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34|回复: 1

[其它话题] 达摩难陀长老:法句经故事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9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达摩难陀长老:法句经故事集

法句经故事集

马来西亚 达摩难陀 长老 著
周金言 译

作者介绍
据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报道:达摩难陀长老出生于1919年3月18日,家乡在锡兰南部。他在马达拉的基宁村一间学校受正规教育。
  由于文化的影响,年幼时,他便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位出了家的舅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他的母亲是个非常开通及虔诚的佛教徒,虽然长老是个长子,但,母亲却鼓励他出家。母亲还说:“如果你结婚,只能照顾到家人而已;若出家成为法师,就能照顾到无数的众生。”
  长老12岁时,依 Venerable k.Dhammaratana Maha剃度出家、在Venerable N.Sarananda Maha 座下成为沙马内拉。当中接受寺院的训练直到29岁受具足比库戒。为了更了解佛法,所以就进入哥伦维也华丹那佛学院及其他著名佛学府深造,随后7年,他专心研修梵文、佛教哲理、巴利文合经典。
  26岁考获学院语言、哲学和巴利文经典研究文凭。
  曾获得印度兴都大学奖学金,到该大学深造,主修梵文、兴都文和印度哲学,经过4年的专精研读,获得大学颁发印度哲学硕士学位。后来,回返锡兰建佛学院,实现说法度众的心愿,还出版佛教月刊给予村民阅读。
  33岁那年,长老获得维戴加拉学院院长选派,前来马来西亚十五碑锡兰佛寺服务。
  1962年。长老就在十五碑佛寺成立佛教弘法会,其目标是研究佛法和推广佛教文化,鼓励、促进和发展佛教真理和慈悲观以及培育宗教和平及认识。
  1970年,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立,长老鼓励佛教弘法会青年组,大马锡兰佛教会青年组也加入马佛青总会。
  同时马佛青总会也邀请长老为宗教导师,为佛青和佛教徒提供宗教资讯服务。
  长老到过东西方国家弘法。他拥有东方研究大学,那兰陀大学、兴都大学所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
  60年代,长老是马来西亚宗教联系机构的活跃成员。
  长老也是筹组各宗教谘询理事会的创办人之一。
  目前,长老共有五十本著作,分别销售到世界各地,其中一本《佛教徒的信仰》已译成中文版,共出了九版,此书在国内流传极广,几乎成为大马佛教徒的生活手册。
  
编注: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
  沙马内拉:巴利语sàmanera的音译。是指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持十戒之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saràmaneraka音译为“沙弥”、“室罗摩拏洛迦”等。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北传曾译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第一品 法句经故事集正文
1 导读
  佛陀在领导僧团的四十五年中,出于对世间的慈悲和对人类幸福的关怀,不停地弘扬他所证悟的佛法。佛陀忠诚的随行弟子阿难尊者具有超凡的记忆力,曾经恳求佛陀为他重述他未曾听闻过的佛陀说法。阿难尊者说他知道佛陀八万四千次说法。当然,也有其他弟子从一开始就亲近佛陀,因此也虔诚、忠实地记录佛陀的说法。
  这些多闻弟子们明白正确记录佛陀说法和说法因缘的重要曆史意义,因此佛陀入灭三个月后,他们召集了僧团中尊贵的阿拉汉比库诵出并结集佛陀所有的说法,方便佛法的弘扬,并避免后人误解、扭曲和修改佛法。
2 口耳相传的传统
  佛陀的说法由僧团中一代又一代的弟子口耳传诵下来,直到西元前八十年锡兰才第一次以巴利语将佛法形诸文字。比库们公开複诵佛陀的说法,以避免错误或误用其它的词汇。
  留传下来的不只是佛陀的教诲。佛陀在世时北印度人的生活和想法也被生动地留传下来。这些人包括国王、大臣、王子、婆罗门、农夫、外道、贱民、强盗、官吏、银行家、妓女、丈夫、妻子、情人、和儿女等。他们和现代人一样,都有著相同的弱点:贪、瞋、痴、嫉妒、懒惰、傲慢与愚痴等等。早期的佛教徒也很温顺、慈悲为怀、虔诚、聪敏、慷慨与奉献。
  【法句经/故事集】生动活泼地描述了佛陀。佛陀在家信徒包括国王,如频婆娑罗王和波斯匿王;富翁如给孤独长者;妓女如丝蕊玛和一大群的平民,如理发匠、金匠、驯象师、特技演员、奴隶、猎人、渔人、园艺专家、屠夫、纺织工人和船民等。很多人从佛陀的教诲中受益良多,有些人则一无所得,依然故我。
  【法句经/故事集】的故事触及人类的真实情感而感人肺腑。这些情感包括悲悯:如波她卡娜在一连串的事故中,丧失了所有的家人;幽默:有位比库出家剃度好几次,头因此光亮的就像“磨刀石”;罗曼史:难陀王子思念出家时遗弃在家的新娘子;阴谋诡计:如外道雇请妓女控告佛陀与她私通,又如摩醯提利的阴谋得逞,而害死佛陀信徒的皇后;政治:佛陀住在卢奚多河两岸的亲戚因为灌溉用水的争执而淮备兵戎相见;戏剧张力:迭瓦达答(提婆达多)三番两次挑战佛陀,终于以悲剧收场。
3 佛陀的慈悲
  当然,也有许多人反对佛陀。佛陀的表弟——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曾经三次谋害佛陀不果。也有其它宗教的负责人控告佛陀与人私通、传播邪说,而企图破坏佛陀的名誉。但佛陀仍留在人间,一如不受污染的莲花,莲花也在佛教中象征纯洁。佛陀在世间,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9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不落世间。
  佛陀的慈悲无远弗界。佛陀与清道夫、女奴交谈,接受最谦卑的人的供养。有一次,甚至接受一位婆罗门吃剩的菜饭,因为那是该婆罗门谦恭和虔诚的供养。佛陀曾经与众多不同的宗教师深入对话,讨论宗教上深具争论性的议题,如创造神存在与否,灵魂理论,神力,动物祭祀,苦行,典礼仪式和终极救赎等问题。这些深入的对话和讨论丰富了佛陀的说法。佛陀也因此理清了众多争议性的观念,外道们至今仍对这些观念议论不休。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师。现代社会上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可以从佛陀的教法中获得改进教育的方法。在佛陀一生的确切记载中,我们找不到佛陀对无法理解或不愿理解佛陀说法的人动怒或失去耐性。佛陀也未尝苛责别人。佛陀的耐心、宽容、无尽的慈悲和悲悯的智慧无人能及。
  【法句经/故事集】的第一句法句说人心要为所有的作为—不论是善或恶负责。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ESCO)的人权组织章程序言回应了佛陀的说法:“人心引发战争,所以护卫和平的信念也必须在人的心中建立起来。”
  佛陀具有一些超凡卓绝的能力,使他比其他的宗教师更伟大。他能够使最敌对、倔强、愚笨或意志脆弱的人奇迹似的改变心意和态度,这是因为佛陀具有超凡的能力,可以透视人的过去世,而人的过去世会影响今生的因缘。例如,佛陀明白一位年轻比库因为多生以来都是金匠,所以无法修习苦观,只能观想美丽的东西,佛陀就给他一朵金色的莲花,他因此能够迅速系念在前,心无旁鹜地精进修行。另外有一次,当佛陀在说法的时候,闻法大众中有人仰望天空,有人以手刮地,有人用手摇树,而不专心听讲,佛陀明白这是由于过去世时,他们分别是星象学者、地底下的动物和猴子的因缘造成的。第一位体认到有效的教诲,必须奠基于认清听者的性向和心理状态的人,就是佛陀。
  佛陀对不同的弟子从不使用相同的教诲方式,在这方面而言,没有任何的宗教师可以与他匹俦。
  佛陀总是依听众的年龄、气质、个性、身份或心理状态而应机说法。佛陀曾经延迟说法,直等到一位饥饿的牧牛人吃饱饭后,才开始说法,因为佛陀明白饥饿的人无法集中精神听闻法。有时候,佛陀甚至对发问题的人故意保持沉默,因为佛陀明白他的回答只会使发问的人更困惑。如同在任何的团体中,都有不同资质的人,有的人特别聪慧,如舍利弗,他们可以体会阿毗达摩(论)中最深奥的佛法,另一方面,慈悲的佛陀则利用不同的方法教导愚笨的弟子,例如他要周利般兔比库面向东方而坐,同时在搓揉干淨的白布块时观想心灵的污垢。另外,当积撒.苟答弥因为丧子而悲痛逾恒,请求佛陀赐药救治她的儿子时,佛陀要她先去向村子里未曾有人逝世的家庭乞讨芥末种子,她遵照佛陀的话遍寻整个村子,都无法找到一户从来没有人逝世的人家,这时候,她才恍然觉悟到死亡原来是人生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一如以下的法句所述:“不请自来,不告而别,来来去去,有什麽值得哭泣呢?”
4 伟大的经典
  肩负续佛慧命的早期弟子们效法佛陀的教法。因此结集的经典中有处理佛教心理学的阿毗达摩(论),它适合聪慧的人。也有佛陀长、中、短说法的经典,大部分的弟子都可以从研读这些经典中,明白佛陀大部分的说法。法句经是这些经典中的第五部分,也是最后的一部份。法句经所汇集的佛陀说法(法句)最适合广泛的读者,其中的故事比之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诗词和小说创作都不遑相让。(三藏中的律是专门规范僧团比库和比库尼的戒律)法句经和本生谭(佛陀过去世的故事)毫无疑问地是宗教史上最为人传诵和引述的经文。几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和思想都多少受到法句经的影响,整个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缅甸和锡兰,法句经的故事是母亲哄婴孩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多闻的比库也一再引用法句经的故事去指导、鼓舞、激励各阶层的人。无数的人在关键的时刻,心中因为浮现法句经故事而不说谎、不杀昆虫,不散播谣言、去除邪见、不做非分之取;如果世间人在面对贪、瞋、痴时,能展现慈悲与智慧,那麽法句经绝对功不可没。
5 佛陀的足迹
  佛陀把他的证悟和成就归功于他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这种体认超越所有的人,佛陀曾经对一位病人指出,引导人证得究竟解脱和涅槃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
  佛陀的弟子,同时也是最早期弘扬佛法的法师们效法佛陀,教导人们修习三学,这些佛弟子们善用法句经和故事来教导不同性向和才情的听众。法句经也是弘法的法师淮备题材时,方便、优秀的参考资料,即使直到今日,讲演或著作讨论佛法的人,若不引用法句经,将很难适当的表达佛法。
  佛陀从未宣称发明或创造他所教诲的法,如同所有过去过去诸佛,佛陀涤除使人无法证悟究竟真理的无明,并向人指引这些方法。因此,他的法句所说的真理也可以在其它宗教的经文中发现,Roy C.Amore的《两位大师,一种道理》一书中有如下的叙述:“任何人阅读耶稣在山顶上的训诫(马太福音5—7),必然会想起这也是简洁精要的佛陀法句”———玛上座:《佛法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佛陀的道德教诲和耶稣在山顶上的训诫有极大的相似之处”——B.H.Streeter:《佛陀与耶稣》“爱你的敌人,祝福下诅咒的人,造福怀恨的人,别人若打你的左脸,也转过你的右脸给他,把外套赠与偷窃它的人,把东西赠与开口请求的人等,这些耶稣的教诲也是佛陀身体力行,并且教诲的戒律”——Dr.S.Radhakrishnan:《东方宗教与西方思想》薄伽梵歌和Thirkural梵文和坦米尔文的古老印度著作。薄伽梵歌是古老的文学著作,而Thirkural大约在西元前完成,这两本著作都包含很多法句经所传达的真理。
  可以说,法句经触及所有人类的心灵深处,并且是全人类共有的思想宝藏,它超越了狭隘的宗教派系,是一本献给全人类的经典。
6 神话、传奇或言过其实
  对形成【法句经/故事集】的文化环境熟悉的传统佛教徒而言,阅读、理解或重视【法句经/故事集】毫无困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17: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