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432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增广印光大师文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乃有凡圣之号。心体本寂,因烦惑而昏浊顿现。妄性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独存。是知不变随缘,十界之升沉迥异。随缘不变,一心之体用无殊。然此心此理,含生共具。而彻悟彻证,唯佛一人。故我世尊,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机说法。大根则直示一真法界,令其无住生心,以迄断惑证真。小器则详谈三世因果,令其趋吉避凶,而为入道方便。虽千机并育,法无定相。而万派朝宗,咸归觉海。举凡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与儒教规程无异。至于明心见性真穷惑尽之事,则儒教发挥未及。以一则随顺世情,一则直示心体。若究其本,则灵山、泗水,同居一地。东鲁、西竺,实无二天。由是古之王臣,无不宏护。今之贤哲,悉皆研穷。以其能阴翼治道,显淑民情。消祸乱于未萌,证本具之佛性故也。
济南为齐鲁名区,文献之邦。当唐宋法道盛时,固已梵刹相望。迄今世远年深,人亡教弛。几多丛林,悉皆湮没。纵有寺宇,尽成子孙。不但当地缁素,末由闻法。兼以来往僧侣,无处安息。对凫居士潘公守廉者,宿承佛嘱,乘愿再来。读书明理,学道爱人,昔年之善政,一一载于口碑。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近岁之修持,种种勒诸心版。其救难济贫、护法安僧之诚,直可以追给孤而继文正。每念末世人民,如盲无导。以为省会之地,绝无十方丛林,则高僧无缘莅止,正法莫由宏通。其三世因果之理,一心具造之道,或几乎息。将何以拯世俗之沉溺,登斯民于觉岸乎哉?于民国七年,与济宁普济庵德馨退居相商。馨师令本庵方丈健慧,赴省觅地。见东关净居寺故址十余亩,可作道场。其寺建于北宋,现成荒丘。仅存佛殿三楹,亦复势将倾颓。首事欲修,苦无其力。适值慧师以募地开建丛林告。彼固素服潘公、馨师、慧师之德,遂欣然奉送。且禀县立案,以为证据。潘公以古稀高年,遂走京师。祈国务总理翼卿靳公,为之提倡,靳公即捐二千元。时潘公令嗣复,任财政总长,阖潭共捐五千元。又随缘乐助,约六千元。遂于九年春开工,至秋落成。时值榆关田蕴山督军,建节山左。笃信佛法,慨捐千元,极力提倡。并派代表,前往督饬,故得速观厥成。计修佛殿、天王殿各三楹。其周围之祖堂、伽蓝殿、方丈、念佛堂、禅堂、斋堂、大门、客堂、客厅、厨库等,共五十余间。虽无所谓危楼回带、阁道傍出之概,亦可以行参禅念佛、宏法利生之道矣。至九月十九,为佛像开光,成立道场,悬挂钟板。其焚香礼佛者,肩摩踵接。时有孺子堕井,蒙佛救护,安卧家中之异。后有老人痼疾,梦人令饮井水即愈之祥。至十年,济宁大旱,而瘟疫盛行。群取此水,以饮以祷。则甘霖普沛,瘟疫顿息。于是咸称圣水,因建八角亭以覆之,特勒碑记其事。噫嘻异哉!诚之所至,金石为开。此固潘公、馨师、慧师之诚,发起诸人之诚,以成此道场。而众诚相感,故佛慈俯应,以有此不可思议等事。足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感应道交,有如影响。
然寺虽成立,僧无养赡,亦不能安居行道。潘公又复募金一万二千元,存鲁丰公司,按一分二厘起息,每月得洋百四十四元,以作寺中火食,及诸凡应用。则可供常住僧二十人,及挂单僧十人。后若有大慈善家,再捐巨款,则规模即可按资开扩矣。
寺成之后,馨、慧二师,相继归西。因请天目退居能和老人,暂为维持。今请兖州华严寺妙莲和尚为住持。寺中修持,专主净土。不传戒,不应酬经忏。信心施主来寺念佛,或打佛七,以荐先灵,以祈福寿,则无拒。以净土法门,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为如来普度众生之无上妙道,实凡圣同登觉岸之特别法门。末世众生,根机陋劣。修余法门,难得实益。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唯兹净土,全仗佛力。仗自力,须断惑证真,非最上利根,不能现生了脱。仗佛力,具真信切愿,纵最下钝根,亦可带业往生。二法相较,其难易迟速,奚啻天渊。所以十方诸佛,出广长舌以赞扬。两土圣贤,发金刚心而流布。撮举大要,以告同人。倘能谛信,利益无尽。施资芳名,具列碑阴。仗此功德,必得现生福寿增荣,临终弥陀接引矣。
常明庵万年念佛会碑记
即彼凡情,显如来藏。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导六趣以登九莲,超三界以享四德。于五浊炽盛之际,作一生圆满之宗者。唯兹念佛一法为然也。昔立山老人,重兴法雨,十有余年。既欲退居静室,专修净业,因筑是庵。以为己及徒辈,尽报投诚,期归安养之所。境界寂静,隔绝尘嚣。规矩严肃,毫无方便。非不贪世缘,甘受淡薄,笃志修持,求生净土者,不能住焉。前清宣统二年,值了谛师当家。有居士陈乐之、顾寿彭等,来山进香,寄居是庵。见其肃肃庵规,济济僧众。远接匡庐之莲社,近承云栖之净宗。了谛师又为详谈念佛一法,事虽简易,理极圆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如来一代时教无量法门中之最上宗要。一切法门,恒沙妙义,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以故吾祖立山老人,建立此庵,用接后昆。彼等一闻,遂发大心,纠合同志数十人,人各输洋若干圆,立一万年念佛会。即于次年二月十九日为始,至二十五日圆满。其夜设放施食,普济孤魂。永为定例,一无容改。其庵将此净资,除建会费用外,尽数置产。所收租课,充续建之法费。其有余盈,助常住之道粮。诚恐岁久无稽,用勒贞珉。庶亿万斯年,无或废弛。将见常明道场,香火日盛。十方檀越,信心愈隆。同入佛会,同念佛名,同生佛土,同成佛道。功德利益,何能名焉!其规矩等,详列于后。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