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53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4-11-2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题目】:新解楞严经中的“一门深入”的一门是什么意思?
关于“一门深入”中的“一门”,现在主流大致有两种解释:
1、一门,就是耳根圆通。
2、一门,指六根中的任意一根,多根也可以。即一门可以是所有的修行法门的任意一门。
以本人之见,值得商榷。详述如下:
《楞严经》中,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楞严经》中,(佛言:)“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
【注释】:这句话,其实已经清晰说明
了,“一门”不是“耳根圆通”,也不是任意一根或多根。因为非……非……,都被非掉了。
〖再次详细说明〗:为什么“一门深入”的“一门”不是耳根圆通?(有多位讲经者说,这里的一门,密指耳根门。)
答:在佛经的“一门深入”的文字附近有三句话,表明:没有密指耳根门。
1、“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
2、“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
3、“随拔一根”
……
《楞严经》中,(佛言:)“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注释】:“亡一”的“一”是什么意思?
答:(《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解释:)那六销怎么销呢?六销虽销,但分别法执仍在,故曰犹未亡一。
“一”:就是分别法执,即分别心,或称着相。就是《楞严经》中,佛在解答“一门深入”时,多次提起的“黏”字。比如句子:“于妙圆中黏湛发……”、“黏妄发光”、“脱黏内伏”等。
“一”,也就是其中佛说的阿难“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
着相的原因:“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而后面的“太虚空”、“异空”、“说空为一”等,是举例说明“着相”的一个高等级典型表现:“执着于空相”。
其中,佛指出阿难的病根:“随得六销,犹未亡一”,而“一门深入”就是为了除掉这个病根的。
那么,佛的解答中,“一门深入”具体应该怎样做?
答:就是佛经中的这句“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分析】:这句话有两个“不循”,一个“随拔一根”,它们可做为两个矛盾对立方面的关键词代表。
1、两个“不循”,其实就是“不着相”、“不分别”。
“随拔一根”,意思是随意选择一根,多根也可以。这其实就是限定的“相”。要有“相”存在,才能实现“不着相”。
2、 两个“不循”:与其中的“脱黏内伏”、“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诸余五黏应拔圆脱”等意思基本一致。
“随拔一根”:会产生“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知见”、“明”、“寄根明发”,以及“十二诸有为相”等诸多变化。
3、参考《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
这两个“不循”,其实就是“心真如门”。
“随拔一根”,指的是“心生灭门”。
3、参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一》法师玄奘译:“如来于一切法都无所住亦非不住。”这句话可以算是《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另外一个版本。
两个“不循”,就是“于一切法都无所住”。
“随拔一根”,就是“于一切法亦非不住”。
……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十三》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不可说菩萨品第七
“无入之入名为法入,无门之门名为法门。无作之作名为法作,无禅之禅名为正禅。无脱之脱名正解脱,一切法性无系无缚。若是灭法即是过去,即是不生,是名佛出;无出之出即名佛出。若有菩萨能作是学,是名不诳诸佛如来。”
……
前面提到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十一》中: “如来于一切法都无所住亦非不住。”其中一个“无”字,一个“非”字。
合起来,这就是“无门之门”,也就是前面佛所说的“一门深入”的“一门”。
这个“无门之门”,符合《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顿悟法门”的标志。
因此。“一门深入”的“一门”,也是“顿悟法门”。
【补充说明】:作为顿悟法门的“一门深入”中的“一门”是否与《楞严经》中文殊菩萨所推荐的“耳根圆通”矛盾?
答:《宗镜录卷第二十五》永明延寿集:“如观音入流亡所,阿难自庆不历僧祇获法身等,并是顿也。”
“耳根圆通”属于顿悟法门。“入流亡所”中的“亡所”就是“应无所住”,属于“心真如门”。
“反闻闻自性”中的“闻自性”也是“应无所住”,属于“心真如门”。
只是,“耳根圆通”,其中的“心生灭门”限定了只选择“耳根”。它的范围比“顿悟法门”要小,被包含在“顿悟法门”之内。
《楞严经》中,文殊菩萨所说的“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就是表明两位菩萨都是从“顿悟法门”之中分别证得成就。
另外,《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译:“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此法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此法名为一切菩萨趣大菩提真实正路,……”
所以,作为顿悟法门的“一门深入”中的“一门”,包含《楞严经》中的全部二十五圆通。
【他山之石】: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5 册 No. 642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佛言:“名意!菩萨若能观诸法空,无所障碍,念念灭尽,离于憎爱,是名修是三昧。
复次名意!学是三昧,不以一事。所以者何?随诸众生心心所行,是三昧者有是诸行;随诸众生心心所入,是三昧者有是诸入;随诸众生诸根入门,是三昧者有是入门;随诸众生所有名色,得是三昧菩萨亦示若干名色;能如是知,是名修是三昧。随一切佛名色相貌,得是三昧菩萨亦示若干名色相貌;能如是知,是名修是三昧。随见一切诸佛国土,菩萨亦自成是国土,是名修是首楞严三昧。”
【注释】:其中“学是三昧不以一事;……是名修是首楞严三昧。”
其中“菩萨若能观诸法空,无所障碍,念念灭尽,离于憎爱,是名修是三昧。”这符合“应无所住”,是“心真如门”,是“顿悟法门”。
所以,“学是三昧,不以一事”,就是指要实行“顿悟法门”,“是名修是首楞严三昧”即“大佛顶首楞严王”。
……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4 册 No. 481 持人菩萨经
持人菩萨经卷第四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佛复告持人:“若有菩萨通总持门,普能晓了一切诸法言辞所趣,以用一事入百千事,以用道力分别诸法无所不达。……”
【注释】:“总持门”,就是“顿悟法门”,“以用一事入百千事”,“一事”,就是“顿悟法门”,做好这一件事就“诸法无所不达”,所有的事就都做圆满了。
……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四》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于无思想而不动摇,是故菩萨得知一事了无数事。”
【注释】:“于无思想而不动摇”,符合“应无所住”,是“顿悟法门”。“得知一事了无数事”:得知“顿悟法门”就可了无数事。
【结论】“一门深入”的“一门”可称“无门之门”,又可叫做“顿悟法门”。实行这“一门深入”,可以“诸法无所不达”,能圆满所有的事,也即达到《楞严经》所说的“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