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9206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2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不能用了。所以我估计他顶多只有一百多本,不会超过一百五十本。这个本子以后他又修改过。当时我看到很喜欢,我问他,你有没有版权?有版权,那我就自己看看,参考参考;如果没有版权,我说我就帮你翻印流通。他说没有版权,还要我写个序,要我题字,我都照办了。在台湾印了一万册,第一版就印了一万册,精装本,他看了很欢喜。现在这个本子在世界上流通的,那就不晓得有多少,到处都有印,发心的人多,印送的人多,读的人多,学习的人多。虽然有这么多批评,但是这些人没有改变,我带头。我要一改那影响太大了,但是我要一改,真的罪名就落实了,净公上人背师叛道,那这是真的罪名。我只要这一个本子,老老实实一生不改变,一遍一遍的学习。现在年岁大了,其他的经不讲了,来不及了,交给后人去讲去。我往后活一年讲一遍,一生就讲这一部经,就念一句阿弥陀佛,目标就求生净土,其他的什么都放下了。这些争议,我都委托韦驮菩萨去处理,我再不管这个事情。
关于《无量寿经》会集的问题,最近国内我看到一份资料,《幻住答问》,解释得非常清楚。也是有一个人对这个会集本听人家批评,他信心动摇了,向这位法师请教。法师详细给他解答,他这个疑虑化解了,真正发心依教奉行,这很难得。如果对这个会集本有疑问,看看这篇东西有好处。所以我们凡夫,真的是有碍的情识,这个东西很麻烦,怀疑彼如来无碍之妙法。
会集是真正求学最好的一种手段,它不是凭自己妄想造成的,不是的。我们看极乐世界,五种原译本里面都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十八愿从哪来的?是会集而来的。阿弥陀佛在因地,没成佛之前,在因地是个国王,闻法欢喜,舍弃国王,发心出家,跟着佛出家了。佛给他起了个法号叫法藏,叫法藏比丘,人非常慈悲,有智慧。他看到十方世界一切佛刹里面的六道众生,太苦了、太可怜了,发大誓愿,想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早日成佛。向老师自在王如来请教,佛并没有教他什么方法,佛只教他到十方诸佛世界去参学。用现在的话说,到十方诸佛国土去考察、去调研,取人之长,舍人之短,建设你自己的道场。他听话,用了五劫的时间,这时间长,五劫的时间,把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他都看过。不好的地方统统不要,好的地方摄取,就是采纳,最后做成一个总结,这个总结就是四十八愿。所以四十八愿是会集的,会集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美好、精华。极乐世界的建造就依这个做蓝图,依这个做依据,极乐世界成就之后,超过一切诸佛刹土,当然超过。一切诸佛刹土的好的、长处它那里全有,缺点极乐世界找不到。所以,极乐世界是会集一切诸佛刹土美好之大成。
我们再看《华严》,善财童子一生成就圆满智慧,怎么成就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参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去考察、去调研,调查研究,好的东西都采取,不好东西都不要,成就他究竟圆满的后得智。在文殊菩萨会上,他得到的是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根本智是无知,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得到了,你看,文殊菩萨就叫他去参学,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代表什么?代表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统统接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行业、男女老少统统接触,好的地方你学,不好的地方改正。
这都是做集大成的工作,会集是集大成,不会集怎么成就?关着门自己去想,那闭门造车,孤陋寡闻,这不是求学的态度。求学要广学多闻,撷长舍短,撷取人家的长处,舍人家的短处,这才成就真实智慧。所以,对于如来、对于菩萨,他们的参学我们知道太少。如果你真的明白、了解了,你就晓得他们所成就的是真实的,真实的学问,不是自己闭门造车去想象的,真实智慧。方东美先生读到五十三参佩服到极处,告诉我,真正的学问是这样成就的,你读的这些东西一定要证实;没有通过实验,不是真学问,是道听涂说。所以中国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是把所读的书都证实。这是科学精神,通过检验,检验要真实智慧,不是自己随便去批评。
下面举比喻说,「岂知一面之镜,能现万像」,这是举比喻。一面镜子不大,照到外面的现象,现象全都在镜子当中。「千年积薪,一火烧尽」,薪是柴火,堆积在那里,一千年累积的,很多了,可是一把火能烧尽。这个我们能理解,能相信,不怀疑。「故至心一念称名」,关键在至心,至心是真心。什么是真心?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叫至心。一念,本经告诉我们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这样的心去念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一声佛号,就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异」,十念必生是阿弥陀佛说的,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报告,释迦牟尼是为我们转述。所以第六品不是释迦说的,是阿弥陀佛说的。临终一念十念必生,跟这个比喻没有两样。劝我们不能怀疑,怀疑对我们自己的损失太大太大了,这一生能不能成佛,完全在信心。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跟我们讲了六个信,第一个就是信自己,信自己什么?信自己本来是佛。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信自己本性本善。这是先决条件,教学,理论的依据就在此地。如果不信,什么都学不到。
剑桥的麦大维教授来香港访问我,我跟他讲,中国古圣先贤有教育最高的指导原则。他问我是什么?在哪里?我问他,《三字经》有没有念过?他是汉学家,四书、《三字经》都能背诵。我说就是《三字经》前面的八句,是我们老祖宗世世代代,教育的最高指导原则。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一定要相信人性本善。为什么要教育?要不教他,《三字经》上说了,「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善,本性本善,每个人人性都本善,可是习性不善。人随着年龄长大,慢慢习性养成了,习性如果超过本性,麻烦就来了。所以,教学这个动机就生起来,「苟不教,性乃迁」,你要不好好教,愈变愈坏,到今天不可收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