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4|回复: 2

[学佛文档]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52)》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一集)  2011/10/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31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治要360》,进入第二个单元「臣术」的部分。在我们人生当中在家庭,对于父母我们也是臣子、是儿子,臣道、子道;在单位当中,我们面对领导,我们也都扮演臣子的角色。所以人要深入经典,才懂得怎么扮演好人生的角色。

  上一节课我们谈到,臣子要「立节」,树立节操,树立良好的德行。臣子要懂得「尽忠」,尽心尽力辅佐领导者,尽心尽力成就团体的事业、团体的功业。再来强调臣子有劝谏的本分,也有举荐贤才的本分,以前古人当官,戴的帽子叫进贤帽,时时提醒自己要为国、为团体举才;假如为官、当领导都没有能举才,这是失职。所以以前为官者评判他的政绩,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看他举荐多少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他自己再有能力,也是一个人的才能而已,他懂得选才、惜才、爱才,可能他一生为官可以帮国家、团体举荐几十,甚至上百的人才。我们在看这些圣贤的传记,包含范公、包含林则徐先生,他们随时都有一本记载人才的本子,抓住每个机会为国家民族举才。所以《孟子》讲到,「为天下得人谓之仁」,他的仁慈表现在哪?时时想到为国家、为百姓举荐贤人,让这些贤人可以教化、可以利益一方。

  我们「劝谏」还有一句跟大家来交流,确实劝谏得当,可能可以让领导者、团体,能免去一个错误的决策方向。有时候决策方向错了,整个团体、国家都有可能会颠覆、会灭亡。所以谏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如何来劝谏?这其中还是要能考虑到,很多的方法、修养,还有一些时机点的考虑。我们翻到第六册八百四十三页第二段的部分,在整个为政君臣关系当中,晏子常常出现,他是非常成功的一个忠臣、一个良臣,所以他劝谏君王,也非常有睿智,把握很好的时机。我们来看八百四十三页第二行,这是整段的对话:

  【景公问晏子曰。】

  齐景公向『晏子』询问道。

  【忠君之事君。何若。】

  忠臣应该如何来辅佐国君?『何若』,就是如何来辅佐、事奉国君。接着:

  【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晏子说到,这个国君有危难的时候,忠臣不跟着去死,不跟着共赴这个劫难;国君如果出外逃亡,忠臣连送都不去送行。我们可以想象,『景公』听到这里的时候,一定相当诧异不悦:怎么讲这种话?我们在想,这些当国君的人,身边有很多臣子也都给他讲不少话。所以可能国君,有时候听这么多人讲话,听着听着注意力有时候都不够集中,有时候问一问,是不是左耳听右耳就出去了?所以「晏子」这么一回答,国君就非常诧异,接着就会很注意,到底这是什么意思?你要给我交代清楚,注意去听他底下的话了。所以这也是很机灵,用一切方法让国君能关注他接下来要说的话。他讲完:

  【公不悦曰。】

  「景公」就很不高兴说:

  【君裂地而富之。疏爵而贵之。】

  我国君把地分封给这些大臣让他们享富贵,然后封这些爵位让他们地位尊贵,这么样爱护、这么样照顾,怎么可以是:

  【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

  我对你们这么好了,你们居然我有难的时候,不跟我一起共赴患难,而且我『出亡』,连送都不送。这话到底该怎么解释,该怎么说?晏子:

  【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

  晏子说到,忠臣所给予的谏言,国君能够见用、能采纳,那往往把这些危难,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它避免了。我们之前说「劝谏」,「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忠臣有智慧,灾祸还没形成他就可以防止;甚至稍微有迹象,他赶紧把它弥补过来,把它化解。当然『言而见用,终身无难』!现在很多的人往往在遇到人生很多问题,都觉得很难解决,都是因为没有防微杜渐,都是很严重了才想要来处理,想要来解决。比方身体的问题,得癌症了想解决那困难度就很高;教育孩子不从小教,等他十几岁了才来伤脑筋。所以现在国君,他专注的是我有困难、我遭难的时候,有没有人肯陪我一起逃亡?他在乎的是这个,这是情感。坦白讲一个国君假如把国家搞得受到大难,就惭愧至极,还在那里想谁陪他一起逃亡。所以您就看一个为领导者,他着眼的地方不能是情感,应该是很理智,有智慧能看得深远,能洞察机先,能防微杜渐。晏子这么一点,也是在提升景公看事的智慧,假如能够接受这些劝谏,臣何必跟你一起去死?根本就不可能会有灾难,『臣何死焉』!

  【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

  所有为国家的这些谋略都能被采用,那国家就很安定,就不可能会造成国君必须出逃的情况,那忠臣又何必去送这国君?

  【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

  如果谏言不被采纳,然后国君有危难了还跟着去死,那这是白白送死,盲目的去送死。

  【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

  进献很多谋略,君王都不采纳,然后君王出逃的时候还去送他,那这样的行为就有一点虚伪。所以:

  【忠臣也者。】

  『忠臣』在哪里体现出来?

  【能纳善于君。】

  能够向君王进谏这些善言,能够早一点引导君王,看到问题的根本、问题的迹象,然后去化解。

  【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

  忠臣是不能、不愿,与君主一起陷入危难的境地。你忠臣要有智慧,不能让君王跟自己陷到这危险里面去。所以我们看到这段晏子也是非常善巧,用一个说反话,让景公很惊讶,接着这一段话,可能景公一辈子都不会忘,所以劝谏要善巧方便。

  在同样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平公,有一天跟师旷乐师坐在一起。乐师都是眼睛瞎掉,他们为了作更好的曲子,能够教化老百姓,为了专注作曲,有的乐师就把自己的眼睛弄瞎掉。平公就对师旷讲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应该是很墨墨吧?墨汁的墨。当时候这墨墨两个字,就是指你一定很昏暗吧?什么都看不到。师旷听到国君跟他讲这句话:你真可怜,眼睛看不到一定很昏暗。连这样一个机会点都抓住劝谏,接着师旷讲:臣听过五种墨墨,这五种情况才是非常昏暗,我这眼睛瞎了叫小昏暗,这五种情况叫大昏暗,这个才坏事。哪五种?第一,整个国家行贿的风气很多,百姓都受到侵害,受到冤屈没有地方去申诉,这是第一个昏暗。这个应该是在针对晋国的情况一一提醒,但是大家要看到,这忠臣时时都想着,「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相信师旷也不是临时起意的,这个都不知道酝酿多久了,把整个国家情况了解清楚,抓住这个机会点,把情况分析清楚。

  第二点叫忠臣不用,用臣不忠,忠的人不用,用的人都是谄媚、巴结的。没能力的人、没德行的人都处在高的位置,来欺压这些贤德之人,这是第二个昏暗、墨墨。第三,奸臣都是在欺诈,其实国家的财库已经空虚了,这些情况都被他们掩饰起来,国君都不知道。贤德之人都被驱逐,奸邪的人显贵,那整个朝廷就小人当道,就很危险,这第三点。第四,国家贫穷,人民非常困顿,还有疲累,没有照顾好百姓。所以官员跟百姓不和,上下不和,耗钱财,喜欢纵欲,动用武力,动武的时候,旁边又是谄媚的人,这是第四个昏暗。第五个昏暗,治国之道不明,法令不行,官吏行为不端正。就是整个治国之道不明,法令又朝令夕改,官吏又贪污腐败,老百姓每天担心受怕,这是第五个昏暗,第五个墨墨。所以国君,我眼睛看不到,是小昏暗,这五件事每一件都足以危害国家,国君假如没看到的话,这个叫大昏暗。所以意思就是,你这个才叫墨墨,我这个不算墨墨。您看这个时机点抓得这么好!

  晏子太多这样的故事,我们之前跟大家都讲过,我们看了是非常仰慕晏子,这么有德行,又有高度的智能、善巧。所以一讲到这些圣贤故事,我们要期许自己效法他们,为团体、为中华文化进忠言。难怪司马迁先生走过这么多地方,听闻像晏子这样贤德之人的故事,他都感叹到:假如能帮晏子牵马他都非常欢喜。可见司马迁先生那种慕贤,仰慕圣贤人那种心境,为什么他能写出《史记》,能契入这么多圣贤人的心境,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而在晏子的劝谏当中,有一次景公出外,上山看到老虎,到沼泽,这些水泽一带,看到蟒蛇。景公心情很不好,怎么今天连续看到这些东西,是不是很不吉祥?所以回去心里可能不安,看到晏子就请问:我今天遇到老虎,又遇到蟒蛇,是不是很不吉祥?晏子抓住这个机会说:国君,你看到老虎是牠家本来就住在那里,你看到蟒蛇也刚好牠们家也住在那,这不算不吉祥。最不吉祥的,对于国家来讲不吉祥的有三件,就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能不用,二不祥;用而不能任,三不祥。您看景公问一句话,他供养的是治国最关键的举贤、用人,用圣贤之人,人存政举太重要了。我们看「臣术」,第四个就是「举贤」,为国举才这个重点。所以刚刚晏子讲到的,你要知贤,知道之后你要用他,用了以后不管任何情况你要信任他。你不可以人家进谗言,你就否定他,你不能一听这些毁谤的话,你就跳起来,甚至误杀忠臣,这就不行。

  上一次我们有举,孔子跟子贡的一段对话,而这段对话也是非常深刻。到底一个人尽心尽力做事贤德,还是能不断进贤是贤德?当然孔子举了管仲跟子产的例子,这两个都是贤相。而最重要的,是鲍叔牙跟子皮能推荐这样的人,这两个人是完全没有嫉妒心,完全一心为国家,大公无私推荐贤人来做他们的上司,所以进贤才是真正的贤德。孔子也问,管仲有推荐贤德的人吗?子产有推荐贤德的人吗?而举贤还有境界不同,我们来讲一个例子,就很有味道。

  也是春秋时候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有一次向他的臣子李克询问,我们国家谁当国相比较适合?那这是大事,国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国家的灵魂人物,栋梁。李克就讲到,他说我是身分低贱的人,最好不参与很高位的人这些意见谋划;我是比较疏远的人,不要参与比较亲密人的谋划;我是比较外面的人,不要参与核心的这些谋划。您看这古人进退都很有分寸,先试探一下是不是真的是要让我讲的?先谦退一下,我身分这么低别问我、别问我。文侯马上说,爱卿,你别这么见外,这么重大的事情,我重用你不就是希望你为国奉献心力吗?这么大的事你赶紧说吧。看国君是这么肯定,那当然要说了,这个说说得很有技巧,国君,你只要从几个地方去看,你就会知道国相应该选谁了。你看连谁都不讲,只告诉国君你自己去判断。

  他说到,你看他显贵之后,他推荐的人是谁?「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他非常有财富的时候,你就看他都跟谁交往,你看他钱都用在哪里。他是用在栽培人才,他是用在照顾老百姓;还是用在为自己谋势力,还是自己的享用,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不为」,他困穷的时候很有气节,不该做的事绝不做,这个威武不能屈。「贫视其所不取」,他贫穷到没饭吃,他都不起贪念,从这几个地方,国君,你自己就可以去判断。文侯也不简单,听完点点头,好,我知道了。李克离开朝廷,就走到翟璜家,翟璜是推荐李克为国君所用的。翟璜大家记不记得?我们之前这魏文侯不是问,我是怎样的国君?每个都说国君,你很仁慈,你很仁慈,仁君。遇到翟璜,翟璜说你上一次打中山国,应该这些地是封给你弟弟,而不是你儿子,你不仁慈,私心太重。魏文侯一听很生气:你给我出去。

  后来气氛有点诡异,气氛有点紧张,魏文侯接着问下一个臣子任座,我是什么样的国君?任座很认真说,你是仁慈的国君。魏文侯这个时候再听不是很舒服,有点毛毛的:你为什么说我是仁慈的国君?询问他,您看这贤臣,为什么遇到这种境界这么稳?他无欲则刚,大不了官不干了有什么了不起?所以很镇定。国君,我听说仁慈的国君,他底下的臣子特别正直,刚刚翟璜这么正直,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代表你很仁慈。一听把翟璜找回来,封他做上卿。所以翟璜已经不简单,很正直,又帮国家举了像李克这样的人才。翟璜知道国君是要问他国相的人才,所以李克一出朝廷很有意思,李克直接就到了翟璜家,翟璜就问,国相是谁?李克讲季成子当国相。翟璜不高兴,为什么是季成子?翟璜可能想你推荐季成子,怎么不推荐我?就有点不高兴。李克就说话,他说你怎么不高兴?你推荐我是为国家办事,又不是推荐我要搞我们的党派。而且我也没说推荐季成子,我只是说了几句话让国君自己判断。就讲到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就是这几个判断,因为告诉了这些判断,所以想国君应该是用季成子了。

  翟璜又说了,可是你看你是我推荐的,那个西河太守也是我推荐的,太子的老师也是我推荐的,哪一次战役胜利那个将军也是我推荐的,难道我不为国家吗?我推举了这么多好的人。接着李克讲,你推举的都只能当臣子,季成子推举的都可以当国君的老师。那个时候魏国最有贤德的几个人,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德行都是魏文侯的老师,都是季成子推荐的。而且季成子他十分之九的俸禄,全部都拿来结交这些圣贤人,最后推荐给国君,拿来照顾百姓、推荐贤人,所以我判断,这几句话国君铁定知道选季成子。后来翟璜听完就很惭愧:先生,您讲得太有道理了,我实在无地自容,应该好好调整调整才能向先生学习。正在翟璜在惭愧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报:季成子当国相。翟璜话才讲到一半在那里惭愧,又听到这个消息,站在旁边,整个脸都是惭愧的脸色。

  我们看古人很可爱,人家讲的有道理,马上很生气转成很惭愧,之后三个月不敢出门,觉得不敢见这些像李克这样有德的人,觉得自己太肤浅了。其实说实在的翟璜推荐这些人,对国家的贡献已经相当不简单。但是一分析,看人家季成子的境界比自己高,还是生惭愧,还是懂得要效法。所以古人这种闻谏言,都能够反思接受,这个不得了,他才能「德日进,过日少」。所以这个进贤它还有层次之分,进的都是智慧足以当领导者的老师的。所以我们看到举贤可以利益整个国家、团队,当然一心为公,他心量非常大,所以他招感来很大的福分,甚至于这些忠臣都庇荫后代子孙。

  我们还要进一步来看,这些忠臣他能够举贤才,主要还是第一他非常认知到,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再来,他也懂得怎么选人才,这些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特质。比方举孝廉,这就是人才的标准。比方孔子在《论语》里面说的,「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不是匹夫之勇的人是人才,是非常冷静、慎重、谨慎的人,这是人才。包含贤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在《大学》当中开解得非常的好。《大学》当中讲到的,「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这一段话就点出来,一个人真的能举贤,最核心的修养都在这段话里面。「秦誓」这一段话从《尚书》来的,所以曾子在注《大学》的时候,也把《尚书》里面这一段话能够开解出来,那也代表治国当中,能有这样一个宽宏大度、求贤若渴的臣子,那这个国家百姓就有福气了。

  这个典故,是秦穆公有一次派兵攻打郑国,一些大臣、老臣劝他不要打,他没有听。郑国在河南,秦国在陕西,而晋国在山西,他们是一个三角关系。而秦国假如攻打郑国河南,慢慢的可能晋国会受到威胁,所以晋国趁着秦国要打郑国的时候先发制人,在地势很险要的地方击溃秦国的军队,那个死伤之惨重。当时候要出兵一些大臣痛哭,因为他们有孩子就在这个军队里面,他们都能看到去之后是大凶,秦穆公没有接受,果然是伤亡惨重。结果回来之后,秦穆公面对自己的错误也难得,他非常的惭愧,讲了这一段誓言,在臣子面前忏悔。然后强调今天他这么样的惨败,就是因为没有听这些贤臣的话,所以他觉得国家最大的福气,就是有贤德的大臣。接着他就讲这一段话了。

  「若有一介臣」,您看这个介字,就是耿介,忠心耿耿,又是非常清廉耿介之臣。「断断兮无他技」,断断兮就是诚实专一很诚恳,一心为国家,做事情全心全力不敢懈怠,就是非常的忠厚老实这叫断断兮。无他技,就是这样的一个臣子,没有什么特殊才能可是他很忠厚老实。「其心休休焉」,休休就是非常善良,一心为人民、为国家,没有其它念头,内心纯善,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容是重点,忠诚老实专一之外,度量非常大,处世能包容他人。而他的包容表现在哪里?「人之有技」,这个人非常有能力,他看到这样的人很高兴,「若己有之」,就像自己有这么高兴,甚至比自己有还高兴,赶紧推荐给国君。「人之彦圣」,彦就是学问很好,读书读得非常通达,圣不只学问好,德行又高。他遇到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其心好之」,他非常的仰慕,非常的佩服,更重要的赶紧推荐给国君。

  「不啻若自其口出」,不啻就是不止,不止是口头上在那里肯定赞叹而已,他的内心那种对他们的仰慕、佩服、尊重,比他讲的更深。所以接着说「实能容之」,他这种心境,不啻若自己口出的心境,是真真实实能够包容、能够重用这些人。有能力的人,有学问、德行的人都被重用了,所以「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秦穆公讲这个话很有味道,你用到这些贤德之人,你的子孙才能保有这个国家,老百姓才能被照顾好。「尚亦有利哉」,差不多一定能够造福于国家人民。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话,就知道一个国君、一个领导者,他最重要的这些臣子可能就两个、三个,这些臣子最重要的,是帮国君能够广泛的去吸纳这些有能力、有贤德之人。可是他假如私心很重,那就变搞私党了,就像宋朝范公画了一个百官图,当时候宰相叫吕夷简,范公画那个百官图,就是画出来很多的大臣都是他的人,那就是心胸狭隘,不是为国举才了。

  所以接着从反面来说到,假如这个大臣嫉妒心很重的话,那国家就要灾难了。「人之有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8: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