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04|回复: 2

[佛教生活] 【杂阿含经】第289经 (第12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7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克。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

多闻圣弟子于诸缘起善思惟观察。所谓乐触缘生乐受。乐受觉时。如实知乐受觉。彼乐触灭。乐触因缘生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如乐受。苦触.喜触.忧触.舍触因缘生舍受。舍受觉时。如实知舍受觉。彼舍触灭。彼舍触因缘生舍受亦灭止.清凉.息没。彼如是思惟。此受触生.触乐.触缚。彼彼触乐故。彼彼受乐。彼彼触乐灭。彼彼受乐亦灭止.清凉.息没。如是。多闻圣弟子于色生厌。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一] 第一 无闻(之一)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于此四大所造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三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身,可见为增、灭、取、舍者。
然则无闻之凡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四 诸比丘!称此是心、是意或是识者,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五 所以者何?诸比丘!无闻之凡夫,长夜着于有我所,取着于‘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乃我之自我。’
然则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六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以此四大所造之身为‘我’,较以心为我,是尚可。
七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可现住于一年、住于二年、住于三年、住于四年、住于五年、住于十年、住于二十年、住于三十年、住于四十年、住于五十年、住于百年、或住于更长年。诸比丘!然称此为心、意、识者,则日夜转变异生、异灭。
八 诸比丘!譬如弥猴徘徊森林中纵放一枝,又另捉一枝。诸比丘!同此,称此是心、意、识者,亦日夜转变,异生、异灭。
九 诸比丘!是以多闻之圣弟子,对缘起当善思惟: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一〇 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由行灭而有识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一一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于色生厌意,于受亦生厌意,于想亦生厌意,于行亦生厌意,于识亦生厌意。生厌意故厌离,离贪故解脱。于解脱得生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话:

二八九、无闻经:本经叙述凡愚虽见四大身之无常变易而生厌,然而在于心识却有我执而不能解脱。多闻的圣弟子,则反之而对于五阴能生厌而得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愚痴无闻的凡夫,对于四大所造之身,虽然厌患、离欲、背舍,但是却非有关于意识之事。为甚么呢?因为看见四大之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但是对于心意识来说,愚痴无闻的凡夫,乃不能生厌,不能离欲,不能解脱。为甚么呢?因为那些凡愚,乃长夜对于此很保惜,乃系着于我。假若有所得,有所取时,都会说:这就是我,是我所,是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因此之故,愚痴无闻的凡夫,不能在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的凡夫,宁可在于四大所造之身系着为我,为我所,但是不可以对于识,系着为我,为我所啊!为甚么呢?因为四大所造的色身,或者可以见到住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或者善于消息(逝世),或者又少过于彼(过百年)。然而心、意、识,却于日、夜、时、刻,须臾之项,转变不止,异生而异灭。有如猕猴之游于树林之间,须臾之顷,在于处处攀捉枝条,放一枝,而再取一枝,那个心意识,也是如此。是异生异灭(变异生灭)。
多闻的圣弟子,对诸缘起,能善于思惟观察。所谓由于乐之触的因缘,而生乐受,乐之受之觉时,如实而知道乐之受之觉。那乐之触灭时,则由于乐之触的因缘而生的乐受,也会灭止,会清凉而息没。和乐之受同样,那些苦之触、喜之触、忧之触、舍之触的因缘而生舍之受,舍之受之觉时,能如实而知道舍之受之觉。那舍之触如果灭时,则那个由于舍触的因缘而生的舍之受,也会灭止,会清凉而息没。他会如是的思惟:此受触乃生触之乐,触之缚。由于彼彼都触乐之故,彼彼都会有受之乐。而彼彼之触之乐,如息灭的话,则彼彼之受之乐,也会灭止,也会清凉而息没。像如是的,多闻的圣弟子,对于色生厌,对于受、想、行、识生厌。由于讨厌之故,不会乐着,不喜乐之故,就会得解脱、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除盖障菩萨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文殊师利菩  南无集音如来 南无宝莲花步如来 南无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
——————————————————————————————

“忍恶行者。所生常安。众祸消灭。愿辄如志。颜貌炜晔。身强少病。财荣尊贵。皆由忍辱慈惠济众之所致也”。
——大正藏 No. 0500 《罗云忍辱经》 西晋 法炬译
“复次净意。世间一类男子女人不起忿恨嗔恚之心。不生过失。由此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受天人身。天中报尽。来生人间。在在所生。相貌端正。净意当知。由不忿恚因。感端正果。”
——《佛说净意优婆塞所问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3: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