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2|回复: 2

[学佛文档]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七五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七五卷)  2002/4/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75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大众赞请,第三首偈:
  【普贤广大功德海,遍往十方亲近佛,一切尘中所有刹,悉能诣彼而明现。】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一首是赞叹普贤菩萨亲近诸佛如来。我们知道菩萨一举一动都是给我们做示范的,给我们做模范,教导我们的。从这首偈里面,我们就想到世尊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开示,佛教导弟子,学佛首先要「亲近明师」,要接受明师的教诫。普贤在此地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世出世间法要想希望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技能,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好老师,佛法里面称为善知识。在《华严经》末后「入法界品」,法界就是华严境界,就是诸佛如来的境界。怎样才能契入?没有别的,就是亲近善知识;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条路。所以佛在「净业三福」里面教导我们,学佛的根本、学佛的基础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必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不孝亲怎么会尊师?
  古时候培养一个人,让这个人品德、学问、能力能够顺利的养成,将来能为社会、能为众生服务,怎么培养法?父母跟老师要密切的合作,才能够培养出来,才能够教出来。我们知道有些话,纵然是父母对儿女也说不出,得第三者来说。第三者是谁?是老师。譬如做父母的,父母没有办法叫儿女孝顺,这个话说不出口,「你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女儿,你要孝顺我」,你的儿女提出来,「我为什么要孝顺你」,不好讲。所以教孝是老师的事情。老师教学生孝养父母,老师要给学生说出孝养的大道理,要说出孝养的方式。可是老师对学生,也不能要求学生,「学生,你是我的学生,你应当要尊重我,你应当要听我的教导」,这个话也说不出口。那怎么办?这个话要父母教。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养父母」,这两面才把一个人教出来,所以家长跟老师是密切配合的。家长尊重老师,老师也尊重家长,彼此互相尊重给子弟看,自己做出一个模范给子弟看,这样教他。
  今天社会为什么这么乱?为什么没有秩序?教育没有了,这是很可悲的事情。七十年前,我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上学,那时候是私塾,没有学校,私塾。我们住在农村,这个私塾设在我们亲戚的一个祠堂里面,宛氏宗祠。一个老师,大概是清末的一个秀才,教二十几个学生,年龄、程度都参差不齐,有程度相当不错的,十五、六岁的,我们很小六、七岁,启蒙。上学这一天,我的父亲带我去,到祠堂那边去上学了,这是很隆重的大事,带了礼物供养老师。进到学校,学校在祠堂,祠堂也有一个大殿,那是祭祖用的,这时候后面的屏风全部都拉起来了,看不到后面的祖宗牌位,就像一个大厅一样。大厅有供桌,很高很长的供桌,供桌上面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神位,供一个很大的牌位。进到殿堂里面,老师站在旁边,当然事先父亲跟老师都接洽好了,这一天要送我上学。先向孔夫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那是从前对皇帝的最敬礼。虽然这个事情差不多是民国二十几年的事情,我印象很深,我父亲在前面,我在他后面跟著拜,三跪九叩首。拜了孔老夫子之后,请老师上座,再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父亲在前面我在后头,家长带著儿女拜老师。
  我们看到自己的父亲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这个方法就是教尊师重道。你想想看,我们做学生的对老师还敢不恭敬吗?父亲对老师这么恭敬,我敢不恭敬?
  拜完老师之后,再献上礼物,我们佛法讲的供养,跟佛经上讲的菩萨见佛差不多,都是先行礼,行最敬礼。你看菩萨见佛都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然后赞佛、供养,礼貌是这样的!这样子礼行完之后,供品供养了,家长嘱咐子弟要听老师的话,接受老师的教诲。这个用意很深很深,这是教育!可是这种教学,我接受的时间很短,两年之后,大概我八、九岁的时候,私塾就停办了。农村里头有短期学校,这样的礼节就没有了,学生对老师的恭敬心逐渐逐渐淡薄了,没有像从前那么隆重。
  古圣先贤所制定的教学仪式、方法,不是随便制定的,这是真实智慧,确确实实是经过千斟万酌,想到最好的、最圆满的方法,让一个人从小,我们佛法讲阿赖耶识里面种善根,这个善根影响他一生。在教育上根基好,往后学习就不难,学习圣贤之道不会走样子,不会变质。所以有很多人感叹现前这个社会永无止尽的动乱,看不到这个动乱有止息的时候、有回头的时候,看不出来,也不知道原因在哪里。真的,我这个年龄还接受过几个月的私塾教学,亲眼看到这个入学的仪式,比我小一、两岁的就没有,就看不到了,这个仪式就没有了,根从这个地方就断掉了。
  有识之士是想提倡、想恢复,哪一个?从前我住在台中的李炳南老居士。他在台中办了一个内典研究班,这个研究班有八个学生,有六个老师。六位老师已经三位都不在了,现在还有三位,早晨在这里给你们讲儒学的徐老师,还有一位周家麟老师跟我,我们三个人还在;另外一位就是李老师不在了,徐宽成老师不在了,还有一个讲《普贤行愿品》的刘老师也不在了。
  徐老师看见过,八个学生入学,入学这一天,李老师代表学生家长。因为我们是佛教,先拜佛,不是拜孔老夫子,先拜佛,拜佛完了之后,家长恭请老师上座。李老师代表家长,家长都不会,李老师在前面,后面八个学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带著这些学生,那时我们是老师的学生,但是现在是老师,统统上座,接受老师带著学生恭恭敬敬的也是顶礼三拜。诸位想想看,家长对老师这样隆重的付托,老师要不认真教学生,你怎么对得起家长!如果家长对老师没有一点恭敬心,老师何必要教这个学生。为什么?学生有轻慢心,根本就不尊重你。
  《印光大师文钞》里头讲得好,求学求道成就的高下,完全在学者。学者就是学生,他对於老师、对於学业道业的尊重心有多少?「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话讲得好!从前做家长的人懂得,代代相传,他从小上学,他的父亲也就是这样子带他的,他知道!他做了父亲,他就知道怎样教儿女,怎样去拜老师。实际上说,老师是不是一定要家长这么大礼节来拜?不是的。老师跟家长是在演戏,给谁看?给学生看,给自己儿女跟他那么多同学看的。
  因为每个同学进学都不是同一天,私塾不是同一天;不像现在学校,现在学校有规定哪一天开学,学生一起来;私塾不是,私塾是没有期限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去进学。进学的时候,家长带著儿女来拜老师,老的同学都在旁边观礼。观礼什么?接受教育。你上学的时候,你的父亲带著你行这个仪式,后来的同学,你看他的父母带著他来上学也是这个仪式。尊师是为重道,你对於学对於道不重视,你怎么能有成就?绝对不是说老师要端起架子,「我是老师,你们一定要对我这么恭敬」,这个人不足以为人师。所以要知道这个里头很深的意思,佛法里面讲密义。
  我们在《华严经?入法界品》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什么?那是参学,是在老师这个地方毕业,毕业出去参学。什么条件才毕业?开了智慧才毕业。如果智慧不开,你就不能离开老师。从前儒跟佛里面都差不多,有些人跟老师十年、二十年,常事!一点都不希奇;还有跟老师跟一辈子的,一直到老师不在了,他才离开。这样的人一般是两种人,一种是自己智慧不开,不能离开老师;另外一种是自己虽然智慧开了,报老师的恩,不离开老师,帮助老师做助教,学长。这些学弟们、小学弟们有许多疑惑,一个是自己问不不出来,第二个是怕老师,不敢在老师面前讲话。学长、老的这些同学可以教他,可以为他解答问题。帮助老师教导,不离开老师,佛门里面很多。儒家古代办书院,书院里面老学生,学业、德行已经成就了,不离开书院,帮助老师当助教的,他还是学生身分的,也大有人在。
  现在我们想起从前这种教学的方式,我们无限的向往,也无限的感慨,这个方式实行将近两千年;如果不是一个好的方式,怎么可能推行两千年!到民国大概二十四、五年才完全消失,没有了,二十七年中日抗战就爆发;现在没有了,也没有人讲。我读到这个经文,我很感慨,我还知道这么一点点,所以我虽然早年失学,我懂得尊师重道,我懂得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亲近好老师,向他们求教,我是这样学成的,一面工作一面学习。遇到佛法,大幸!实实在在不容易。这是真实的教诲,大圣大贤真实教诲,在佛法里面!儒,现在讲学的很少很少了,我们很担心将来会失传,所以徐老师在这边讲「儒学」,江逸子老师在此地讲《论语》,欢迎同学们来听。
  儒跟佛可以相辅相成,能帮助我们入佛,佛能帮助一个人成就大儒,他们里面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特别是在中国,中国佛教是大乘法,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大乘一定要以小乘为基础,没有小乘怎么能入大乘?但是在中国可以说晚唐之后,中国人就不学小乘了。小乘在盛唐的时候,唐朝中叶以前有成实宗、有俱舍宗,十个宗派里头这两个宗派是小乘,但是唐朝晚年之后小乘就没有了。
  中国人为什么不学小乘就可以学大乘?儒、道代替了,从这个地方才知道儒重要!你要不学儒,你必须得学小乘法。佛在经上讲的话,我们应当要记住,佛说「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我们是不是按照这个顺序学的?在中国可以说你先学儒学,或者是先学道学,然后再学大乘,这个可以,儒学、道学代替了小乘,这个行。现在佛法衰落,衰落的原因在哪里?基础没有了。从前学佛的人,他先学儒、学道;现在学佛的人儒跟道都不学,小乘也不学,一下就走大乘之门,真的是不得其门而入,完全学一点形式,实质上完全学不到。
  所以我们早年追随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儒跟佛并重,一起教。因为我们都是在家居士,哪有时间天天来上学,不可能的,所以一个星期佛学一堂课,儒学一堂课。我们在一个星期当中,可以把工作分配好,抽出两个晚上来上课。儒跟佛同时并重,从这个地方扎根。又何况李老师教初学的时候,选了不少部小乘经教我们。讲小乘经几乎都是引用儒家、道家的典籍来解释,所以我们跟李老师学习,儒、道、佛几乎都融合了。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法,能够帮助我们拓开心量,包容不同的学派,包容不同的宗教,真正开智慧,拓开心量,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读这首颂,亲近善知识,永远不离开善知识,这里头有很深的意思。
  自己没有成佛,等觉菩萨了,等觉没有成佛;既没有成佛,你就不能离开老师。普贤菩萨在这里是示现的等觉菩萨,你看看,『遍往十方亲近佛』,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自己要成了佛,要不要再亲近善知识?还要。老实说普贤菩萨早就成佛了,成了佛他不作佛,他作菩萨,这在佛门里面讲是倒驾慈航,这是真正慈悲到极处。可以成佛不成佛,留级,留在菩萨的地位上,干什么?帮助佛教化众生,担任佛的助教。我们今天在华严会上看到了,普贤菩萨是毗卢遮那佛的助教,实际上普贤菩萨早就成佛。这个「普贤」,你看古大德注解里面讲「道后普贤」,成道之后退居菩萨位。
  所以普贤菩萨有三种:一种是「道前普贤」,我们现在如果学普贤菩萨是道前普贤。「当位普贤」,当位他是等觉;换句话说,等觉以前都叫道前普贤,当位是正式的普贤菩萨的位子是等觉。成佛之后叫「道后普贤」,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听到道后普贤就晓得这是佛示现的。佛示现的是帮助道前普贤菩萨,帮助这些小学弟,希望他们快速的成就。由此可知,亲近善知识永远没有间断的时候,我们要做样子给别人看,要给初学的看,要给新学看,这是教学。现身说法,我们讲身教。经文当中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普贤广大功德海』,这句不就是明显的显示出来,普贤菩萨已经成佛成就了;否则的话,哪有广大功德海?这就是讲他退居菩萨位,退居在等觉位。
  「遍往十方亲近佛」,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去参访。佛家参访的条件是开悟,我们平常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有这个条件,你就可以离开老师出去参学。参学学什么?「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时候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在这个以前跟老师一门深入,只学一个法门。从一个法门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时候成就戒定慧三学。慧里面成就根本智,《般若经》上跟我们说得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根本智是无知,在老师这个地方要成就根本智,成就无知,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根本智现前了,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具足这样的能力了,老师一定会劝你出去参学,寻师访友,就是「遍往十方亲近佛」。哪里都可以去,什么样的知识都可以亲近,成就你的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诸位晓得,「无所不知」是你要去接触,你不接触,你的后得智怎么会现前?
  所以「入法界品」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你看善财,善财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他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在这一门当中大彻大悟之后,文殊菩萨就教他出去参学,这就是《华严经》上有名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什么用意?五十三参就是后得智,无所不知,示现给我们看。广学多闻,智慧没有开不可以。智慧没有开,你要搞广学多闻,你永远不会开悟,把你的悟门堵塞了,你广学多闻,你学的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证果。智慧才能解决问题,佛法所求的是真实智慧,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成就真实智慧,所以一定要根本智现前,然后才能广学多闻。根本智是把烦恼断尽,根本智破无明烦恼,你的智慧才能够现前。然后你到外面参学,一接触统统明了,学东西学的快得不得了。
  『一切尘中所有刹』,刹是佛刹,佛教学的地方,我们今天讲教区,他所教学的区域就叫做佛刹。佛教化众生的区域多大?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区,这个教区大得很。你们千万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灭度了,不在了,是释迦牟尼佛没有在我们这个教室,在隔壁、在那个教室。阿罗汉证得的果位都不生不灭了,佛哪有生灭?佛是示现。到我们这个教室来,好像我们看到了,佛生了;下课了,到别的教室,佛灭了。我们看的生灭是这个现象。他的教区太大了,十法界,哪里是凡夫想像的境界!又何况前面所说的一毛孔、一微尘,一一毛孔、一一微尘里面都现无量无边的佛刹,你看一切尘中所有刹、一切毛端所有刹、一切毛孔所有刹,一定要懂得。你要不懂得,你不知道华严境界。
  『悉能诣彼而明现』,「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在那里现身,亲近诸佛如来,普贤菩萨在那里现身。《华严》才真正跟我们讲清楚,世界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重叠,普贤菩萨有能力,统统都能够在一切刹土里面现身,亲近佛,向佛学习,这个后得智慧才叫圆满!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学习尊师重道。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偈颂第四首:
  【佛子我曹常见汝,诸如来所悉亲近,住於三昧实境中,一切国土微尘劫。】
  清凉大师说这一首偈是「赞常定」,这个真话说出来了。前面我们看到普贤菩萨入定、出定,定有出有入就不是常定。这一首偈是很有必要,显示出普贤菩萨入定出定是表演给我们看的,而实际上他是在常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是真实功夫,真实的受用。定有出有入不是常定,那不是真正的功夫,也不是真实的受用,我们要懂得学习。
  『佛子』,这个佛子就是大众,参加大会的这些菩萨众。这些大众称普贤菩萨为佛子,真正的佛弟子,百分之百的向佛学习,也学到百分之百的佛法,跟佛没有两样,称他作佛子。《华严经》上说普贤是佛的长子,文殊为庶男,文殊是排行老二,普贤菩萨是大哥,继承佛位的,继承大法的,是取这个意思。『我曹』,这个「我曹」就是我们,现在人讲我们,现在人讲我们、我们大众、我们大家是这个意思。常常见到你。因为与会的这些菩萨都是等觉菩萨,都是法身大士,哪有不清楚,哪有不明了的。普贤菩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些菩萨也入;他要不入,他怎么能见到普贤菩萨?他们的境界是平等的,彼此互相赞叹表演给我们看,教导我们。我们大家常常看到你。『诸如来所悉亲近』,这是接前面一首,十方三世,乃至一切毛孔所有刹、一切微尘所有刹,你统统都现身,统统都去参访,亲近一切诸佛如来,我们大家都看到了。
  这首偈最重要的是第三句,『住於三昧实境中,一切国土微尘劫』。我们要学就是学这两句,这两句是真实的佛法,真实的受用。一定要住於三昧,唯有三昧才是实境,实是真实,境是境界,诸佛如来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你能住到这个境界里面,你就成佛了,你就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现在这一首偈子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正受」,受是受用、是享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受用。佛在经论上跟我们说,六道众生一切享受都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享受,佛为我们归纳为五大类,六道凡夫的享受不出这五大类。每一个众生,生生世世一切时一切处,你的受用都不出这五大类。这五大类中,身有两类:有苦、有乐。心也有两类:有忧、有喜。这身、心就四类了。另外一类是什么?身现在没有苦乐的感触,心里也没有忧喜的感触,这时候叫舍。舍很好!中庸,没有苦乐、没有忧喜。舍,实在讲就是三昧,为什么不叫三昧?因为你舍的时间很短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8: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