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75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2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是被一个算命先生把他的命算准,非常准确,二十年当中,每一年他的命运、他的收入,全算定了,一点都不差。所以他明白了,想也没用,一天到晚什么都不想,就入定了。这什么定?无想定。无想定是外道定,是错误的,他有定没有智慧。佛家的定是有定有智慧。智慧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定,如如不动。了凡先生的定,如如不动,外面什么他都不知道,他没有智慧,这个错了。也算他的运气好,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告诉他,命是自己造的,前生修得来的。你到人道来投胎,这个修的叫引业,引导你到哪一道投胎。这是我们人间的共业,你只要到人道,你前世一定是修好五戒十善。在中国就是讲的伦常八德,修得不错,得人身,到人道来。得到的人身,这一生当中寿命长短,身体健康,跟你的容貌以及贫富贵贱,这一些叫满业,跟引业是两桩事情。满业是什么?修善积德。你有财富,财从哪来的?财布施来的。财布施修得多得财富,法布施修得多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修得多得健康长寿。
过去没有修,现在修行吗?行,来得及。现在肯修,在一般讲二年到三年,你的命运就改变了,开始改变;你要修个十年二十年,全部转变过来了。要肯修!记住,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头第一条,不吃众生肉,这是对所有畜生道的布施,从此之后我不杀你们、不害你们、不吃你们肉,让这些众生对你的畏惧之心没有了,它心安稳。第二,遇到病苦的人,老弱残障,全心全力帮助他,让他能够脱离贫困,过一个正常的生活。这统统叫无畏布施,果报健康长寿,我们可以做得到,应该要做,要认真努力去做。
记住佛的话跟现代科学家的话,以心控物,身体是物质现象,心好身体就好。心不想自己,常常想着一切苦难众生,寿命自然延长。为什么?众生需要你,不是我自己要长寿,众生需要你,这个健康长寿是众生的福报。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健康长寿,他要工作,他不为自己,为自己那早就求往生了,不为自己,一切为苦难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一不是为苦难众生。长寿,身体要健康才能服务,身体不健康就不能为大家工作了。寿命不必要求,健康也不必要求,只求一个心,像毛主席所说的,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这是菩萨。既然发菩提心,干的是菩萨的事业,自自然然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帮助。你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境善缘没有贪恋,逆境恶缘没有怨恨,真正能做到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就得大自在。
我们看底下这几句话,「一切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闻物体之名,便心浮现其相」。这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讲的缘长境,就是心里头有这个现象出来。「宝树说法,不离名句,以名能令人开悟,故称为妙」。这是听经,听经离不开名相,名词术语,你听久了,你会得三昧、会得定,定久了就会开悟。所以闻法,最好是能守住《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原则。自己看经,看古大德的注疏,听讲,这听教,不执著言说相,看经不执著文字相,不要在这上下功夫,这些是工具。不执著名字相,名字是假名,也不能有心缘相,我听了,我看了,想想这什么意思?愈想愈错,不想就对了,一切要用直觉,不能有弯曲。一听就懂,这就是你摄受了,听不懂的不去研究,听不懂就算了,再听第二遍,再听第三遍,遍数听多了,不懂的地方全懂,不要去研究它,研究是第六识。
佛门里面讲听经、研教不能用心意识,用心意识叫研究,不用心意识叫参究,佛家叫参究,学习叫参学。参是什么?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是什么?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参究。你用这个方法去听,会开悟;你用心意识去听,你懂得很多,叫常识、知识。如果不用心意识?开悟是智慧,不一样。一个是得智慧,一个得知识,不相同。知识有局限性,未必是真知道,它有后遗症,稍稍偏差一点,麻烦就大了,那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智慧没有,智慧没有局限性,智慧没有后遗症。那在今天找一个求智慧的人,难!难在哪里?真诚心、恭敬心。现在人求学缺少这两种心,没有人教你,真麻烦!
我算很幸运,所以我很感谢老师,为什么?就差那么一点点,都在一念之间,老师要不想教,这个缘就失掉了,我们跟佛永远不会有缘。我二十六岁那一年,想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他是当代一个哲学家,我们是毛遂自荐,写一封信给他,寄一篇文章给他看。一个星期,他回我一封信,约我到他家里见面。我的信,毛笔工楷写的,规规矩矩、端端正正,表示对老师的恭敬,也是文言文写的。我那篇文章大概两千多字,不多。见面之后,问我的学历,我很老实的告诉他,初中毕业,高中念了半年又失学了,抗战期间三年没念书,逃难,过着难民的生活。老师告诉我,他说你写的信、写的文章,我们台湾大学的学生写不出来,他怀疑我说假话。我说我虽然失学,没有在学校读书,可是喜欢读书,这些年来书本没有丢掉,喜欢读书。想学哲学,对于哲学没有碰过,只是非常喜欢,没有看过哲学的书,没有听过老师的教导。老师听了之后告诉我,他说你想到学校去旁听,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去旁听,你会大失所望。当时我听他的话听不懂,但是给我一个直接的感觉,老师拒绝了,我心里很难过。我们静默了六、七分钟,他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我跟他学的,是在他家里面。
十几年之后我才想起来,老师不像老师,包括他在内,他是老师,学生不像学生,为什么?学生不想学,所以在学校老师也就不认真教了,为什么?没人学!这是古时候做老师,老师是因材施教,学生有十分诚敬,老师就要教十分,教九分对不起这个学生,为什么?他还能接受一分。如果他只有二分诚敬,你就不要教三分,他只能吸收二分,教三分那一分是多余的,你浪费了精力、浪费了时间。我明白这个道理,才懂得那个时候说话的意思。我们是真想学,那怎么办?到家里来, |
|