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1|回复: 4

[学佛文档] 了凡四训(第十三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0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29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了凡四训  (第十三集)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13



  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从这里看起。由这一篇文,从前面看来我们就知道,了凡先生自从遇到云谷禅师之后,再依照禅师的教导,最初修学是相当缓慢。讲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功夫一层比一层精进,境界也愈来愈佳了,可见得确确实实能够看到良好的效果。这是他亲身体验的,也是他亲自所做到的。上一次讲到回向,他既然万善圆满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你看看他发心修这个善事,最初发心三千条善事,十几年才圆满;圆满以后再发心修三千条善事,几年就圆满了;第三次发心要修一万条善事,他有这个机会做县长,在减粮这一节,万行就圆满了。这一段可以说是他的大回向了,大回向怎么回向法?斋僧,斋僧确确实实是修福。他遇到五台山的幻余禅师,因此就拜托幻余禅师,请你老人家就在五台山给我打一堂斋。五台山是我们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在大陆上佛教的著名道场,第一是四大名山,其次是十大道场。五台山,前面介绍过了,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大名山所住的出家人大概总是二、三万以上,住众有这么多。他在此地是打斋供僧,供养一万人,这就是设斋供众。

  这个小注里面给我们说,「一即字足见其人当机立断,慷慨布施,无丝毫牵强吝情处,宜其受福无量也。」这个即是紧接着幻余禅师给他开导之后,因为他自己还犹豫不决,我哪有那么的大功德,许的一万条善事,怎么我做一桩就圆满了,自己还不相信。在晚上睡觉梦中有个神人告诉他,减粮一节就已经圆满了。遇到幻余禅师,他再把这个事情给幻余禅师报告,幻余禅师告诉他,确实应当要相信,确确实实万善圆满。他听了这个话之后,立刻就把他的俸银捐出来,俸银就是他的薪饷,捐出来干什么?捐出来斋僧。所以这个地方着重在即,即字确确实实是没有一丝毫勉强,没有考虑考虑我要不要去回向一下,要不要去斋僧培福,没有想这些,立刻就拿出来,所以说宜其受福无量。如果心里面考虑考虑再拿出来,也是这么多,福报就减少了。为什么?不是从直心里头流露出来的,是考虑再三,我打这一堂斋,将来得多少福报,算算划得来划不来,那就差了。所以说至诚心是培福的根基。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就是说孔先生给他算命,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五十三岁这一年有灾难,恐怕过不去。而了凡先生平素改过修善,自净其意,从来没有想到要求长寿,并没有求,没有求也得到了,寿命也得到了。『是岁竟无恙』,五十三岁这一年他也没有害病,平平安安的过去了。写这篇文章是在六十九岁,『今六十九矣』。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

  这两句话小注有解释,「文见《商书.咸有一德篇》」,这个「谌」,这里有个注音,念「申」,实在这是申念去声,念「甚」,「信也。靡,不也」。下面小注这是解释,「言天道难信,以其命之不常也,故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书经》里面有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实在上就是开导我们,命运是自己造的,所谓天道难信,那是后来修的。如果了凡先生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或者云谷禅师给他的开示他不能相信、不能照做,他的命就有常了。换句话说,你要修,你要改造,命运并不是一定不变的,不是不可改的,诸位要记住这一点,然后你自己就要发心,要立志,改造我们自己命运。我们从这一篇看来,袁了凡先生没有福报,他的福报是当生修的;没有寿命,他的寿命也是当生修来的;没有儿女,他的儿女也是当生求得的,可见得经上所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诸位要记住,求一定要懂得理论、要懂得方法,凡是有求而不应,必然是不明理又不懂方法,叫盲修瞎练,那就不会有感应

  【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

  『惟命不于常』这一句文见《周书.康诰篇》,这也是《尚书》里面的,《书经》里面的,「亦言天命无常,修德为要」,可见得中国的圣人、佛门的佛菩萨都是教我们要着重修德。『皆非诳语』,绝不是欺骗人的话,凡是圣贤教给我们的皆是真实话。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你看看这是把圣贤的教训与世俗的推论分别得清清楚楚。教我们造命,教我们修德,这是圣贤;如果说一切都是命中定的,我们认命就好,这是『世俗之论』,所谓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都是「世俗之论」。世俗之论有没有错?没有错。了凡先生在前一半,他就是受世俗之论,接受世俗之论,安分守己,绝不打妄想。为什么?一切都是命里定的,还有什么想头?想是如此,不想也是如此,那又何必去打妄想?所以他心反而清净,也得到一个小自在。那个时候他不知道定命可以改造,他不懂这个道理,遇到云谷禅师之后,告诉他可以改造。这就说明了佛法不是宿命论,佛法讲命运操纵在自己,祸福吉凶也是自己造的。既然一切都是操在自己的手上,诸位想想,你就不能怨天尤人了。现前所受的是过去造的,将来所受的是现在造的,我们要想将来好,那现在就造好因、结好缘,结善缘、造善因,将来必定有善的果报。下面一句是这一篇「立命之学」最后的结论,非常的重要。

  【汝之命未知若何。】

  这个『汝』是他给他儿子讲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你的命不晓得是怎样。下面这就是有许多假设的话,这很重要。

  【即命当荣显。】

  『即』是说即使,即使你的命运很好,你过去修的有福报,你这一生应当享荣华富贵,可是你要如何想?

  【常作落寞想。】

  这一点就相当不容易,这是什么?这叫做立命,万不可以以富贵欺凌别人,就是说以势欺人,瞧不起别人。凡是这一类的,那就叫没有福,不要看他现在荣华富贵,只要他贡高我慢,就可以断定这个人没有福报,现前这个福报不会长久,我们世间人常讲那是暴发户,绝无久享之理。如果是大富大贵,如如不动,谦虚忍让,这个富贵不得了,这个富贵可以能享多少代,享不尽的。为什么?在享受的当中他又培福、又修慧,那是福慧双修。这一点我们千千万万要记住,不要学一个薄福之人,不要学一个无福之人。现在还有一些实际上没有财富的,而在外表上还装像个有财富的来骄傲,来欺别人,那就更可怜,更没有福报了。你看看人家真正有福修福的,真有学问的,他们是怎么做法?命里头该荣显,『落寞想』。

  【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顺利』就是一切事情都能称心如意而没有障碍,这人心多么舒畅。凡是这些都很容易生骄慢心,一有这个心,你要是有学问、有见识,你立刻就明了,这个人毕竟是薄福,太薄了,好像杯子太浅了,装一点水就漫出来了,没有深度,不能含蓄,这在世俗上说,就是没有修养。如意的时候常常作不如意想,心才不动,才能够静得下来,才能够定得下来。底下都是这个意思。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几句我希望同修们要把它背熟,记在心里,你能够常作如是想,那你就真正有福了。这都是一般稍稍得意的人毛病的所在,把一切福报统统都漏掉了,漏失了。底下小注是很简单的解释,念一念就行了。「落寞,不遇时也」,有许多自己有才华、有学问、有能力,但是没有人用他,所谓是生不逢时,自古以来中国、外国这样的人多得很,真有学问,生不逢时,他也很自在。孔老夫子就教给我们,得志,得志就是遇时,兼善天下;不得志,就是不遇时,就独善其身,皆是自在的,没有不自在。「拂逆,不称怀也。窭,音矩,贫、无礼室也,望重,众望所归也。此六想皆从现前境界反面看去,如此行持自然克己复礼,虚灵不昧,可以入道,可以进德,此空前之庭训也」。这几句话都好懂,不必一句一句来解释了。这就是讲到眼前的境遇,我们也应当作如是观,这才是真正福慧双修,进德就是福慧双修,以这个基础也可以入道。下面几句是入众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民族应该要如何想?了凡先生告诉我们: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

  这是尽孝,孝是德学的根本,如果要不尽孝,德学就没有根基,必然一生不能成就,这是同修们想成就要特别注意到。不但现前父母我们要尽孝,过去的祖先也得要常常怀念,『扬祖宗之德』,做为后世人的典型,后世人的模范。一个家庭、一个宗族在聚会的时候,应当要说些什么话?亲友聚集在一块,现在都是张家长、李家短,稍不留意,无意当中得罪人了,亲友之间变成了仇寇。为什么不在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说一说祖先的德行?我的祖先不知道,那是你不读书之过,如果你要读书,你看看《二十五史》,哪一家没有杰出的人物?家家都有。你为什么不在历代历史里面,你姓张的,就把你张家的哪一朝哪一代的人你多看看,你都把它记录下来,我们张家汉朝出了些什么人,唐朝出了些什么人,这是你们家的光彩,怎么会亲友聚会而没话说?哪有这种道理!这就叫『远扬祖宗之德』,知道我们家里在过去历代有光明的一面,有荣耀的一页历史,这是我们这一家族的光辉,我们应当发扬光大。你看把这个子女之心、儿孙之志都激发起来了,这个历史才叫没有白读。

  如果住在外国,这个《二十五史》都是我们中国过去的列祖列宗,那是我们中国人的光荣、中国人的荣耀,跟外国人在一块的时候就可以谈谈这个,他就羡慕得不得了。为什么?他们的历史太短了,我们提起孔子,二千多年前的人,他一听说二千多年,确确实实就叫他感觉到惊异,美国开国才不过两百年,我们随便提一提都是一、二千年以前的这些英雄豪杰。这是我们光荣的一面,常常提起这个光辉的一面才能够激发人心。

  『近思盖父母之愆』,愆就是过失,父母有过失不能够说,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应当懂得掩饰。让一个家庭、让社会、让这个国家表现在外面,尽是光明的这一面,才能够诱导这个社会向善,诱导这个国家趋向和平安定,这也是教育的方法,这是对家尽孝。诸位要想真正的学孝道,《十三经》里面有《孝经》,佛经里面讲孝道的非常之多,后人有在经论里面专门讲孝道的地方,把它抄集在一起,有一个小册子,《释门真孝录》,那里面完全是抄集经论的,佛教给我们的孝亲之道,这都可以读的。读了以后我们要照这样去做,这是一切德学、一切善行的基础,一切善法的根本,舍了孝什么都不要谈。舍了孝,给诸位说,你想改过,你的过改不干净;你想修善,善修不圆满,为什么?你没有基础,你没有根本。世间的善法都不能圆满,出世间的更不必讲了。所以圣人教给我们,首先要学返本报恩,要以这个为起点,以这个为基础,再推而展开。

  【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上思报国之恩』,这是讲忠,在家能尽孝,在国就能尽忠,报国之恩。国家的恩德太大了,我们现在能体会得到吗?受国家的恩德,可是自己体会不到。我们如果要没有政府,要没有国家保护,你要晓得那多么可怜!上次在我们讲堂听经的,穿黄衣服的那位悟谦法师,从印度来的,他现在是什么身分?无国籍的身分。他从大陆逃出来,在印度住了二十多年,丧失了国籍,也没有入印度籍。没有国籍的人住在哪个地方,人家随便欺负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好在还是个出家人,要不是个出家人就更苦了,你就是做个小生意买卖,人家都限制你,不准你做,苦不堪言!哪里像我们有国家保护,有法律保护你,只要在国家法律之下,人人能够以自由的意志选择你的职业、选择你的生活方式,这是国家的恩德。

  我们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四重恩里面,父母之恩,国家之恩,佛菩萨之恩,佛菩萨是我们老师,一切众生之恩,我们生活的依靠都要靠众生。你说众生于我们没有恩德,你穿的衣服是不是你自己织的?你吃的饭是不是你自己种植的?不是,是别人的,别人种植、别人织布,你来享受,他对你有没有恩德?所以要平心静气的想一想,一切众生于我都有恩。所以佛告诉我们,要报众生恩。举一点,可以说把四重恩也都包括在其中,这是要尽忠、要报恩。

  『下思造家之福』,这是世间法,世间法家庭是本位,先要造一家之福,而后再推广出去,你的亲友,你的亲戚、你的朋友,邻里乡党,『外思济人之急』。这一点诸位读范仲淹的《义田记》,那就是最好的榜样。范仲淹得志之后,先是造一家之福,家里面富足了,衣食能够温饱了,首先就想到,我这一族里面还有哪一家贫苦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子弟里面,这是一族的里面,有天分高的没有机会读书,这些事情都要帮助他们一桩一桩的解决。一族都照顾到了,再扩展出去,就是社会上有一些苦难的,要帮助他、要救济他,社会上有优秀的儿童失了学的,也要设义学来照顾他,义学就是义务教育,由他自己出钱请老师,来教导社会上品学资优而家境清寒的子弟,为国家培养人才。

  他一生真是尽心尽力的做到了,把全部的力量都用在这上面。自己做那么大的官,临死的时候,你们诸位读读历史,他连棺材都买不起,他的钱到哪里去了?救济别人去了。他的果报,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来说,仅次于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传到今天七十多代这个家不衰,你想想看那是多么大的德,范仲淹,一直到民国初年,他们的家八百年不衰。你们诸位仔细看看现在,哪一个人家能够维持三代?能维持三代就不得了了。范仲淹能维持八百年,我们孔老夫子维系他这个家二千多年,凭什么?就是这几句,没有什么秘密。果然能够把这几句做到了,「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就行了,这真叫培福,这积德。

  末后一句要说一说,就是『闲己之邪』,闲当作防范讲,他这里有个小注,急是急难,济是救援,这个好懂,邪是邪念,闲是防止,「闲己之邪」就是时时刻刻要防自己的邪思邪念,要防止这个。什么叫邪思邪念?譬如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了贪瞋痴的念头,就叫邪念,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现在面前起了贪心,这就是邪念;好名,跟人争名,邪念;好利,与人争利,是邪念。得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觉悟就不会随着邪思转了,这个邪念就可以止息住,这就是闲邪的意思。所以古人教给我们闲邪存诚,要防止邪思邪念,常常存着真诚之心;换句话说,心里面有邪思就不诚了,诚是没有邪思的时候才叫诚。这种功夫叫做内思,这是内学,换句话说,心性之学,入道之基础。前面所讲的都是着重在福上,而这一句是着重在定慧上,你想想看,我们连这个都不懂,定慧还能成就吗?底下这是勉励的话了。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务』是务必要,换句话说,决定要,天天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你不要以为今天这一天我没有过失,你觉得没有过失就是大过失,这个过失比什么都大。不知道过失这是无明盖覆住,纵然六通现前,还是过失无边,我们怎么能说没有过失?《地藏经》里面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那是地藏菩萨眼睛里看的。我们如果说我们没有过失,那地藏菩萨看走了眼,看错了,冤枉我们了?知过就好,为什么?知过就能改过,不知过就决定不能改过。因为我们自己太愚痴了,无明盖得太深了,因此我们即使有无量无边的过失,自己不觉得,不知道自己有过,这才祖师叫我们天天念《感应篇》,就是这么个道理。就是拿《感应篇》,那是一个标准,天天照这个标准来比一比,这样子就比较容易发现我们的过失。如此看来,诸位应当明了,《感应篇》的作用就是检点我们身心的过失。你要想『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你就可以从《感应篇》着手,《了凡四训》是只教给我们一个纲领,细行确确实实是在《感应篇》里面。

  《感应篇》里面的微细比我们戒律还要说得详细,戒律,说实在话,还是从纲领上说的,《感应篇》怎么可以说不读?尤其印光大师给我们鉴定的《感应篇汇篇》,里面将儒释道三教善恶的标准都会集在一起,读这一本书就相当于读一百多种书,这是精华之所在,我们应当认真的去读,认真的去学习。不要以为这个东西太古老了,这个地方刚才说过,这是圣贤之言,绝非世俗之论,圣贤之言有效,确实能够改造命运,世俗之论决定没有这个功能,只不过是增加罪业,苦上加苦而已。所以我们要觉悟,要以古圣先贤的教训去做。如果看到不太合现在这个时代那些话、那些做法,你就多想一想,这个意思是说,原则不能变更,精神不能改变,在做法上可以改变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譬如从前行礼,老百姓见到帝王三跪九叩首,清朝时候之礼,现在老百姓见到总统三鞠躬,形式上是改变了,恭敬的心没有改变,是一样的。所以在精神、在原则上不变,这是礼节,形式上可以改变。所以大家多想想,这个理就想通了,理想通了,在事上怎么做,不必请教别人,你自己就会了。因此必须要多读,你要晓得你自己天天有过失,日日知非,这就了不起。「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这就是圣贤,这就是菩萨。我们再看底下的话,说: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这就不得了,『自是』是自以为是,并不是你真正的没有过失。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菩萨六度里面讲精进,你一天『无过可改』,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一天就没有进步。不但没有进步,「无过可改」一定退步,你看这怎么得了?我给诸位同学说,我每天至少要读半个钟点的《感应篇》。记得我在讲堂也给大家讲,我不是从头看到尾,我是翻开来翻到哪里看哪里,一天至少看半个钟点。诸位初学,从头念下去,从头到尾念个十遍、二十遍,把基础打下来,而后随便的翻着读,每一天不能间断,这才晓得天天有毛病,每一天生惭愧心。我们修道要以古圣先贤做我们的模范,做典型,学佛,我像不像个佛?还比不上,这边比比也不像,那比比也不像,这就很惭愧;学菩萨,像不像菩萨?能这样学就好。千万不要比现在的人,他这么做,当然我也可以这么做,他下阿鼻地狱,我为什么不能下阿鼻地狱?那不叫自甘堕落了吗?学道、求学是要跟人比一比,要找谁?最高的,佛菩萨,世间这些圣人。所以从前人教给我们,出世要学高僧,在家要学高士。《高僧传》、《居士传》干什么的?就是教我们给我们做模范的,看看他们,我们跟他比一比,能不能比得上人家?你自己才能有进步。

  近代的高僧,印光老法师、虚云老和尚,我们能不能比得上人家?这就不往远处说了,不往再高处说了。大家果然要能定上这个标准,找这么一个模样来塑造自己,你怎么会不成就?刚才讲了,顶好是取法于佛菩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我们的心愿跟他比一比,有几条像?观世音菩萨,打开《耳根圆通章》,打开《普门品》,比比人家自行化他,我们做到了几分?我们有几分能跟观音菩萨相应?这叫做学佛,这叫做修道。可万万不能跟今人比。了凡居士话说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已经尽到苦口婆心了,慈悲到极处了。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这几句是非常惋惜的话,太可惜了。真的,聪明俊秀太多了,为什么他不成就而自甘堕落?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过失,不知道改过,所以他不能成就。这里讲『因循』,底下有个小注,「因循」是苟且偷安,『耽阁』就是阻止进步,堕落了。要是说一生没有遇到佛法,没有遇到善知识,因循堕落还情有可原。我们遇到佛法,这个真正是难得,经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人身难得现在得到了,佛法难闻我们闻到了,得到人身,闻到佛法,再要因循耽阁,这就说不过去了。想一想我们能对得起佛菩萨吗?我们能对得起历代祖师吗?能对得起父母吗?能对得起历代的祖宗吗?早晚多想想,你才能发愤自强,才能够修德进业。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这一段是结劝,勉励我们的话。云谷禅师教给了凡先生立命这一个学说,这是前面都叙说出来了。下面这四句是赞叹,这个赞叹是丝毫都不过分。『至精』,精就是一点掺杂的都没有,精粹,『至邃』,邃是深远的意思,深,精深,真正之理,丝毫不假、丝毫不邪。这是人天大法,成佛作祖的基础,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千万不要轻看了它,要认真的去修学。他勉励我们,要『熟玩而勉行之』,熟玩,不但文字要娴熟,换句话说,我们要读诵,要能够背过。我希望年轻的同学们,你们要真正用功,要把这个文章背熟。玩是什么意思?玩是背熟之后常常想里面的道理,把这些道理记在心里而勉行之,照这个话去做,把这些道理、把这些方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使我们生活言行与这个道理合而为一,心就是理,理就是心,行就是理,理就是行,行是讲行为,这才有真受用处。『毋自旷也』,旷底下有解释,将光阴空过之意,不要虚度了时光,常言说,青春不再。修道的人一切都不重视,唯一重视光阴,要爱惜光阴,要努力精进。

  到这个地方,这是第一篇「立命之学」讲完了,希望同学们要好好的读诵,当然更好的是能够依教奉行,从今以后改造自己的命运。我们接着再看第二篇「改过之法」,改过之法里面了凡居士提出了三大纲领,这三大纲领我们先要把它记住,第一个他要我们发耻心,第二个要发畏心,第三个要发勇心,这是改过的基础。我们看文字: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我们一段一段的来介绍,首先这是举古时候的典籍记载做为开端。《春秋》,这是鲁国的历史,孔夫子作的。孔夫子作《春秋》,《春秋》是非常简单的一部书,我们现在读多半是读传记,传记是批注,所以诸位现在念《左传》,《春秋》有三种批注,左丘明的批注我们叫《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大概现在是念左丘明的比较多,这三种都是《春秋》的批注,所以你打开来有经有传。到后来后人还有将这个传再做批注的,批注的批注。就像我们佛经里面有疏、有钞,像这个疏钞一样,疏是解释经的,钞是解释疏的;还有,钞再难懂,再做批注,就有所谓的讲义,有所谓笔记之类的、演义之类的,我们看到有疏钞演义,那就是再解释钞的,古人的书像这种情形也相当之多。《春秋》里面讲的当时这些大夫们,大夫都是做官的,有地位的,他们有学问、有见识,『见人言动』,言是言语,动就是举止,听一个人讲话,看一个人的举止,就晓得这个人的吉凶祸福,就可以下断语,而这个断语到后来都会应验。

  诸位想想那是什么道?这个地方了凡居士给我们提了两条大纲,一个是厚,一个是薄,言语动态要是轻薄的,这个人常近祸而没有福;言语木讷、行动温厚的,这种人常常获福,这是在历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所以一个人要学得心地厚道,这是就纲领上来讲,心地一定要厚道,要忍、要让、要肯吃亏,你不晓得,吃亏就是培福。不要以为你很聪明、很伶俐,处处占尽别人的便宜,占尽别人的便宜是近祸。你能占到别人便宜吗?占不到,是把你那一点点福报总报掉了,报光了就没有了,凶祸灾难就来了。所以心地要厚道,言语要厚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为要厚道。这是从纲领上说的。

  再教给我们,『左国诸记』,《左传》、《国语》,现在这两种书的批注,大概一般书店到处都有,这是应当要读。无论在家、出家,《左传》、《国语》是应该要读,你看里面讲的这些吉凶祸福、因果报应讲得很多。好像过去聂云台居士把这些历史上这些事情,专找因果报应很显著的,他把它抄起来编了一本书,叫《历史感应统记》,上下两册,我们台湾好像翻印过好几次。这部书很好,可以说是《左传》、《国语》、《二十五史》的摘要,专摘因果报应的,而那里面的文字都是原文,这是我们应当要读的,才晓得因果报应不是迷信。中国的历史称之为信史,如果不是事实决定不能列入国史里面,既然国史所记载的,一定是事实。

  底下就说出这个道理,『大都吉凶之兆』,预兆,兆是讲预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萌是萌芽,就是发生,发生在你心,你心厚就是福的根基,你心地刻薄,就是祸害的开始。心地厚,言语动态当然就厚,这是一定的道理;心地刻薄,言语动态也就表现得刻薄,人家看就从这上看。这是教我们看人,也教我们自己反省。我们自己到底是有福还是应该要近祸?你懂得这个原理,你问心,自己就明了,不要找人看相算命,自己就知道。诸位要懂得这个原理,你再看看这个世界,你再看看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到底是有福、到底是要遭难,你不就清楚了吗?如果这个社会上大家心地都很厚道,这个社会是个有福报的国土,你就安心在这里享福,很自在,这一生可以快乐逍遥。如果现在看出来了,举世人心险恶,大灾难就要来了,那你也不必着急,现在赶紧培福,预备后事,大难来了,我还是逍遥自在的走,我不遭这个劫,不受这个难。做得到做不到?决定做得到,不是做不到。诸位想想看,这个佛怎么可以不学?不能不学,不能不认真的学。这两句纲领要记住,问自己、看别人都是这个原则。

  『过于厚者常获福』,我们世俗常讲傻人有傻福。傻人其实不傻,为什么?过于厚道的,你这个人傻瓜,傻瓜怎么样?偏偏他有福,福从哪里来的?心地里头生的。过于聪明伶俐的没有福,不要看他眼前有福,那个福享不了几天就完了,祸害就来了,所以『过于薄者常近祸』。这两句话大家常常念、天天念。『俗眼多翳』,世俗眼睛没有学问、没有眼光。『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这是世俗人的看法,命运哪一个晓得,那怎么能知道?祸福吉凶谁能够知道?这都是世眼多翳,看不出来。我们古时候那些有学问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如果你心是清净的,你心是光明的,那你就看得更清楚、更明白了。你要超世间,不但自己的祸福吉凶自己清清楚楚,世间的、世界的吉凶祸福你也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学问,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受用。

  今天时间到了,这里是前面这一小段当中的上半段,下半段是教给我们方法,这是把原理告诉我们。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09: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