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97|回复: 0

人间天:楞严经-精研七趣 略说(5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0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楞严经-精研七趣 略说(55)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就像宝莲香比丘尼,虽然受了菩萨戒,但是却私行淫欲,而且狂妄说这样没有什么过错;琉璃王子领兵十万灭了释迦族;善星这位比丘,虚妄地说一切法都是空的,不懂法的体相用,只用一点去推了全部,结果自然要招感堕落到阿鼻地狱。他们造作的种种恶业,根源就是自己造作的,是自己的业行招感而得的,所以不是从天而降的罪,也不是从地而生的罪,不是天地赐下的灾殃,更不是外在的某个人给予的罪恶,都是自己造作了虚妄相想,而招感到对应的境遇,从而要各自承受的。在觉悟者来看,这些种种问题,都如漂浮在虚空中的灰尘,都是妄想造作,从而汇聚招感结成的。”

  各位同修,“精研七趣”中的小结部分真的非常重要,重复不断地为我们宣说:世界是怎么来的、轮回是怎么来的、六道是怎么来。重复不断地告诉我们:种种善恶境界是怎么来的、种种不同境遇是怎么来的。我们若看得懂,就没有枉费佛陀苦口婆心的劝导,若懂了这些,就要思维一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怎么行走当下?
  之前有同修问,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修的大定和佛教里说到的定有什么不同?世间修持中最高的定力,也就算是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了,他们一定可以八万大劫,但是八万大劫后从定中出来,还要再入轮回,还要再受业力牵引,招感六道轮回,所以这种死定是出不了轮回,境界可以有,效果没有。

佛教的定和外道的定的巨大差别是什么?
  释迦佛示现成佛前做沙门的时候,他四处投访名师学习各种修行方法,其中就有一位禅定的师傅,已经高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了。这定力在世间来说就算是没有再高的,而当时的佛陀觉得这不是终极的定,只是束缚心念,揪心一处不外溢罢了,这个定力是出不了轮回的。他从雪山下来,因为身体虚弱,在尼连河洗漱的时候,晕倒了,之后遇到了牧羊女,这些事情大家或许都知道。
  佛教的定和外道的定的本质差别,不是打坐的时候用了什么心念,也不是打坐的时候如何看心不动,而是在这个静虑中思维了什么?过去和大家分享过:“止观”的问题。现在再拿出来炒炒剩饭。外道的定,相当于佛教中的“止”或者“观”,而佛教把这些结合在一起,要做到在一个定中既实现“止”又实现“观”,所以在开始的时候练习“止”是尤其重要的。
  在定的境界中用“止”的方法来积攒能量,并且用“止”的状态来对抗周遭的干扰,所以修“止”的定,是修“观”的定的基础。在有的经文中说到修止和修观,这样分是不合适的。如果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修这些劳什子的定,也是没有用的,成佛的这个不是有为法能够施加影响的,于是也就没有所谓的后天“修得”一说。
  我们还没那么高的高度,这路真没走到那步,说那么多后续的风景,我们拿来全当执着了,这就成了所知障(也就是烦恼障碍,过去知道的东西形成的障碍)。对我们而言,心念还很散乱,念头昏聩,想做到一个小时乃至一刻钟、一分钟的一念不生都做不到,这样的能力,根本抗衡不了各种周遭的干扰,根本抵抗不了业力回馈的拖拽影响。
  所以要让身体健康,这个修“止”的定,就是增加免疫力。免疫力上来了,一点点小小的病毒湿寒,也就不会影响他了。能够不受影响了,就可以干活了,干什么活?就是在修“观”的定中,去观察生死的秘密。世界上各个教派都说了很多生死的秘密,也都解释过宇宙如何诞生、人类如何诞生、都说到过宇宙人生的某些秘密,或者在其中能做到自圆其说,但是唯有佛教把这些道理观察得那么仔细,也唯有佛教把这些道理阐述得那么清晰,更唯有佛教用种种的方法在帮助我们看破、回归、驾驭这些,不使我们被过去已经成就的种种束缚手脚,乃至捆绑成一块铁板。佛教的特点:你真干,就真的能改变。改变的原则: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不要去求“无因之果”,不要在那妄想自己会忽然收获什么,而要一步一步地去行做,去见证。
  想得什么就去种下什么,这个因就是发下的愿,还要去努力行做,去做促成之缘,因缘如此,结果也必定如此,这才是佛教的特色,也是佛教之所以可以改变命运的秘密所在。所以佛教定的重头部分在“观”上,如果我们不能去观察,就借由佛陀留下的教诲做我们的“正观”,如果我们自己无法观察,又没有依止留下的“正观”,我们借由什么去窥探生死的秘密?这两个都抛弃,我们也只能依靠四重颠倒的妄想心推断生死的秘密了。
图片
  当足够的“止”抵抗了足够强大的干扰,可以帮助“观”更加地深入,进入到这个“观”中后会出现两大类走向:一类是就一个问题非常非常深入地去做观察;另一类是不钻而是扩开,这一扩开就海阔天空无所不包了,什么都可以知道,什么都会知道(般若智慧)。知道了就要去做,从而再站在更高的角度指导心念和行为,这样的话就是正统的——理事双运。
  道理明白了一点,事上就跟随努力做到,事情做到了,才能发现道理的不足和空隙,于是事情是检验道理的标准,而道理也在促成事情更顺利地发展。我们先取理,还是先取事?先去做哪个都好,最后都要两者协调才可以。如果两者不能协调就会出现“曲之弥高,和之弥寡”的情况了。道理太好了,事上做不到,道理也是假的,没有意义的。我们能脚踏实地的修持非常重要,理上真懂了,那么就要事上见了,事上也做到了,就会促进理更加的扩大和深邃,也就要帮助事情再次地细化深化。这就像打铁,不断地锤炼,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砸铁玩,而是要把里面的杂质真正地排掉,这些杂质排除掉了,才能成就精纯。
  我们都想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的精纯是怎么来的?真的不投入去修持,想得到这些,那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们现在是关起门来学道理,当大体的东西学得差不多了,就要思维思维、通顺通顺,把这些道理消化消化后,进入到事上的修持中,那就要开门出去转悠了。现在有的同修,基础的道理还没懂就跑道场,搞种种的形式,这真不合适,起码是对自己的成长不负责。
  所以单纯的建议,基础道理我们学会后,要贯彻在自己身上,真的差不多了才好出门,才好和别人去辩论,才好和别人就某一个法讨论一下;若不然说那么多都是废话,讨论也就是白扯。为什么?因为我们没得到利益,你自己在事上,还没转过个来,就出去辩论,你没正见别人说的有三分理,你就要信受追随呗?
  这部《楞严经》实在太难得太重要了,我们若有时间一定要多读一读,因为这是正法眼藏、佛陀的法眼就埋藏在《楞严经》里、佛陀的法身就是这《楞严经》,大宝藏放在这里,上面是一层浮灰,轻轻抖落,里面珍宝就皆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14: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