讲清楚,研究清楚,晓得这些东西的做法,这个才能做。
就像我们打佛七,一定要把经论的道理、方法都搞清楚了,平常念佛也有个功夫了,我们再打佛七。因为打佛七等于考试,好像学生念书,已经念了一个月了,老师要考一考你,如果你书从来没有念,一到这儿来考试那当然不及格,那没有意义。所以佛七是考试的,在这七天当中看看自己功夫、看看自己境界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今天这些有许多办的都变成法会了。像这个我们都必须要知道的,才不致于把修学,古人这些典范,我们把它会错了意思。
「正智」就是根本智,在儒家讲正心,你看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正心用事就跟此地讲的「正智圆照」是一个意思。儒家的正心也是从戒定慧下功夫,格物致知是戒,诚意是定。儒家讲诚,诚的定义是「一念不生」,你心里有妄想就不诚了。心里面没有妄念,这个心是诚心,诚心起作用就是正心。你看儒与佛所讲的理论、程序不谋而合。
佛家有戒律,儒家有礼,礼就是戒律,儒家的礼比佛法的戒律还要细密,你们去看看《仪礼》,仪礼三千。我们佛家的戒律,大乘菩萨戒律,《梵网经》里面五十八条,出家是比丘尼戒律最多,也只三百五十条,比起儒家的仪礼差得太远。《礼记》是属于杂记,是《周礼》跟《仪礼》的批注,是批注,好比我们今天讲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