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09|回复: 2

[其它]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菁华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0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净公上人讲述
  一九九三年八月于旧金山大觉莲社
  吴真度记
  讲经缘起
  一、【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二、【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三、【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四、【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五、【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六、【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七、【兴大悲。悯有情】……
  八、【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九、【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
  十、【宣扬戒定精进门。】……
  十一、【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贪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十二、【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十三、【法藏闻佛所说。】……
  十四、【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
  十五、【住真实慧。勇猛精进】
  十六、【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十七、【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
  十八、【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
  十九、【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
  二十、【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
  二一、【一心清净。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
  二二、【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二三、【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二四、【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二五、【所言诚谛。】……
  二六、【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二七、【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二八、【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二九、【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三十、【其心正直。论法不厌。求法不倦。】
  三一、【淳净温和。寂定明察。】
  三二、【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三三、【志愿安定。求道和正。净定安乐。】
  三四、【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三五、【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
  三六、【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三七、【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三八、【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
  三九、【佛教群生。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
  四十、【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
  四一、【世间人民。不顺法度。】……
  四二、【富有悭惜。不肯施与。】……
  四三、【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
  四四、【世间人民。不念修善。】……
  四五、【横行威势。侵易于人。】……
  四六、【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
  四七、【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四八、【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
  四九、【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五十、【尊圣敬善。仁慈博爱。】
  五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五二、【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
  五三、【唯此世间。善少恶多。】……
  五四、【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
  五五、【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五六、【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五七、【阿逸多。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
  五八、【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
  五九、【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六十、【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
  家庭主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精要十念法
  壹、讲经缘起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这次我们在大觉莲社利用星期天的时间,预定是四次,一共有八个小时给诸位介绍《大乘无童寿经》,《无量寿经》在净土宗称为大经,在美国也曾经讲过几遍了。在过去几年,台湾印《大藏经》已经超过十次以上,这是佛门里的一桩大事,数量也相当可观,流通到全世界。商务印书馆将《四库全书》也印出来,世界书局接著印《四库全书荟要》。这是在中国古来的典籍在非常殊胜的因缘下,先后都出版了。
  多少年来,我们惟恐这些典籍会散失,会失传,现在我们实在是很可以放心了,有这么多流通到全世界,即使在美国,许多大的图书馆里,我们也都曾经看到。可是我想到一个问题,这许多的宝藏,如果没有人去读诵,放在图书馆,依然是非常可惜,也就联想到《大藏经》,几个人一生当中有机会把《大藏经》看阅呢?
  实际上我们也晓得,纵然发心去阅藏,看前面不知道后头,看到后面,前面又忘光了,实实在在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就想到,假如有人能够把经典里重要的句子摘录下来,让我们大家都能够看到,都能够读到,都能够应用在生活当中,中国固有的文化,大乘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才能够真正的利益众生。
  早年我看到弘一大师《晚晴集》,一个小册子,《晚晴集》里一共节录了一百零一条,都是经典和祖师的语录。前一月,我在达拉斯,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办佛学讲座,我就采用了弘一大师的《晚晴集》,将《晚晴集》作了一次通俗的研究讨论,同学们听了之后非常欢喜,我觉得这个很值得试一试。
  于是乎此次叶居士来找我,问我讲什么,我就在《无量寿经》里摘录了六十条,如果此法试验成功了,我想《大藏经》也可以采取此法。我们现在印的《大藏经》是日本的《大正藏》,总共是一百册,假如能把一部《大藏经》浓缩成一册,那就方便太多了,像《四库全书》、《四库荟要》,这种中国的大部典籍,都用此法把它节录出来成为一册、二册,那将来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读到。
  当然节录的重点,这就是佛法里常说的‘应病与药’,今天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症状?一般人只知道现在社会非常混乱,真正是天下大乱的一个时代。如果我们冷静观察,大乱的根源是什么?可以说是伦理道德丧失了,因果的道理与事实,没有人重视,这是现前社会病态主要的因素。
  我们对治这个因素,从世出世间典籍里,这些典籍就是宝藏、宝山,怎样到山里去采药,来对治众生的大病,我们所著重的就是伦理道德与因果的道理事实,我们只采集此方面的。所以此次选读六十段,是以整个社会病态作为标准的,而不是对修净土的人所说的。如果专修净土,我不会选择这些,我们一定会选择四十八愿,一定会选择《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对于专修净土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读的。所以此地所选择的,是以整个社会大众为对象。这是将选读的因缘,简单跟诸位说明了。六十段我们读了之后,也可以说《无量寿经》全经都读到了。
  这种方式也有个好处,因为句句都是我们需要的,换句话说,经里精采的教诲,无论是读,无论是讲,都非常方便,因为一部经不可能自始至终都契机,于是乎,一部经中有不少冷场,不切实用,听起来就没有味道了。这节录出来,可以说是句句都是精华,句句都是高潮,所以无论是讲,无论是听,无论是读,都能提起很高的修学兴趣,我们这次是初次的尝试。
  贰、正释经文
  一、【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这句在净宗来说非常重要,古德将《普贤菩萨行愿品》列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这种作法确实是有根据的,根据什么?就是这条经文,使我们明了西方极乐世界从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的普贤之德。大乘经论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注意这‘圆’,圆满的佛果,就是天台家讲的圆教的佛果,这是究竟圆满。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从下下到上上都是修的普贤大士之德,难怪连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跟著普贤菩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根据我们从经典里找出来了。
  ‘无量行愿’,‘行’是实现,‘愿’是志愿,浓缩就是佛门里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展开来就是无量的行愿。普贤菩萨是用十大愿王作为无量行愿的总纲领。‘普贤行’和所有其它一切行门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要知道,那就是普贤菩萨的心是真正的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尽虚空遍法界一视同仁。
  所以‘礼敬’,他这‘礼敬’的精神和一般‘礼敬’不一样,‘礼敬诸佛’,那些是‘诸佛’呢?一切众生就是‘诸佛’,这是佛在《华严》、《圆觉》上都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要晓得‘礼敬诸佛’不是我们看到佛要对他尊敬;那不是佛,我们对他就不恭敬,那就大错特错了。他这个‘诸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平等的恭敬,‘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
  经上不仅如此,而且告诉我们,一切无情的众生,有情众生我们讲动物,动物都有佛性,有佛性的都是佛;无情的众生,我们不叫佛性,叫它作法性,法性和佛性是一个性,所以《华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那无情的众生怎么办呢?和敬佛一样的恭敬,这桌椅板凳是无情众生,我们对它的恭敬,和对诸佛的恭敬无二无别,这叫做‘普贤行’。
  那我们见了桌椅板凳是否也要顶礼三拜呢?那就错了,桌椅板凳我们把它摆得很整齐,擦得很干净,那就是对它的‘礼敬’。所以在仪式上,在外表上有种种差别,内心的尊敬则毫无二样,这叫‘礼敬诸佛’。学佛从这地方学起,不但至高无上的佛法从‘礼敬’学起,佛们课诵本忏仪里,诸位常常念到‘一心恭敬’‘一心礼敬’,‘一心’就是‘普贤行’,‘一心’是平等的,对佛是此心,对人也是此心,对畜生还是此心,对桌椅板凳也是此心,这叫‘一心’。‘二心’就有差别了,所以‘二心’‘三心’那就不恭敬了,那就不是‘普贤行’了,‘一心’才是‘普贤行’。这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知道自己怎么修学。
  第二句‘称赞如来’,和第一句用的名词不一样,第一句是讲‘诸佛’,第二句为什么换成‘如来’呢?有什么不一样?这里面确实有很大的差别。说‘佛’是从相上说的,说‘如来’是从性上说的,‘相’上我们要一心平等的恭敬,赞叹要从‘性’上讲。与性相应的是善事,我们要赞叹;不相应的是恶事,恶事不赞叹,恶人不赞叹,但是要恭敬,所谓是‘敬而远之’,恭敬心没有差别,不赞叹。
  从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我们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善财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一定是先礼敬,然后一定是赞叹。可是五十三位善知识里,他有三位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人是谁呢?第一位是胜热婆罗门,这位善知识代表的是愚痴。第二位甘露火王,代表嗔恚。第三位伐苏蜜多女,代表贪爱。这三人代表贪嗔痴,善财童子虽然去参学,有礼敬,不赞叹。
  由此可知,赞叹是赞叹善法,不赞叹恶法,但是在礼敬没有善恶的分别,所以‘礼敬’和‘赞叹’当中,有这么大的差别,这是我们要晓得,应当要学习的。十愿在此就不逐条细说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寿经》全套的录音带讲得很详细,诸位可以作参考。
  无量的行愿归纳为普贤菩萨的十愿,阿弥陀佛则是以四十八愿,当然比十愿就详细得多了。但是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具足’这二字,我们有没有‘具足’?如果我们愿不具足,我们希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信、愿、行,我们有信、有行,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有行啊,愿不具足,鼎三条腿缺了一条,去不成,这要紧。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如果真的希望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把《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当作早课,天天去念它,时时去学,要把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那就叫‘具足’了。四十八愿就是‘无量行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四弘誓愿都在其中,一定要变成自己的愿才行。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就是名号,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切功德法’,怎么知道的?隋唐时代,古大德曾经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作了一个比较,那一个算第一?一般人都公认《华严》第一,几乎大家都没有反对的,《华严》是经中之王,根本珐輪,《华严》第一。《华严》和《无量寿经》作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圆满,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就不能圆满。
  《无量寿经》自始至终都是讲西方极乐世界,是《华严经》的归宿,是《华严》的总结论,说它是‘第一之第一’,这没话说,确实讲得通,无论在理上,在事实上都是如此。《无量寿经》夏莲居居士分为四十八品,四十八品里那一品是第一?当然是四十八愿,第六品是讲四十八愿,阿弥陀佛自己叙说的,全经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部分。四十八愿那一愿第一呢?第十八愿第一,为什么?第十八愿就是临终十念往生,这就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这‘一切功德法’,我们才真正把它找到了,这一句名号就是‘一切功德法’。为什么呢?名号展开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是《华严经》,《华严经》展开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句名号是总纲领,这句名号像山的样子,它是山尖峰。
  我们把这个抓到了,这就把一切佛法、一切经典、一切法门统统抓到了。叫你‘安住’,你的心要住在阿弥陀佛上,这就对了。所以真正修行人,想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稳稳当当,快速成就,其它的法门不需要学了,这一句佛号就够啦!
  那为什么还要你念经呢?不叫你老实念佛呢?因为你不相信嘛,这才叫你去读经,慢慢让你在经典里明白道理了,事实搞清楚了,信心才建立,信心真正生起,其它东西自然就放下了。所以不但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即使一切诸佛教化众生,都是以此法门为第一,真实不二法门啊。
  这法门实在说,容易但很难相信,难信易行;相信了,那此人有大福报,有大智慧。这智慧福报就像经典上所显示的,小乘像舍利弗智慧第一,大乘文殊菩萨智慧第一,不是智慧第一,他不能相信。
  我们想想,我们没智慧,我们的智慧不但比不上文殊菩萨,连小乘舍利弗尊者也比不上,但是我们对这法门一听就欢喜,就相信,就接受,就愿意修学;从这点来说,我们不比文殊菩萨差,因为他也选择这法门,我也选择这法门,他是智慧的选择,我也是智慧的选择,从这点来说,我们和他没有二样。
  ‘安住’,心安理得,理和事都搞清楚了,我们的心才真正安住在‘南无阿弥陀佛’佛号之中,这就是‘一切功德法中’。我们虽然选读经句,也没有把净宗宗旨丧失,第一条就是净宗的宗旨。
  二、【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这是我们现前,无论是国内外,大家非常关心的一桩事情,为什么呢?我们的苦难太多了。‘魔’不是魔鬼,‘魔’就是种种苦难,种种的折磨,佛经里的‘魔’都是折磨的意思。原来是折磨的‘磨’,折磨太可怕,太痛苦了,梁武帝把‘石’去掉,换成‘鬼’,所以‘魔’是梁武帝造的,折磨比遇到鬼还可怕,是这个意思,以后就沿用此字,但是我们不要误会,它是‘折磨’。
  ‘怨’是怨家,我们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天天遇到啊,‘魔障’,中国人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那‘常八九的不如意事’就是‘魔’。怨家是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恶怨家’,这怨家不是外头,是自己啊!‘十恶’是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嗔、痴,佛说这十种是我们的冤家,冤家还不肯舍离,还喜欢得不得了,天天要和他在一起,那你这个‘魔怨’就不得了,你的日子怎么会好过?
  这一生苦,说老实话,来生比这一生更苦,怎么晓得呢?你自己冷静去想一想,你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有没有离开‘魔怨’?你和怨家是愈结愈深,难分难解,造作恶业,来生果报怎么会好?所以诸位要晓得,这生苦,来生比这生更苦,总是一世比一世往下沉,不会往上去的。这是实实在在的话,一世不如一世,我们中国人俗话常讲‘一代不如一代’,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要冷静去观察,你不难发现。
  佛教我们,如何我们才不再堕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那你一定要‘降伏魔怨’,此经比《金刚经》讲得还详细,《金刚经》上讲‘降伏其心’,我们这里用‘魔怨’,就是《金刚经》上讲的那个‘心’,什么‘心’?十恶之心、妄想心、烦恼心、颠倒心等这些,就是此地讲的‘魔怨’。
  用什么方法降呢?定、慧。这就重要了,所以不可以不修定,慧是由定中生的。故如来教诫一切众生,是以戒、定、慧三学为宗旨,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在佛法修学过程当中是中枢,它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戒是手段,不是目的,用此手段达到修定。定还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在智慧,开智慧啊!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定功能够伏魔怨,控制住。慧能够化解它,所以慧一现前,就把十恶变十善了,把魔怨变成大善知识,大功德主。慧现前才是真正大的转变,所谓‘转凡成圣’,‘转苦为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30 07: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