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39|回复: 0

楞严经-精研七趣 略说(2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3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返。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藉。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入毒壑。】
 “第八个堕落地狱的业习就是这个见习,也就是随后我们会看到的贪明为咎。萨迦耶见是古印度语,翻译过来就是我见、边见的意思,随后到戒禁取见,这是五种见,但都属于邪见,因为有了种种的邪见,才会生发出种种的邪悟,在诸般业力之下,邪见催发,必然形成种种不正的遭遇。”
  这些见解因为是不正确、也不圆满的,自然会出现左右矛盾的情况,所以我们在理解佛法的时候,也要去深入理解,真正找到其中的圆满,用这个圆满,推理到周遭的一切,才会发现佛法的万德万能。
  “因为不正确,各种见解就会相互违背和抗拒,做出某些事情来,也会因为邪见在前,结果事与愿违,和出发的目的相反。”
  边见到戒禁取见这五种邪见,前面已和大家分享过了,这里算是初步扫清障碍。见是什么?见是分别、见是落于相,如果没有分别,也就没有所谓的见。如《金刚经》中说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我们略微联系一下,就会得到一个很明白的认识:正是因为有了分别所以才会有见,而如果没有分别、没有着相,也就没有这个见了,没了见的能见,也自然不会有用音声去求,那么不用声音求,用什么求?
  如果见里面没有分别,又没有相可得,这样的见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空旷和广博?这里用的这两个名称权且这样说,大家可以自己体会。五种邪见都是因为有错误,拿着这种错误的见解去理解佛法,肯定跑偏,这就和自性违背了,就出现了一个违背又要回归的情况,二者交互征伐。
  这段经文里用的“明”字,和我们理解的“明白”略有不同。
  有了遮蔽就有了无明,无明就是生死、就是颠倒、就是轮回学佛追溯佛法的教义,真实地行做,要用般若智慧照明一切,破掉这个无明,从而把我们真正地拽出轮回和恶道轮回。
  这里的“明”字略有贬义,是非要弄个明白的意思,古人说得好: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更难。在小小不言的事情上糊里糊涂又能怎么样呢?在大事上不迷糊、不颠倒,这才是真正的不迷糊,而在小事上斤斤计较,非要弄个清晰明了,这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学佛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非要弄个究竟。我读了某某经文,非要弄明白经文里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想法很好,但这是自己和自己在闹啊,经文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教育的案例,记录在案的汇编成文,下至地狱众生,上至菩萨法界众生,都要遵循学习。我们拿到一部经文,就要研究明白到底说了什么,是不是要到菩萨那个程度,才勉强可以说我略微懂了?所以很多人学佛说:我不大乐意学,因为各人都可以有各种解释,标准有点乱。是不是这样的呢?佛法的标准从来都没有乱过,乱的是我们的根基。就像脚下的步伐非常乱,虽然你可以学会这个舞步,但是跳起来就不是那个味道了。我们在分享任何经文都在开篇的时候提到:所谓法,是契机为法;所谓经文,亦是契经——修多罗。如果没有这个契机的能力,法就不成立,虽然可以是正法,但是因为不能契机就是邪的、就是不正的。正是因为这个重要的点我们理解不了,所以才会在经文里,乃至学佛的过程中,很难接受各种层面、各种不同的内容和说法。在能契机的基础前,讨论一切佛法都可以是正法,在这个契机前,如果不适合,什么法都是没有意义的,用不了、学不会、没有效果、学来亦是浪费生命。
  这个“明”是必须的,如果这个基础都不清晰,就非要弄明白这个经文、那个偈语,或者别的什么,这就太过虚妄了,这个“明’就是错误、罪恶的。在种种错误见解的基础上非要弄明白一些问题,这个习气就非常深重了。可能我们都有这样的毛病,没出轮回前,我们都是凡夫,天人也好、梵天、帝释也都是凡夫,鬼道众生、寒冰、烈火地狱的众生,也都是凡夫,不过是造作不同的业因,成熟不同的果报,承受不同的业力回旋罢了。
  什么时候才能破除种种错误见解?
  到一果阿罗汉才可以,初果阿罗汉就要破除八十八品见惑烦恼,才可以说在见解上没有错误了,但是见上没有错误,想问题还会出错,于是如果只问一些直白的问题,没有见惑了,就可以回答清晰。如果略深邃的问题,必须要引导思维,在定中深入思维才会得到答案,如果还有错误思惑,也会得出错误答案的,虽然有的答案和正确的答案差不多。
  “有错误的见解,就会招感来各种王的使者、各种主宰的小吏官员,拿着记录的各种内容来,就像你走在路上见到的那个人就是他们,他们就来询问你、就来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非要在一些小小不言的事情上,弄个水落石出,你必须把这个事情交代清楚,不然不会让你过去。”
  这种事情非常无奈,就像非要来个人问你,多少个月前某一天你到底吃了什么东西,而且一定要交代清楚你吃了多少,是不是超过了你应该享用的定量?这样的情况不管谁遇到,都会崩溃的,略微扩充一点说,这些王的使者、主宰的小吏,地狱里比比皆是,拿着你的善恶簿子,评论你的种种行做,非要你在某个事上给一个明确准确的说法,说错了都不行,这多无奈?
  电影里常常看到屈打成招的片段,也有严刑逼供的内容,就类似这个见习交明,就是非得在错误的见上给一个准确的说法。这个事情在哪儿能有答案呢,没有的话,就会被上刑,你不回答,那就是目无法纪,回答错误,那是嘲笑我们。
  “那些善恶童子,手里拿着簿子,非常仔细、非常认真,必须把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交代清楚,前后不一也是不行的,要多记你几条罪恶。所以十方世界的佛陀们为了我们理解方便,举例来说这个邪见叫做见的深坑,而菩萨遇到了这些虚妄的遍执,就像掉进了巨毒的沟壑一样。”
  这里有几个重点要和大家略微说下:
第一、善恶童子。
  为什么是童子,而不是别的?文革的红卫兵和这很类似,他们非常冲动,而且邪执强烈——我就做这样的事情,你必须仔细地完成,不然就要你好看。这里童子可不是纯真的意思,而是邪执的代表,因为涉世不深,因为不知道、不了解情况,执着一词,你是有嘴莫辩。
第二、色目恶见。
  也就是这五类见都是恶见,过去和大家分享的时候说到这五类都算是邪见,我见(身见)、边见、邪见中的断常两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都是邪见,对这五个见佛陀非常明确地叫做恶见。《法华经》中这五个叫做五利使,贪、嗔、痴、慢、疑叫五钝使,也就是给人带来错误的见解上,这五个更快、更迅猛,而贪嗔痴慢疑相比五利使,还要差一截。
第三、菩萨见诸,遍执虚妄。
  这个虚妄被普遍地执着,这可要命了,就像讨论问题,我们可以就某个经文去讨论,而如果你拿某某高僧大德的讲解来讨论这也可以,我们知道佛教三藏里的《论藏》,很多都是后代弟子论述的,也可以列在三藏中,拿这些被广泛认可的内容来讨论是可以的,别拿那些谁也没听过,或者已经明确邪说邪教的内容来讨论。拿那个做为讨论基础去讨论问题,这就是邪执,这种邪执,如果时间久了,你所有的理论都是从中而来的话,那就是普遍的邪执,这种情况就非常难治疗了,病得不轻。为什么我们要去读经文,而且建议大家读原文,是有这样的一个考虑在其中的,所以但凡做些什么,不离经教就不会跑偏,就算是在经教的本意中发扬阐述什么也不为过,但是如果跑偏了,不在经文里去讨论佛法,就有偏颇之嫌了。
  佛陀临涅槃前叮嘱弟子四个依止,要依靠什么、不能依靠什么说得很清晰。四个依靠,也就是四个不能依靠,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的困惑,但是如果总要找这个大师、那个高人去给你算上一卦,这样做能严格地叫做佛弟子吗?
  佛陀在这段经文中指出:邪见等于五种见、等于五利使、等于恶见、等于见坑、等于虚妄遍执、等于毒壑,因此,这个部分非常重要。因为很难处理这五种见,所以几乎所有在六道轮回的众生都会处罚这个习气毛病,都会有。也就是说都会招感到,善恶童子拿薄子来和你对质,也就是都会遇到地狱的种种勘问、权诈、考讯了。
  所以地狱是六道众生共业招感,任何一个众生但凡没跑出六道的都造作了这样的因,更直白点说:地狱我们人人有份啊。现在我们在人道,情五想五,略平一点勉强在水轮、地轮上晃荡晃荡,但是这点寿命,真不够干什么的,很快就要走完这一生,几十年的寿命走完了,要去哪里?看我们造什么业,然后凭业轮回,共业招感投生的地方,这句话大家听得懂了吗?
  我们现在就像在一块非常小的浮冰上趴着,非常小、非常滑,一不小心就会滑掉;非常脆、非常冷,一不坚持就会滑落,太过坚持会弄碎冰块,就无处安身了。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五利使不是干别的,是来要命的,但凡我们没处理掉这五个部分,地狱就会和我们有份,就有下地狱的业因在。我们表面上说要去掉贪嗔痴,连我慢和疑惑都很少提,但是背后堕地狱的见习业因还没处理掉,这才能理解为什么地狱里众生多了。不是下地狱容易,而是我们就是从地狱里出来透透气,差不多又要回去的,在这个短暂的、中间放风的空隙,我们能在佛法里攀附到什么?依止到什么?皈依到什么?投靠到什么?如果抓不住,放风结束,又要回去了,所以这一生不是别的,是我们现实版的“越狱”,是我们现实版的“金蝉脱壳”,能做得到,那就逃诸升天,做不到,那就地狱见了。
  这《楞严经》实在太真实了,真实得令人汗毛直竖、毛骨悚然。过去我们说的堕落地狱的业因(贪嗔痴),这都是大德们慈悲我们,开一个方便让我们觉得还可以、还有点希望。但是《楞严经》一翻开,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楞严经》的四种清净明诲中清晰明白地告诉大众:不要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你学佛了,我不管你是刚刚学,还是老参,《楞严经》了义大经,我们细细地读进去,如果读不到汗毛炸竖,那都不能叫读《楞严经》。这种真实,实在半点情面没有,这才是最为真实了义的经文义理,我们选择这个部分分享,也正是希望大家能认识清楚当下的处境,处境清晰后,佛法是什么?修行是什么?才可以有一个靠谱的答案,如果这两个基础都没有,佛法什么都不是,轻如鸿毛。
  略强调一点:初果阿罗汉断除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上没有错误;二果阿罗汉断三界修心六品思惑;三果要断随后的三品思惑(破第九品思惑);四果阿罗汉要断余下七十二品思惑,这就是三界生死的八十八品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这些见思烦恼断掉了,才可以有条件讨论随后的所知障烦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04: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