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77|回复: 4

[其它话题]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主讲如何承传中华文化二十一集》

如何承传中华文化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11/11/2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77-0004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早上好!我们这一次的课程主题是「如何承传中华文化」。「承传」二字,承在前,传在后,我们要能承接下来,才能传得下去,要能把经教、正法接得下来,我们要当法器,能装正法。这个「承」,我们就想到《弟子规》说的「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师长责罚我们,我们错了;责罚了,顺从、惭愧、反省;接着承,承就是受教,后不再犯。所以我们对师长每一句教诲,听了以后就依教奉行,不再犯,这就真的是法器,可以承传道统。

  在佛门有一部经,对我们承传正法是非常重要的教诲,叫《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弟子问佛陀,很多人学了圣教,人生吉祥如意,不断提升智慧;有些人学了之后,反而烦恼更多,不吉祥,怎么差别这么大?看事情得要看得有深度才行,不能只看到表相。明明都学了,怎么他愈来愈好,他愈来愈不如意?我们在学圣教的过程当中,圣教已经五千年了,所以不可能是古圣先贤教诲的问题。问题不出在老祖先、圣贤人方面,一定出在我们自身。佛陀接着说到,跟随善知识学习要得利益,很重要的是「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我刚刚在写字的时候就想到,昨天上完课,自己坐在底下,看自己写的字歪到一边去了,要发现自己的问题真不容易,善友为依。诸位学长,你们不大守信用,我们第一节课「开宗明义」,我就拜托大家,我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你们一定要告诉我,你们都说好,还有录像证明。我昨天写的好几行字有点偏到右边去了,自己坐下去才发觉。今天比较有警觉性,写的时候稍微对一下,现在有没有歪掉?(听众答:还是有一点。)你们悟到什么?要看到进步的部分,因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我现在是跟你们交流,对我自己要「严以律己」,但是对他人要「宽以待人」。我昨天看录像,我说这个头发,前面没怎么样,结果一转身,后面翘起来,还是没看到。所以身边的人护念是多么重要,现在还有翘吗?

  这一段话非常关键,一开始就说「明师受戒」。一般的人对这个字会理解错,他喜欢那个「名」,很有名气的人,他很有名,好像能亲近他就沾了光,这还是好名之心,还是迷。明白人是过来人,有学、有修、有证的人,这才是明白人。我们了解到,传统文化从清朝末年断层到这个时代,差不多一百年,清朝后面的一百年忽略了传统文化。整个清朝的兴衰,关键在哪?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就复兴了,我们都可以印证给大家看。《四库全书》,乾隆皇帝编的,他如果不重视,怎么会能成就这么大的功业?他的父亲在《雍正皇帝上谕》提到,「三教之觉民于海内」,都是用三教的教诲来教育老百姓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我这一次回台湾,台湾有故宫博物院展览,很多商朝、周朝的这些国宝,平常都没有展的,刚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一百年纪念,全部展出来了,很难得,我去看。其中就看到一个古物,清朝的古物,好像是康熙皇帝戴的帽子,那个帽子前面是一尊佛。大家看到什么?他是佛陀虔诚的学生,戴的帽子还时时要不忘佛陀的教诲,就在他的眉间,戴在这里。从这些文物就可以看到,历代对文化的重视、对教育的重视到什么程度,看了以后印象很深。你们也不要羡慕我,我会让你们看到,因为我把一本纪念册带回来,你们可以看照片,这些文物你可以得到证明。包含大理国,他们画出来的,国王带着文武百官,全部去学习圣教。佛法在整个大理国的盛况,大理国好像有七个还是几个皇帝,最后都是出家修行。从这些文物当中就可以知道当时鼎盛的状态。

  满清末期一百年忽略了传统文化,民国以后一百年,慢慢的连讲都没有讲了,所以这一、二百年文化的断层很大。师长小时候还接到整个道统的最末尾,还上过私塾。师长说到,他的弟弟小他没几岁。因为我们在台上,有时候一句话,比方三岁讲成五岁,有些人听了之后心里会犯毛,会有点嘀咕,「怎么讲错了?」所以我们假如没有把握的时候,就说「小没几岁」就好了。我也曾经在澳洲遇到一位大陆的同修,他拿给我一张纸条,眼睛瞪得很大说,「你一定要看!」我把它打开来,「重蹈覆『辙』,这个要念『哲』,蔡老师你念错了」。你看,一个字念错了,人家这么在乎。其实台湾念重蹈覆辙(音彻),海峡两岸有些念法不一样。我就感觉到,有时候一个字他就这么在乎,所以讲课的时候精准度要很高。可是我发现,有时候我们在台上讲一个故事,我上次刚好有跟上一届的学长讲了个故事,讲完,下一节课,我说:「我们上一节课讲了个故事,请我们学长马上复讲一下。」结果一讲,男生变女生,差异就很大了。那个精准度,一下子东北人就变深圳人。所以人有时候在听的时候,自己有些印象都加进去了,不知不觉。所以有时候一句话传了三个人,面目全非。大家冷静去看,很多人与人之间的误会都是传话造成的,传得不准,最后就误解了。讲话要精准,要「信、达、雅」。信,信实,没有加自己的意思,传话当然要传精准;达,表达要通畅;雅,要文雅、要柔和。比方对方叫你传的时候,他带点情绪,你传过去的时候,不要把情绪也传过去,你可以把它缓和一下,意思全部把它传达就好。

  师长从小有这个根基。老人家常讲,他这一辈子面对人生很多的境界诱惑,都能没有任何的动摇,归功于小时候上私塾扎下的根基。所以老人家一生竭尽全力承传老祖宗的教诲、文化,报恩,他深刻感觉到文化对自己生命当中的长远影响。我们看师长老人家,光是《四库全书》、《四库荟要》,印了好几百套,给祖国大陆各地分送,要感觉到老人家那一分知恩报恩的心。包含章嘉大师、方东美教授、李炳南老师,他们的故乡,师长都建纪念馆、建计算机教室,都要回报祖宗之恩、回报老师之恩。师长有了这个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轻的时候又接受了三位当时台湾在儒家、佛家、传统文化当中造诣最高的高僧大德的教诲。所以师父是承传道统,是有整个传统文化根基的最后一代。我们这几代人都是没有根基的,我们现在算是补课。可是我们很幸运,遇到师长这样的明师。我们多么感受到,明师像人生的一盏光明的灯,照亮我们的前程,不然我们是非、善恶、方向都分不清楚。

  感悟到这一点,我们有没有感觉到,其它还没有遇到明师的人的痛苦?要感同身受。首先,我们要全心全意把明师介绍给他们,让他们人生不再黑暗。怎么接?我们首先要学得好,人家觉得,「你学了以后改变这么大,你的老师是谁?」「净公上人老教授」,他就很有信心。要为人演说,我们要先做好,才能把当代这么殊胜的道统介绍给他。师长又是从三位老师那里把道统接下来,方东美教授,方苞夫子的后人;章嘉大师,四大活佛之一;李炳南老师,是儒、佛的通家,整个台湾的传统文化都靠李炳南老师把它发扬光大起来,很多高僧大德都是李老师的学生。这是第一个,我们要做好,才能给别人介绍这么殊胜的法缘。

  再来,要期许自己真学、真干、真下功夫,以后也能当一个明师。就像《无量寿经》上说的,「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法藏菩萨在因地当学生发的愿,我们也要有志气发。《无量寿经》,还有一切儒道释的经典,最重要的不是读而已,读诵接着受持。怎么受持?变成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变成我们人生的思想观念,这叫「转经」,转经典为我们的人生,这个非常重要。不然念了老半天,经典还是经典,我们的分别执着还是我们的分别执着。体会到一句,要用心去做一句。定位自己真学、真干,以后是明师,这也是学贵立志。我们自己不明、不觉,怎么去帮别人觉悟?我们很幸运遇到明师,要加紧努力,因为我们毕竟是成年以后才学,所以都有很多习气要调伏才行。学贵自知,师长老人家很谦虚,其实也是在爱护我们所有的弟子。老人家说,他跟大众分享传统文化的时候,台下的都是老师,只有他是学生。这给我们护念,让我们纵使有机会跟大众分享,常居学位,决定不能以师自居。而且愈讲愈诚惶诚恐,因为自己讲的,自己都差得很远,都没有做到,变成鞭策自己的力量,要言行一致,赶紧努力,契合经典的教诲。这是我们遇到明师。

  再来「受戒」,接受老师的教诫。这不只是持五戒、持礼而已。老师所讲的,我们要遵守、奉行才行。诸位学长,您现在留在脑海里的是师长哪一句教诲?有没有哪个学长?马上,不要想。(易学长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掌声鼓励,您看这一句教诲多好,时时都是从自己做起。不失所受,这个「失」是什么?没有丧失掉,就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刚刚那一句,师长讲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假如时时保持,我们每天一定都有提升,三年、五年一定有成就。我们看这个「受戒」,要时时保持,不可以忘失掉。但我自己也很有经验,这个礼拜很专注的就是做这一句,「反求诸己」,撑了一天,又开始抱怨别人,这个功夫又没了。又提醒,又犯;又提醒,又犯,这是一个过程,叫「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我们本来对这些教诲很陌生,没有遇到师长以前,哪知道反求诸己?虽陌生,但慢慢的不断读经,不断在境界当中提起观照,到达跟我们的身心融成一体,就不会忘了。熟了,你就念念都是正念,因定你就开智慧了,你定在正念当中。熟,本来那些惯性、习性很熟悉,你不叫它来,它就来了。你说,我们也不想生气,火就上来了,很熟悉它。慢慢的陌生了,放下它了,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有一个方法,比方我们这个礼拜就专注一句经典下功夫,一直提醒自己,可能这个礼拜就把这个习气对治了。下个礼拜再换另外一个比较容易犯的习气,再对治它。要下真正的决心对治习气,赶尽杀绝才行。专信不犯,信,没有丝毫的怀疑。孔子也是这么学的,「信而好古」,完全相信,就用至诚恭敬的心来学习。信了以后,师长教的这些,对的要赶紧去做,错的不能再违犯,专信不犯。精进奉行,勇猛精进去依教奉行,精进就是不能够懈怠,就是要真干,不失所受。其实我们看到这整段,都感觉到用功是不可以有丝毫放松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现在要承传,首先我们要是一个法器,就是一个好的学生,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心态。待会我们就古圣先贤的榜样,还有我们师长学习的榜样,再来深入怎么提升我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内容,儒道释三教主要学习的内容,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其实就是伦理道德还有因果。主要的范围是儒道释三教,主要的内容是伦理、道德、因果。我们课程里面会就「雍正上谕」来证明,儒道释三教是我们的正统,这个在下几节课会专门讲一篇「雍正上谕」的节要。这是学习的内容。接着,学习的次序,是「信、解、行、证」。相信了,进一步深入经典理解;理解完之后,要付诸实践,解行相应,自己的功夫才能够提升。信、解、行完全融成一体,所信的马上就去落实,都融成一体,你就契入圣贤的境界,叫证。在解跟行的过程当中,解就分成「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大家想是不是学很多?这个博是旁征博引。

  比方说一个「忠」,我们知道,忠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所谓「竭忠尽孝谓之人」,这在《格言别录》里面讲到的,一个人竭忠尽孝才能称为人。「治国经邦谓之学」,什么是真实学问?能够治国经邦。你在团体当中能够带领团体发展好事业、整合好人心,这是真实学问。甚至于公司遇到危难,团体遇到困难,你能够扭转乾坤,你能够转危为安,这是学问。我们现在没看过这些经句,觉得学历很高就是有学问。我刚到祖国大陆,有一点不是很习惯,就是大家都会说,「我奶奶德行很好,她没有文化」。请问大家,这句话逻辑对不对?「我爷爷、奶奶他们没有文化,他们是我们德行的榜样」。文化,什么是文化人?能感化别人才是有文化的人。学历很高、很傲慢,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都不认同,怎么是有文化的人?所以没有经典,其实我们很多认知似是而非。我们看子夏说的,「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才是真学问,学问离不开五伦大道。我们看东北王善人,人家那种贤贤易色,尊崇古圣先贤的教诲,超过对世间这些女色欲望,因为对于男众来讲,色关是很难过的,他好古之心、好善之心远远超过对欲望的追求。事实上,人只要重视精神层面、重视灵性的提升,他的欲望会很自然的就减低了。面对社会大众,你不要一下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统统不行,他被你吓回去了,好像很害怕,什么都不行。其实你只要引导他的心灵不断提升,那些欲望他慢慢也都会淡掉。总要柔软、善巧方便,严格是对自己,对他人要通达人情,宽以待人。

  王善人尊崇圣贤人到什么程度?听过一个故事,就把这个圣贤人的精神完全领纳在心上,「我就要当这样的人」。他看一个德育故事,羊角哀为了朋友连命都可以不要,他太感动了,这个时候古人的精神完全就跟他的身心融在一起,就像文天祥讲的「古道照颜色」,那个精神传到他的身上了。像王善人这么学,你学一个就效法一个,那德育故事学完,你身上有七百多个圣贤人的精神,还得了!所以贤贤易色重要。事父母,全心全意,无私无我,没有为自己想。他不只这样对父母,对爷爷都是这样,对兄弟以至于兄弟的下一代都是这样。宁可自己生活再困难,不敢苦了父母,不敢苦了兄弟,还有他的后代。更可贵的,他的太太支持他,太不容易了。事君能致其身,老人家到东家去工作,从来没跟人家谈过薪水的问题,尽心尽力做,每一个东家都非常赞赏他。最后他出来宣扬圣教,都当他的护法,帮助他。我们有没有看到老善人的精神,马上变成我们的精神?不管在任何一个岗位,我们尽心竭力尽本分,为领导、为团体。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们这一次的学长当中,姓吴的学长不少,大家知道,你们祖上就是周文王的后代,泰伯、仲雍到了江苏、浙江,大家知道这段吗?已经有不少人去查族谱了。他们把国家让给了自己的三弟王季,两个兄弟跑到没有开发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江苏跟浙江一带。您看,把国让出去了,跑了那么远的地方,照样当国王。「命里有时终须有」,他命中就是当国王的,他还是当了国王。而且还当了异族的国王,本来语言不通的地方,最后佩服到以他为王,您看那个德高到什么程度。孔子在《论语》里说,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赞叹泰伯、仲雍的德行。德育故事里面,泰伯、仲雍的后代,有一个我们印象最深的,「季札挂剑」,「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他守信守到什么程度?不是言语,守自己的心念、良心。已经起了念头要给人,决定要奉行,把剑挂在徐国国君的墓前。效法季札的精神,就像《论语》里讲的,「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一生曾经承诺过的事情,甚至是在心里发的愿,这一生怎么困难都要坚持把它实践。王善人这些圣贤人的精神,我们可以好好的来效法。刚刚有跟大家提到,「人无伦外之人」,学问离不开五伦,「学无伦外之学」。刚刚跟大家念到的,「竭忠尽孝谓之人」,我们今天没有尽忠、没有尽孝,连人格都保不住。所以没有这些经句提醒,我们永沦下愚,甚至是畜生都有可能。

  我们刚刚讲到学习的次序,信、解、行、证当中,解又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个博是旁征博引。比方一个「忠」字,在不同的经典,对忠的开显有不同的角度。比方我们一想到忠,我们会想到哪些经句?「尽己之谓忠」,尽心尽力,尽己之谓忠。「忠焉能勿诲乎?」你今天效忠于他,对他忠诚,怎么可以不护念、不教诲他?从这一句我们想到《弟子规》哪一句是尽忠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透过不同经典,你才能把一个经句的义理解圆融;你解圆融了,叫广博;最后深入义理的深度、广度,你才能去实践。在深入义理的过程,可能有搞不清楚的,审问,可以问、请教。再来,慎思、明辨,才能帮助你解得更深、更广、更正确。最后很清楚的去落实,笃行。孟子又说,「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这里又提到忠,要把善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才是忠。我们今天跟朋友相处,你不把善的东西告诉他,你就没有尽到这一分忠。以前朋友之间,没有这些教诲,我们都在干什么?都在那里闲聊,甚至于是批评这个、批评那个,叫「喝咖啡就聊是非」,造口业都不知道。不只造口业,无形当中增长傲慢,所以年纪轻轻,讲起话来都不可一世的样子。现在事后想想,不知道误了多少朋友。没有经典,不造业实在太困难。

  现在我们面对五伦八德,都要能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是在学的过程,又要明师受戒,师承,就是李炳南老师要求师长的那三个条件。这就是传统的师承,要守这三个原则才能学得成。我印象很深,老人家在重大的会议当中,有时候几千人的法会当中,都会提这个重点。甚至于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讲台上,底下一百九十多个国家的代表,老人家谈的就是他三个老师给他的教诲。我后来感觉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师道,你不守这三个原则,师道就不能贯彻了。师长守了,历代儒道释的圣哲人都守这个原则,所以一代传一代。这三个标准是什么?第一个,李炳南老师说,「你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其实从心性上看,这都是李老师的爱护。所学都先放下,才不会傲慢;调伏傲慢,才能谦卑受教。我当时看到这一条挺高兴的,因为我本来就没学,小时候爱玩,没读什么书。第二个,只能听李老师一个人讲,不能听其它的人讲。我当时在台湾,那时候人生很苦恼,也很幸运,祖宗保佑,刚好转电视台,转到师长在讲经。这个老人家怎么把道理讲得这么清楚?非常欢喜,就开始听师父讲经了。听了几年,后来就回到祖国的海口,跟大众交流《弟子规》、传统文化。在很多境缘当中没有陷进去,跟大家分享都有准绳、标准,得力于在台湾那五年左右的时间,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我们学习就专注在这一部。

  当我们把三个根扎好了,接着就在儒道释当中,选一部自己最相应的经典,从此就专注这一部到你开悟。对这些经教大开圆解,义理通达,一经通了,你任何一部经都可以讲解给人家听。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门深入是学习要专注。讲到这里,可能有人又想,「我上这四十五天,课这么多」。首先,《一日常规》跟《弟子规》有没有冲突?没有,讲得更细,帮助我们深入《弟子规》。第二,我们上「德育故事」,《弟子规》是理论方法,「德育故事」是表演,圣贤人表演给我们看,都在帮我们深入《弟子规》,深入我们学的这一部经,所以它们没有冲突。我们这一次学习,第一个重点,扎三个根。会跟大家讲解这三根,我们不可能讲得太细,但是每一句经文,我们怎么拿来对治习气,怎么修身,怎么把这一句变成我们的家风,我们一个团体的学风、道风,就这一点跟大家一句一句来过一下。这是三根,有了根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三根之后,我们再来跟大家交流《群书治要36O》的精华。三百六十句太多了,我们再截取差不多七、八十句跟大家来交流。这七、八十句都离不开五伦关系,我们这一次比较侧重君臣关系。因为前几次进修班谈其它的五伦关系谈得比较多,这一次我们就主要谈君臣关系。因为我们现在都在团体里面弘扬中华文化,假如君臣关系处不好,那不要说去利益别人,自己每天都学得很烦恼。慢慢的,接触我们的人反而都觉得学了之后都不快乐、都不法喜,还有这么多人事纷争,人家愈接触我们之后,反而被我们吓坏了,就麻烦了。所以君臣的部分是我们这一次的侧重。

  其实我们自己的团体不和合,自己压力也很大,都觉得不好意思,好像自己齐家都没做好,就要去治国平天下,心里没底,这是正确的。我们为什么一直回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既然看到了,就不能不面对、不正视它,这叫不自欺。假如自欺了,不按照经典修学,那我们怎么弘扬正法?我们所说、所行跟正法就相违背了。有一个现象,有些在教学的老师觉得要从敦伦尽分做起,结果她回去相夫教子,暂时把教《弟子规》的工作先放下。结果团体的领导人就对我讲,「怎么听了你们的课,《弟子规》都不教了?」有时候我也挺难做人的,讲了实话,会有种种现象出现。但是要不要讲?还是要讲,你才是真正对得起人。你不讲真实状况,那叫以人情做佛事,怎么是在带领人深入经典?经典都是教我们要敦伦尽分。她家里有状况,她不全心全意去护念,站在讲台上,久了之后,她身心的压力会愈来愈大的,难道要等到她倒下来了,我们才去处理?难道要让她家里的人已经受不了,把她给扯回去了,你才觉得要调整?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急不得的,循序渐进。所以学习首先要调伏的就是急躁,欲速不达。「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定」,不要急,一步一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习气不去掉,真诚提不起来,每天还要刻意装个笑脸给人家看,装得自己也挺难过的。刚刚我们说到的,还是要务本,这是保持理智的一个状态,随时遇到任何事情,分析本在哪里,你就不会举棋不定了。

  因为之前五伦的其它四伦讲得多,我们这一次主要讲君臣的部分。接着我们讲学习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长时熏修提醒我们,这个「时」就是时时,遇到一切人事物都在熏习,都在提起正念。一没有事了,赶紧精进,赶紧读经、听经,绝对没有懈怠、浪费时间的情况。我们只要不用功,不听经、读经,就是打妄想,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古圣先贤留了一句话提醒我们,「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现在的实际状况是,一不读经就开始胡思乱想,真的。师长曾经讲到(我感觉师长的这个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台湾,人家称他「爱讲经的法师」。师长说:「我是在对治自己的烦恼,因为讲经的时候统统是经教,全神贯注,正念分明,一点妄想都没有。」我们要学到,师父在提升自己的时候,都是自己找方法来对治、来突破,不能有问题了,自己不下功夫。这个也是正确的学习心态。孔子教育弟子,「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就是怎么办。孔子说,一个人遇到问题了,他自己不想方法请教,只会在那里懊恼、沮丧、退缩,那我也拿他没办法。我再翻译一次,「不曰如之何如之何」,不知道遇到问题应该怎么办,赶快解决,假如他是不自己想办法的人,那我也拿他没办法。因为你要主动,天助自助者。

  我们清楚自己的烦恼习气很重,所以熏修就不可以间断。自己还有打妄想的时间,就还没有体会到长时熏修的深意。怎么熏习?要读诵,常常读诵,读到你随时可以提起正念,要熟。比方师长说,《了凡四训》要念三百遍,《弟子规》每天要念,提起观照,读着读着,你随时可以提起来,就受持了。接着不断落实,就是为人演说。所以学习的方法,读诵、受持、为人演说。受持当中,都是拿着经句来要求我们自己。

  学习方法当中,朱熹夫子有一个读书法,有六点:第一,「循序渐进」。我们现在先扎三根,然后落实在五伦,最后再一门深入,这就是循序渐进。「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现在没有戒、定,就直接想得智慧,那都是好高鹜远,都觉得可以一蹴可几。学问都是稳扎稳打来的,所以佛门学习从戒律开始学,三根就是戒律。戒律当中最重要的,是调伏习气,调伏这些恶念、恶习。这是扎三根。更实质的,就是习气一定要对治,而不是你把三根读很多遍。读是手段,调伏习气是目的。戒、定、慧,这都是循序渐进。时时都在三根的教诲当中,你的整个起心动念就是定在正念当中,最后就开智慧了。所以三教圣人的教诲决定离不开戒定慧。在儒家叫礼,《弟子规》是礼,《一日常规》是礼,就是这些礼节的规范,让我们循规蹈矩,一举一动都跟经典相应,最后就可以开智慧了。再来,循序渐进,「熟读」,熟悉这些经教。「精思」,这个「精」也有精进的味道;「思」是思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把经句落实得更好,怎么用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这才是实学。

  「虚心涵泳」,谦卑的心,「谦则受教有地」,领纳过来,好好的去体会、去感悟,这是涵泳。你不要学了之后,身心很紧绷,「我怎么都没有悟处?别人悟处都这么多」,你愈紧张就愈悟不了。大家有没有经验,比方跟人家讲话的时候,突然很紧张,有一句想不起来,愈紧张愈想不起来,你突然放松了,反而想起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我常常有这个经验,因为站在台上,突然想一句话,忘了,然后就开始紧张,可是又提醒自己不能紧张,幸好底下的眼神又这么温柔,让我可以放松一下,最后就想起来了。就像你拿着信用卡去领钱,紧张得忘了号码,你就领不出来了。明明里面有钱,你只要深呼吸三次,想起来,就领出来了。所以你愈放松,体悟就愈多。对治习气要赶尽杀绝,领悟道理要像鱼在水中游,很放松。就像我们张海山学长,「我就是那条鱼」,他假如后面没讲,我实在不知道他的意思是什么,所以话要听完就明白了。「河流就像圣贤的教诲」,这也是他的悟处。你看他在每遇到的这些人事物当中,都有启示,悠游涵泳。代表他在梦中是很放松的,就会有悟处,悠游涵泳。

  「切己体察」,句句是针对自己的教诲,好好的来体察、改正。「着紧用力」,其实我们看这些态度好像都是相通的,着紧用力就是精进不懈。「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一开始是循序渐进,时时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学习古圣先贤,最重要的是主敬存诚,诚敬心不可须臾离也。而且时时存着志向,每一天都是往自己的志向在迈进,只要跟志向没关联的事情,一件都不做,一分一秒不浪费。不使一秒钟空过,不使一句话空说。

  明天我们再跟大家谈整个学习的心态,从经典当中,圣贤人是怎么来教诲我们的,明天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聊学习心态。我在之前进修班聊学习心态时间比较长,比较详细在讲,这次我们就一节课把它讲过,大家假如愿意,还可以参考前面进修班,因为我们每次进修班侧重不一样。

  学习心态讲完,我们就讲《雍正上谕》;《雍正上谕》讲完,我们就开始讲三根;三根讲完,我们就讲《群书治要36O》的精华。这就是这次「如何承传中华文化」的一个课程内容。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17: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