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56|回复: 0

[观世音菩萨] 人间天:三研《普门品》【192】∣找方法灭掉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9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对应部分的原文为“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余下四苦分别是:喜欢的人事物却要分离、总和冤家能遇到、想获得的不能得到满足、还有五阴的色身不受控制,各种炽盛反应非自己能掌控的。如此四苦混在生死四苦里,这人生就是如此本相。不管八苦和三苦如何,不管我们现在感受到与否,都是刚性存在的。在四圣谛一转里,身、心、情感上的种种痛苦是有逼迫性的,是刚性存在的,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必然经历,应当知道这些是苦。
我们面临的种种痛苦、种种烦恼、种种煎熬、种种约束,也都可以是苦,这些痛苦从四面八方袭来,侵扰着我们,逼迫着我们,让我们的生死不得自在,也当认识这些苦是伴随生活的刚性存在,不是我们想避免就可以避免的。
现在没苦,只是暂时没承受罢了,就像很多人发照片说“岁月未老,我不敢老去!”抱歉,那是你现在还没老,过几十年看看,还有这勇气如此说吗?知道苦的逼迫如此,就要知道什么是集。
一转“此是集招感性”,当一个苦被我们观察到,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苦是有因、有缘才形成的结果,这些痛苦的结果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既然有源头,就像小溪潺潺,流着流着就成了江河,大江大河的源头,也仅是弱弱的溪水罢了,可能几块石头就能阻拦它,但是当它从各个支流汇集后,就已经不再是我们一脚就能踩断的了。因为对应的因缘业报的招感汇集,让种种条件体现在这个苦上,各种因素的汇集成为这一盘菜的各种味道,而我们只是感受到了那个结果的逼迫而已,所以从结果反推过程,发现其形成的因缘,这个过程就是集的过程。
我们可以把四圣谛粗暴地理解为:苦是发现问题、集是分析问题、灭是解决问题、道是形成解决问题的经验。
一转的灭谛就是要找方法去灭掉这个苦,因为感受到了苦的逼迫,也观察到了苦形成的因缘汇集的情况,就要找方法去解决苦。
好比一个四条腿的桌子,要放倒桌子有很多种做法,直接把桌面掀翻也可以,把腿敲断也可以,这就要看什么手段最容易上手、最容易产生效果了。把桌子放倒掀翻,其实就是因为观察分析后找到的合理性方案,在众多满足要求的方案里可以选择最优的那个,当然也可以选择不是最优的方案,这就看个人的了。
若想真实地解决问题,就必然要仔细地分析问题;如想仔细分享问题,必须不跑题,也就是牢牢扣住要解决的问题,不让它跑了。
现在人普遍定力不足,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专注地观察一个事物、思维一个问题,会因为定力差导致从观察思维里脱离,也就会产生杂念,使我们心念跑掉,这样的观察分析就不够深入。
要把想解决的问题扣住,想不跑题,各位如果也发现自己常常跑题,可以拿个笔记本记下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循此慢慢地记录下观察和思维的进程,这样就不容易丢。
找到自己能上手解决问题的方案,余下就是落实,落实它就会获得一个证明,这就是一转的“此是灭可证性”。
我们证得了苦的灭除,就可以推而广之,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举一反三地放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上,如此就是一转的“此是道可修性”。
当这个方案可以推而广之,我们借由解决了一个问题推广到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么就要看各位要解决什么了。
从修行角度必然要解决生死的大问题,所以无量痛苦烦恼都是随生死而来,是什么因缘汇集产生如此众苦?把四圣谛的方案落到解决此问题,就要观察生所从来,最后就循到了三果阿罗汉要证的忍法上,因为能观察到投生为人的种种因缘,忍而不发,忍这些心念不动,即可不再投生为人。
众生的投生种类很多,共有十二种——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抛除几种不常见的,还有八种是常见的,所以想出轮回、彻底不再出现于生死中,就必须要观察这十二种类生是什么因什么缘促成的,这个工作是非常庞大的。
能观察到十二种类的投生秘密,这就是三界修心的81品的思惑了,全部破尽就可以成阿罗汉。
二转四圣谛就简单一点,是“汝当”的结构,这是提醒我们:听到了,我就要去落实它!这就迎合了二转四圣谛了。
到了三转四圣谛就是“我已经”的结构,如果能真实地从听闻到贴合落实到自身,获得真实的受用,这三转四圣谛就算完整地做了一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3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