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96|回复: 0

[观世音菩萨] 人间天:三研《普门品》【187】∣锻炼自己的定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7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禅定的修行按天台宗来分,包括两大内容三大状态:止和观,和止观同修。

止就是锻炼定力,我们常常听到的“佛来杀佛,魔来杀魔”,就是在锻炼定力阶段,这个时候展现的任何人事物全部都是干扰定力的,就算眼前五光十色虚空中尽是佛菩萨,光晕音声海云重叠,很抱歉,锻炼定力的时候,这些都是干扰项,你扛得住,不去管、不被动、不妄动、不异动,算你过关;扛不住,定力不成,就要继续不断地来锻炼自己的定力。

外道讲的打坐是死磕定力,把心看得死死的,定力最强的修行者可以凭此投生最高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是八万大劫,如果定力一动,三个刹那刹不住车,就从28层天死出去,就要继续参与轮回

佛教说这种是枯禅死水,是不可能有智慧的,更不可能依靠这种路数获得出轮回的解脱,更不要提登圣证果。

最高的定力修为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境界了,但是佛教禅定的重点在观上,不在止、定上,止、定只是为观做基础铺垫的,观要做的事情就复杂了。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我们因承受了苦,要消灭这个苦;就要去观察苦的成因,是什么导致形成了这个苦,这个观察就需要观力了;如果我们没有观力,很难清晰、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因缘节点,想解决这个问题、消除这个痛苦,就等于瞎猫撞死耗子,撞到了就有得吃,撞不到就没得吃,就得饿着。

想高效地解决问题、消除痛苦烦恼,就必须能清晰地观察到成因和促成的缘,这个信息采集足够准确完整了,再来分析从什么地方下手去解决这个问题,然后用什么手段去落实解决,从而彻底地解决问题,这一整套就是四圣谛。

如果在观察事情成因、外缘的过程中,干扰不断,就是我们的定力不够好,有的同修靠的是一闪念的灵光乍现,琢磨来琢磨去,认为是这样的,这种就很不靠谱了。

很多事情并非有单一的因缘,小乘的修法可以按单一因缘来做解释;但是大乘的观法下,任何一个事情都没有固定的、单一的因缘,无量劫来因和缘是变化的,是不断滚动发展的。

就像《地藏经》里记录四段菩萨发愿都不一样,虽然主旨相同,但细节不一,促成的因不同,激发的缘不同。

只要在大乘的路上,最后不管什么样的因缘,都会推动其中的修行人走到类似佛菩萨的相同境遇,所以佛佛道同,如是如是啊!

观法一直是修行里非常重要的,佛教里的观法众多,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强悍的定力,所以很难做那种深观,如《华严经-修慈分》提到的观法,那是佛陀教给弥勒菩萨的观法,这个观法很宏大,但是不容易上手。

我们现在不是用观力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而是用观法帮助自己持守心念,就像各位同修念个圣号也好、念个经文咒语也好,心啊飘来飘去的,风越大我心越荡啊,这个状态念的效果就很不能令自己满意了,起码我们自己就会觉得这真是糊弄鬼,所以加观法帮助自己摄受心念,不让心念乱跑,加观可以让自己的心没空乱跑,摄受的效果就实现了。

就像古德有推荐追顶念佛的,一口气使劲念,二三十句都能念出来,然后马上倒口气再继续使劲念,持续这样几乎缺氧状态,哪里有条件打妄想?

追顶念佛就需要有个好身板,身体不好几百声圣号就能喊缺氧,所以现在也很少有人用这个方法。

念的过程加观不是为寻求答案,而是帮助自己心不乱跑,观力是需要定力支撑,定力又要依赖戒行做支撑,所以观力就有点空中楼阁了,这已经是三楼的事情了。

现在很多学佛人一楼的戒都做不好,二楼的定就不要想了,三楼的观,也就是观望一下罢了,很难得其受用。

所以,我推荐各位各种念佛的观法都是浅观,因为我们没能力做深观,而诵念时心乱跑,需要加观是硬性的,定力不足也是刚性的,只能在其中调和找到适合浅观的方法来弥合这种矛盾。

般若智慧在观里才能有,我们仔细观察一个事物的本末结果,观察了中间被各种干扰产生的影响偏差,观察了结果被各种因素的扰动和影响,在其中找到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就越高,准确率就越高,见效也就可以越快。

往往我们认为一个问题是否能快速解决,是法在其中起决定作用,但如果观不给力,法也就是凑合用用,效果就出不来,那也是情理之中。

第三种状态就是止观同修。

往往大家一听这个很高大上啊,如果止做不了,观也做不了,你怎么止观同修?那就是吹吹牛罢了。

止观同修的定是非常了不得的禅定境界,菩萨在修禅定境界中,有很大的一个阶段要锻炼、摸索适合自己的止观比例,比如观察一个什么样的事情,需要调动什么样的止观比例,是4、6,还是3、7,或是5、5,还是其他比例组合,调整的目的就是有足够的定力抵抗干扰、支撑观能深入进行。

所以,在定上用多少心力,在观上多少心力,这就已经不是我们单核处理器能理解的状态了,因为定和观在单核状态是矛盾的,观是动态的,止是静态的,要把这两种状态融合在一起,还要准确拿捏各自的比例,还要让观有足够的收获,又不能随之而动,还需要定力支撑,成佛的大定都是这种止观同修的定,比如楞严大定就是这个样式的。

到达等觉菩萨位,所觉和能觉都已经和佛一样了,只是佛是三业圆满,菩萨还有少许业力有待圆满,想圆满这最后的业力,依靠白法净业就可以了,不能再因为要圆满业力而造作新的业力了,随后的事情就不是有为法可以触碰的了,凭借有为法是不能成佛的,最后成就为佛是要靠无为法了。

有为法在自性外是可以通用的,但在自性层面,有为法是错误的,自性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相、没有取、没有用,怎么施展有为?

有为法必须在“有”的基础上才能使用,而到自性的高度没相可寻,自然就没有在相上施加影响的可能,所以有为法在最后的阶段是没用的。

依靠白法净业完成最后的业力消减,从而真正回归自性,在自性层面没有得、没有失。

金刚经》里佛陀再三强调:佛陀在燃灯佛所无法可得,因此才被授记成佛!如果有法可得,就还是在自性外。

自性是圆满的,什么都不缺,你说得到,就代表你的那个自性缺一块,是被天狗咬了,还是不小心放家里没带出来?如果什么都不缺,哪里有可得的?没有任何可得,而一切具足,才是自性的状态,才是无为法最终成佛的那一步。

当诸菩萨求成佛最后一步的时候,他通过什么路径走到这,观世音菩萨就会对应告诉他随后的路要怎么走,从而帮助他获得解脱,成就殊胜的觉悟和修行体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3 06: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